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谭震林指挥碾庄战役歼灭黃伯韬

$
0
0

【何新解放战争研究资料】

淮海战役:谭震林指挥碾庄战役歼灭黃伯韬


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11月9日围歼黄百韬于碾庄圩地区的战斗全面打响。

淮海战役决定性的第一阶段战役是围歼黃伯韬兵团,但是这块骨头非常难啃。

依据毛泽东的部署,他本来期望华野于15日左右要完成歼灭黃伯韬,然后快速移兵协助中原野战军进入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

然而粟裕设计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重点,不是消灭黄维兵团。他试图以包围黄百韬兵团来吸引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增援,然后把打击重点,放在打援歼灭邱李兵团上。

结果围歼黄百韬兵团战斗进展相当不顺利,久攻不下,而战士伤亡甚多。

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焦虑至极,多次来电催问华野什么时候能歼灭黄伯韬。因为这个时候,中原野战军已经拖住了前来救援的黄维兵团,但是中野部队人数少,火力弱,面对强大的机械化的黄维兵团,存亡胜败系于毫发之间。

11月13日毛泽东致华野电催促说:

“请粟陈张考虑,是否可以韦吉兵团早日西移宿县,与中原各纵队会合,以便数日后中原各纵队西移永城,对付黄维。”

粟裕当时没有明确答复是否能于15日左右全歼黄百韬兵团,而提出:

“请军委、华东局能多给我们几个基数的炮弹及炸药(我们预备两个基数已用去一个,而军区续送者至今未到),并请华东局令汽车部队加强我们的运输,以适应战机。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以及黄维兵团攻击压力的加大,从中野给军委的电文已经可以看出中野方面的焦虑和无奈。( 面对战力和火力强大的黄维兵团 ,中野要独立完成全歼计划显然是勉为其难。所以邓小平喊出了即使中野拼光也要挡住黄维的壮语 。)

由于华野围歼黄兵团受阻会延滞军委预定的战略部署,因此在军委催促下,华野前线指挥部于11月14日 夜在土山镇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调整指挥,由华野第一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替换陈士榘担任碾庄攻击总指挥,并且调整了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

【附注:11月14日的土山镇会议,是淮海战役中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更换了攻击黃伯韬兵团的前敌总指挥。但是,关于这次会议至今缺乏详细资料。】

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只是如下情况:

11月7日,陈士榘率 西兵团主力及山东兵团第九纵队围堵黃伯韬兵团于碾庄。

据《张震回忆录》:“7日,当晚我1、4、6、8、9纵立即向敌猛追,陈世榘参谋长率前指赶往第一线,直接指挥追击行动。为便于对部队实施及时的不间断地指挥,我华野指挥所尽量靠前,进至陇海路南土山镇附近。这时战况报来:在陈世榘参谋长的指挥下,我追击部队已经将黄兵团合围于碾庄圩附近。”(338页)

11月9日,中央军委致电粟裕、张震,并告华东局,陈毅、邓小平,中原局,指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要求“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同日,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经运河车站前进至陇海路以南的花庄,作出围歼黄百韬兵团的部署。        

 粟裕、谭震林等华野前委集体发出《全歼黄百韬兵团政治动员令》:要求全军不怕打乱建制,不怕伤亡,不怕困难,不怕疲劳,不怕饥寒,发扬连续持久战斗的精神,奋勇进击,全歼黄百韬兵团。

   

11月10日 , 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由花庄西进至运河以西9公里的议堂。议堂,传说东汉末年曹操曾在此地议事,因而得名。        

12日 , 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碾庄(今邳州市碾庄镇)以南的过满山(今邳州市八义集镇境内)。西柏坡军委总部电示,华野指挥位置太靠前,要后撤10里。粟裕即决定南移10里到土山镇(今邳州市土山镇)。

华野作出围歼黄百韬兵团,阻击徐州东援之敌,截击徐州之敌南撤的部署。        

13日 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邳县(今邳州市)土山镇东南之火神庙,距碾庄前线约15公里,指挥华野各部开始攻击黄百韬兵团。        

11月14日,刘邓陈的中原野战军前指移驻张围子。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并粟裕、陈士榘、张震,邓子恢、李达,提出歼击黄维兵团的3个作战方案。

11月14日毛泽东再次催促刘、陈、邓、 粟、谭、 陈、 张、 韦、 吉 、 王 及华东局中原局:

“(二)目前数日内,必须集中精力,彻底解决黄兵团全部及宿蚌段上敌人。” 

“(三)我们很担心寒删两日不能解决黄百韬.........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计划,首先解决黄匪25 、44、 100军,留下黄之兵团部及64军 ,吸引邱 、李东进。”

​在军委及刘陈邓的不断催促压力下,当晚,华野司令部于土山镇(今邳州市土山镇)召开围歼黄兵团各纵队首长参加的作战会议,主要议题是调整部署,改进战法,明确及调整指挥关系。

会议做出变更战场指挥员的决定,由谭震林、王建安统一指挥歼黄(百韬)作战。而原来承担指挥任务的粟裕、陈士榘、张震转为负责徐东打援。

会上谭震林就战法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提出“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作战方针。

翌日13时,华野将会议结果上报中央军委。

11月15日以后,谭震林指挥部队,经过一周苦战,乃于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取得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

但是11月15日后,粟裕等已不在攻击黄百韬的碾庄前线,而转移到徐东双沟韦国清苏北兵团所在的对徐州邱李兵团打援的位置上。对此次碾庄战场指挥人之改变,军委、毛泽东16日回电称“粟裕到韦吉部甚好”。

临战换将,自古为兵家所忌。而此次碾庄战役的阵前换将,虽貌似平静,但实际却殊为反常而奇异。实际上,细读此战各位将军的回忆录中,对此事也众口一词,讳莫如深,内中真相,至今难解。但是,据说粟裕平生避谈淮海战役,与这次的阵前换将又是否有关呢?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淮海战役中,华野(以及其他华东军区的地方部队)实际仍然分成两大部分,即西兵团的粟、陈、张为一部,以及山东兵团的谭、王、李为一部。

根据中央军委1947、1948 年华野分兵的多次指示,谭王李部队(山东兵团)并不隶属于粟裕部,而是直接隶属于华东局指挥。而粟裕部的领导关系则主要隶属于中原局,也受华东局指挥。所以山东兵团的作战请示和报告都是直接向华东局做,而西兵团的请示报告则既须报告中原局,也须报告华东局。

统筹​协调并指挥华野两部及中原野战军,以及统筹协调华东局和中原局的,则是经中央军委直接授权的以邓小平、陈毅为首的总前委。

【附录】华野诸将军关于碾庄战役更换指挥员的回忆录​

一、“陈士榘将军回忆录”中的记述:

华东野战军首长(粟、谭)于11月14日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由山东兵团首长(谭震林)统一指挥4、6、8、9、13纵队加速攻歼黄伯韬兵团,以10纵队首长(宋时轮)指挥7、10、11在候集至大许家地区,夹铁路而阵,以顽强的防御坚决堵住徐州之敌东援;野战军及苏北兵团首长(粟裕、韦国清)指挥的第1、2、12、鲁中南纵队、中野11 纵队、江淮军区两独立旅由徐州东南向东援之敌侧后突击,钳制东援敌人;以第3纵队和晋冀鲁豫独立旅由徐州之南牵制徐州之敌。

11月15日山东兵团首长(谭震林)又提出了“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作战方针。”


《谢有法将军回忆录》中的记载:

​“为了加强统一指挥,十四日晚,华野首长(粟裕、谭震林)召集六个纵队的主要领导开会,研究敌情,调整部署。并决定由山东兵团(谭震林)统一指挥第四、第六、第八、第九、第十三等五个纵队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之任务。”

(谢有法,时任山东兵团政治部主任)

《张震将军回忆录》中的记载:

“​华野首长(粟裕、谭震林)乃于十四日晚召集六个纵队首长开会,调整部署,统一组织指挥,检查了几天来攻击作战的经验教训,针对敌人特点提出了攻坚一系列措施,并以山东兵团谭震林兼政委、王建安副司令员统一指挥五个纵队围歼黄百韬

华野主力由华野首长(粟裕)直接指挥,阻击徐州东援之敌。​”

二:《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的记述:

“14日晚,华野司令部于土山镇召开参加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各纵队指挥员的作战会议,总结经验,调整部署,改变战法。确定由山东兵团统一指挥歼黄(百韬兵团)作战。

司令员许世友因病不能南下,山东兵团的政委(谭震林)担当了战场总指挥任务。

粟、谭于十五日电军委,简要汇报了会议情况,说明了会议研究的新的歼敌部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