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解放战争研究资料】
淮海战役的重要指挥者:中共一代文将谭震林
在华东野战军,粟裕的领导除了饶漱石和陈毅,还有一位谭震林。
谭震林是华东解放军中曾经多次收拾败局、扭转乾坤的人物。但是,对其战绩,至今鲜于为人所知,有的则被移花接木栽到他人头上。据说这位铁血汉子晚年说过一句气话——有人贪天之功,无耻之尤。——但鄙人不知道他在说谁。
谭震林是中共第一代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一位自红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以来即军功赫赫,但由于解放后转入地方党政工作,而几乎竟然被军史所完全忽视了的杰出人物。
谭震林1902年生于湖南省攸县,历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谭震林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冬,谭震林发动农民暴动,任茶陵工农兵政府主席,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投入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先后担任中共湘赣边界副书记、书记和工农兵政府土地部长,在江西省永新县领导土地分配工作。
1929年,谭震林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和红四军前委委员。
1930年,谭震林率红十二军攻克湖南攸县和江西吉安。
1930年至1932年谭震林任红十二军政委、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一方面军军委委员和福建军区司令员、政委。
抗日战争时期,谭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
1938年,谭震林任新四军第二、三支队副司令员,在皖南广泛展开游击战争,打败日寇对清水潭、马家园的进攻,繁昌保卫战以小胜大,七战七胜,粉碎日寇夺取繁昌、扫荡皖南的计划。
1940年,谭震林在江苏将中共组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一、二支队,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任司令员兼政委,创建东路抗日游击根椐地。
1941年谭震林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苏南区党委书记。同年夏,粉碎日寇进攻,同年初冬,开辟新区,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2年调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
1944年,谭震林率部解放江苏淮安、宝应以东广大地区。
在中共七大上,谭震林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谭震林的党内地位始终远远高于粟裕,从红军、新四军时代到解放战争,谭震林也是粟裕主要的老领导之一。
1947年谭震林任华中野战军第一副政委、以及华野山东兵团政委。
1948年,谭震林同许世友指挥发起胶济线西段战役、潍县战役、兖州战役以及著名的济南战役。济南战役,被毛泽东周恩来评价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战役。
随后,谭震林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受命于中央军委组成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中,谭震林亲率3个纵队胁迫国民党冯自安部起义,随后指挥全歼黄伯韬兵团。
1949年,谭震林出席七届二中全会。
此间,中央军委对解放军全军实行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谭震林受任第三野战军之第一副政委。党内位置仍然是副司令的粟裕的领导。
建国之初,谭震林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并曾经主持华东局工作。其后,谭震林长期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十年内乱期间,谭震林铮铮铁骨,气魄雄伟,同林彪、江青反党集团作坚决斗争,严厉斥责张春桥并揭露江青的野心,虽惨遭迫害仍不畏强暴,毫不妥协。
1973年至1977年间,谭震林复出,再次当选为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谭震林退居二线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中顾委副主任。
1983年9月30日谭震林在北京病逝。
【附录】济南战役后谭震林起草给军委和华东局的总结报告
军委、华东局:
谨将济南战役主要特点及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一)参战兵力:主攻部队计四四个团(九、十三纵各九个团,三纵七个团,十纵九个团,鲁纵四个团,渤纵六个团),六个炮团,二个炮营(兵团炮团,特纵榴炮团,三、十、九、十三纵各一个炮团,鲁、渤纵各一个炮营,计榴炮三十门,野炮廿一门,山炮七十门)及坦克四辆。直接配合作战部队计十三个步兵团(渤海三个团,两广三个团,冀鲁豫六个团,野司特务团)及渤海骑[兵]团。
以上部队组成东、西攻城兵团,三、十、鲁、两广、冀鲁豫、野司特团为西兵团,九、十三、渤纵、渤海地武为东兵团。
(二)战役经过概况:
济南战役预定计划,首先以西兵团配合十三纵夺取机场为战役重点,切断敌陆空联络,打破敌空援计划。东兵团首先配合攻击,控制济城东南要点,打开攻城道路。如飞机场攻击得手,则以东兵团攻城,西兵团打开商埠,配合攻城。决心打击敌之要害,求得于半月内夺取济南。战役于九月十六日廿四时发起,我西兵团先于删晚紧迫长清,敌似察觉我主力在西边(敌预先估计我主力在西边),故即以晏子风率十九旅、五七旅于铣日分道向机场西南古城驰援。
筱晨我九纵一举攻陷济东郊屏障茂岭山、砚池山,给敌以极大震惊(王匪曾夸茂岭山可守半月),王因预备队不足,仅以七三师十五旅四五团反击未逞,急将十九旅、五七旅及刚由徐州空运来之七四师一七二团,全部东调投入战斗。同时逐步收缩外围据点,保六旅由王舍人庄西撤,齐河之敌筱夜弃城偷渡黄河,古城之二一一旅亦撤至药山接替十九旅防务。斯时我炮火已控制机场,七四师空援被隔断,机场方面只留吴化文守备。
皓晚吴化文率一五五、一六一及独立旅战场起义,退出阵地,我西兵团及十三纵即逼近商埠,同时我东兵团兵临城下,渤海地武亦渡河南下。吴之起义给敌威胁较大,当时王匪拟定二个方案:
甲、即缩短防线,集中兵力,以内城为主固守城垣,外围要点留小部守备。
乙、即主动突围。但突围王恐责任难负,故最后决定采取第一方案,以七七旅一个营守千佛山,以二一三旅六三七团留守马鞍山一带阵地,余则全部撤集城内及商埠,哿申调整完毕:哿晚我继攻商埠,马日全部占领,全歼二一一旅及保八旅残部。此时王估计我需三日再攻外城,而我养晚即突破外城,梗日全部控制,青教总队全部缴械,特务旅(即保三旅)投降,歼二一三旅大部。
此时王又估计我可能再隔五天攻击内城,企图利用此时机构筑核心工事。而我梗晚继攻内城,拂晓前突破。此时王已知济南难保,即只身逃脱,留其参谋长罗幸理指挥。至迥申守敌全歼,残留马鞍山、千佛山之敌相继被迫投降,济南战役至此结束。
(三)主要特点:
1.蒋王匪事先对济南守备认为工事坚固,地形复杂,利守不利攻,兵力雄厚,有近四个整编师,有十二个旅,兵力共十一万人。蒋匪又认为王之天才指挥,一般均具信心。但济敌兵力虽多,而内部动摇分裂,互不信任,再加周(村)、潍、兖失守后,恐慌日增。俘供:城内有我内应,曾不断鸣枪指示其炮位、指挥所,给以精神威胁极大,并云我有新武器(喇叭枪)专打其指挥官、指挥所,事实上均系恐慌心理促成。
济南工事亦多有缺点(徐总参谋长战前视察济南工事后评论),济南敌防区太大,兵力分散,不足分配。其工事虽坚,但外围工事孤立,无纵深.火力不易发扬,火网组成不浓密,工事高大,目标显著,易遭我炮火摧毁。王耀武此次指挥对情况估计不足,事先估计我先攻徐州,后夺济南,后察觉我军动态.尚判断我围济打援。
直到我攻取茂岭山,敌方判断我真攻济南,因此仓皇应对,部署混乱,调动频繁,完全处于被动,部队无固定阵地,无准备时间,更无休息时间。
2.此次我攻打济南,部队上下意志一致,情绪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思想与各种工作准备。兖州战役后,原定即北上对济作战,后奉命延期进行休整,在一个月休整期间,一切工作均以准备攻打济南为重点。
3.此役对吴化文工作抓紧进行,争取战场起义,但在战役部署上仍采取坚决攻打行动,并无依赖心理。对吴化文特点进行反复研究,采取一面坚决攻打,一面争取战场起义的方针,因此,一直打到吴化文阵地,将其部队打乱,吴即恐慌,来电要求让出阵地,并亲自到前线阵地与我架通电话联络,要求不再发生误会,按时让出阵地。
(四)此次战役组织检讨:
1.充分的战役准备工作是济南战役迅速歼敌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济南各种情况搜集研究,远在周村、潍县、兖州战役中,即专门进行调查,在领导机关以及部队中利用俘虏普遍的进行研究,并召集部队师以上干部及参谋人员配合地方市委机关,共同研究济南情况,并给地方干部供给情况上提出一定要求,使其与作战结合;在部队中之侦察部队,潜伏活动济市周围,捕捉俘虏,侦察工事等;部队则依此进行教育,干部布置沙盘作业,学习战斗指挥,部队构筑类似济南工事,进行实地演习,一切攻坚战术教育、演习,以济南周围地形及其工事特点为假想目标,使战前侦察与战备练兵紧密结合。
同时,在出发前利用各种城垣进行攻城突击教育,收效甚大。另在物资准备上也有长时准备,各种炮弹、炸药、战斗器材,在兖州战役后,即开始准备运集,保证了此役顺利进行。
2.战前强调连续战斗准备。因在部队中的边打边侦察,边打边准备,边打边组织,边打边补充,边打边教育,取资于战场等,战前提出明确口号,使在作中部队遇到困难时,能及时依此口号设法解决。特别是即时利用俘虏配合作占有的俘虏一直打到内城均甚积极。利用俘虏喊话,迫敌投降,并在战前印好人证(因过去俘虏反映,打伤后,无人抬他,而且老百姓痛恨打死他,死伤后我们不承认),当场发给入伍证,俘虏甚高兴与积极。但此工作尚有缺点,往往疏忽要审查工作,马上发予武器,亦有发生战场枪杀我军现象。
3.此役采取打敌要害,逐个割裂之东、西钳形的合击战役部署,而且紧紧握战机,以连续攻击,连续突破,使敌措手不及,保持战役一贯突然性。战役始,我以机场为主,敌即以主力西援,但我九纵即积极迅速夺取茂岭山有利阵地准备攻城,使敌被迫东援,仓促应战,而陷人完全被动混乱状态。吴化文十九日起义,我乘机紧接攻击商埠,得手后紧接攻击外城,夺取外城后即紧接攻击内城,使敌无喘息机会。因此,完全出乎王耀武所估计“商埠失守三日后攻外城、外城失守五日后攻内城”之意料之外,终致王耀武预定至少可坚守一个月的济南作战计划完全破产。
4。干部中有进无退,大胆突击,掌握战机,施行包围、迂回的进攻的速决战术思想,在此次作战中收效及表现较为明显。十三纵皓晚大胆插入敌后,从敌侧背袭占商埠以南山地丁家山、白马山,以十余人伤亡,歼敌一营之众。该纵攻击商埠亦首先突破,以数小时最迅速之动作,一直逼近外城,能掌握战机,大胆突击。
十纵在吴起义后,控制机场,机动迅速的从三纵左翼插断商埠敌之退路,直逼外城,造成与九、十三纵迅速攻击外城有利条件。九纵于外围作战中,均能以包围、迂回动作歼灭各山地之敌,并能利用已得有利阵地(茂岭山、马家庄等)给反击之敌较大杀伤。过去那种正面平推、便敌逃窜的战术,已有进步,但部队此一缺点仍然存在。
5.步炮协同。在潍、兖、济诸役均逐步提高,尤其摧毁射击、开辟步兵攻击道路,步兵均甚满意。外城炮火摧毁城墙后,步兵不用梯子即可登城。同时此次压制射击的火力组织,较之兖州更进一步。我共集中了榴炮二四门、炮三门担任压制。敌高级俘官供称,对我炮火估计不足,过去潍、兖仅闻共军炮火厉害,但未知如此猛烈准确,被我炮火杀伤占总伤亡数约百分之七十以上。
但步兵依赖炮兵解决问题,不能及时组织自己现有火力,同时炮与炮协同欠缺密切。
6.此次四辆坦克亦配合步兵作战,对部队情绪鼓舞较好,外围作战摧毁敌工事亦起着作用,但因初次配合,步兵与坦克协同问题颇多。王舍人庄战斗一直到天亮,步兵指挥员无法要坦克回来。
(五)主要缺点:
1.部队伤亡较大,中下级干部指挥能力较弱,不讲究战术,战士基本动作不熟练,以致队形密集。突破内城后,有些部队均想抓一把,七八路密集部队拼命向里挤,部队混乱,突破口挤满队伍,敌机一个炸弹伤亡七八十。由于队形密集,遭敌机及炮火杀伤占总伤亡数百分之七十至八十。部队在突破内城中,三次、四次未奏效,专凭猛打猛冲,不讲究战术,以致增加伤亡。
2.内城攻击虽到最后于迥拂晓突破,但检讨其原因,部队由于外围作战顺利进展,外城迅速突破,以致产生轻敌现象,因此对战前准备工作马虎,对敌情欠缺精细侦察,干部产生疲劳现象,造成数次攻击不能奏效,增加伤亡。并闻三纵在此役中战前准备不充分,有轻敌及自大现象。鲁中部队到十纵开会,三、十纵对济敌分布及工事情况均未进行深刻的研究。
3.东、西攻城兵团协同动作尚不够一致。开始时,西兵团开进接敌及扫清外围动作不够快,包围数点之敌(十九旅、二一一旅)均未歼灭,大部被逃脱,增加东面防务。(许、王、谭)
【何新按语】读此报告,对于济南战役谁为指挥,一字不须多说矣!许王谭,即许世友、王建安、谭震林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