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开不动的印钞机
作者:老蛮
转帖:ws
【连载】《开不动的印钞机》第一章:以债为锚
没有看过第一章的同学可以点击进去看看。以下为第二章。
第二章 卅年风雨
一般而言,各国央行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发行基础货币:第一,向商业银行提供借款,第二,以人民币兑换各经济主体挣回来的外汇,第三,向政府或各国字号单位提供借款。这三种方式发行的基础货币之和,再加上其它一点零零碎碎的资产,就是央行的总资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行总资产,与基础货币发行量,是基本等同的。对美国这样的国际货币发行国来说,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讲述的,第三种方式是最主要的货币发行方式,比如2011年,美联储29300亿美元的总资产中,持有美国政府各类债券26224亿,占总资产的比值达到89.5%。到2017年7月,美联储总资产45120亿,其中持有美国政府各类债券42423亿,占比94.0%。这其实就是美国以政府债形式发行基础货币,美国政府的信用,就等于美元的信用,两者之间是相互绑定的。
而我大中国这样的国家,则主要是通过前两种方式发行基础货币,第三种方式事实上使用得很少。以2016年为例,我大中国央行总资产343712亿,其中外汇占款(也就是历年兑换外汇而印出来的人民币总额)219425亿,占比63.8%;对商业银行借款84739亿,占比24.7%。两者合计达到了88.5%。至于向中央政府的借款,总额只有15274亿,占央行总资产的比值只有4.4%。我大中国政府事实上无法提供足够的信用,用于货币发行。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来认真的梳理一下,从1986年开始央行总资产中的外汇占款以及对商业银行债权的数据演变,看看在这三十年里,我大中国在货币发行领域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大中国的央行总资产3345亿,其中外汇占款38亿,占比仅1.1%;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规模高达2682亿,占比高达80.2%。可见,在这个时候,我大中国的印钞方式,主要就是央行向各大商业银行提供借款。
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当时我大中国的商业银行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大中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国有银行,央行向商业银行的借款,基本上都提供给了中农工建交这五大行。事实上,这五大行的信用,都是政府信用、国家信用,也就是说,1986年我大中国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2682亿的名义上的借款背后,是由政府进行最终的信用背书。也就是说,一直到1980年代,我大中国都是依靠自己的政府信用在发行货币。按某些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的主权货币,不依赖美元就能独立获得信用的货币。然而事实是:这种所谓的信用货币是虚假的,根本经不起任何考验。
1986年美元兑人民币的中国官方汇率是3.45,但是黑市汇率一直都在8到10之间浮动。我大中国政府试图以低廉的官方汇率吸纳外资,自己来占便宜,算盘确实打得很好。但是外国人都不傻,除了一些爱国港资企业,以及少数几家基于政治目的欧美日企业,比如可口可乐和丰田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外资企业上这个当,根本就不愿意在中国大规模投资,也不愿意敞开了跟中国做生意。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路,其实走得极为艰难。我大中国要坚持主权货币的道路,守住3.45的汇率,代价就是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在外贸数据上,整个1980年代,有8年都是逆差状态,单1986年的贸易逆差就有120亿美元。这种持续的外贸逆差情况,当然无法守住外汇储备,由爱国港商投资带来的外汇储备很快就见了底。1983年的外汇储备数据为89亿美元,算是80年代的峰值,到1986年已经下降到21亿美元的谷底,1989年也就是勉强恢复到56亿美元。就这么磕磕碰碰的发展到1990年代初,不光是美元有黑市,在价格双轨制之下,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商品都有黑市,
这已经是经济失控的征象了。人民币信用根本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官方无法再为任何商品制定价格,老百姓也习惯了不使用官方价格去购买商品。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的话,那真是万劫不复。
想要平抑物价,恢复人民币的购买力,唯一的办法,就是人民币持续的贬值,以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商品出口,增加外汇储备,以美元的信用,来为自身信用已经崩塌的人民币进行加持。指望我大中国政府打着商业银行借款的旗号为货币发行提供终极信用,这已经是不现实的事。在数据上,1990年的官方汇率是3.78,到1993贬到5.76,然而这种贬值幅度跟黑市上的汇率相比依然不够看,到1993年,中国经济终于走到了崩塌边缘,当年度消费物价涨幅高达15%,1994年物价涨幅24%,1995年依然高达17%。经历过这三年物价疯涨的国人至今回忆起这三年来都心有余悸。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下,再羞答答的试图守住汇率没有任何意义。1994年人民币汇率因此跳贬到了8.62。
在这种持续并且剧烈的货币贬值的刺激之下,我大中国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外贸终于恢复顺差,外汇储备量开始上升。1990年我大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03亿美元,到97年,利用外资达到90年代的峰值,644亿美元。在外贸数据方面,1990年代只有1年是逆差状态,其它9年都是顺差,1990年的外贸顺差只有87亿美元,到了1998年,顺差规模达到90年代峰值,435亿美元。在外资持续加大流入的背景下,我大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提升,1990年的外汇储备规模仅111亿美元,到1999年已经上升到1547亿美元,上涨了足足13倍!
汹涌而至的外资拯救了中国经济。1990年外汇占款占央行总资产的比值仅8.2%,到1999年已经上升到了39.8%。而对商业银行借款占央行总资产的比值,则从1990年的70.1%下降到1999年的43.5%。这意味着到90年代末期的时候,人民币信用,已经是由美元信用和中国自身的国家信用共同支撑的了,两边基本上平分秋色。
然而这个时候中国经济遭遇到一次真正的债务危机。在放开人民币汇率,真正打开国门迎进外资,并随之真正扩大外贸规模之后,国人惊讶的发现,原来除了国企生产的傻大黑粗的产品之外,世界上竟然还有那么多精美耐用的商品,于是纷纷弃国货不用。国企长期积累的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在90年代中后期逐步爆发了出来,并因此丢失了市场。麻烦在于,国企身上统统背负着沉重的银行债务,现在国企的产品卖不出去,现金流纷纷断裂,当然就是还不起债。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债务危机。中国政府迫于无奈,只能通过央行不停的直接向各国有企业输血,也就是直接凭空印钱。体现在数据上,就是从1998年到2002年,外汇占款占央行总资产的比值在40%左右浮动,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倒是从40%一直下降到了不足20%。如此下降的结果,外汇占款与对商业银行借款合计占比,在2002年竟然跌到了62.8%!这意味着有近4成的钱,乃是央行印出来凭空借给了各国企去吊命。我这里给几个这样性质的央行资产分项数据,首先是“央行对其它金融机构债权”项数据。这笔钱事实上就是央行借给各种信托投资机构,让它们再拿给国企花的。1999年央行对其它金融机构的债权规模为3833亿,到2002年上升到7240亿。再比如,2002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其它资产”,规模不小,年底的数据为5266亿。这笔钱当然也是拿去给国企救命的。5266+7240=12506,占当年度央行总资产的比值达到24.5%。总而言之,2002年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最危险的年份,一个不小心,债务链条就彻底崩断了。
所幸天佑中华。2001年底我大中国加入世贸,算是彻底打开国门,并完全放弃了主权货币地位。我们也不再坚持国企的领导地位,除了金融、矿产、通讯和运输领域外,其它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基本上都被卖掉了。国企员工统统下岗,让他们去外企和民企寻找生路。甚至我们也不再坚持商业银行必须100%国有的政策,五大行纷纷选择在国外上市,我大中国政府逐步放弃了与商业银行直接捆绑的固有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外资更加汹涌的进入中国,投资到基础制造业领域,中国在新世界的前十年就成长为真正的世界工厂,生产了全世界超过20%的基础消费品。外资的涌入再次解救了中国,资金链濒临崩塌的央行获得了庞大的外汇输入,就此变得财大气粗。在数据上,外汇占款占央行总资产的比值迅速提升,到2013年达到峰值的83.3%。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则迅速下降,2009年下降到谷底的3.1%,2013年也只不过是4.1%而已。至于外汇储备数据,2013年为38213亿美元。这个时候,人民币相当于获得了美元的完全信用加持,牛气冲天,汇率不断升值,到2013年达到6.19。中国经济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提起90年代初期和2000年代初期曾经遭遇过的经济困难局面,简直没人会相信。
中国人到这个时候,也才过了不到十年的好日子,就把之前遭遇到的磨难忘了个一干二净。全国人民雄心勃勃,恨不得要在10年之内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把美元打倒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在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忘记了,这个国家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建立在逐步放弃我们的主权货币地位之上,建立在彻底并入美元体系之上,建立在美国的国家信用之上!直接说吧:美元,已经成为人民币的信用根基。一旦整个趋势逆转,中国经济被排挤出美元体系,那么,我们现在的整个货币体系,都将要遭遇直接的冲击。
从1980年改革开放走到现在,三十年风风雨雨,历尽艰辛,中华民族的苦难岁月,算是熬到头了吗?现在时间到了2013年,在前方等到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