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 张照片看百年国人的困惑与失落
燕京大学学生,北京。
燕京大学成立之初,“那时的燕大一无可取……学生不到百人,教员中只有两位中国人。许多西方教员,不合于大学教授的条件”。
32
南开大学棒球队,天津。
33
学生合影,江苏南通。
30 年代的中国,相比于北京和天津,南方学校有更多传统韵味。
34
准备迎战日军的中国军队,东北某地。
1931 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中日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
35
嘉德女校第二届毕业生,汕尾。
36
一位神情庄严的信仰洋教的老人,大连。
37
着长衫的民国文人。
38
一身军装的国民政府军。
39
淞沪会战的南京保卫战中,两支德械师几乎全军覆没,6000 多人牺牲。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国民政府军 87师、88 师是武器装备最好的部队,并且是唯一指定由德国顾问进行训练的部队。
40
香山卧佛寺,北京。
该照片最初刊登在《北支》。《北支》是一个记录 1939 年到 1943 年日本入侵中国后考察和介绍当时中国的摄影杂志,内容主要关于中国北方的民俗、农业、教育等,充满美化殖民的言论。
41
福建协和大学淘大俱乐部组织的一次郊游。
照片的基调与抗日战争的国家危机氛围格格不入,但学生们的表情却前所未有的热烈激扬。
42
不同等级的道士服装也不同,大多数道士要遵守“调和中适,依按师仪”的服装规范。
中日战争中的道士,保持着严阵以待的肃穆。
43
画家齐白石与家人,摄影师:海达·莫理循。
海达·莫理循(1908-1991)是澳大利亚著名摄影家,于 1933-1946 年在北京居住,在此期间先后到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拍摄,主要活动范围是北京,作品涉及各地的风景、建筑、人像、市井生活和民间工艺,留下了 5000 多张影像。
44
“破五”吃饺子,北京的新年。
45
福建,一名站岗的国军。
46
8 年抗战结束后流落街头的难民父子,上海。
47
青岛。
48
周海婴(中间携带相机者)与朋友们的自拍照,上海。
2009 年,上海爱普生影艺坊举办了《朝影夕拾–周海婴镜头下的上海 1943-1950》摄影展,作为摄影师的周海婴为那个时代的上海留下了珍贵影像。
49
《生活》杂志,上海。
《生活》杂志是美国报业大亨亨利·卢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 )于 1936 年在纽约创办,是一本以专题照片、特写报道为特色的全球性刊物。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第一届领导人、出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会议的中共代表在中南海合影。
51
身材健硕的运动员们庆祝解放一周年游行,上海。(周海婴摄)
52
青海省的农民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分到的土地上耕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1950-1952)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53
山海关,河北秦皇岛市。
54
同时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与“公安”臂章的一位军人,天津。
55
洋溢着喜悦气氛的公园一角,北京。
56
上体育课的女学生们,北京。
照片来自“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导演的《北京的星期天》,一部非常好看的 50 年代北京纪录片。
57
滇中旧事之一扫盲学习。(尹源摄)
58
马克·吕布镜头下的北京街头,三轮车、电车、自行车和气质儒雅的老者。(马克·吕布摄)
59
1958 年的北京女职工宿舍,朴素伴随着青春的活力。
60
国庆十周年大阅兵,北京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