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转载]重读 《中观精要》笔记2

$
0
0

      《中观精要》

 


根登曲佩著 

白玛旺杰译

  

作为一个「真理」的追求者,首先应该明白,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均无任何根据,纯粹是一种心理的臆造。

如果仅仅对这么一丁点儿的了解,就感觉坐立不安的话,那么,这种恐惶与不安,实际上,是对空性见地的一种原始惧怕。

否则,人们没有任何理由,如此这般地,把有与无、是与非、净与污、善与恶、佛与众生、天堂与地狱等等,二元观念,硬说成是「真实不欺」的因缘法则,并极尽所能地捍卫与护持。

认为与因缘法则相违是断见邪说,还说什么「需要破除的并非因缘二论,而是在因缘二论之外的实成」。

如此怪论,完全是出自于那些沉溺在文字游戏中的学者们之口的。


   
在他们看来,常常伴随于我们心中的「自我意识」,不是我执,所以就不能破除。

但是,什么是俱生我执呢?

假如一个人对你说「你是贼」时,你会马上反驳你为什么说我是贼呢﹗﹖」

此时,一个赤裸裸的自我,从你的心里跃出来进行自卫,那便是俱生我执。


   
如果说,经常相随于我们的这个意识,是正量标准的话。

那么,当听到有人说「你是贼」时,在心中所产生的自我防卫意识,也只不过是加强了一点在我们心中的所谓正量标准而已。

怎么会是「实有执」了呢。

如果说它是实有执,那么,当别人说「佛非皈依处」时,我们立即会反问「佛为何不是皈依处呢?」这种本能的反应,不也是一种实有执了吗?

同样,当别人说「此非瓶」时,我们本能式的反驳「这不是瓶子,又是什么?」「我敢肯定这就是瓶子」,这种强烈的认同意识,也是对瓶子的实有执,怎么会成为正量标准的了呢。

故之,依他们来看,当意识处于微弱状态时,此意识是正量标准。但当它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强烈的意识时,便像一棵被风吹动的树,倒向实执那一边去了。

这种(逻辑)不也太离谱了吗?


  
「证悟空性,首先要了解空性的障碍」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说法。

宗喀巴大师也说:「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纯粹存在与真实存在;真实非存在与纯粹非存在之间,是很难区分开来的。」

他还认为,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之间,很难找到共识的最终原因也在于此。

所以,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没法辨别出一个不受意识支配的真实有,也没法相信被假模假样地辨认出来的所谓空性障碍。
         

有些人认为,当我们的心理产生「此瓶存在」的意识活动时,随之也会产生「此瓶真实有」的执着心理。

并认为意识活动与执着心理两者很难区别开来。
        

那么,理性与实执,一个被认为是成佛的首要条件,另一个则被认为是所有过患的母胎。

但此二者彼此相似,几近乱真,如同形影相随,很难分辨去舍。故此,没有必要为之分野划界,统统否定破除便就是了。
        

如果说,认为「天亮了」的心是正量心,那么,「该整装系带」的念头,也应该是正量心。同样,「喝茶」,「吃糌巴」等等所有心思念头,都是地地道道的正量心。

所以一天到晚,在我们的意念活动中,没有一个念头是应该被否认,被破除的。

试问,那个被称为「实执」,应予破除否认的心,是从何而生的呢?

从无始生命起,我们业已深知熟悉的这个「实执心」,如果在一天时间内,在我们心里仅仅产生一两次,实属离奇稀有的了。    

我们对那些习惯了的事情,往往会产生第一个反映。

 

譬如说,当你在路上遇见自己的父亲------一个婆罗门大师走过来时。你的第一反映一定会是「噢!我父亲来了」。而不会是什么「婆罗门来了」,「大师来了」之类的了。这些在《因明学》(11)的著作中已详细论及。

从无始以来,我们深深地习惯于「实执心」,所以,当我们看到「瓶子」时,第一个反映一定会是此瓶子为「实有」的心了。

因此,不管我们对瓶子、柱子,存在,非存在等,进行如何的思维分析与逻辑推理,来加以否定。也不能将把眼前活生生的瓶子置若罔闻,而去否定瓶子实体之外的一个抽象「实执」。

对于这点,不要说古代的学者们,连格鲁派中,具有实证经验的贤哲们,也都考虑得非常周详。

比如,章嘉仁波切(12)曾经不悦地批评那些不切实际者们说:「忽略这个生动活泼的现象世界,寻找一个不复存在的兔角去否定」,贡唐丹贝卓美(13)与班禅罗桑曲坚(14)等大师也曾发表过相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如果用合理思维去否认瓶子,柱子的存在,就会产生一种虚无飘渺的断见,为此而懮心忡忡。

其实,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

因为,看着一个实实在在的瓶子在自己眼前,凡夫俗子的心里,绝对不可能产生「此瓶完全不存在」的「断见」。


        
如果在眼睛看到柱子,双手触摸到柱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产生一种「此瓶虽然现于我前,但实际上是空的」,这样一种有感而发的念头的话。这种念头即是现空不二的中观之见,怎么会成为断见呢?
        

总之,认为瓶子根本不存在,或者,眼睛亲自看见柱子,心里油然生起一种虚妄不实的感觉的话,就没有什么理由害怕成为断见的了。

有诗云:

「心中虽然断为无,

双眼望见活脱脱,

黄帽堪布虽末宣,

早知此为虚幻心。」

 

如果把黄金、石土、草木一齐掷入火中焚烧的话,能燃烧掉的,就会被烧成灰土;未能烧毁的,则将遗留下来。

同样的道理,如果用合理思维,对一切现象世界,不加以区别进行否定的话,一个虚幻不实的世界,将会遗留下来。

所以,我们不能够把原本虚幻的因缘法,从诸多现象中分割出来,让它独自保持圣洁,不染受合理思维判断的影响。


        
不承认「常规真理」,并不意味着对因缘法也应采取持疑的态度。

因为,所谓的「常规真理」,就是学者们为了把常规世界的现象,进行分割演绎时,所采用的三段式逻辑(15)

实际上,是那些学者们,本着维护自己观点的目的,用无明杂染的宗派之见,对现象世界进行一系列的特征描述后,根据自己的概念推断抉择一个自认为正确的东西,并冠之以「真理」,「信实」,「不欺」。

 

也就是说,所谓的「真理」,只是六道轮回中的生命,其心中与生俱有的意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转换与变相罢了。

 

比如说,当小孩的手接触到火时,小孩会「呱呱」地哭喊起来,其父亲走过来,会带着教训的口气给小孩讲述道:「你的手是肉做的,而火是烧烫的。手触到火上,当然会被烧痛的」。

这样,通过权威的经教与讲述道理的方式,「真理」就被创造出来了。

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感知大地、岩石、山脉等现象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三宝」、「业果」、「因缘」等现象的存在了。

 

如果一个人对需要感知的世界,即感官世界以外的东西,没有一丝的感应;而仅仅感应到,一些不需感应的感觉世界的话,那么,此人一定是一位无精神追求的凡夫俗子。


        
一旦我们达到了古代咒师们所描述的「究竟法性,超越思议」的境界时,大地、岩石、因缘、三宝等,所有善恶中性的感觉将统统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体意双运,二谛双运,善恶双运,吉凶双运。彼时,遍知一切智慧的千千万万部分,将圆融在真实法性的智慧中,与之变成一体。
        

一般而言,我们凡夫俗子对于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有些是出于情愿,有些是出于不情愿,也有些是出于无可奈何。

但是归根到底,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罢了。

因而,所谓的「信奉」,就是指经验感觉的力量,迫使我们的心识,不由自主地去偏执某一外境。


        
没有人会把梦中的经验当真。

但是,睡梦中出现的苦乐以及种种恐怖可怕的感觉与感受,我们不得不信服。

比如说,梦见自己从一个万丈高的悬崖往下坠落,如果按照三段逻辑的推理,那将是必死无疑的了。

但,梦境出现了转机,从悬崖上掉下来,又从底谷返回,升飞到天空。

此等现象,以逻辑推理,则是完全不能够成立的。

从悬崖上坠落时的恐惧感;还有飞升腾空的欢乐心情。

种种经验的变化,对我们的心而言,又是无法否认的实事。

鱼儿可以在水中悠闲自得,而人在水中,则害怕被水淹死。

不同的觉受,对鱼儿和人,都是不得不接纳的实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