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关于华东解放战争初期战事,一老军人的信

0
0

致《党史研究资料》编辑部的信

编辑部的同志:

贵刊今年(注:1996)第8期登载了姚旭同志的一篇长文(以下简称姚文),论说华东解放战争初期战事。

作为一个当年曾身历其境的老战士及老军人,看了此文以后,初步印象是:作者对三野解放战争初期的历史不是很熟悉,对一些重要问题叙述有误。因而,对不同战略阶段的战略方针和任务、对全局和局部、对战略和战术、对建制序列和指挥关系上均有一些失实及不太清楚之处。

为了进一步澄清史实,也为了叙述方便,以下按时间顺序,略作介绍和评述:

第一 关于过渡阶段

从抗日战争结束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通称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我党的战略方针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讲具体一点,就是“巩固华北,发展东北,坚持华中”。华中主要是指我军在南方的两块根据地:一为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五师,一为以淮阴为中心的苏皖边区(即通常所说的华中)。

华东解放区是由山东和华中两区组成。山东是华中的战略纵深基地,华中是山东的战略前进阵地。两者唇齿相依,构成华东战略区的整体。

新四军山东军区是华东战略区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华中军区隶属于新四军的建制。不是姚文所说的平行机构。这在全军战史和三野战史的序列表上都是明确的。建制关系与指挥关系不是一回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新四军军长陈毅是华东战略区的统帅。他从延安回到山东,执行中央过渡阶段的战略方针和任务,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调整战略部署。山东八个师调六个进东北。新四军调黄克诚第3师全部去东北,还有1师的叶(飞)赖(传珠)纵队去东北,后未去,留山东。调第7师全部、第2师师部率第4、第5旅和第4师第9旅合组成第2纵队,转移至山东,与山东军区第8师编成山东野战军。在苏皖边区于1945年10月底成立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以上均由新四军军部调遣和组建。不是姚文所说是由华中军区派遣的。华中军区本身也在这次战略调整之内。它代替不了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作用。

陈毅在过渡阶段,执行和完成了中央军委所赋予的两大战略任务:一、切断津浦线徐(州)济(南)段,阻止国民党军沿津浦线进入华北、东北;二、切断陇海路徐(州)海(州)段,使山东和华中连成一片。姚文对这两大战略任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华中地区的局部利益。他把华中打宝应、邵北的任务,凌驾于打通陇海路东段的战略任务之上。这就是要战略任务从属于战术任务,华东全局性利益要服从华中地区的局部利益。姚文把华中的局部利益不适当的夸大了。

第二 关于解放战争初期

内战爆发,进人一个新的战略阶段,与过渡阶段有不同的战略方针和任务,两者不宜混淆,两个不同战略阶段的方针、任务不可同日而语。

1946年6月下旬,中央为了支援中原五师突围和制止内战争取和平,制定了第一个战略方针,即刘邓、陈舒(同)、粟谭三军合力出击津浦路南段及其两侧地区,大量歼灭敌人,争取继续和谈。十天后,7月初,又颁发了第二个战略方针,即先在内线打几仗。这两个方针,互为补充。

1946年7月中,陈毅山东野战军由鲁南进入淮北,即为执行第一个战略方针。先打下朝阳集,歼敌1个旅,初战成功;再战泗县,打桂系1个旅(2个团),受挫。因而影响了山东野战军对津浦线的出击。但这一任务并未解除;同时担负起泗县至淮阴之间寻机歼敌的任务;还有第三个任务,兼顾陇海路和鲁南之敌对临沂的进攻,防敌打通陇海路,切断山东和华中的联系。

陈毅深感肩负这三项任务,兵力显得不足。建议调胶济路第1纵队南下,调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共同打开淮北局面,以屏障两淮,或合力出击津浦。1纵奉命进至鲁南,华野主力正在苏中酣战,抽不出来。

第三 关于淮阴陷落9月中旬,淮阴告急。这时,淮阴该不该守,能不能守,怎样守,谁来守?在山野和华中军区之间是有争论的。为了守淮阴,有人要求调山野主力2纵、8师担任坚守任务。姚文认为当时在淮阴地区有歼敌74师的条件,山野“过早地放弃两淮,诚为憾事”。但他又认为:“在敌人兵力占优势情况下,总有一天要放弃两淮的。”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姚旭并不了解山野当时的实际情况,8师在泗县受重创后,尚未得到补充,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有三个旅。而敌人是74师、7军、28师密集靠拢,淮阴周围河流纵横,地形条件很不利。华野主力正在围攻海安,撤围后,亦无法及时赶到。

第四 关于“七人批陈会”

淮阴陷落后,华中分局的几位领导同志,在陈师庵召开了“七人批陈会议”,批判陈毅不执行毛主席关于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方针。陈毅为了团结华中同志共同对敌,作了违心的自我批评。这次批陈会,在华东高级干部中、研究战史的同志中,几乎是尽人皆知。看来,姚旭却不知此事,因而,在姚文中写了许多不实之词。这就难怪了!

粟裕当时在前方,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他和陈毅是亲密战友,共事多年,各有所长。陈对粟很信任,粟对陈很尊敬。粟生前多次说过:“华野离不开陈军长。”这是符合实际的。

第五 关于宿北战场

1946年12月初,陈毅预先定下了决心,准备打由宿迁出犯之敌。上报军委后,军委即令在盐城前线的粟裕立即北返,共商作战方案。

12月12日,粟裕赶到陇海路北的马头附近山野司令部,见到了陈军长。陈、粟立即与陈(士榘)唐(亮)商定了甲、乙两个预案(视敌出犯情况,谁突出先打谁。69师突出,即先打69师,为甲案;11师突出,即先打11师,为乙案),即粟裕回忆录中所写的第一和第二方案。陈粟随即去华中军区,与张、邓等继续会商。13日,粟裕在华中军区发出了作战预令,署名陈、粟、谭和陈士榘,四人均未用职衔,因军委尚未正式任命。

同日,陈土榘签发了山东野战军命令第七号,命令1纵、8师越陇海路南下,进入攻击出发阵地。

14日,粟裕写了一封亲笔信给“渠(原文如此)唐”,署名陈粟(谭在涟水前线)。内容大意:

1.敌人已(于13日)出动,按“甲”案执行;

2.陈粟指挥位置即定在阴平,不去时集(马头会议商定,粟谭在时集指挥东线);

3.电话线路已架好,可与部队(指2纵、7师、9纵)直接通话;

4.希望与山野指架通电话线路(按:此时山野指已移住五花顶[今马陵山]南侧,两地相距五六十里,中间隔了沭河,无法架通,只能用电台联系)。

15日,战役打响。陈唐即进入峰山西侧8师指挥所,在现场直接指挥8师和1纵歼击敌预3旅和60旅,经三天激战,全歼这两个旅。

16日,7师5旅从沭河东岸打到嶂山镇,与阴平失去电话联系。师长成钧、政委赵启民,就近找到陈唐指挥所,请求指挥,陈唐分配该部消灭苗庄41旅,歼其大部,少数19日上午北窜西逃经窑湾渡过运河。

宿北战场指挥分工明确,部队作战勇敢,井然有序,速决歼敌,三天完成任务。

姚旭对宿北战场情况不很清楚,不了解指挥上的分工,不知道各位领导人的指挥位置,更不清楚部队作战情况,致文中屡出错误。

第六 关于鲁南战场

12月18日,军委来电:庆祝宿沭前线大胜利,并指出,第二步似应歼灭鲁南之敌。

12月19日,宿北战役结束,陈粟两次电报军委:准备打自涟水北犯之敌74师。

20日,临沂张(云逸)黎(玉)电报军委:要求打鲁南敌26师。22日,山野北移马头。陈唐电报军委:分析各案利弊,提出打鲁南利多弊少。同时,电话报告陈毅。

23日,粟改变打74师决心,准备打鲁南。

24日,陈粟上报军委并告陈唐:回师鲁南。军委当日复电批准。山野陈唐同时收到军委复电。25日,陈毅从华中军区回到山野,当面交待陈士榘:准备作战方案,召开作战会议。27日,山东野战军发出鲁南战役的预备命令。

29日,粟裕到达山野,协助陈毅指挥鲁南战役。

30日,召开作战会议。31日,陈士榘随陶勇师部行动,指挥左路纵队。留下王德主持参谋处工作,协助陈粟指挥全局。

1947年1月2日,战役打响。姚旭对鲁南战场的情况不熟悉,他提到的两个证人,当时没有到鲁南战场。一个在临祈后方做情报技术侦察工作,另一在陇海路南华中野战军指挥部负责电报管理工作,直到鲁南战役结束,才北上临沂以南独树头附近,与山野机关合并。粟裕两次到山野司令部,一次宿北,一次鲁南,都没有带指挥机关。

他自己在回忆录中(414页)写道:“我只身前来”,只有警卫人员跟随。王德陪他到峄县、枣庄前线视察,都是骑马去的。没有马的人,是无法跟随的。陈士榘指挥枣庄总攻击的措施,主要有两条:第1条,推迟总攻击的时间,由18日改为19日。8师战史证明,其23团是18日进入阵地,当晚不能发起攻击;1师1旅战史证实,该旅“13、14日晚,两次攻城未成”,“上级决定三天后再攻。”

这就是说,原定18日晚发起总攻,所有战史都证实。后来总攻的时间是19日晚。这与陈士榘所说,推迟一天总攻是吻合的。第2条措施,改变主攻方向。8师在南面,1师改到北面。8师战史证实,他们的主攻点,在南面偏西,左侧与1旅相连。1师3旅战史证实,该旅从北面“偷摸(袭)成功”,“攻克北大井后,即向敌核心阵地中兴公司攻击”。北面是敌人防御的薄弱点,可以出其不意。这与陈士榘所写完全一致。

粟和王的回忆录都提到了调8师23团参战,但都没有提该团如何使用,如何组织总攻。这不是偶然的疏忽,因为总攻击是战斗最精彩的一幕。他们二人没有提到,说明他们没有参加总攻。他们的回忆录只写到1月17日,陈士榘从18日写起,一直写到20日战斗结束。姚旭作为战史研究工作者,未能认真全面查实资料,难免结论不出错。

第七 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鲁南战役前夕,1947年1月1日,陈毅以个人名义向毛主席写了个报告,其中有一段写道: “山东部队常不安心南下作战,华中部队也不肯人鲁作战,以致数月未能集中兵力,用以钳制的兵力太大。

由于战局的演变,华中城镇均已失守。包袱放下,矛盾已解决,今后当集中兵力作战。”陈毅的这个报告极为重要,他总结了半年在华中作战的经验教训。

1960年初,三野战史工作者,由吴肃、谭肇之率领采访陈老总,请他谈谈对三野解放战史总的看法。他说,鲁南战役以前,问题很多,主要是战略思想不统一。

鲁南战役以后,好了,思想统一了,问题也少了。

这与上面这份电报的精神是一致的。陈毅自从泗县受挫后,即谋求集中更大的兵力,对付徐州的薛岳集团。他在1960年初,对我们说过,薛岳在内战时吃过红军的亏,用兵比汤恩伯 (在苏中)谨慎。兵力少了,对付不了他。淮阴陷落后,两个野战军终于靠拢。他曾欣喜地说:“今后力求会师改变局面”。但由于战略思想不统一,仍然形不成拳头。

陈毅为了宣传和贯彻毛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思想,在陈师庵的高干会议上,大声疾呼,集中兵力打运动战。并说,淮阴现在丢了,临沂、延安将来都可能丢。我们的方针是,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兵力把蒋介石的几百万军队消灭了,将来全中国都是我们的。这是当年在会场担任记录的华中军区秘书科长谭肇之,50年代在战史编辑室对我们讲的。

当年参加陈师庵高干会议的7师政委赵启民, 1994年委托傅奎清(原南京军区政委),转告三野战史编辑室: “陈毅军长对开好陈师庵会议的领导作用,应予肯定。他忍辱负重,坚持原则,以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魄力,苦口婆心地做说服工作,使到会的领导干部,统一了战略思想,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敌。”

这是一位健在的老将军对陈毅当年的领导作用所作的崇高评价。陈毅的集中兵力打运动战的思想,历经磨难,终于在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接着又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不能不承认,陈毅对华东第一次兵力大集中,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和歼灭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姚旭对上述这些情况和思想,可能不十分了解,理解也不深。在姚文中,他摘引了几十份电报,唯独没有提到上述陈老总给毛主席的那份电报。

更令人不解的是:他在文章中写道:“有的同志说,华中的部队不愿离开华中,不愿开赴山东。”然后,他指责说,“这与事实不符。”进而,他用1945年下半年,新四军部队入鲁的事,来反驳1946年下半年,华中部队不愿到山东这一事实。他这种方法,是把两个不同战略阶段,执行不同战略任务的两件事,混为一谈。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以上介绍的情况,差不多都是我目睹、耳闻、手记的亲身经历。我一直在山野司令部作战科工作,经历了四年解放战争的全过程。

五十年代,参加了梅嘉生领导的三野战史编写工作,历时五年。八十年代参加审改三野的百科条目。 1994年,为了核实陈士榘的回忆录,又在总参档案馆,核对了相关的资料。

编辑部的同志们:这封信已经写得很长了,但还觉得言犹未尽……。谨以一名老战士和老年读者的身份,敬祝贵刊在新的一年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老年读者 黄野松 

1996.11.

(注:黄野松同志离休前系南京军事指挥学院研究员)

附笔:我们不可能完全还原一段历史,只能尽可能地去接近这段历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