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本义:我心觉醒 永离苦受
作者:羽生
【本博转载是为了共同探讨】
阿含经书,南北相传至今约两千五百年。其现存文字本身,为千年尘土遮蔽,不能说没有缺陷,然凡人心如此,圣者心如是,佛陀所说古仙人道犹在其中。
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1感受
感受是我的苦乐体验,是扰动,是涌与没,是不平静,是烦恼。
感受的来源:
一、感官接触(眼见…)的境界,带来好与不好的感受
二、身体生病,不好的感受
三、行的感受,善行带来好的感受,不善行带来不好的感受
2离苦
我的感受体验,有苦有乐,有乐不能免于苦。
我不能单单免于苦受,我能做的是,免于感受。免于感受者,免于苦。
3放逸
我有两种状态,一是不放逸,一是放逸。
放逸,是涣散的,不统一的,不平静的。
放逸者,有感受,时有苦与乐的扰动,无始以来,未有终止,即便有时未有感受。
放逸者,发生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
放逸者是迷乱的。
4涌与没
放逸者,有两种形态,或涌,或没(音同莫)。
涌是激动的,高亢,激烈,波动的。
没是低落的,低沉的。
放逸者的感受也有涌没区分:
一、涌的感受,比如欢喜之行带来的欢愉体验
二、没的感受,比如担忧之行带来的忧愁体验
我心放逸,我在涌的形态,有涌的感受,或没有感受体验;我在没的形态,有没的感受,或没有体验感受。
5不放逸
我有两种状态,一是不放逸,一是放逸。
不放逸,是心的统一,集中,平静。不放逸者,不发生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但可以发生,不杂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不放逸者,犹可思考,讲述,有身体行为,或不做行为。
不放逸是,止,定,念住。
不放逸者,免于感受,免于涌与没。
不放逸的我是平静的,我可以平静地行动。
不放逸的我是清醒的。
不放逸,是当生暂时的平静
6达到不放逸
放逸者,心或涌或没;不放逸者,心不涌不没。
心涌者,经由舒缓,达于平静,不放逸。
心没者,经由踊跃,达于平静,不放逸。
这是心的形态的变化路径。
呼吸,是呼与吸的行为。平静地呼吸,没有善意与恶意,不体验感受,呼与吸,心在平静中,心不放逸。
平静地呼吸,是不放逸。
达到平静地呼吸,即达到心的平静,我不放逸。平静地呼吸,是心安住的坐标,是锚。
心不放逸时,可以呼与吸,可以做其他行为,可以不做行为。
7当生心解脱
达到心的不放逸,我得到暂时的解脱,这是心解脱。
我不发生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但可以发生,不杂有善意或恶意的行为,我犹可思考,讲述,有身体行为,也可以没有行为。
我,免于感受,免于涌与没,免于扰动。
不放逸的我是平静的,我可以平静地行动。
不放逸的我是清醒的。
不放逸的我,隔离于感受的扰动,这是在当生现在就可以实现的平静。
平静,清醒,是解脱。
但,这是暂时的。
心解脱,是不放逸,是当生暂时的平静。
8我有身 不离苦
我有身,我没有离开这个身,我与此身共存,我不能永住于不放逸,我心难免放逸。
有身之我,心不放逸,隔离感受,有当生暂时的平静,心有清醒,有暂时的解脱。
有身之我,不能免于放逸,不能免于涣散与迷乱,不能免于感受扰动,不能免于善与恶行为。
我有身,不能免于苦,不能根绝苦,不离苦。
9色身之再生
此色身,无始以来,死去活来,有再生。
色身再生有因,有缘起,有条件:我,渴爱地系缚,喜爱地取著,欢喜地依著,有爱意地粘著于此色身。
我爱取此色身,有此色身的再生。
我不爱取此色身,色身不再生。
10无明生爱取
有爱意地粘著于此色身,有因,有缘起,有条件:
我认为,这色身是我的身体。这是痴见,这是无明。
因为我有这样的以为,所以有,我爱取于此色身。
我不再有这样的以为,那么,我不再爱取此色身。
11此色身非永恒的
此色身因爱取而再生,爱取无则不再生,此色身的再生是有条件的,有原因的。
如果一个事物的存续是有条件的,有原因的,有所依的,非独立的,那么这个事物不是永恒的。
此色身,不是永恒的。
12此色身不是我的身体
此色身不是永恒的,那么,此色身不是我的身体。
因为我的身体是永恒的。
13永远慧解脱
我是不放逸时,经由以上之思想路径,我想到,我意识到,此色身不是我的身体,我不再错误地以为:此色身是我的身体。
当我不再错误地以为此色身是我的身体,我不会继续爱取此色身,此色身不再生。
此时,若我身故,此色身不再生,这是最后的一生。
但是,我心犹在,我犹在。我心不再系缚于身,而平静的,也不放逸的存在着。那是一段新的开始,没有结束。那是永远的清醒的我。
心是平静时,心做思量,同于古仙人曾有思量,去思量,思量到,想到,有解脱,是解脱,这是慧解脱的实现。
我平静,去想,知道,不爱取,无再生。
14我是什么
我,是心,我是识。心即是识。无始以来,我依于身,未来以后,我心独存。
我心永恒。
我可有错误的以为,我可有错误以为的根除,我可有放逸,我可有不放逸,我可有善恶之行,我可有无善恶意之行,我可有感受的扰动,我可有免于感受。
我可有迷乱,我可有觉醒。
我可有取著于身,我可有对身的舍弃。
我放逸时,善恶升起,感受起伏。我不放逸,隔离感受,行为无有善恶意。
我不放逸,如理作意,思此色身的缘起,知此色身非永恒,知此色身非我身,爱取不存,此色身不再生。
完全地舍弃此身后,在身完全熄灭后,我不再迷乱,我是永远的不放逸的行者,我永离苦受。
佛陀当年,说“无我”,“不是我”,否定“我”,大概出于两点,一是对婆罗门梵我不二的真我-阿特曼的否定,二是否定于有身之我的世间是恒常。这些不过是对外道教法的反对,后世无知,以此糅合为佛家核心作意。
错误的认知,只导致错误的修行。
阿含经处处说我,佛陀从未否定体验的,真实的,现实的心,识,我。
“不是我的”,“色身不是我的身体”,这才是佛说如理作意的核心。
15成就者的身心
根除无明,不再有痴见的成就者,只有这余下一生。在这余下一生,并非一定没有坏的感受。但在这余下一生,成就者能够经历的感受,比起过去往生以来,如七粒石子与喜马拉雅的比较,少之又少,微不足道。
但成就者在这余下一生,依旧可以经历好或坏的感受,可以是身体的感受,比如病痛,也可以是坏的行为带来的坏的感受,比如忧虑之心行带来的忧虑之苦受。
成就者,不再有下一生,不再有下一生的感受,不再有下一生的苦受。成就者根除了未来的苦受。
成就者还要面对余生苦受的问题,成就者还会有放逸,有迷乱,有恶行,且体验恶行带来的坏的感受。
这是在余生,有限的时间里的发生。
成就者选择,去达到不放逸,实现心的平静,在当生中实现,不做恶行,免于坏的感受。这是成就者在当生的安住,这是防护与自制。
然成就者在当生未必能够始终安住,因当生中,有身之我,难免放逸。
16行
我在不放逸时,我的行为无善意与恶意。
我在放逸时,我做善意的行为,或恶意的行为。
善行是怀有善意的行为,如怜爱地问候,这带来好的舒服的感受。这感受因善行而激发,可能向未来延续,即便中有间断;这感受可能去到后世,直到这好的感受被我完全的体验。
恶行是怀有恶意的行为,如憎恶地咒骂,这带来坏的不舒服的感受。这感受因恶行而激发,可能向未来延续,即便中有间断;这感受可能去到后世,直到这坏的感受被我完全的体验。
人之将死,(因善行而激发)没有被体验的好的感受,与,(因恶行而激发)没有被体验的坏的感受,相衡量,若前后两者相当,此人留在人间;若前者超出后者较多,未被体验乐受多者升入天界;若后者超出前者较多,未被体验苦受多者沦落地狱。
阿含要义
佛陀说法,旨在离苦,要点在两大问题:
1.在未来,我如何实现苦的不再生
2.在当生,我如何实现苦的隔离
身不离苦,离苦当舍身。
身有再生,再生有因,如理思维,根除此因,身不再生。身不再生,感受不起,苦受永尽。这是未来的苦的根除。
余生有身,余生有苦。我心,置于不放逸,免于苦受。这是当生的苦的隔离。
羽生
微信/QQ: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