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网文:中法战争野史

0
0

如何评价中法战争?

作者:yolfilm

整个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几乎就是由这一场战争,作为开端。

下面这篇文字,可姑且名之为「中法战争中的几个人」

一、先说「孙文」

孙文小时候在家乡是个小地痞,叫他哥实在看不下去了,逼他去了夏威夷,混了几年,后来年纪大了,得正经读书了,又送回国内。原来孙文一心只打算报考「马尾船政学堂」。正是中法战争,法国海军偷袭马尾,毁了港口,毁了船政局,也顺便把「船政学堂」轰成一片废墟,是的,就是这场战争,让孙文「从军报国」的梦想破灭,人生轨迹改变。

后来,中法战争结束,法国舰队转向香港寻求英国的修补,香港码头的中国工人大罢工,拒绝为战败的法军付出劳动力。孙文那时已经在香港读医,看到港口工人示威游行的现场,大受震撼,从而相信「民心可用」四字。(根据孙文自诉,正是这场殖民地的大罢工,让他相信人民的爱国之心,推翻满清是有可能的。)

当然,中法战争打的莫名其妙,清廷「虽胜犹败」,也让孙文下定了决心,要推翻满清。

二、再说「唐景崧」

清朝的吏部,部下设司,司下设主事,唐景崧是候补主事,相当於一个小小的厅局级干部,这个小官员听说法国人在越南闹事,竟然一个人当说客,跑越南去找「刘永福」起兵。

史书上的记载有多个版本,但一般咸认,「唐景崧下安南」,是他自己的「胡作非为」。没有得到任何长官的许可。最好玩的是,唐景崧去劝募的刘永福,还是个「乱民」。

这「刘永福」是个闹革命的客家人,天地会的馀党,在大清国内是个有数的通缉犯,闹革命失败,跑出国境,叫越南政府无法可管,又打他不过,於是给他封了个鸟官。而唐景崧竟然说服了他,两人合作无间,唐景崧就一直跟著刘永福打「西线」,屡败数战,死不退缩。

(中法战争的越南战场,分东、西两线:东线冯子材,西线刘永福)。

等中法战争真正开打了,统领整个战局的「张之洞」竟然拨款给这个小干部,成立自己的部队(景军),虽然还是屡败屡战,但此君一直坚守西线,拖住法军不少兵力,终於撑到战争结束。

好玩的是:

唐景崧後来到了台湾,接任了台湾布政使,后来升任巡抚,竟然又叫他遇上甲午大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老小子血性不改,又没跟朝廷打招呼,自己又自作主张,成立了个「台湾民主国」(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也有人说是第二个,第一个是客家人在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成立的「兰芳共和国」),还把「刘永福」叫去台湾,跟日本人对打……。

(活生生把日本天皇的弟弟「白鸟亲王」打死在台湾岛上,埋在现在的「圆山大饭店」处。)

虽然日军登陆后,世人说唐景崧(弃国)卷款潜逃,但我总觉得唐景崧不是那样的小人,他在中法战争的作为,证明了他的血性。当时台岛乱成一团,孤臣难回天,此君逃回大陆后,辞官不就,我认为多少有那种「委屈表态」的意思在。

「老子都拼成这样了,你们这些光说不练的爱国份子,还要我作啥?」

三、再说「刘永福」

世人都知「黄飞鸿」,可一般人不知道,「黄飞鸿」之所以在清末为时人敬重,主要原因,是他的身份,他是刘永福的「黑旗军」的总教头。

刘永福是天地会遗党,因为起事兵败,逃到越南,当时法国人开始有窃占越南的打算,越南国王放了个瘟神进入国境,本来就不安什么期望值,不料刘永福接连打了两场战役,先是干掉「安邺」,又干掉「李维业」,接连让两个法军的高级军官授首战场。

我以前写中法战争的本子时,托人到法国的海军博物馆(土伦)核实,确确实实看到了相关的资料,国内有些历史学者,说刘永福吹牛皮,两场战事只能称为「冲突」,不是什么「战役」,可「安邺」是堤岸市长,「李维业」是上校官阶,在中南半岛那样的战场上,怎么说都不是个小人物……。

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正史、野史的交相记载,刘永福打这两场仗,全是用的章回小说的路子,前一个,是在法国人的地盘上贴邀战书,把法军激出防地,设伏干掉。后一个,是攻打法国人开设的天主教堂,用「围点打援」的法子,也是设伏干掉。

没有刘永福漂亮地(接连)打赢了两场仗,谁也不敢保证「唐景崧」会有胆子千里前来说服。

而这「政治面貌零分」的刘永福,虽然恨透了清廷,但国难当前,竟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一个叛国的刘永福,在国族大义面前,竟然比任何人更爱国。

四、四说「冯子材」

冯子材的前半生,一直是个小人面目,他呢,当兵起家,挣来最早的功名,是打「起事、闹革命」的农民,打不过了,自己被「天地会」收编,竟然掉过头来打满清。

打满清,遇上正经部队,又打不过了,又投降,又叫满清再收编一次……。再回去打农民。

绝绝对对的小人面孔。

这人后来在打太平天国的战役中一直军功不断,升了一级又一级,最後作了广西提督,他在任内干的最勤快的事,就是跨越国境,到越南去打自己以前的(天地会)部下。一直到他卸任退休。

但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管著两广,手上没有可用之兵,只好又请出68岁的老将冯子材,这老头子就在自己家里升堂,练广西兵(广西兵善战之名其来有自,国民政府「北伐」靠的主力,也是桂系的广西兵),就是这样赶鸭上架,冯子材朝镇南关出发,一路徵兵,一路练兵。

(注明一下,当时冯子材徵兵的四府,部份地界,旧日仍属广东,但这里全以「当代地理」划分作准,毕竟,读文章的是现代人。)

我看过一堆野史,说什么冯子材升帐点将时,往天上扔一百个铜钱为誓,结果全部是正面,全军振奋,看了只觉好笑,绝计不信,只因这故事宋朝的狄青用过,日本的织田信长用过,冯子材再用,就显得掉价了。

所以,在我编的本子里,我写的是冯子材带儿子上战场(这是史实),抬了三口棺材(这是我编的),以丧幡为旗帜(我编的),棺材里装满了银两,沿路招兵买马(这也是我编的)……。

好玩的是,史实有时比人编的戏更有兴味。

后来打谅山之战,冯子材用极短的时间,在山坡上筑了几道前后呼应的城墙,很有木下藤吉郎(丰臣秀吉)的「墨俣一夜城」的味道,主要的材料是竹子和泥巴,但确实对打赢这场绝定性的大仗(逼法军仰攻),起了重大的关系。

换言之,冯子材至少有三种面貌,首先,他很聪明,很会见风扯帆,像变色龙一样,战场上勉力求生。其次,他很大量,到了越南境内,能和刘永福这些(被他追杀过)的人,捐弃前嫌,共效为国。

再者,他是智将,也是勇将。在谅山战役最危急的时候,这个死老头脱光了衣服,拿著大枪站在第一线指挥。这段文字描写,是明载於法国人的战史当中……。

打完中法战争,世人皆以为冯子材该回家养老了,不料他一再出征,一直坚持在战场上奋战到86岁。说实话,中法战争有好多大功臣,冯子材绝对是前三甲,没有他的奋战,中法战争,输赢难料。

五、再说「刘铭传」

中法战争真真正正伟大的功臣,是刘铭传,排名第一。

他大概是台湾人最敬爱的「古人」之唯一了,此君从小就是个流氓,他年轻时在乡里被人欺负,气不过,拿著刀去路上堵人。对方骑著马,见他笑话「毛没长齐,拿刀想作啥?」刘铭传二话不说,跳上去一刀就把对方的脑袋给砍了。

刘铭传的脾气非常毛燥,后来赶上了好时机,土匪头子被收编成了淮军(曾国藩、李鸿章),史书上有记载,李鸿章第一次见他,同行三个部下枯坐堂上久候,李鸿章故意躲著不出来,在屏风后看三人反应,两个故作镇静,就刘铭传一个拼命在骂娘。

也是这样的性格,乱世才能出头,曾国藩、李鸿章都非常企重他,给他一个专属的「铭字营」(后来成了「铭军」)。有了自己的部队,刘铭传开始戎马生涯,他领军过程中最有名的一件事,是打捻军,在陕西的一个农家驻扎,半夜听到「兵器相击」之声,提刀去抓剌客,竟然在马圈里发现了历史珍贵文物「虢季子白盘」(战马半夜吃草,铁衔撞击不识货的农民,用来作食斗的青铜器)。

这玩意儿躲过「翁同龢」(光绪老师)的骚扰,躲过日本人,躲过国民党,一直到刘铭传第四代的孙子,才从地里挖出来,献给国家(1949)。

说这些边史,主要是讲「刘铭传」的个性,有什么样的个性,才能作出刘铭传那样的成就出来。

说一个最简单的。

打中法战争时,刘铭传有两个现实问题,台湾海峡的制海权不在清廷手上,大部队无法渡海,其次,台湾港口全叫英国控制,武器也难上岸,他几乎是一人只身赴台。临行前,他去謁见慈禧(那时的光绪还没亲政,光绪是在甲午战争前才正式接的大位),国库空虚,据史料,慈禧是拿的自己的私房钱给刘铭传,叫他「视机筹办军火」。

刘铭传无法可想,只想跑上海租界,去跟外商买武器,再想法子偷渡送上台湾。(跟洋人买武器打洋人,可悲到透顶)。

野史中有一段非常精彩,上海的法国人听到刘铭传从上海出发的消息,在港口大肆搜捕,刘铭传躲到锅炉房,把炉门打开,躲在暗处,利用士兵人眼「见亮不见暗」的弱点,躲过搜查。

等到了台湾,刘铭传立刻发挥他无与伦比的统帅才能,那时守台的,全是腐败透顶的「湘军」,跟刘铭传的「铭军」(淮军),根本尿不到一壶。可就是这样的三流部队,到了刘铭传手里,在台湾岛上狠狠地打败了上岸的法军。(战争中,台岛上的英国商人,一直就是法国部队的引路人)

有机会到台湾旅游,台北往淡水的半路上,到现在还留著有「法国公墓」,埋的就是法军的阵亡士兵。

再说回到「中法战争」,一般人以为只是在越南开打,其实法国人打著双重算盘,一方面要吃越南,一方面要拿下台湾,尤其是基隆,那时产著东南亚有数的高品相无烟煤,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但却叫刘铭传洞烛先机。

谁能想得到,法国人在越南闹事,可是打著算盘要吃台湾呢?这种「预见性」,清廷众多官员,真没几个,也只有刘铭传有如此高度。

是刘铭传孤身救援台岛,若是叫法人占了,恐怕不等马关条约,中法战争打完,台湾人就得讲法文了……。同样的,是刘铭传守卫了台湾,并且建台北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座城池),是刘铭传说服了清廷设台湾省,也是他在台湾建造了发电厂,点亮了路灯,通了电报线路,以及中华民族第一条正式营运的铁路,刘铭传治下的台湾,是第一次爬到世界第一名,当时台湾产的樟脑油,占著统治世界同类产品的地位(一直到德国人用化学合成法取代,这个世界第一才消失)。

我以前写刘铭传时,一直不能理解他那么拼命作啥?

我猜想,他一定有病,而且是困扰他极久的病,因为觉得生命宝贵,才会如此舍身护国,后来去查,真的发现他早年在打仗时,被一颗子弹打中左边脑袋,子弹无法取出,所以很早很早,他的左耳就失聪了。

到了台湾,他越过中央山脉,跑台湾的东部(生蕃出没所在)去视察,途中发病,后来就没法子走路了,一般人读历史,哪个知道刘铭传后来作台湾巡抚时,是坐在轮椅上治政的?

就这样的英雄,后来被弹劾,说他勾结外人(英国),说他贪污腐败,把他的官给拔了。刘铭传黯然下台,回到安徽老家,这人死脾气不改,又干了两件事。

其一、他在家乡自建兵工厂,造武器,心想,有一天一定还要为台湾打一仗。(後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他真的自请赴台协防,清廷不许,他在大陆奔走,为台湾守军募款……。)

其二、他为了教育子弟,在家门口挖了个大水池,中间一个小岛,每天把子弟用船划到岛上读书,下课再用船接出来。估计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刘铭传老家门口有个「湖」,湖中两小岛,刘铭传取了名字,大岛就叫作「台湾」,小岛是他的军火库,迄今仍存。

对了,忘了多说一点,刘铭传的师爷,是「秋瑾」的爷爷……。(历史好大,也好小)。

刘铭传,伟哉斯人。

在我们台湾人的眼中,刘铭传哪是安徽人?他是正儿八百,真真正正的正港台湾人。

六、再说「张之洞」

要看到「张之洞」的伟大(在我心目中,他是「中法战争」的第二大功臣),可以用「时间表」来说事,1883年的12月,刘永福和法军开干,1884年5月,张之洞接任「两广总督」,1885年的4月,中法战争就打完了。

换言之,张之洞不但要布局人事(叛贼刘永福、小吏唐景崧、退休老汉冯子材,三个怪胎一台戏。),还要协调几千公里外的刘铭传(给台湾备了饷银2万两,洋枪1400支,子弹52万颗,火药600桶,可惜送不过台湾海峡),更可怕的是,他在最短时间内,弄了几国大借款,活生生,从外国银行「借来了」五百万两的战争经费。

用网上的算法,清朝一两白银相当於现在的 750元人民币,五百万两白银,等於现在的37亿人民币。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从洋人手上借来这笔钱,去打洋人……。

换作谁,谁有这本事?

有人说,中法战争打赢了,中国还丧失了越南的宗主权,其实,站在清廷的立场,取舍真的很简单,单看数字,一清二楚。随手举例如下: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赔款总数是1752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1600万两白银,中俄伊犁条约,500万两。

当然,後面有一堆可怕的数字,比如马关,赔款两亿两……。但在1885年时,中法战争打赢,真的没啥好得意的,纯粹算经济账,打赢中法战争,清廷的军费,一样高达500万两之巨。

换你是张之洞,你又能如何?

(最可怕的政治,就在这一问:「换你是蔡英文又能如何?」「换你是马英九又能如何?」)

「老佛爷,不怕,咱们打下去,打到叫法国给咱赔款!」,可能不?

张之洞要在朝议上说这话,大概会被满朝文武百官,用唾沫星子淹死。

那时代的战争,重点要「压倒性胜利」,真的「完胜」了,才有人给你求饶赔款。

没人买单,为了一个越南宗主国的虚名,把钱、人命和国运,一起拿来烧?

清廷官员难道不会算账?

不过,我相信看到这里,已经有一群爱国小将们跃跃欲试,准备到评论区里骂「洗地」了。

是呀,张之洞是卖国贼,最好像文革时一样,把他夫妻两口子的墓挖了鞭尸,才叫爱国。

七 、再说「慈禧」

前面说到,刘铭传赴台拿到的经费,有一大部份是出自慈禧的私房钱。很多爱国小将看到这里,就要不高兴了,慈禧不是只会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吗?还能叫她自己出钱?洗地!

其实呢,你把慈禧放在那个位置(垂帘听政),为了国家危局,慈禧动用内库,动用自己的私房钱,历史上的记载多了去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逃热河,慈禧的私房钱埋在地下没叫联军找到,她回到京城后,为此庆幸落泪的句子,也是明载在清史稿里的。

那藏的「私房钱」她拿来干嘛?

甲午海战,史料明确记载,当时的慈禧已经归政光绪了,为了支持战争,她就是从私房钱里挖出来了三百万两(几十亿人民币呀)支援军事。这都是有史料的,不是我胡说。

有人要问了,清朝皇后们的私房钱哪来的?还不是贪污来的?

错矣。

清宫嫔妃们的积蓄,多半来自於平时的「俸给(不知道是不是叫这名字?)」的节馀,还有逢年过节皇帝的赏赐,当然,臣下们常年累月的敬供,也是私房钱积累的来处。

这个「刘铭传花慈禧私房钱」的记忆,我是确定有的的,只可惜事隔多年,早忘了是出於哪个鬼地方(史料),所以,我也无法再举证了。

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什么慈禧会拼死命打这一场「宗主国」之战?

我个人的理解是,被太平天国给吓怕了,太平天国起於广西,广西紧挨越南,若是越南沦於列强之手,整天呼悠著广西人起来闹革命,再来两个,三个太平天国,那种结局太可怕了。

这不是我的瞎推理,而是真正慈禧说过的话。

(慈禧懿旨)「计殊叵测,该国(指越南)积弱已久,若任其侵削,则滇、粤藩篱尽为他族逼处,后患不可胜言」。看见没有:「滇、粤藩蓠尽为他族逼迫,后患不可胜言」。

我说慈禧用了她的私房钱,真不用多怀疑。

八、再说「孤拔」和「费里」

本来,我的第七个人物,打算藉著写「张佩纶」(张爱玲祖父,导致福建海军被当靶子消灭),来骂一骂「李鸿章(张佩纶岳父)」在中法战争中的避战、怯战行为,但是后来想想,算了。

我只打算写这场战争的光明人物。不想写那些历史的败德之辈了。

要说「中法战争」,不能只提中方,按平衡报导原则,也要说下「法军总司令」,尤其是这个总司令死跷跷了,尸体埋在澎湖岛「马公小学」的操场边上。(多爽?)

「孤拔」总司令的「死」有好多说法。

按法国人意见,是得病死的,类似疟疾、心脏病一类。但按中方说法,是某个守岸炮台的总兵,不听号令,私自发炮,一炮打断了法国旗舰的桅杆,桅杆倒下,「刚好」活生生压死了这个总司令。

当然,若要唤起爱国情绪,绝对是「被压死」的才乐意,但说实话,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人家是病死的,有太多证据佐证,而中方的「发炮打断桅杆」一说,只像是典型的「吹牛皮」谎话。

说到这,这些年来,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孤拔不海葬呢?非要葬在敌国的小岛上?

成为我中华民族的爱国教育材料(有机会去澎湖,一定找找这座「总司令墓」)。

总之,中法战争的结束,带来无尽痛苦的,可不止清廷,法国人也很不爽。以现在的眼光,细细回顾当年的战事,法国人不能说轻敌,也几乎是倾力攻来,堂堂编列的远征舰队且不说(拥有新型主力舰,总排水量远胜当时的大清福建海军),陆战方面,在台湾的登陆战也是打的有板有眼,先胜才后败,打得刘铭传气喘嘘嘘。而在越南北境的谅山战役,史载法军败因,主要是炮兵部队迷路,因为大雾,死活找不见分配的高地,造成步兵缺乏重火器的火力投射……。

说到底,还是天命不予,战场上倒霉,又撞上了上下团结的清军,绝非将士们贪懒误工。

「中法战争」的失败是全面性的,法国人自己看的明明白白(虽然捡到了越南,达成了战略目标),但战场失利,总司令死亡,没有从清廷要到重要的「赔款」,於是便导致了当时的执政政府(新上任的茹费里政权)倒台。

这场战争,以法国人的立足点来看,绝对是一场悲剧,死伤性命无数,虚耗国库,这些都还是事小,作为世界强权的脸面丢尽,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整个十九世纪末,法国一直走著下坡,一直到一战惨胜,二战亡国,中法战争大概就是最早敲响的那一声丧钟,这一声丧钟,大清和法兰西都听见了。

参战双方,都被预见了惨烈的结局。

ok,写到这里,拉拉杂杂,算是我倾倒了记忆中的中法战争。

讲真,上面写的,除了少数年代稍微查了下,其它全凭记忆,错了,请不吝订正。

别骂娘。

当然也提醒一下,不要看到不一样的观点,就来上窜上跳。

这不是给满清洗地,也不是给任何人洗地。

在历史面前,不如都谦虚一点。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