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解读关雎
【原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何新译文】
关雎(杜鹃)
咕咕叫的杜鹃鸟,鸣叫在河中小岛。
那苗条秀美的姑娘,真是君子好配偶。
长长短短的水中萍,可以左右采摘。
那苗条秀美的姑娘,只能在梦中追求。
追求呵却得不到,只能夜夜思念她。
翻过来掉过去,为她辗转难眠……
长长短短的水中萍,我可以左右捞取。
那苗条秀美的姑娘,我愿弹奏琴瑟呼唤。
长长短短的水中萍,我可以左右采索。
那苗条秀美的姑娘,我愿鸣钟击鼓邀请……
何按:《关雎》是一首贵族君子的爱恋情歌,而不是一个普通民间男子与采荇姑娘的恋歌。“荇菜”喻指“淑女”,“流”、“采”、“芼”则对喻追求、亲近与欢合。
孔子以此诗作为《诗经》之首篇,似寓有深意。盖以“美人”(淑女)作为其所期待的政治理想之诗化象征,可望而不可即,因此“琴瑟‘邀’(友)之,钟鼓‘悦’(乐/迎/邀)之”,皆有所寄托也。
关关,毛传:“和声也”。《玉篇》:“关关,和鸣也,关或作官。”何按:关关,即今语“咕咕”,“刮刮”,拟声之词也。
雎鸠,旧注或说为“鸷鹰”,或谓“鱼鹰”(焦循《毛诗补说》),皆猛厉之禽。以之象征少女,殊谬。余冠英《诗经选》云:“未详何鸟。”邵晋涵亦说为鱼鹰,以此丑陋之鸟为淑女或君子象征,甚妄!《诗经》中别有鱼鹰之名,称“维鹈”。《小雅·侯人》:“维鹈在梁,不濡其翼。”注:“今之鹈鸪也,好群飞,沉水食鱼。”所言鹈鸪,即鱼鹰,而非“雎鸠”。
雎鸠,即《方言》之鸤鸠。毛传:“鸤鸠,秸鞠也。”何按:秸鞠即雎鸠之音转,亦即杜鹃。杜鹃多名,“东齐海岱之间谓之戴南……或谓之戴胜。”
杜鹃乃民俗以为报春之鸟,又以为孤独之鸟。《淮南·泰族》:“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之不乘居也。”乘,双也。其说认为“关雎”以孤鸟为象征,寄托以求偶之思,甚确!
雎音从隹(古音堆),堆、土、杜古音相通。鸠、鹃一音之转。雎字从且,“且”古音与姐、姊谐,与子音近通。鸠古音与龟、归通。“雎鸠”即“子规”又作“姊归”也,转语又作“鹧鸪”,其变名甚多,如“子巂”、“杜宇”、“望帝”等。
杜鹃即雎鸠之语转。鹃即鸠,一音转。杜鹃,学名大杜鹃cuculus canorus,无营巢习性,故民俗谓之“孤独鸟”。所谓“杜鹃”,实即“独鹃”也。杜鹃不营巢,繁殖季节将自己的卵产于其他鸟类的巢中,让其他鸟类代为孵卵和育雏。所谓“鹊巢鸠(鹃)占”(参阅“维鹊有巢”),即指此。
由于杜鹃性孤独,因此古诗人常用以喻鳏夫。古诗人常以杜鹃为求偶未匹者之爱情象征。杜鹃鸣叫脆亮若“bagu—bugu”,“布谷—不孤”,切音即所谓“咕咕”——“关关”也。
《尔雅翼·释鸟》:“子巂,出蜀中,今所在有之,其鸣声若‘归去’,故《尔雅》为‘巂’,《说文》为‘子巂’,《太史公书》为‘秭鴂’,《高唐赋》为‘姊归’或‘子规’,徐广为‘子雉’,字虽异而名同也。亦曰‘望窈’,亦曰‘杜宇’,亦曰‘杜鹃’,亦曰‘周燕’,名异而实同也。”
又,远古物名字随音转,“鹧鸪”实亦“子规”音转。
洲,通州,河中岛也。
(原载何新《风与雅·诗经新考》。编校:黄世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