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复兴时期】】
共济会的复兴时期是指从十字军东征到现代精神性共济会形成的这段时期,宗教权力中心的垮台,与新兴势力的崛起,为现代组织化的共济会形成造就了条件,得以让其从沉默的石匠转身为有实力与宗教权威进行对抗的,投入社会精神改革运动的自由哲学社团,因此说这一时期为复兴时期,也可以说是过渡时期。
===十字军东征时期===
8世纪之后罗马教会逐渐掌握了实权,为了对抗日益繁荣、四处扩张的伊斯兰教,在11世纪末发起了针对中东穆斯林的宗教战争,以及发展了宗教裁判所。在12-13世纪,教会的权力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遭难的则是其统治区内的“异教徒”。不过,其中的一个例外则是石匠组织,为了给教会修建富丽堂皇的大教堂,石匠们无论是组织上还是技术上都迎来了繁荣期,但是在14世纪以后随着教会最高权力的丧失,石匠职业也面临着衰落,因此他们需要蜕变以适应新的环境,于是现代性的精神石匠开始慢慢形成。
===与圣殿骑士团的渊源===
在现代共济会的各种分支体系中,大多数都有一些圣殿骑士团的元素,比如,北欧瑞典礼的传说中就盛传他们的起源就是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圣殿骑士团,甚至自称是雅克·德·莫莱的侄子德·博热伯爵的神秘继承者,是真正的圣殿骑士,其会徽并非是传统的尺规组合,而是代表圣殿骑士团的圣乔治十字;其他的在北美也流行一个现代的圣殿骑士团,其标志也是圣殿骑士十字(或马耳他十字),不过中间还有一个皇冠,圣殿骑士团也是约克礼的最高等级;这一头衔在苏格兰礼里则是第27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共济会应当是源自古埃及,圣殿骑士团的历史并非开始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参见《亚特兰蒂斯蓝图》一书),而是在耶稣时代之前,甚至是还要更为久远的亚特兰蒂斯史前文明。他们是属于古代犹太教之一的艾赛尼派的后裔,艾赛尼派则是传承了古埃及与巴比伦神秘宗教的团体,并非仅仅是单纯的犹太教信仰。在该理论中,耶稣便出自于艾赛尼派,后来改信基督的保罗将原始的耶稣教导进行修改,使其成为了大众化的世俗宗教,而原来的艾赛尼派使徒并不接受保罗所创的教会,因此他们后来成为了被罗马教会定为的异端教派。此后,他们隐姓埋名,组成了兄弟会。公元66年,犹太人对罗马的起义爆发以后,兄弟会将记载着他们知识与信仰的古卷埋藏于所罗门圣殿下和死海附近的干燥山洞里,后者在1947年被一位阿拉伯牧羊人发现,就是闻名于世的《死海古卷》。在做好这些准备后他们随着迁徙的犹太人到达了高卢,但是他们的知识与传统已经失传。直到十字军东征开始,在信奉神秘主义的修道院长圣伯尔纳铎(Bernard of Clairvaux)支持下,骑士团成立了,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帮助罗马教会夺取圣地,而是寻找遗失的古卷,记载着失落文明的奥秘,甚至是圣约柜。
九骑士在圣地知道他们来此的目的,那就是寻找一千年前的古文献,那些记载着古埃及、希伯来、巴比伦与波斯的古代奥秘知识,雨果·德·帕英和他的骑士们花了数年的时间在所罗门神庙遗址下进行发掘。后来他们也许如愿以偿,正是这些知识,同时还有阿拉伯人的数学,让欧洲的石匠将哥特式建筑兴盛起来,因此,石匠们对其十分敬重,成为了后来共济会的一项传统,赋予圣殿骑士的头衔是最高的荣誉。
同时,他们在担当朝圣者的保护者的时候发展了欧洲早期的银行业,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为意大利资产阶级的兴起提供了一定基础,而这资产阶级势力也成为后来共济会对抗教会与君主制的盟友。以及后来的文艺复兴都得益于圣殿骑士团的资产,美蒂奇家族是圣殿骑士的传承,其资产支持了许多画家能够专心创作。
圣殿骑士团被罗马教皇克莱芒五世(Clement Ⅴ)与法王腓力联合绞杀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嫉妒其庞大的资产,而还有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不仅仅是神庙遗址底下的发现,还有被阿拉伯人继承了的古希腊哲学与神秘主义社团,这些新思想会动摇近一千年来教会在欧洲的权威,一旦教会失去价值,那么帝国的统治根基也就站不住了脚,这是他们最为恐惧的。
1314年雅克·德·莫莱之死标志着圣殿骑士团的正式毁灭,剩余的圣殿骑士向海外出逃,离开地中海,驶向大西洋,他们从法国前往了比利牛斯山、葡萄牙、不列颠和北欧,其中一支很可能一直航行到纽芬兰岛附近。在这些地区中,尤其是受到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的保护。
1129年,圣殿骑士团在英国的第一个据点在伦敦建立,并且在后来对圣殿骑士的围剿中得以幸存。苏格兰圣殿骑士威廉·圣克莱尔(Saint Clair)于1446年将爱丁堡城外的一座密特拉神庙拆除,仿照所罗门圣殿建造了罗斯林教堂(《海姆勒的钥匙》一书中的观点,认为罗斯琳教堂的意义在于保存九骑士在圣殿遗址发现的艾塞尼古卷)。罗斯琳的盖尔语原名为“Roslin”,是“守护知识的一代人”的意思。这里可能是英国圣殿骑士的活动中心或者圣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共济会聚会堂。其内部装饰已有大量后来共济会的符号,包括一幅描绘共济会入会仪式的浮雕——候选人双眼被蒙住,脖子上套个绳索,一脚套上一只拖鞋,另外一只裤腿卷至膝盖处,旁边的大胡子陪同者牵着候选人脖子上的绳子,他的身上则有一个代表圣殿骑士的马耳他十字图案。除此之外,“学徒之柱”其独特的造型也很引人注目,这里面还隐含着一则石匠的传说。因为英国的石匠要经常为圣殿骑士们修建教堂和堡垒,圣殿骑士后裔很可能影响了当地的石匠,或者彼此融合,这一关系在法国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形成,尤其是石匠神秘的入会仪式,很可能就是直接传自圣殿骑士。
===来自蔷薇十字会的影响===
详见:
《蔷薇十字的传说》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jdvn.html
《玫瑰十字资料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k3fa.html
这是一个以玫瑰和十字作标记的基督教神秘主义社团,又名玫瑰十字会,教理为赫姆提卡——炼金术,与以前的炼金术不同,他们比较偏向于灵魂炼金术与秘宗方面的研究,与石匠类似,采取许多符号象征与隐喻的方式表达其理念,但因其研究内容为天主教会所禁止而采取地下活动,直到17世纪10年代他们公开发布了三份兄弟会宣言才引起世人关注,有许多热衷于社会变革的理想主义者对其狂热追求。他们也很可能参与了16世纪的欧洲新教改革运动,后因三十年战争而被迫离开德意志并再次转入地下,似乎融入英格兰的石匠会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出路。
虽然许多人尝试了解从“行动性共济会”到“思考性共济会(speculative freemasonry)”的转变,可是未找到答案,只知道该转变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发生。罗伯特·默雷爵士及伊莱亚斯·阿什莫尔是最初的思考性共济会员的其中两人,古董商伊莱亚斯·阿什莫尔也热衷于炼金术研究,很可能是个玫瑰十字会成员。
克里斯多弗·麦克因托许(Christopher McIntosh)推测罗伯特·弗拉德可能曾加入共济会,亚瑟·爱德华·威特推测弗拉德可能把一些来自玫瑰十字会的影响引进共济会,不过没有证据支持这些推测。罗伯特·凡卢(Robert Vanloo)宣称17世纪早期的玫瑰十字会主义对盎格鲁-撒克逊的共济会有相当大的影响。汉斯·许克(Hans Schick)从夸美纽斯(1592-1670)有关玫瑰十字会的著作中找到新生的英格兰共济会的理想,当时总会所还未诞生。夸美纽斯在1641年曾到过英格兰。
英国启蒙运动的奠基者之一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也与共济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是近代欧洲经验论唯物主义哲学创始人,也是欧洲近代科学奠基人。他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用宗教权威对理性的束缚,号召将科学从宗教哲学中解放出来,并用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被称作近代欧洲知识界的哥伦布。
据信培根与玫瑰十字会有着密切来往,在培根的著作封面插图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通过暗语和象征图画隐晦传达的意义。如在《新亚特兰蒂斯》中在所罗门圣殿中工作的科学团体,以及三人分组的充满象征意味的组织结构都反映出玫瑰十字会的影响。而培根著作中的很多象征符号与后世的共济会标志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很多共济会学者都认为培根是早期共济会成员,是一名石匠大师。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证据可以证明,然而很多线索都反映了这一点,毕竟在当时这种秘密社团的身份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虽然培根时代,学者成为精神石匠的近代共济会组织尚未建立,不可否认的是,培根及其同侪的确是共济会思想上的先驱者,为开启18世纪的共济会时代奠定了基石。
18世纪初,炼金术士山姆·里奇特(Samuel Richter)在布拉格成立了一个名为“金玫瑰十字”(Gold und Rosenkreuzer)的基督教团体,它是一个阶级分明的秘密社团,由内部圈子及识别符号组成,建立于炼金术的专门著作。该团体在赫曼·菲克土尔的领导下,在1767年及1777年进行了广泛改革。其成员宣称玫瑰十字教团的领袖们创造了共济会,只有他们才知道共济会符号的秘密含义。
根据该团体的传说,玫瑰十字教团是 1188 年由埃及智者欧慕斯(Ormusse)以“从东方来的建筑家们”之名移居苏格兰而成立。原有的教团其后消失,据说由奥利弗·克伦威尔以“共济会”之名重新成立。在1785年及1788年,金玫瑰十字出版了《十六与十七世纪中玫瑰十字会内的秘密符号》(Geheime Figuren der Rosenkreuzer, aus dem 16. und 17. Jahrhundert)一书。
在约翰·克里斯多夫·冯·沃尔纳(Johann Christoph von Wöllner)及约翰·鲁道夫·冯·毕雪夫沃德(Johann Rudolf von Bischoffwerder)将军的带领下,叫做“三个地球仪”(Zu den drei Weltkugeln)的共济会会所(其后变成总会所),被金玫瑰十字渗透及受其影响。许多共济会员都成为玫瑰十字会主义者,而玫瑰十字会主义也在许多其他会所扎根。1782年在维尔赫姆斯巴德(Wilhelmsbad)修道院,“古老的苏格兰小屋弗里德里希金狮”(Alte schottische Loge Friedrich zum goldenen Löwen)强烈要求不伦瑞克公爵斐迪南及所有其他共济会员归付于金玫瑰十字会,但最终还是不成功。
按尚·皮耶·贝雅德(Jean Pierre Bayard)的说法,两个从玫瑰十字会取得灵感的共济会会仪在18世纪末已出现。一个是曾在中欧盛行,于1778年创立在里昂的更正苏格兰会仪;另一个是最初在法国实施的被接纳的上古苏格兰会仪-其中第18级称为“至尊玫瑰十字骑士王子”(Souverain Prince Chevalier Rose + Croix)。
【【【⑤成熟时期】】】
===现代精神性的共济会形成===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开创于英国,蓬勃于法国,实践于美国,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启蒙运动在15世纪文艺复兴的基础上推翻了中世纪宗教权威的思想束缚,将理性主义精神推广至所有学科领域,建立了近代学术。从中产生的社会思潮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革命,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心理准备。
现代精神性的总会建立以后,共济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西欧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活动中,共济会的教义属于自然神论,自然神论盛行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使启蒙运动时期的共济会成为天主教会的强有力对手。
===来自光明会的影响===
1780年,荷兰贵族、共济会员阿道夫·科尼格Adolph Freiherr Knigge的加入给社团带来新变化。他开始将光明会体系引入共济会,扩大在共济会中的影响。
此时德国共济会的圣殿骑士体系已经式微,在1782年召开的威斯巴登共济会大会上(期间决定将总部迁至德国的Frankfurt)最终被废除,而科尼格和一些光明兄弟会领袖则取代玫瑰十字团在新的共济会体系中获得了领导地位。
光明兄弟会此时仿照共济会组织结构进行改组,核心领导机构称作阿瑞斯圣山Areopag,由怀斯豪普特和科尼格等社团领袖组成。
此后,越来越多的共济会员开始加入光明兄弟会,包括很多贵族,如黑森亲王Karl von Hessen-Kassel,普鲁士将军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Lüneburg,萨克森-魏玛伯爵Karl August von Sachsen-Weimar-Eisenach。
而科尼格看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什么回报,他开始抱怨,并威胁将兄弟会秘密宣扬出去。这加重了怀斯豪普特的忧虑,因为像魏玛伯爵和歌德的加入似乎有探查的目的。
当时光明兄弟会的成员总共有二千人左右,其中1/3是共济会员,主要分布在巴伐利亚和图灵根的魏玛等地。会员成份有贵族、手工业者和商人,其中3/4是政府官员,达到了巴伐利亚政府官员总数的1/10,这与社团消灭集权政府的渗透计划有关。
1784年光明兄弟会在魏玛召开会议,决定组建新的阿瑞斯圣山,将科尼格驱逐出会。然而同一年,光明兄弟会面临了更大的危机。7月22日,巴伐利亚侯爵Karl Theodor颁布社团禁令,禁止一切秘密社团。1785年3月2日的新版法令中则指名光明兄弟会和共济会有叛国和异教罪行,令行禁止。斯代尔贝格伯爵Graf Stolberg-Roßla就因此被吊销了贵族头衔。
1787年8月16日又颁发了更为严厉的法令,任何加入共济会和光明兄弟会者都将被处以死刑。
禁令似乎起到了作用,此后光明会便消失了,怀斯豪普特则逃到图灵根州Thüringen躲藏起来。
禁令也在德国引起了恐慌,人们开始对秘密社团非常敏感,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各地政府风声鹤唳。
罗马教廷于1817年同普鲁士、1821年同巴伐利亚先后签订协议,共同加以镇压。
详见:《共济会与光明会的关系》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leii.html
【【【⑥分化时期】】】
===时代背景的原因===
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其中对俄国共济会的描写便是这一时期其状况的典型。
(部分章节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jwuw.html)
还有一点,也就是工业革命同时造成了人类主流思想形态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腴造成人们信仰的缺失,奢靡之风盛行,人心堕落,显然是启蒙的过了头,于是共济会的行动就是推广宗教神秘主义,发扬诺斯替主义的“与神合一”观念,包括对考古学的支持,与对史前文明的探索。
1875年,成立于美国通神学社(heosophical Society,神智学协会),便是这一运动的急先锋。此外还有1888年在伦敦欧洲的黄金黎明学社(Hermetic Order of the Golden Dawn,金色曙光协会)。1926年,詹姆斯•乔治瓦特(1851-1936)发表《遗失的姆大陆之谜》。
【【【⑦衰落时期】】】
===二战的前后===
如今的共济会在不同地区的情况都不一样。从最兴盛的英美到完全被禁的阿拉伯国家,可以画出一张光谱来。并且,由于它自身的四分五裂,虽然促进了共济会的普及,但也同时削弱了它的统一性,行动上无法做到协调一致。总之,现在的共济会在全球已并不算很特殊的组织,不管在宗教还是政治上。
在19世纪末,因为宗教权力的一步步垮台,没有了被上绞刑架和被烧死的风险,许多中世纪异端教派开始从地下转入了地上,出现了大量的神秘学社团与新异教,行巫术的团体等,并且那些新兴的神秘学社团在20世纪中叶发起了新时代运动,社会影响力也不小,堪比当年共济会的启蒙运动。因为这些众多的新兴组织活跃,共济会在社会运动中的角色已并不凸显。
这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国家的壮大,造成了权力中心的转移。在西方各国从旧时代的封建专制王国,到现代民主政治国家的转变过程中,也就是从16世纪宗教改革结束后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这段时期,共济会在当时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是当时改革者的聚集地与避风港,那个时候它的影响力的确不可小看。但是,当现代性的国家壮大以后,权力结构由家族或教会集权转为了金融集权与政府集权两种形式。
金融集权就是以英美各国代表的,参政权在每个普通人手里,而最终能够获得执政权的,却是普通人里面的有钱人,这就是资本主义。当然在美国早期的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这种情况明显化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因工业革命而兴盛起来的现代工商业,在欧洲则因各个新兴的金融集团争夺市场与资源而爆发了一战。那些资本家没有必要理睬共济会的什么崇高理想,因此在英美的共济会也靠边站了。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消极观望,不然自己必然衰落,但这也让他们自己的特色不再如启蒙运动时期那么鲜明,主要成为了一个人们为了自己的工作而找关系的大型社交圈子,因为在英美的商业气息是很浓的,在共济会这种地方寻找合伙人可以获得必要时的帮助。因为这些外部变化,共济会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小,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共济会那么流行,变得大众化的原因。
而后者政府集权的代表就是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一战的结果催发了战败国民族主义的高涨,最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成了纳粹主义这种极端的形式,高度组织化的政府与军事机构企图消灭英美的金融家们,于是二战爆发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的表现就已经说明了共济会在当时的衰败,至少在欧洲大陆,它对纳粹的壮大完全无能为力,最后被纳粹消灭殆尽。
这时候的共济会如果还是老样子,那么它对社会的变革是有不了什么影响力了,除非它自身变革,不然只能做做慈善,一群男人聚在一起喝喝酒,当然,一部分主张变革的共济会因此就与保守派脱离开来了,结果就是造成了当今的共济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因此说共济会的辉煌时代早已成为往事。
【【【现代共济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历史】】】
===英国共济会===
详见:《英国共济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lfal.html
英国共济会是现代共济会运动的发源地,第一个总会所于1717年圣约翰日在伦敦成立。
初期共济会名义上对志愿者不作限制,人人平等,但是当时只有白人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可以入会,为了争取更大的影响力,共济会不断地招收贵族入会并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王室的垂青。从第二代总导师蒙塔魁公爵(1721年就任)开始,大贵族在英国共济会中占有一段时间的支配地位。1722年沃顿公爵成为新一代总导师,继续奉行上层路线政策。
1737年3月5日,乔治二世的长子-皇储弗雷德里克·刘易斯在伦敦的“临时会所”加入共济会。次年,安德森修改了《共济会宪章》并且将新版宪章献给皇储。虽然这位皇储死的太早,没有坐上王位,但是其长子也就是乔治三世维护共济会的政治地位,这之后王室和共济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乔治四世、乔治六世、爱德华七世、爱德华八世都是共济会会员。
英国共济会于1753年分裂为古典派和近代派,双方长期对立,直到1813年才告和解,成立了英国联合总会(The United Grand Lodge of England ,简称UGLE)。
在19世纪中叶之后英国的共济会迅速丧失其社会改革的锐意和先驱性。而共济会给英国带来的另一大负面影响则是丧失了肥沃的北美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的发起者中有不少都是共济会会员。
正如《来自地狱》中所描述的,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上层社会中充斥着共济会会员并不奇怪。当然,由于此时的英国共济会禁止女性入会,所以女王本人肯定不是其会员之一,但是当时的皇储(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和其长子-片中患上梅毒的艾伯特·维克多王子都是共济会会员。今天,英国的高级神职人员、富豪和贵族在英国共济会中所占比例急剧减小,普通公民的比例占有优势。
2005年6月英国国会曾下令,英国上议院及下议院的所有议员必须公开他们是否隶属共济会。当日提出动议的英国自由民主党议员强调,为了增加国会的透明度,以及重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议员必须申报利益。
===法国共济会===
详见:《法国共济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lfd3.html
有证据显示法国最早出现共济会是在1688年。1721年,一些英国共济会成员在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建立了法国第一个共济会所。法国共济会总会所建立于1733年6月24日,是欧洲大陆最早成立的共济会总会所。1743年12月11日法国总会被英国总会正式承认。
克莱蒙伯爵(the Count of Clermont)于1771年成为总导师,他去世后,英国体系在法国衰落。原来的法国总会分裂,较大的一方就是大东方法国(Grand Orient de France,简称GODF),在1773年成立总会所。
1776年3月11日大东方建立九姐妹会所(La Loge des Neufs Soeurs),九姐妹成员众多,汇集了当时法国科学界、文艺界、思想界的著名学者。它是共济会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杰出代表,集中反映了共济会的理想和组织在启蒙运动中对思想、文化、政治、社会领域的发展的所起到的引领作用。1779年被选为会所大师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会所成员的帮助下,成功争取到法国军事支持,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法国共济会也是启蒙运动中瓦解天主教会和反对教皇权威的急先锋。18世纪的共济会组织体现出排外特征,下层的劳动阶层不被接纳,成员主要来自贵族、教士和中产阶层,有些会所完全由天主教教士构成。中产阶级被共济会自由、平等的思想所吸引,成为主要的成员来源,因为在这里他们能够与贵族平起平坐。
虽然罗马天主教皇克莱芒十二世和本笃十四世分别于1738年和1751年两度颁发教皇禁令,禁止天主教徒加入共济会,然而在法国并未产生足够影响,共济会仍然在发展壮大。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已经建立了1250个会所,拥有成员四万多人。
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各国政府对此甚为恐惧,加紧了对国内秘密社团的监控,被怀疑为幕后主导的法国大东方被政府取缔。
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一世加冕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随后他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成为法国共济会总导师。自此法国的共济会得以恢复,原来分裂的双方也合并。在当时的军队组织中,共济会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很多将军都是共济会成员。但是1815年第一帝国的消失再次让共济会受到打击。
很多年之后,法国大东方共济会才再次慢慢恢复了正常活动,当时主要是在海外发展。这期间大东方的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加尔文主义牧师弗雷德里克·戴蒙斯(Frédéric Desmons)主张去除“宇宙之间的伟大建筑师”这一神学观点,在1875年的瑞士洛桑大会上,大东方法国通过了接受无神论者入会的决议,并且开始允许会员在会所内公开讨论政治和宗教问题。英格兰联合总会所(UGLE)视为这是不遵守传统的,违反了古老的《共济会宪章》中的规定, 于1877年撤回对GOdF的认可声明,其他英语系的会所都响应了总会的这一决定,宣告了他们之间的正式分裂。
他们之间的这种分裂状况持续至今,期间只有在一战及二战纳粹统治时期有所改善。目前承认GODF的部分共济会地区会所包括主要的欧洲大陆国家如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前法国与比利时在非洲的殖民地与大部分的拉美国家,在俄罗斯与东欧一些国家近些年来也有扩展。
这一事件也在大东方内部引起了分歧,最早脱离的有人权会社(Le Droit Humain),主张男女会员兼容,后来向神秘主义方向转变,1902年成为英国人权会所总导师的安妮·贝赞特(Annie Besant)也同时为通神学会(Theosophical Society)的第二代领导人。许多欧洲的女性总会也都是源自人权会社。
接下来分裂出去的是法国大会所(Grande Loge de France),于1894年独立出去,坚持对“宇宙之间的伟大建筑师”的信念。
1913年,法国国家大会所(Grande Loge Nationale Française)也从法国大东方分离,它也是在大分裂之后唯一被英国联合总会所承认的法国共济会总会。
二战时维希政府对法国共济会进行了打击,没收了他们的档案,还通过展览和电影的方式对法国共济会进行歪曲的宣传。众多的共济会成员加人了解放运动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法国在获得解放时,共济会的人数比起战前少了三分之二。会员人数的损失在战后历经20年才得以弥补恢复。
战后法国共济会的分裂也越来越严重,到21世纪初,法国境内共有十几个独立的总会所在运作。为了消除外界的猜疑,法国共济会在社会上的宣传也是很积极的,经常在各媒体中露面,并进行展览活动,甚至许多媒体中的高层领导都是其成员。
===美国共济会===
详见:《美国共济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la33.html
共济会在18世纪30年代便随着移民新大陆的潮流而进入北美,直接传承自英格兰的总会所,于1733年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组建的总会所被认为是美国的第一个共济会总会所,这个总会所后来被更名为圣约翰会所(英语:St. John's Lodge ,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31年成为这个总会所辖区内的会员。
现在确认的共济会会员里,除了著名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之外,在美国《独立宣言》的56位签署者中至少有8位,1781年的第一部美国宪法的签署者中至少有10位,1789年的美国宪法的40位签署者中至少有9位,乔治·华盛顿的63位将领中至少有31位,以及英国北美殖民地13个州的30名州长中至少有10位。历届美国总统中则至少有15位。
共济会成员哈扬·所罗门(Haym Salomon)提供了北美独立运动所需的绝大部分资金,并在其后拯救了新政府使其免于破产。
19世纪中期,摩根事件引发了美国的反共济会运动。威廉·摩根(William Morgan)曾经是一名共济会成员,但是后来他背叛了共济会,扬言要公开共济会的秘密,1826年11月11日摩根神秘失踪。由于大多数银行家、法官、富商和政客都是共济会成员,这加重了底层民众的不安和忧虑。纽约民众开始集会号召禁止共济会员进入政府系统,运动很快与反杰克逊总统政治运动结合起来,因为他也是共济会员。他们建立了反共济会党,并在1828和1832年推选了总统候选人。但由于缺乏支持,这个政党不久就消亡了。
摩根事件之后,共济会在美国陷入了低靡期,直到5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了起色,共济会会员从6万6千人增长到20万人,当是全国已有5000个会所。
内战结束后的1870年,南部辖区最高议会总部迁往华盛顿特区,阿尔伯特·匹克于1884年将苏格兰礼仪式完善,此为现在全世界通行的苏格兰礼授予仪式的最早范本。
当今美国的共济会共有约400万会员,占了全球共济会会员总数的大约60%。
===北欧共济会===
详见:《北欧共济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jwwh.html
===德国共济会===
详见:《德国共济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lfa3.html
1250年德国第一个石匠总会所在科隆成立,这也是最早使用圆规、矩尺作为石匠行会标志的记录。15世纪末斯特拉斯堡举行的各地石匠总会的集会上,颁布了第一个石匠行会会徽。从此科隆和斯特拉斯堡石匠总会分管南北德国各地会所。这是石匠手工业者的行会组织,与现代“精神石匠”共济会组织并不相同。
现代德国共济会最早的会所出现在1737年12月6日。普鲁士的王储,后来国王腓特烈大帝曾在1738年8月在14日夜间出现在会所里,并于1739年接管了总导师的职位。
在共济会宗教宽容和兄弟间平等的宗旨下,会所不仅仅只是为美生兄弟提供了一个空间,也成为宣传启蒙运动思想的场所。莱辛、歌德和席勒是三位开创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道路的领袖,他们与共济会也存在密切关系。
1771年10月14日莱辛在汉堡加入共济会三玫瑰会所,并成为导师。他的《共济会员对话录》被认为是共济会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他也是最早倡议接纳犹太人加入共济会的发起者,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底层犹太人不具有公民权,也不被共济会接纳。他的好友普鲁士犹太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发起了的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开启了欧洲犹太社会开放和世俗化进程。欧洲犹太人尤其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开始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接受当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进入欧洲上流社会。日尔曼文明史上一些最耀眼的明星都是这一运动的产物,海涅、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等。哈斯卡拉运动培养了强大的犹太世俗势力,揭开了欧洲犹太民族政治运动的序幕。
歌德于1780年6月23日在魏玛加入安娜·阿玛丽亚三玫瑰会所。会所名字来自当时在魏玛执政的女伯爵。阿玛丽亚会所与当地贵族建立了良好关系,魏玛公爵奥古斯杜和普鲁士将军费迪南伯爵也是会所成员。共济会在歌德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他的思想和作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最早加入共济会很可能是受到莱辛的影响。歌德著名的遗言是“再多些光!”(Mehr Licht),常被认为反映了共济会和启蒙运动的光明崇拜。1913年成立的 Wolfstieg 协会旨在促进共济会的科学研究。
1777年瑞典共济总会会长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Karl XIII)在柏林建立了德国共济总会(Mutterloge Zu den drei Weltkugeln),将具有丰富玫瑰十字会传统的瑞典体系引入德国。同一年,巴伐利亚光明会的创始人Adam Weishaupt也加入了当地的共济会会所"Theodor zum guten Rath",1780年,荷兰贵族、共济会员阿道夫·科尼格(Adolph Freiherr Knigge)加入光明会,他开始将光明会体系引入共济会,扩大在共济会中的影响。1782年的威斯巴登共济会大会上,圣殿骑士-玫瑰十字体系最终被光明会体系所取代。
1784年7月22日,巴伐利亚侯爵Karl Theodor颁布社团禁令,禁止一切秘密社团。1785年3月2日的新版法令中则指名光明兄弟会和共济会有叛国和异教罪行,令行禁止。1787年8月16日又颁发了更为严厉的法令,任何加入共济会和光明兄弟会者都将被处以死刑,光明会与共济会开始转入地下。法国大革命使各地政府风声鹤唳,整个19世纪欧陆的共济会活动都陷入了低靡期。
现在保存下来的帝国安全办公室记录显示了共济会在纳粹德国时期受到了残酷迫害。一般认为,大约有80,000到200,000共济会会员被纳粹政权杀害。共济会的集中营囚犯被评定为政治犯,戴着一个倒置的红色三角形以识别身份。
蓝色小花勿忘我最早是在1926年被 Zur Sonne 总会所采用作为德国不来梅市共济会年度会议的会徽。生产勿忘我会徽的工厂在1938年被纳粹党选为募捐机构。这个巧合,使共济会会员有机会将勿忘我徽章作为相互识别的秘密标记。 即便在纳粹时代受到了残酷迫害,但共济会会员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甚至在集中营里建立了 Liberté chérie 这样的会所。在二战结束后,勿忘我在1948年再次成为德国总会所年度大会的会徽。
二战终止了德国共济会向光明会体系发展,复兴之后的德国共济会在英美共济会的支援下在联邦德国成立了各个总会,其中包括两个德国传统的总会,分别是:德国古代自由和公认的石匠总会所(德语:Großloge der Alten Freien und Angenommenen Maurer von Deutschland)与大国家母堂的“三金球”会所(德语:Große National-Mutterloge "Zu den drei Weltkugeln" ),还有一个是奉行北欧瑞典礼的总会:德国共济会本地总会(德语:Großen Landesloge der Freimaurer von Deutschland),一个是由英国总会成立的:The Grand Lodge of British Freemasons in Germany,最后一个是由美国与加拿大共济会成立的:美加AF & AM总会所(American Canadian Grand Lodge AF & AM)。这5个总会所于1958年组成了德国联合总会(United Grandlodges of Germany)
===奥地利共济会===
详见:《奥地利共济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lfd6.html
===意大利共济会===
最早1731年在佛罗伦萨设立了第一个会所,之后和天主教爆发了长达几百年的激烈冲突。当今的意大利共济会主要由四个总会组成,其中最大的是意大利大东方(Grande Oriente d'Italia),另外几个分别为意大利古代自由和公认的石匠正规总会所(Gran Loggia Regolare degli Antichi, Liberi e Accettati Muratori d'Italia)、意大利大会所(Gran Loggia d'Italia)与古老而原始的孟菲斯-米思兰东方礼总会(Antico e Primitivo Rito Orientale di Misraïm e Memphis),总共18,000名会员,600个会所。知名会员包括:贾科莫·卡萨诺瓦、朱塞佩·加里波第、 朱塞佩·马志尼。
===俄国共济会===
详见:《俄罗斯共济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lf9g.html
俄国共济会间接地来源于英国共济会,进入俄国的时间可以追溯至彼得一世当政时期。但也有人认为,共济会在俄国的成立时间比英国大分会的成立时间还早,因为拥有一些重要的材料表明,彼得一世被赫里斯托福·乌莱(Christoph Ulay)先生吸收加入了组织,并且在17世纪末以前,就存在一个由列福尔特任执行大师傅,戈尔东和彼得一世分别任第一和第二监督人的共济会分会了。有史记载的涉及俄国共济会的文件出现在1731年。这一年,伦敦共济会分会领袖洛弗尔(Lovell)勋爵任命乔治·菲利普(George Philip)上尉为俄国分会的领导人。
共济会进入俄国后,首先在俄国上层社会传播开来。居住在俄境内的外国人对俄国共济会的组织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英国人和德国人,而俄国人在早期的俄国共济会分会里只处于次要地位。共济会传入俄国后很快被一些欧化的贵族接受。
俄国东正教会则把俄国共济会看成一种秘密组织,是反对上帝、教会和天主教民族国家的地下密谋组织。俄罗斯东正教流亡西方的高级僧侣会议代表、主教安东尼在1932年曾经发表言论认为:“在共济会的旗帜下聚集了世间所有的黑暗力量,他们破坏了我们的民族和宗教,给俄国带来了灾害”。
18世纪后半叶,俄国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1762年叶卡捷林娜二世接任俄国沙皇,她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在俄国实行“开明君主制”,当时俄国许多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都纷纷加入了共济会。
在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书中,作者结合了19世纪初俄国的历史变迁,描写了共济会成员皮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社会活动。
法国大革命之后,共济会在俄国同样被政府取缔。1812年开始的卫国战争,拿破仑战败,1814年俄国军队远征至法国。在法期间一些俄国军官受到法国大革命激进思想的影响,开始对俄国沙皇制度产生怀疑,由于当时盛传共济会颠覆政府的阴谋论盛行,因此1822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颁布命令禁止共济会,1826年尼古拉一世重申禁止共济会,从此到20世纪初的很长时间内俄国共济会活动陷人低潮,许多会所转入了地下和国外。
有许多俄国学者也认为共济会是1917年俄罗斯二月革命背后的影子政府。列宁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时期的共济会也仍然秘密存在,但是许多苏共领导人都曾经公开批评过共济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共济会在法国大东方共济会的援助下再次活跃起来,陆续成立了多个分会。
===拉美共济会===
共济会会员在西班牙语美洲Hispanoamérica历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每个国家包括古巴都有自己的共济会会所。 知名会员包括:西蒙·玻利瓦尔、何塞·德·圣马丁、 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 、何塞·玛丽亚·莫雷洛斯 、阿古斯汀一世 (墨西哥)、何塞·马蒂。
巴西共济会于1822年成立,现有1700个会所和10万名会员。知名会员有巴西独立运动的导师若泽·博尼法西奥·德·安德拉达(José Bonifacio de Andrada e Silva),他推动了佩德罗一世 (巴西)成为巴西帝国的第一任皇帝。
===中国共济会===
详见:《中国共济会历史(完整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mqrf.html
===日本共济会===
详见:《日本共济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l7dz.html
===菲律宾共济会===
详见:《菲律宾共济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a2ce40101kn2g.html
===印度共济会===
1730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中心威廉堡 (印度)(FortWilliam)设立了第一个会所,编号为72。知名的会员有近代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印度教改革家辨喜、印度最大的政治家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元老莫逖拉尔·尼赫鲁、总统法赫鲁丁·阿里·艾哈迈德(Fakhruddin Ali Ahmed)、印度独立后唯一的印度人总督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等。 现有370个会所和15000名会员。
===共济会在中东===
共济会在中东不被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所接受:1975年4月18日,埃及社会事务部颁布决议取缔了埃及共济会。1978年7月,埃及开罗的伊斯兰大学学院正式发布了禁止穆斯林加入共济会的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