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古代中西交通史辞典3

$
0
0

      

    

    【拉本扫马】(约12251294)元时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教士。畏兀儿族人,生于汗八里(今北京市)。其本名已不可详考,惟知以拉本扫马(RabbanSauma)一名闻于西方。约12751276年与同教友人*玛尔谷赴西亚访问基督教圣地,1280年被该派大主教任为总视察,1287年又由伊儿汗阿鲁浑派赴欧洲从事外交活动,曾谒见罗马教皇及法、英两国国王。后回伊儿汗国复命,1294年卒于其境。

    【拔都】(12091256)钦察汗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之孙,术赤次子。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率军征服斡罗思各部,深入勃烈儿(今波兰)、马札儿(今匈牙利)。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1244年)还师。蒙哥汗三年(1253年)在窝勒伽河(今伏尔加河)下游撒莱(今苏联阿斯特拉罕)建帐,称钦察汗国(又作金帐汗国),统辖也儿的失河(今鄂毕河)以西及斡罗思地方。

    【拔达岭】古山名。即今新疆乌什西北的别迭里山口,唐时称为拨达岭,亦称凌山,为当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所经,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西入西域道”。

    【拔汗那】见“破洛那”。

    【拔国】古国名。或以为即《大唐西域记》的跋禄羯咕婆国,故地在今印度纳巴达河口的布罗奇附近。古代东西方海舶经此。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拨拔力国】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非洲索马里北部亚丁湾南岸的柏培拉附近。为古代东西方交通线上重要港口所在。名见《新唐书?西域列传》和唐段成式《西阳杂俎》第四卷。宋赵汝适《诸蕃志》译作弼琶罗。

    【拂H】古国名。亦作拂懔、拂临、弗林。我国隋唐时指东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西亚地中海沿岸一带。唐《慧超往五天竺传》记有大、小拂临:“小拂临国傍海西北,即是大拂临国”,似以君士坦丁堡一带为大拂临,以小亚细亚为小拂临。唐贞观、乾封、大足、开元时皆遣使来中国。《宋史?外国传》中之拂H则指塞尔柱突厥人统治下的小亚细亚一带地方,宋元丰、元v时,也曾来使。

    【拂多诞】摩尼教于公元第七世纪后期传入中国,其教士的一种称号为拂多诞。见宋志磐《佛祖统纪》第三十九卷。

    【苫国】(Ash-Shm)古国名。故地在今叙利亚。见唐杜环《经行记》。今阿拉伯文尚称大马士革为Ash-Shm。

    【苜蓿】古大宛语buksuk的音译。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汉武帝时(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紫苜蓿种子。古代所称苜蓿专指紫苜蓿而言。《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即葡萄)肥饶地。”现亦作苜蓿属(Medicago)紫苜蓿、南苜蓿等的统称。

    【英洋】即“鹰洋”。

    【英机黎】即英国。名见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大西洋记》。谢清高《海录》译作咭利,有专条记述。

    【英国东印度公司】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政府特许设立的对东方主要是印度和中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事业的组织。1600年成立,领得“皇家特许状”。最初在马来群岛一带进行香料贸易,后转向印度建立根据地,拥有军队和舰队。十八世纪中叶起,通过战争,排挤法、荷势力,建立在印度的统治地位。以武力侵占大量土地,征收巨额土地税;经营种植场,大量种植鸦片,实行强迫劳动;实行烟、盐垄断和海盗式贸易。对中国,除垄断中英贸易外,又供应*港脚商人大量鸦片,使其向中国走私输入。该公司掠夺的大量财产和利润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英国政府曾依靠该公司在印度的财产和武装,对缅甸、阿富汗及其他亚洲国家进行掠夺战争。产业革命后,为适应新兴工商业资本的发展要求,先后取消该公司对印度(1813年)和中国(1833年)的贸易独占权。1858年公司撤销。

    【枝扈黎大江】古河名。即今恒河。名见《水经注》第一卷引康泰《扶南传》。《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忘》作拔扈利水。

    【林凤】明代海上武装势力首领。广东潮州人。万历元年(1573年)屯南澳的钱澳(在今广东南澳境),北上到闽台沿海,为福建总兵胡守仁所败。次年率船六十二艘,水陆军各二千人,从澎湖南航。当时菲律宾人和华侨苦于西班牙殖民者的虐政,欢迎林凤前往。他进攻马尼拉两次,以众寡不敌失败,退屯傍佳施栏(Pangasinan)。次年为西班牙军所围,苦战四月,突围出海而去。西人记载作Limahong(林阿凤),日本人曾误译为李马奔。

    【林邑】即“占城”。

    【林阳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西部,或以为在今缅甸中部。三国吴时已见我国载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七卷引康泰《扶南土俗》。亦作林杨国,见《水经注》第一卷引竺枝《扶南记》。

    【林道乾】明时海上武装势力首领。泉州(今属福建)人。嘉靖末年为明军所败,扬帆至鸡笼山(今台湾基隆),南经吕宋(今菲律宾)至大泥(今泰国南部的北大年,《明史》亦作履啵,定居其地,号道乾港。据传后因自制大炮,试炮时被炸死。

    【取经】佛教名词。佛典最初皆从西域输入中国,或篇章不具,或传译失真,或重要经典未传,因此僧人曾先后到印度求取佛典原本。据梁启超初步考证逾百亲人,其中唐玄奘的成就最大,后人称为“唐僧取经”。

    【耶稣】(y)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称为基督。据《新约全书》记载:是上帝(或称天主)的儿子,为救赎人类,降世成人。生于犹太伯利恒,召十二门徒,传教于犹太各地。后为犹太教当权者所仇视,被捕送交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钉死于十字架上,死后复活升天。后人据《新约全书》推算,耶稣生平当在公元一世纪初期。

    【耶稣会】(SocietasJesu)天主教修会之一。是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后,天主教内顽固反对宗教改革的主要集团。1534年西班牙贵族罗耀拉?依纳爵所创,1540年经罗马教皇批准。会规强调会士绝对忠于教皇,无条件地执行教皇的一切命令。十六至十七世纪,定出会士必须服从会长的森严纪律,取消专门的“会服”,通过布道、开办学校、担任封建王侯的“神师”(即忏悔神父)等方法,渗入社会和宫廷,拉拢并影响统治阶级中的显要人物及其他阶层,来对抗宗教改革运动,维护日趋没落的封建制度。十八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曾予以抨击,欧洲许多国家也曾对它实行取缔。1773年罗马教皇曾将该会解散,但于1814年又加以恢复。该会很早就派传教士到亚洲、非洲、美洲各地进行活动。明末,曾有会士来中国。鸦片战争后,又随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在西方,“耶稣会士”一词常被用作“伪善者”、“阴险者”的同义语。

    【耶稣教】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另一名称。

    【耶律大石】(10871143)即西辽德宗。字重德。西辽国建立看。11241143年在位。契丹族,辽太祖八世孙。天庆进士,通契丹文、汉文。辽将亡时,他于1124年称王,率军西走,败西域诸国,占有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于1132年(一说在1131年)称帝,史称西辽(或称哈喇契丹)。

    【耶律楚材】(11901244)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臣。字晋卿。契丹族,辽皇族子孙。成吉思汗(太祖)十年(1215年)取燕后,被召用,很受信任。窝阔台汗(太宗)即位后,定策立仪制,劝亲王察合台(太宗兄)行君臣礼,以尊君权。次年建议军民分治,州郡长吏专理民事,万户府总军政;反对以汉地为牧场之说,建立赋税制度。立十路征收课税使,专掌钱谷。破金汴京时,废屠城旧制,奏封孔子后裔袭爵衍圣公,设立经籍所、编修所,渐兴文教。窝阔台汗九年(1237年)以守成必用文臣为理由,开科取士,释放被俘为奴的汉族儒人。他在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两大汗时期任事近三十年,宫至中书令,元代立国规模多由其奠定。有《湛然居士集》。

    【耶婆提国】(Yvadvp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或兼称此二岛。是古代中西海上交通线上的要地。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我国僧人法显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东归时,曾经过此地,见《佛国记》。

    【贤豆】古印度的别译。见《大唐西域记》卷二。

    【帖木儿】(Tmr-i-lang,13361405)帖木儿帝国的创立者。跛足。兴起于撒马尔罕。1370年自称成吉思汗继承者、察合台汗国君主。不久征服察合台全境。十四世纪八十年代征服波斯、花刺子模等地。九十年代侵入伊拉克,俄罗斯;大败钦察汗国并攻入印度,焚掠德里。1402年俘土耳其苏丹巴耶塞特。1405年(明成祖永乐三年)率兵二十万,拟东侵中国,途中病死罢兵。帖木儿进军时烧杀惨重。帝国内部充满民族压迫和阶级矛盾,帖木儿死后分裂,十六世纪初为乌兹别克人所灭。

    【岭外代答】宋周去非撰。十卷。去非为桂林通判时,于地方风俗、物产、疆埸,经国纪闻,随事笔录得四百多条。秩满东归,重加删次成书。分地理、土风、物产、边帅、法制、财计等二十门,共二百九十四条,记载当时岭南(即今两广)的山川、古迹、物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等情况,兼及南海诸国和大秦、木兰皮国等。为研究当地社会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虎思斡耳朵】西辽都城。延庆三年(1133年)耶律大石所建。故址在今苏联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以东楚河(Чy)南岸,即唐时曾先后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之裴罗将军城旧地。《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之八里茫(茫应作莎),亦即其地后来之异称。

    【图理琛】(16671740)清满洲正黄旗人。阿额觉罗氏。监主出身。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内阁侍读奉命赴土尔扈特。由喀尔喀部出发,经西伯利亚等地前往。往返三年多,回京后,将沿途所见道路、山川、民情、风俗习惯记录下来,编撰成《异域录》二卷。雍正五年(1727年),从策凌为副使,与沙俄政府订定《中俄布连斯奇界约》、《中俄恰克图界约》。历任陕西巡抚、吏部侍郎、内阁学士等宫,乾隆初以老病辞宫。

    【国朝柔远记】书名。清王之春著。二十卷。1891年(光绪十七年)刻本。作者辑录上谕、奏疏及有关中外关系历史著作,自16441874年(顺治元年迄同治十三年),按年编纂而成。后上海书商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重印,改名为《通商始末记》。

    【明家罗】古港名。故址在今斯里兰卡卡卢塔拉(Kalutara)附近,为古代通拉特纳普拉城(Ratnapura)的重要港口。后者为斯里兰卡宝石业中心,故亦称宝石城,东西方商人常经明家罗港来此采购宝石。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咖留】(SundaKalapa)古地名。即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名见《东西洋考》第三卷。《海录》译作“噶喇叭”,有专条记述。约1527年,其地为淡目国(Demak)所占,改称雅加达。后归*万丹国营辖。1621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又改称巴达维亚。印度尼西亚独立后,仍名雅加达。

    【叉始罗】(Takshail)最著名的犍陀罗古城遗址。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到过。附近有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五世纪的城市遗址和许多佛教寺庙遗迹。19131935年间英国考古学家马歇尔曾在此进行广泛的发掘工作,发现大量雕塑、壁画、饰物和日常用具,为研究健陀罗佛教美术和当地古代人民生活的珍贵资料。

    【呵罗单国】(Karitan)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据《宋书?夷蛮列传》所载,公元430452年(南朝宋元嘉七年至二十九年),曾四次遣使至中国。亦译作何罗单或诃罗旦。

    【咕哒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部三发(Salnbas)一带。公元十八世纪时,华侨在此设立公司,开采金矿。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其释文云:“疑即古志所称爪哇”,系传闻之误。

    【咕哩葛达】(Kall-Kata)古地名。即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其港口名葛支里,则指今胡格利河(HooghlyR.)口。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明呀喇”条。

    【呢是国】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尼亚斯岛(NiasI.)。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呢咕叭当】即“那伽钵那”。清除伦炯《海国闻见录?小西洋记》译作“呢颜八达”,清谢清高《海录》译作“呢咕叭当”。

    【呢咕吧拉】见“翠蓝山”。

    【罗】唐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人就以“斛瑟罗”为姓,后又改以“罗”为姓,见《通志?氏族略》。

    【罗卫】即迦罗舍佛。元汪大渊《岛夷志略》译作罗卫,有专条记述。

    【罗斛】(Lavo)古国名。故地在今泰国中部班塔欣(BanTakhli)一带。自1103年(宋崇宁二年)至1299年(元大德三年),同中国有友好关系,互遣使节往来,见《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诸蕃志》卷上“真腊国”条、《宋史?外国列传》“丹眉流国”条和《元史?世祖本纪、成宗本纪》等处。《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罗T】(Rahu)印度占星术名词。印度天文学将黄道和白道的降交点叫“罗T”、升交点叫“计都”,同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星合称九曜。因日月蚀现象发生在黄白二道的交点附近,故又把罗T当作食(蚀)神。印度占星术认为罗T能支配人间祸福吉凶。

    【罗婆斯】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孟加拉湾东南方的尼科巴群岛,古为东西方海上交通要冲。公元九世纪时,阿拉伯人称之为Lanjabalus,罗婆斯可能为婆罗斯(Balus)的倒误。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罗越国】马来亚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马来半岛南部柔佛附近,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见《新唐书?南蛮列传》和《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罗雅各】(GiacomoRho,15931638)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天启二年(1622年)来华,曾在山西传教多年。崇祯三年(1630年)到北京,与汤若望等继邓玉函修订历法,编成《崇帧历书》。著译有《哀矜行诠》、《测量全义》等。

    【昙摩罗】古乌场国(故地相当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SwatR.]流域)僧人。于中国北魏时来洛阳,学习中国语文,并在洛阳建立法云寺,采用西域建筑格式,有名于时。见《洛阳伽蓝记》第四卷。

        【昆仑】山名。详“昆仑山”。()古地区名。我国唐代前后,泛称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为昆仑。见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和《唐书?南蛮列传》。此一地区居民,亦称“昆仑”,见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第八十一卷。()古王号及官名。我国唐代前后,在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地区,古代国家有以昆仑为王号者,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八卷引竺芝《扶南记》;亦有以昆仑为大臣称号者,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六卷引《南州异物志》。()古国名,我国唐代前后,在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地区,古代专以昆仑为名的国家,较著名者有下列诸国:(1)《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所载的掘伦(即昆仑)和《宋史?外国列传》^婆国条所载的昆仑国,故地当在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2)《宋高僧传》第二十九卷《慧日传》所载的昆仑国,在佛誓(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之东,殆为唐时立国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诃陵国的异译。(3)《新唐书?南蛮列传》骠国条所载的大昆仑和小昆仑,故地当在今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口附近一带。《蛮书》第十卷所载的昆仑国,或亦同此。()我国古代称黑肤的人为昆仑,见《晋书?后妃列传》。

    【昆弥】一译“昆莫”。古代乌孙王的称号。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立大小两昆弥,皆赐印缓。见“昆明夷”。

    【昆仑山】古岛屿名。亦译军屯山。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的昆仑岛。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搓胜览》有专条记述,并引俗谚云:“上怕七州,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郑和航海图》也有此岛。参见“军突弄山”。

    【昆仑语】我国唐代前后,泛称今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居民为昆仑,其语言为昆仑语,其文字为昆仑书。

    【昆仑舶】唐时海舶名。见《唐大和上东征传》和《宋高僧传》第一卷《不空传》。古代南海国家有以昆仑为王号者,或以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所称王舶亦即昆仑舶,当指南海诸国,特别是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或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国王所置从事于海外贸易的船舶。

    【昆甸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岸坤甸一带。公元十八世纪前期已有华侨在此贸易耕种,设立公司,开采金矿。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昆仑层期国】古国名。故地在今马达加斯加及其附近的非洲沿岸。层期是波斯文Zang的音译,指非洲东岸。昆仑或以为是马达加斯加原名Komr或Qomr的对音。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和《诸蕾志》,各有专条记述。

    【质】古海峡名。或以为即今马六甲海峡,或以为即今新加坡海峡。“质”是马来语Slat的对音。亦译作海硖。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鱼目】古时骏马名。《汉书?西域传赞》:“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

    【采野】(Chaiya)古地名。故址在今泰国南部万伦湾西岸的柴也。当横断马来半岛路线要冲,古时为一繁盛港口。名见明王宗载《四夷馆考?暹罗馆》。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南洋记》译作斜仔。

    【瓮蛮国】(‘Umn)古国名,故地在今阿拉伯半岛东部的阿曼。公元十三世纪前期,东方商人来此以香料换取真珠、牧马和千年枣等特产。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卑路斯】亦作毕路斯。波斯王子。其父”伊嗣俊为波斯萨桑王朝未主,死于公元651或652年。时大食东侵,卑路斯求助于唐,唐曾以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高宗咸亨时(670674)入朝,授右武卫将军,曾奏请于长安置波斯寺,旋卒于中国。

    【忽里模子】古国名,故地在今伊朗东南部。境内有新旧两港。旧港故址在今米纳布(Mnb)附近,新港在今波斯湾口格什姆岛(QishmI.)以东的霍尔木兹岛(HormozI.)。公元十三世纪时,旧港为东西方通航要地。十四世纪前期,新港建成后,商业更为繁盛。名见《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明史?外国列传》和《星槎胜览》译作“忽鲁馍斯”,《瀛涯胜览》译作“忽鲁谟厮”,都有专条记述。

    【往五天竺国传】(传zhuàn)书名。三卷。*慧超撰。唐慧琳《一切经音义》第一百卷载有其音义。原书久佚,唯存唐人节录的一卷本,记慧超赴印度等地的巡游,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及亚洲历史的重要资料。惜已多残缺,其记海行部分则全缺。有罗振玉《札记》本与藤田丰八《笺释》本。

    【周去非】南宋永嘉(今属浙江)人,字直夫。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中曾在广南西路任宫。撰有《岭外代答》十卷。

    【周达观】元永嘉(今属浙江)人。元贞元年(1295年)随元使赴真腊访问,至大德元年(1297年)返国。撰有*《真腊风土记》一卷。

    【周庆立】唐人。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为市舶使,见《册府元龟》第五百四十六卷。是为市舶使一官见于现存史籍之最早者。

    【竺】“天竺”的省称。林景熙《梦中作》诗:“双匣犹传竺国经。”姓。古代天竺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竺为姓,如汉有竺法兰。

    【竺法兰】传说为中天竺僧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和迦叶摩腾同在月氏受汉使的邀请,来到洛阳,住白马寺,与迦叶摩腾合译《四十二章经》,摩腾圆寂后,他又自译《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佛本行经》、《法海藏经》等五部十三卷。为中国佛教传播和佛经翻译之始。

    【竺法护】(Dharmaraksa)音译昙摩罗刹。西晋僧人。原籍月氏,世居敦煌郡(郡洽今甘肃敦煌)。幼年从竺高座出家,随师游历古西域各地,学会各地语文,并取得很多梵本经典。晋武帝太始二年(公元266年)至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先后在敦煌、长安、洛阳等地,沿途翻译,共译出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所译多属大乘经典,其中有《光赞般若波罗蜜经》、《正法华经》等。

    【和卓】波斯文Khwaja的音译。又译“和加”、“‘火者”。加词尾“木”成“和卓木”,意为我的和卓。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后裔和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中亚、西亚和解放前中国新疆一些地区对伊斯兰教封建上层的称呼。如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和卓波罗尼都及其弟霍集占曾被称为“大和卓木”和“小和卓木”。

    【和尚】佛教名词,梵文Updhyya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的音译(确切的音译应为“邬波驮耶”)。印度对博士、亲教(亲承教诲)师的通称,中国则常用来称呼佛教的僧侣。

    【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始于汉高祖以宗室女嫁匈奴单于。它如隋唐时曾与突厥、吐著、回鹘、吐谷浑等和亲,宋代契丹与党项李继迁和亲。这种措施对缓和矛盾,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和阗语】又称“和阗塞语”。古代居住在我国和阗(今和田)、巴楚一带居民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文字使用婆罗米字母直体。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我国新疆和甘肃敦惶发现了这种语言的文献(多属五至十世纪)。

    【和德理】(OdoricodaPordenone,12651331)意大利人。方济各会会士。约干1316年启程赴东方旅行,从事“传教”活动。其行程曾过亚洲西部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更由海道经苏门答腊诸地,至广州登陆,由中国东部北上入汗八里(今北京市),居留三年(约13251328),取道陆路西归,于1330年返抵意大利。其行记可为研究当时东西交通的史料。

    【金洲】古地区名。一译金地。为梵文suvarna-dvpa或Suvannabhmi的意译。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地理学家称之为Khrys或Chrys。所指地域,有时为缅甸南部,有时为马来半岛,有时为苏门答腊岛。一说为东南亚地区的泛称。惟托勒玫和其他古代西方地理学家所称的GoldenKhersonese,系指今马来半岛;《大唐西域求怯高僧传》卷下《贞固律师传》和《道宏传》所述的金洲,则指今苏门答腊岛。

    【金塔】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柬埔寨金边,或以为在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的钦格尔普特(Chingleput),尚无定论。名见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8)亦译作金尼各。法兰西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南京学习汉语,四十二年返罗马,向教皇汇报教务。四十八年再度来中国,初在杭州、开封,继至山西、陕西一带“传教”。着有《西儒耳目资》、《况义》等。又根据利玛窦的记录著《耶稣会在华开教史》(DechristianaexpeDitioneapudSinassusceptaabSocie-tateJesu),是明末那稣会在中国活动的重要资料。

    【金邻国】古国名。亦译金陈或金遴。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西南部。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九十卷引《异物志》和《外国传》及《梁书?海南诸国列传》“扶南国”条和《新唐书?宦者列传》等处。隋唐时的金邻大湾,即因此国而得名。

    【金帐汗国】(汗hán)即“钦察汗国”。

    【金邻大湾】古海湾名。亦称小海。一般以为即今暹罗湾。隋唐时为中国经扶南通西方各国所经。名见《太平御览》第七百八十八卷“边斗四国”条、《通典》第一百八十八卷“边斗”条和“”条。

    【金利毗逝国】古国名。或以为即”室利佛逝国的异译,金可能是舍之讹。或以为是别一国,故地在今缅甸蒲甘一带。此国于唐宋时见于中国载籍。《太平寰宇记》第一百七十七卷有专条记述,《唐会要》第一百卷作金利毗迦国。

    【官厂】明郑和访问西洋时设立的临时贸易站。据《郑和航海图》所示,在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及苏门答刺(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的近海一岛上各有一所。外立排栅,内设仓库,贮藏钱粮,集中货物,以备整理转运,见《瀛涯胜览》“满刺加国”条。

    【京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见《新唐书?地理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的叙利亚文刻辞称唐代首都为Khumdan,此名亦见于公元第七世纪拜占庭历史家著作及第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记录,或以为即“京城”二字之转讹;亦有人认为系“长安”或”关内”之转讹。

    【放拜】古地名。即今印度西海岸孟买。中世纪时为东西方交通重要港口。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单马锡】(Tumasik)新加坡的旧称。见元汪大渊《岛夷志略》“龙牙门”条。《郑和航海图》译作淡马锡。

    【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兼建筑家。意大利人,出生米兰。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北京传教,旋任清朝宫廷画家,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长肖像、花乌、走兽,尤工画马。所作参酌中西画法,注意透视和明暗,注重写实,刻画细致,而止于形似。

    【怛罗斯】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底勿】古地名。故址在今努沙登加拉群岛中的帝汶岛。为南海最重要的产檀香地区。名见《诸蕃志》“苏吉丹”条。《岛夷志略》译作古里地闷(古为吉之误。吉里义为岛),《星搓胜览》译作吉里地闷,《东西洋考》译作迟闷和池闷,《海录》译作“地问”,都有专条记述。《诸蕃志》“渤泥”条有底门国,或以为即此岛的异译,然亦有人以为即刁门岛(PulauTiu-man),为彭亨近海的较大岛屿,与底勿非同地。

    【庞迪我】(DidacodePantoja,15711618)明未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西班牙人。万历二十六年(1599年)来中国,次年到北京,成为利玛窦的重要助手。四十四年(1616年)礼部待郎沈嘧嗲虢教,他被逐至澳门。著有《七克大全》、《庞子遗诠》等。

    【郑吉】(?前49)西汉会稽(治今浙江绍兴)人。宣帝时,任侍郎,屯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和尉犁西),攻破车师,为卫司马。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率兵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汉,被任为西域都护,治乌垒(今新疆轮台东北)。汉朝设置西域都护自此始。后封安远侯。

    【郑和】(13711430)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并入晋宁)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两年而返。以后又屡次航海,总计二十八年间,七次(一说八次)出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六次航海回国后,曾任守备南京太监。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十,回国后不久即病死。参见。‘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航海图】古地图名。原称《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载于明茅元仪《武备志》第二百四十卷。一般省称为《郑和航海图》。全图绘示郑和出使西洋各国的航程和经历的地名方位。以南京为起点,遍及今南海及印度洋沿岸诸地,远达非洲东岸为止。所收地名较为详备,并附有航线和针路。为研究公元十六世纪以前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近百年来,中外学者曾对此图内容进行研究。1961年中华书局有单行本出版,附有地名注释。

    【祈风】宋时泉州、广州等地对南方海外交通之商舶,须依赖风力航行,每年夏历五月及十一月左右,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等常为回舶及去舶祈祷航行中风向顺利,称为祈风。泉州祈风地点在城西九日山,今尚留有记载祈风的石刻文字。

    【q古国】土耳其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祆】(xin)拜火教所信之神在古代中国的名称。其教亦名“祆教”,庙称“袄庙”。参见“琐罗亚斯德教”。

    【祆教】见“琐罗亚斯德教”。

    【泥涅师】亦作泥俚师。波斯王子卑路斯之子,本为质于长安,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曾遣使送其回国,不达,后仍回长安,授左威卫将军,其后病死。

    【注辇国】(Col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CoromandeICoa-st)。《大唐西域记》第十卷称之为*珠利耶国。宋时始称注辇。其使臣娑里三文于1015年(宋大中祥符八年)至中国时所经航道,记录于《宋史?外国列传》,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自十一世纪前期至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保持悠久的友好关系。《岭外代答》和《诸善志》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和《元史?外国列传》的马八儿(Maabar),《明史?外国列传》的琐里(Soli,又作西洋琐里),皆为后来的异称。参见“朱罗国”。

    【河西走廊】一称甘肃走廊。在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以在黄河之西,故名。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多砂渍、戈壁。绿洲断续相连,赖雪水、河水灌溉,衣、牧业较盛。有玉门、嘉峪关、武威、张掖、酒泉等市县。兰新铁路经过,自古是通往新疆及中亚、西亚的要道。

    【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县境)人。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他感到“经律舛缺”,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偕同学慧景、道整等从长安(今西安)西行求法,渡流沙,越葱岭,遍历北、西、中、东天竺等地,后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并到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经海道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前后凡十四年,游历三十余国,带回很多梵本佛经。归国后于建康(今南京市)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合译经律论六部、二十四卷。又记旅行见闻,撰成《佛国记》,为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史地的重要资料。

    【法显传】(传zhuàn)即“佛国记”。

       【波斯】波斯(Pasai)。古国名。即*苏木都刺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第三卷有专条记述,称为西南海上波斯国。《元史。武宗本纪》译作八昔。波斯(Persia)。国名。即伊朗。波斯(Pa-thin)。古地名。故址在今缅甸南部勃生。为古代重要贸易港。名见唐樊绰《蛮书》第六卷。

    【波刺斯】即萨桑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译作波刺斯。

    【波斯寺】唐时称景教的教堂为波斯寺,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改称大秦寺。见《唐会要》第四十九卷。另据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唐时亦称袄教的寺院为波斯寺或大秦寺。

    【波斯邸】隋、唐时长安西市有波斯邪,见《太平广记》第十六卷引《续玄怪录》。系波斯等地商人开设,以善辨识珠宝著名。

    【波斯教】见“琐罗亚斯德教”。

    【波斯舶】古代从波斯到东方来的船舶。唐时僧人义净干咸亨二年(公元671年)赴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时,即乘此种船舶。当时波斯虽已为大食所灭,但其商船东来的仍多。名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和《唐大和上东征传》。

    【波斯离】(AlBasrah)古港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为古代波斯湾沿岸主要港口。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波棱菜】亦作“菠棱菜”,即“菠菜”。《唐会要》:“太宗时,尼波罗国献波棱菜,类红蓝,火熟之,能益食味。”

    【建志补罗】(Kchipura)古城名。简称建志。故址一般以为在今印度东南部康契普腊姆附近。为古代南印度主要商业城市和港口。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四卷。或以为公元前二世纪时已同中国有贸易关系的黄支国,即其旧称。

    【屈出律】(?1218)乃蛮部太阳汗子。又译古出鲁克。1204年成吉思汗破乃蛮军,太阳汗败死。屈出律西走,于1208年到西辽境内。1211年,夺取西辽政权。成吉思汗西征时,使哲别率军往攻。屈出律败走至撒里黑?昆(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巴达克山附近),被俘杀。

    【屈底波】(Qutaybahibn-Muslim,670715)即异密?屈底波(AmirQu-taybah)。大食战将。于公元704年被任为呼罗珊(Khursn)总督,驻木鹿城(Marw)。706年征服吐火罗,706712年征服安国(Bukhra)、康国(Samar-quand)及货利习弥(Khwrism)等地,713715年远侵药杀水(Jaxartes)流域及拔汗那(Fargbnah)。

    【经行记】唐杜环撰。原书久佚,惟《通典》曾选载数则,所记当时中亚、西亚情况,为研究亚洲历史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近人丁谦和王国维等曾加考订。

    【细兰国】古国名。即今斯里兰卡。名见宋赵汝适《诸蕃志》。异译亦作悉兰池或西兰等。

    【细兰海】古海名。指令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一段洋面。名见《岭外代答》第二卷“海外诸著国”条。《岛夷志略》“小h喃”条译作喃哩洋,《郑和航海图》译作南巫里洋。

    【细利D】古地名。一般以为即今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细利D为Cele-bes的对音。一说其故址可能在今苏拉威西岛东南的布敦岛(ButonI.),岛的南端有港口名Sampolawa,细利D可能是其省译。其地在”茫咖萨东南,昔由海道行约两三日可到。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弥勒】梵文Maitreya,意译“慈氏”。佛教大乘菩萨之一。《弥勒上生经》说他现住兜率天,《弥勒下生经》说他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公元五世纪顷,无著所弘的大乘瑜伽宗学说,传说是出于弥勒的讲授。隋唐以来,农民因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曾多次利用“弥勒降生”为号召,积集力量,举行起义。

    【弥臣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口,或以为在勃生附近。据《册府元龟》第九百七十二卷和《太平寰宇记》第一百七十七卷所记,公元804805年(唐贞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时,同中国有友好关系。

    【弥诺江】古水名。一般以为即今缅甸亲敦江,一说即今迈立开江。同禄郸江(今伊洛瓦底江)合流入海。见唐樊绰《蛮书》第二卷和《新唐书?地理志》。

    【弥诺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阿拉干(Arakan)。是唐时通天竺道路所经。见唐樊绰《蛮书》第十卷。

    【弥兰大河】古水名。即今印度河。“弥兰”是阿拉伯文Mihrn的音译。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迦叶(~)摩腾】(Kyapamatan-ga)一名摄摩腾,或单称摩腾。相传为中天竺僧人,东汉明帝时,遣蔡值仁八人为使,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经典来到洛阳。翌年,明帝建白马寺,令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讲经,并请从事梵本佛经的汉译。现存的《四十二章经》即于此时译出。这是佛教传人中国并译经之始。

    【迦那调洲】古地名。见《水经注》第一卷引康泰《扶南传》。故址或以为当在今缅甸沿岸一带的某一处。

    【迦罗舍佛】古地名。见《唐书?南蛮列传》“堕和罗国”条,当即《新唐书?南蛮列传》之哥罗舍分,故址在今曼谷湾西北劝丕(RatBuri)一带。地当横断马来半岛路线之一的东端,位置重要。《岛夷志略》译作罗卫。

    【迦罗都河】古水名。或以为即今南亚布拉马普特拉河。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

    【迦腻色迦】(Kaniska)贵霜王国国王(约二世纪初叶)。在位期间国势强盛。领有北起花刺子模(中亚)、南达文迪亚山(印度)的广大地区,首都布路沙布罗(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发展商业,远与中国、罗马帝国贸易;崇尚佛教。遣僧人去国外传教。据说曾举行第四次佛典结集。

    【迦摩波国】迦摩缕波国的省译。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亦译作个(w)没卢。

    【迦摩浪迦国】(Kmalanka)古国名。故地在今马来半岛北部,一说在今缅甸南部勃固附近。名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即《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著录的郎迦戌国。

    【迦摩缕波国】(Kmarpa)古国名。亦译作迦摩波或个(w)没卢。故地在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高哈蒂(Gauha-ti)及其附近一带。唐玄奘游印度时,曾应其王拘摩罗(一译鸠摩罗)邀请,前往访问。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及《大慈思寺三藏法师传》第四卷。

    【革儿昔】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北岸泗水附近的锦石(Gresik)。公元十五世纪以后为爪哇重要商埠。据《瀛涯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爪哇国”条所述,其地亦称新村,商舶辐揍,贸易繁盛,《东西洋考》第四卷“思吉港”条记述的主要聚落吉力石,为其异译。

    【赵汝适】(适kuò)南宋人,宋太宗八世孙。嘉定(12081224)至宝庆(12251227)间任福建路市舶提举,撰有*《诸善志》二卷。

    【柯枝国】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西南岸柯钦(Cochin)一带。为东西方交通重要港口所在。公元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郑和赴西洋各国访问时,曾到此。《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海录》译作“固贞”,也有专条。

    【咸宾录】书名。八卷。明罗日撰。刊于万历(15731620)中。全书分北、东、西、南四志,收集当时中国边境和东、西洋各国史地资料颇多。有《豫章丛书》刊本。

    【刺撒国】古国名。故地旧说以为在今索马里西北部的泽拉(Zeila)一带。近人认为刺撒可能是阿拉伯文Ra’s的对音,义为岬。据《郑和航海图》推断其方位,当在今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亚丁附近。《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后郑和也曾奉使回访,见《明史?外国列传》。

    【契约华工】指被迫同西方殖民者及其代理人签订卖身契约的旧中国劳动人民。

    【挞吉那】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西部沙漠地区。一说在今伊朗法尔斯省沿海的塔黑里(Tahiri)一带。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指南针】指示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四大发明之一。在战国时已有用天然磁铁矿琢磨成的指南针,称为“司南”。最早的记载见于《韩非子?有度》,其著作年代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于磁石磨成的指南针已有详细记载,而欧洲关于磁针的记录较之为晚。指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可以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平面内,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旅行和行军中。

    【勃律】古西域国名。分大勃律与小勃律。大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唐开元中,先后册封大、小勃律各两代之王。开元初小勃律王入朝,唐以其地为绥远军。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安西副都护高仙芝至小勃律。唐改其名为归仁,并置归仁军。

    【勃萨罗】(AlBasrah)古港名。故址在今伊拉克巴士拉之西。大食哈里发欧默尔于公元638年建置,古为波斯湾沿岸主要港口。见《太平寰宇记》第一百八十四卷引唐杜环《经行记》。

    【药杀水】(Yaxartes)锡尔河的古称。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E失蛮】元时称伊斯兰教士为E失蛮,见《元史?世祖本记》。当即波斯文Danishmend的音译。一译“大石马”,见《长春真人西游记》。

    【E那思里】古地名。马来文Tanah-sari的音译,意为“花地”。即今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为古代南海重要贸易港之一。名见《郑和航海图》。

    【茫咕噜】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南岸明古鲁的旧译。公元十七世纪后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此设立根据地,作为侵略马来亚的总部,至1824年,将此地同荷兰殖民者交换马六甲殖民地。名见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南洋记》译作“万古屡”。

    【茫咖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西南岸望加锡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南洋记》译作芒佳虱。

    【南洋】地区名。清末至民国时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即“东南亚”。

    【南掌】公元857年在今老挝琅勃拉邦建立的国家。我国史籍一度称之为南掌,也称缆掌。与我国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

    【南道】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有南、北二道。据《汉书?西域传》,南道的路线,自*玉门关和*阳关(均在今甘肃敦煌西)以西,大体经今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之间的通道西行,在莎车(今莎车县)以西越过葱岭,通往大月氏(今中亚阿姆河中、上游一带)和安息(今伊朗一带)等地。《后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隋书?裴矩列传》和《元和郡县志》第四十卷所载大体与此相同。唐玄奘由印度回国时,其出印度后的主要行程,以及公元十三世纪后期马可?波罗东来,其自鸦儿看(今莎车县)以东的一段行程,亦皆取此道。

    【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16231688)清初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比利时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葡萄牙殖民势力支持下来中国。初在陕西传教,次年到北京,成为*汤若望的重要助手。后以汤若望案下狱,释放后幽居北京。康熙七年(1668年)复被起用,管理钦天监监务,制造天文仪器,并为清政府监铸大炮。16751678年沙俄派使臣斯巴法里一米列斯库(Hикo-лa гaBPилOBичCпaфapи-Mилecky,16361708)来中国时,他借任清政府译员之便,向斯巴法里一米列斯库递送有关清政府内部政治、财政、军事等机要情报多件。著作有《教要序论》、《康熙永年历法》等。

    【南毗国】见“麻离拔国”。

    【南海舶】指古代航行东西方海上的外国船。唐李肇《国史补》:“南海舶,外国船也。”

    【南尼华罗国】(Nalirwla)古国名。一译西天南尼华罗国。故地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岛(KathiawarPen,)南部,或以为即胡茶辣国都城所在。《岭外代答》第三卷和《诸著志》卷上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译作“华罗”。

    【南海寄归传】(传zhuàn)书名。全称《南海寄归内法传》,筒称《寄归传》。唐义净著。四卷。义净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由海道往印度求学,游历三十余国。于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归国,途中停胃在南海的*室利佛逝国时,把他在各处实地考察所得的有关佛教戒律等情况,写成寄回中国,故称《寄归传》。其中也有关于印度和东南亚等地情形的记载。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