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中西交通史辞典6

$
0
0


    【克拉维约】(RuyGonzálezdeClavi-jo,?-1412)西班牙外交家、旅行家。公元十五世纪初奉卡斯提尔王国国王命出使帖木儿汗国,于1404年抵达撒马尔罕,谒见帖木儿。归后撰有游记,有中文译本(《克拉维约东使记》)。

    【戒贤】(Sila-Bhadra,约六至七世纪)古印度佛教学者,属瑜伽宗。于那烂陀寺就护法出家,精法相唯识之学。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玄奘游学天竺,曾从其受学。

    【戒日王】(RjaputraSlditya,590647)名曷利沙?伐弹那(HarshaVardhana),也译喜增。公元七世纪印度易利沙帝国统治者,剧作家、诗人。初自称王子,号尸罗逸多,中译戒日。统治时期(606647)统一北印度,迁都曲女城,建立严格行政制度。崇信佛教,每五年在钵罗耶伽(阿拉哈巴德)举行无遮大会一次,全国佛教徒云集领取布施。我国唐玄奘旅居印度时,曾和他晤见。著有剧本《龙喜记》、《钟情记》和诗篇《八大灵塔梵赞》等,对印度古代戏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常】(11931256)蒙古太祖时道士。字浩然,号真常子,道号通玄大师。太祖十五年(1220年),曾随其师*丘处机启行赴西域谒成吉思汗,往返约四年,归后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

    【杨枢】(12831331)元嘉兴(今属浙江)人。字伯机。大德五年(1301年)率致用院官本船浮海至西洋(今印度洋一带)贸易,在返约三年。大德八年再浮海至波斯湾忽鲁谟思(即*忽里模子)贸易,往返约六年。后曾被任为松江嘉定等处海运千户。

    【杜并】古港名。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北岸的厨闽,古为东西方商贾会集的重要港口。名见《元史?外国列传》“爪哇”条(原文作杜并足,疑衍足字)。《诸蕃志》“苏吉丹”条译作打板。《岛夷志略》“重迦罗”条译作杜瓶。《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译作杜板。

    【杜环】唐人。杜佑的族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随高仙芝西行,为大食所败被虏。至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附商舶东归。撰有*《经行记》,原书久佚,惟《通典》选有数则。

    【杜马班】(Tumapel)古地名。故址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玛琅地区。公元十三世纪时为*新柯沙里国都城所在,同中国有交通关系。名见《元史?外国列传》“爪哇”条。

    【报达国】即*白达国。元刘郁《西使记》译作报达国。《元史?宪宗本纪》译作八哈塔,《元史?西北地附录》译作八吉打。

    【投拘利】(Takkola)古港名。故址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西部,或以为即今帕克强河(PakchanR.)口,或以为即今塔库巴(Takuapa)或董里(Trang),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的重要转运港。公元第二世纪中期托勒玫所撰地志收有此名,《梁书?海南诸国列传》译作投拘利。异译亦作拘利、句稚或九离。

    【扶南】中南半岛古国。意为“山地之王”,位今束埔寨。公元一世纪建国,与我国联系密切。三国时,吴国曾派康泰、朱应出使其国,此后两国来往频繁。七世纪中叶为北方属国吉蔑所灭。

    【扶南记】书名。(1)见“吴时外国传”。(2)刘宋时竺芝撰。芝一作枝,曾到过南海各国,书中所记不仅限于*扶南。原书已佚,现散见《水经注》和《太平御览》等书。

    【扶南异物志】书名。三国吴*朱应撰。记述他出使扶南等国的著作。原书一卷,已佚,《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忘》等著录。

    【芦眉国】古国名。一译眉路骨或眉路骨。故地有几说:(1)在今小亚细亚,芦眉是Rm的对音,又《明史》之鲁迷,当亦指此一带;(2)在今伊斯坦布尔;(3)在今罗马。此国有城七重,丝织业很发达。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大食诸国”条。《诸蕃志》有专条记述。

    【花面国】(Battak)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同苏木都刺国接界。因其民有面上刺花的风俗,故名。国境不大,为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诸蕃志》三佛齐条译作拔沓。《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瀛涯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译作那孤儿。明永乐中(14031424)郑和曾奉使至其国,建立友好关系,后有使节往来。

        【花刺子模】(Khorazm)一译火寻,中亚阿姆河下游古国。中心城市为乌尔坚奇(旧译王龙杰赤)。约公元前七世纪进入奴隶制社会。公元700年前后为阿拉伯人征服。十一到十三世纪由塞尔柱突厥统治,领土扩至波斯、阿富汗一带。12181220年为成吉思汗征服,其君主摩呵末逃亡。1388年又为帖木儿征服。十六世纪初属乌兹别克。十六世纪中叶首都迁至基华,通称基华汗国。1873年为俄国兼并。

    【苏禄】(Sulu)古国名。故地即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以产珠闻名于世。其国三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于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曾携带眷属到中国访问,建立友好关系。《岛夷志略》、《东西洋考》、《明史?外国列传》和《海录》等均有专条记述。

    【苏辣】即今印度西部坎贝湾东岸的苏拉特。此港得名于梵文Surshtra,义为善地。《大唐西域记》第十一卷译作苏刺伦国,惟其故地应在今卡提阿瓦半岛(KathiawarPen.)。今港在公元十五世纪末始享盛名,至莫卧儿帝国时代,渐成印度西部重要商业和交通中心。《海录》有专条记述。《海国闻见录?小西洋记》译作苏喇。

    【苏门傍】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泰国犹地亚西北的素攀武里(SuphanBuri)一带;或以为当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以东的马都拉岛,苏门傍为其南岸城市Sampang的对音。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苏吉丹】古国名。故地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东部。据宋赵汝适《诸善志》卷上记载,为阁婆的属国,境内有峻山,名保老岸(在今卡里摩爪哇岛对面),一称巴哪大山,是东西方过境船舶的路标。《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

    【苏苏国】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实武牙一带,或以为可能在实武牙东南沿海的沙沙谷(Sasako),尚无定论。昔为中国船舶到苏门答腊岛时的泊所之一。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苏洛鬲】(Srokam)古国名。故地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北部吉打州梅保河(MerbokR.)下游北岸。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所述,其地有洛山,可能是今吉打山(GIlnongJerai)。

    【苏莱曼】(Sulaymanal-Tjir,约公元九世纪)阿拉伯商人、旅行家。曾到中国、印度等地经商。回国后,于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记述其东游见闻,为阿拉伯人关于中国与印度沿海的最早记载。书中列举自阿曼到我国所经海洋与岛屿情况。因广州为当时阿拉伯商人聚居之地,记述尤详。

    【苏鲁支】琐罗亚斯德的旧译。见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

    【苏鲁马益】古港名。亦译苏儿把牙或斯鲁马益。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北岸的苏腊巴亚(泗水)。为东爪哇重要港口。名见《瀛涯胜览》“爪哇国”条。

    【苏木都刺国】(Samudra)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遣使至其地,建立友好关系,至十五世纪后期,使节往来不绝。名见《元史?外国列传》“马八儿等国”亲。《岛夷志略》译作须文答刺,《瀛涯胜览》译作苏门答刺,《明史?外国列传》译作苏门答刺和须文达那,都有专条记述。

    【呈样】宋时凡外国商船入港,将载运的货物,以货样名义,选送当地政府,称为呈祥。见《广东通志》第二百三十八卷。

    【吴时外国传】(传zhuàn)书名。三国吴*康泰撰。记述他和*朱应出使南海时经历和传闻的各国情况。原书已佚,现散见各书。《水经注》作《康泰扶南记》或《扶南传》;《艺文类聚》作《吴时外国志》或《扶南记》;《通典》作《扶南传》;《太平御览》作《吴时外国传》、《吴时外国志》或《扶南土俗》。似皆为同一书的异称。

    【邑卢没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勃固附近。据《汉书?地理志》所述,古代从中国南部至印度半岛的海上交通线经此。中世纪时,阿拉伯人记载的Ruhmi、Rahma、Rahman等,可能皆指此地。

    【吧萨国】古国名。一译南吧哇。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西岸的曼帕瓦(Mam-pawah)。公元十八世纪时已有华侨在此耕种。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别罗里】古港名。故址有两说:一说在今斯里兰卡南岸加勒(Galle)东南的别里加姆(Beligam),其地今仍为一著名港口;一说在今科伦坡以南的贝鲁瓦拉(Beruwala),附近有灯塔。公元十五世纪时为海舶停泊所。见《瀛涯胜览》“锡兰国”条。《郑和航海图》也收有此港名。

    【县度】(xuán)古山名。一作“悬度”。据《通典》第一百九十三卷所载,山在渴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南四百里。山有栈道,有的地方要悬绳而渡,故名县度。自汉以来,为我国西域重要山道之一。

    【时宪历(眩】制定于明末,清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条支】古西域国名、地名。据《汉书?西域传》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在安息西界,临西海(指波斯湾),当在今伊拉克境内。汉代属安息。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海而止。萨桑波斯(224651)兴起后,辖有条支旧壤,故《魏书?西域传》称波斯为古条支国。

    【身毒】(yuán)古印度的别译。见于《史记》、《汉书》。

    【犹太教】犹太人的宗教。奉雅赫维(基督教人读作耶和华)为“独一真神”,并称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教义教规是雅赫维通过摩西等传授下来的。主要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即基督教承继下来作为《圣经?旧约全书》的部分)。该教教义曾被犹太人用作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另一方面,又被历来统治者特别是帝国主义者所利用,以制造民族纠纷。十二世纪初叶,有少数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设立“会堂”,称“一赐乐业教”,俗称“挑筋教”。

    【岛夷志略】一卷。元汪大渊撰。书前有至正十年(1350年)张翥序与九年吴鉴序,末有汪氏本人后序。书分百条,多与汪氏本人游踪有关。有《知服斋丛韦》刊本。此书为上承宋赵汝适《诸蕃志》,下接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等书的一种重要撰述。近代注本有沈曾植《岛夷志略广证》,藤田丰八《岛夷志略校注》与柔克义《岛夷志略英文选译与附注》(载19141915年《通报》)三种。

    【鸠摩罗什】(Kumrajva,344413)意译“童寿”,后秦高僧。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他和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他介绍了中观宗的学说,为后世三论宗的渊源。成实师、天台宗,也都是本于他所译的经论而创立的。著名的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叙,当时称为“四圣”。

    【针路】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尔代夫。或以为在今缅甸南部的丹老附近,为古代横断马来半岛路线重要贸易港之一所在。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古代用罗盘针指示方向的航海道路称为针路。明张燮《东西洋考》第九卷有“西洋针路”和“东洋针路”。

    【私诃条】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斯里兰卡。名见《水经注》第二卷引竺枝《扶南记》。

    【利凡得】源出法文Levant,意为“东方”。在西方文献中对地中海东岸地区的称谓。通常捐小亚细亚和叙利亚沿岸一带。欧洲中世纪所称利凡得贸易,即指东方(近东)贸易。十六、十七世纪有“高利凡得”(HighLevant)之称,意即“远东”。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曾任在华耶稣会士的领袖。他在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支持下,于万历十年(1582年)奉派来中国。初在广东肇庆”传教”。万历二十九年到北京,进呈自鸣钟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也介绍过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著译有《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天学实义》、《关于耶稣会的进入中国》等。

    【利类思】(LudovicoBuglio,16061682)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崇祯十年(1637年)来中国。初在江南,崇祯十三年至四川“传教”,曾被迫在张献忠起义军中供职。顺治四年(1647年),为清军所俘。次年至北京,继续“传教”活动。著译有《超性学要》、《西方要纪》等。

    【伽色尼】古城名。即今阿富汗加兹尼(Ghazni)。《北史?西域列传》译作伽色尼,为伽色尼国之都城。《大唐西域记》第十二卷译作鹤悉那。《岭外代答》第三卷“大食诸国”条和《诸蕃志》卷上译作吉慈尼。《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译作哥疾宁。

    【伯希和】(PauIPelliot,18781945)法国汉学家。曾任职于法国远东学院(河内)。19061908年活动于中国甘肃、新疆一带,盗窃敦煌千佛洞大量珍贵文物,运往巴黎。1911年起任法兰西学院(巴黎)教授。1925年主编东方学杂志《通报》。著有《敦煌千佛洞》等。

    【住唐】宋时称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居留者为“住唐”。当始于唐时。见朱《萍洲可谈》第二卷。

    【住蕃】宋时称中国人在国外长期居留者为“住蕃”。见朱《萍洲可谈》第二卷。

    【何】姓。古代*何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何为姓,如唐有穆护何禄。

    【何国】古国名。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西北方。见《北史》、《隋书》、《新唐书》各《西域列传》,为昭武诸国之一,一度属唐管辖。参见“昭武九姓”。

    【何秋涛】(18241862)清福建光泽人,字顾船。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曾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撰有《朔方备乘》、《王会篇笺释》、《校正元圣武亲征录》、《一镫精舍甲部稿》等书。张穆所撰《蒙古游牧记》,亦由秋涛整理成书。

 

    【佛国记】原名《历游天竺记传》,又名《法显传》,古代著名的旅行传记。一卷。东晋*法显著。是作者往天竺求佛经归国后自记行程之作。对所经历约三十国的山川风物,都有扼要记载。不但是四世纪时亚洲的佛教史料,也是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伯尔、斯里兰卡等国的交通史料,并为中国现存史料中有关陆海交通的最早详细纪录。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十九世纪时,法英等国先后出版了译本;近人丁谦著《佛国记地理考证》,日人足立喜六亦著《考证法显传》,对本书均有考证。

    【佛郎机】明称葡萄牙人为佛郎机(波斯文frang或firing的音译,原泛指欧洲基督教徒)。名见《东西洋考》第四卷“麻六甲”条。《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明亦称西班牙人为佛郎机,见《东西洋考》第五卷和《明史?外国列传》“吕宋”条。清亦有以佛郎机称法兰西者,见《海录》卷下和《清史稿?邦交志》“法兰西”条。明亦称葡萄牙人制造的炮为佛郎机,见《明史?外国列传》“佛郎机”条。

    【佛逝国】*室利佛逝国的省称。名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

    【佛堂山】古山名。即今斯里兰卡南端的栋德拉角(DondraHead)。见明马欢《瀛涯胜览》“锡兰国”条。

    【佛陀加雅】(BuddhaGay)旧译“佛陀伽耶”。一称“菩提道场”(Bodhi-manda)。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南。相传为释迦牟尼坐菩提树下成道之处。中国古代僧人法显、玄奘都曾到此游历。据记载,当时寺院颇多,后逐渐衰微,至十二三世纪间,已全部荒废。十九世纪后,经各国佛教徒努力,始逐渐复兴。现为印度佛教四大圣迹之一。

    【佛罗安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与蓬丰(今彭亨)、登牙依(今丁加奴)、吉兰丹为邻。地当东西方水陆交通要冲,贸易繁盛。名见《岭外代答》第二卷“三佛齐国”条。《云麓漫钞》第五卷与《诸善志》卷上译作佛安。《岛夷志略》“丹马令”条译作佛来安。

    【辛头】(Sindhu)印度河的古称。见《高僧传》。《佛国记》作新头,《大唐西域记》作信度,《元朝秘史》作申河。

    【宋云()】北魏时墩煌(今甘肃敦煌西)人。曾和*惠生同赴西域。撰有《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今佚。《洛阳伽蓝记》曾引用《宋云家记》,或即其书。

    【译长】(zhng)宫名。(1)汉时黄门所属主持传译与奉使的职官称为译长,见《汉书?地理志》。(2)汉时在西域各属国中亦设有译长,见《汉书?西域传》。

    【译场】中国古时佛教翻译经籍的组织。自晋代以后渐趋完备。有由私人和团体组织者,有以国家之力设立者。分工甚为细密,有译主、笔受(亦称缀文)、度语(亦称传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详见《宋高僧传》第三卷。

    【译使】古代称出使外国或外国来中国负责传译的使者。见《汉书?地理志》和《三国志?魏志?因畴列传》。

    【诃伦】(Hrnal-Rashd,763809)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786809)。在位时,王朝势力达到极盛时期,西与查理曼帝国维持友好关系,共谋抵制东罗马帝国。东与中国(唐朝)建立联系,有穆斯林商人经“大丝路”东来贸易。其宫廷一度成为穆斯林世界的科学与艺术中心。后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贵族反叛。死于出征途中。

    【诃陵】即^婆国。见《新唐书?南蛮列传》。或以为是梵文Kalinga的音译。

    【诃利鸡罗国】(Harikela)古国名。故地有数说,或以为在今印度东部奥里萨邦沿岸,或以为在今孟加拉国沿海的巴卡尔甘杰(Bakarganj)和诺阿卡利(Noakllali)地区,或以为在今梅格纳河(MeghnaR.)西岸,或以为在今吉大港附近。见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约在公元第七世纪后期,中国僧人曾到此。

    【汪大渊】元江西南昌人,字焕章。自幼好游,至正初年以前,汪氏年甫二十,即附舶浮海,前后两下东西洋,就清中叶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国航海家而论,其游踪的广远,汪氏当局前列。撰有《岛夷志略》一卷。

    【没来国】(Malé)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一带,特指奎隆;或以为其地即《大唐西域记》第十卷所记的秣罗矩吒国,在今印度南部。据《新唐书?地理志》附“广州通海夷道”所述,其地是南天竺的最南境。《开元释教录》第九卷译作摩赖邪。

    【沙河】古地名。故地即今甘肃敦煌以西到新疆罗布泊附近一带的沙漠或盐层地带,自古为中西陆路交通要道所经,唐以前称为沙河。法显等前往西域的旅程都曾过此,地少鸟鲁,复无水草,最称难行。

    【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法国人。生于里昂。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任职于法国驻中国公使馆。返国后于1893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后又曾主编东方学杂志《通报》。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等均有研究,主要著译有《司马迁史记》、《西突厥史料》等。

    【沙哈鲁】(Shahrukh,13771448)帖木儿帝国君主(14051448)。帖木儿第四子。1397年被封于呼罗珊(Khora-san),驻哈烈(Herat,一译赫拉特)。《明史》称之为哈烈国。平服内争后即位。在位时与明朝通使不绝。

    【沙落迦】古佛寺名。在迦毕试国(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努里斯坦Nuriris-tan)。据《大唐西域记》第一卷和《大慈思寺三藏法师传》第二卷所载,此寺是*迦腻色迦时代在此做质子的汉皇子所造。近代学者认为此汉皇子可能是指古疏勒国王子,沙落迦即疏勒之异译。

    【沙华公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东北的塞布库岛(SebukuI.),一说以为在今菲律宾棉兰老岛的三宝颜。见《岭外代答》第三卷“东南海上诸杂国”条和《诸蕃志》卷上“海上杂国”条。

    【沙里八丹】古港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南部纳加帕蒂南(Nagapatti-nam),为注辇国的主要港口;或以为在今印度东部马苏利帕特南(Masulipat-nam)。《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著录其名。

    【沙喇我国】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雪兰莪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沙里湾泥国】古国名。或以为即*沙里八丹;或以为另为一国,故地在今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东北部沿海的沙尔伟恩角(Ra’sSharwayn)一带。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曾遣使至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后郑和也曾奉使回访。《明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

    【灵山】古地名。故址在今越南中部最东端的华列拉岬。古代东西方船舶常在此停泊,汲水采薪,以济日用。《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均有专条记述。

    【妫水】(Oxus)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妙哩士】毛里求斯的旧译。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层拔国】古国名。故地在今非洲东部索马里以南一带。宋赵汝适《诸蕃志》有专条记述。或以为层拔是Zanzibar的省译。为古代印度洋西岸重要贸易港所在,中国商船常经印度和阿拉伯海及波斯湾沿海诸国转航来此。近时曾发现我国宋代铜钱等物。

    【层摇罗】古国名。或以为即层拨国的异译。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据近人考证,摇可能是拔之误。

    【层摇国】古国名。一般认为系指在黑衣大食境内由塞尔柱族(SaljkTurks)所建立的政权而言。其势力于公元十一世纪时最为强盛,曾向外扩展领土,且同中国有友好关系,见《宋史?外国列传》。《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七册译作大食层檀国。层檀当是al-Sultn的对音,意为王。

    【张诚】(Jean-FrancoisGerbillon,16541707)法国人。音译革比楞,张诚是他所用的华名。清初(1687年)来中国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的交涉中,担任清廷译员。

 

    【张穆】(18051849)清山西平定人,初名瀛暹,字石洲。贡生出身。治经史,精训诂,通天文、算术,尤精西北地理之学。著有《蒙古游牧记》、《顾亭林年谱》等。

    【张燮】明龙溪(今福建龙海)人,字绍和,别号海滨逸史。万历甲午(1594年)举人。撰有《东西洋考》十二卷。

    【张相文】(18661933)近代地理学家。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泗阳人。曾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并在北京大学等校讲授地理学。自1909年(清宣统元年)起创办中国地学会,编辑我国最早的地理学期刊《地学杂志》。著有《中国地理沿革史》、《西游录今释》和《成吉思汗陵寝辨证书》等,均收在其所著《南园丛稿》中。

    【张星R】(18881951)近代史学家。字亮尘,江苏泗阳人。早年赴美、德留学。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教授。多年从事研究中西交通史,撰有《中西交通史料汇篇》,并曾翻译《马哥孛罗游记》裕尔(HenryYule)校注本的一部分和拜内戴拖(Belledetto)本等。

    【张僧繇】南朝梁画家。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武帝崇奉佛教,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肖像,曾写在外诸王之貌,武帝看了,认为“对之如面”。兼工画龙,并描绘格虎、射蛟、射雉、田舍儿舞等。在建康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古印度)法以朱及青绿色画“凹凸花”,远视凹凸,近看乃平。评者谓僧繇勤于作画,师模宏远,骨气奇伟,“六法”精备。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一变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循环之势。又因着笔不多,点划时见缺落,而形象具备,有意到笔不到之妙,故与唐吴道子并称“疏体”,以别于顾陆的“密体”。子善果、儒童,擅佛教画。

    【陆真腊】古国名。亦称文单国。据《旧唐书?南蛮列传》和《新唐书?南蛮列传》所述,*真腊约在公元707年后分为两国:北为陆真腊,南为水真腊。此两国并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陆真腊于公元第八世纪时同中国有友好关系,王室中人曾来华访问。

    【u盘地国】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埃及塞得港西达米埃塔(Damietta)附近。见《岭外代答》第三卷和《诸蕃志》卷上“木兰皮国”条。其地有一老港,名迪木亚特(Dimyt),公元十二、三世纪时同亚历山大港并为埃及最大港口。

    【陈汤】西汉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字子公。元帝时,为西域副校尉。匈奴郅支单于奴役康居人民,攻略乌孙、大宛等,威胁西域。他和西域都护甘延寿发兵至康居,攻杀郅支单于。封夫内侯。

    【陈诚】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以吏部员外郎同中官李达、户部主事李暹等出使哈烈(Herat,在今阿富汗西北部),次年东还。永乐十四年(1416年)再使其国,建立友好关系。撰有《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记述西使行程及经历各国情形。

    【陀历道】古代中国对古印度交通的道路名。见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下。陀历国故地在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达迪斯坦(Dardistan)附近,为南北交通的重要山道所经。东晋末僧人昙猛取此道由印度归国,法显亦经此前往印度。

    【陀拔斯单】(Tabaristn)古地区名。亦作陀拔萨惮。故地在今里海南岸。本属波斯萨桑王朝,公元651年萨桑王朝亡于大食,此区仍保持独立,并于公元744754年间(唐天宝三至十三载)与中国维持友好交通夫系。约公元765年亡于大食。

    【阿兰】见“奄蔡”。

    【阿丹国】(Aden)古国名。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地当海、陆交通要道,向为阿拉伯半岛重要经济活动地区,古时并为西亚宝石珍珠集散中心。公元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互遣使节,并通贸易。《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

    【阿尼哥】即“阿尔尼格”。

    【阿合马】(?1282)元世祖时权臣。花刺子模细浑河(今锡尔河)畔的费纳克忒城人。中统三年(1262年)任诸路都转运使,专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他前后任事二十年,专权纳贿,夺取民间田产,无恶不作,为人民所痛恨。后被千户王著刺杀。

    【阿罗本】景教教士。于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携带经籍,至长安传教。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其原名可能为Abraham;亦有人认为系Yabh-allaha,Alopeno,或Rabban的音译。

    【阿罗诃】佛教名词。“阿罗汉”的另译。唐代*景教借用佛教名词称其所信奉的神。见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阿荔散】(Alasanda)古港名。故址在今埃及亚历山大。据东晋时译《那先比丘经》卷下所述,大秦国亦称阿荔散,即以此港名为名。

    【阿思星】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西部沙漠地区。公元十四世纪中期同中国有贸易关系。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阿蛮国】古国名。见《后汉书?西域传》。或以为当时安息国中部埃克巴坦那城(Ecbatana,即今伊朗哈马丹),古名Hagmatna,阿蛮即其音译。

    【阿力麻里】古城名。释文见:“历史地理”类。

    【阿布泽德】(abu-Zaydal-Hasanibn-al-Yazd)公元第九世纪末至第十世纪初大食东部撒那威(Srf)人。撒那威为当时波斯湾东岸重要航海港口,阿布泽德搜集该地商人和航海者之所述,撰有关于印度及中国的地理及一般记载,并曾述及中国黄巢起义史事。其书约于公元916年撰成,今有法文译本,可供研究中西交通史参考之用。

    【阿尔尼格】(12451306)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建筑师、雕塑家和工艺家。蒙古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应聘到西藏参加营造黄金塔工作。后人京,官光禄大夫、大司徒等。一生共主持建造了“塔三、大寺九、祠祀二、道宫一”。擅长画塑及铸金造像,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治开平府,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各寺塑造过许多佛像,造形有独创性,人称“梵式”,对后来的佛教雕塑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他还参与天文仪器等的修造工作。

    【阿拨把丹】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西南沿海的坎纳诺尔附近,或以为在今坎贝湾以北的阿默达巴德,以后说较为恰当。公元十五世纪前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为郑和访问西洋时经历国家之一,见《明史?宦宫列传?郑和传》。

    【阿美士德】(WilliamPittAmherst,17731857)英国外交官、殖民主义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出使中国,企图扩大经济侵略,后为清政府所逐。1823年起任印度总督。在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1826)中迫使缅甸订立《延达波条约》(YandabeTreaty),侵占阿拉干、丹那沙林等地,封伯爵。1828年去职。

    【阿尔比鲁尼】(abu-al-RayhnMu-hammadibnAhmadal-Brni,9731048)中亚的著名学者,生于*花刺子模,后迁居伽色尼(Ghaznah,今加兹尼)。精研天文、物理、数学,著作甚富。中年时曾侨居印度,所撰《印度志》(Ta’rkhal-Hind),今有英译本,为研究印度古代史重要资料。又撰有关于地理方面之著作,今已失传;或以为*阿布尔?菲达所撰地理书,曾取村于阿尔比鲁尼,其中颇有与中国有关的资料。所撰花刺子模历史,亦已失传。

    【阿布尔?菲达】(abu-al-Fid’,12731331)阿拉伯王子,历史学者、地理学者。生于大马士革,曾在埃及马穆鲁克朝(Mamlk)苏丹阿尔?纳昔儿(aI-MalikalNsir)部下服役。所撰《世界史》及《地理书》,多自前人著作转录,有英文、法文译本。其《地理书》中有关于中国诸重要城市之记载。

    【阿旃陀石窟】阿施陀(Ajanta)在印度西南部奥兰加巴德(Aurangabad)东北文达雅山,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二十九洞,约从公元前一二世纪到公元六七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其中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宫廷生活的景象。

    【环王】即*占婆。约自公元758年后至第九世纪后期亦称环王。《新唐书?南蛮列传》有专条记述。亦称占不劳。

    【郅支】(?前36)匈奴单于。本名呼屠吾斯。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自立为单于。因怨汉庇护呼韩邪,杀汉使,率部西走。征服乌揭、坚昆、丁零,并与康居结盟,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汉西域副校尉陈汤攻杀于康居。

    【刺桐】一作桐城。福建泉州市的别称。五代闽留从效重筑城垣时,于城周环植刺桐树,因此得名。宋元时代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旅行记载。《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坤舆万国全图】明地图名。*利玛窦绘。初名《山海舆地图》,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绘于广东肇庆,曾有刻本;后屡经修改,万历三十年(1602年)刊于北京,改称《坤舆万国全图》。

    【奄蔡】西域古族名。一作阖苏。东汉时称阿兰聊,三国时称阿兰。约分布于今咸海至里海一带。从事游牧。东汉时属康居;部分西迁至今伏尔加河和顿河下游之间。公元四世纪后半叶,因遭匈奴攻击,又有一部分继续西迁。

    【奔u浪】(utuó)(Pnduranga)古地名。故址在今越南中部南境藩朗。为古代中西海上交通要地。公元第十世纪后期至第十六世纪前期,同中国有悠久的友好关系。名首见于《唐书?南蛮列传》。《岭外代答》、《诸蕃志》、《岛夷志略》、《星槎胜览》和《明史?外国列传》等均有专条记述。亦译作宾陀罗、宾头狼、宾同陇、宾瞳陇、宾陶陵、宾瞳龙和宾童龙等。

    【奔那伐弹那国】(Pundavardhana)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孟加拉国朗普尔(Rangpur)附近,或以为在今孟加拉国帕布纳(Pabna)一带。为古代缅甸、印度间交通线所经,唐玄奘游印度时,即曾经过其地。见《大唐西域记》第十卷。亦译作奔那伐檀那,见《新唐书?地理志》附“安南通天竺道”。

    【招宝山】本名候涛山,后以自海上来华贸易各国船只停泊于此改名。在浙江镇海东北。南临港口,屹然耸峙,形势险要。明时筑城驻兵戍守。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欧阳利见据守此处炮台,击伤入侵的法国兵舰,法帅孤拔即因伤致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