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zt:唐诗史上最励志的仔!

$
0
0

从街头霸王到大诗人

浪子回头韦应物

    文/在河

    大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盛唐的落日映红了半边天。    

67岁的李隆基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那份锐气,而是天天身居禁中,搂着33岁如狼似虎的杨玉环,打着羯鼓唱着歌,快活至死。   

 此时,在长安城东南蓝田县辋川的一幢乡村别墅中,早已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王维每天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悠闲自在。年过半百,他经常会想起已经去世的好朋友孟浩然。    他俩曾相互酬唱,相互欣赏。因为他们相似的诗风,后世称他们为唐诗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简称“王孟”。   

 这一年十月,李隆基和杨玉环如约又来到骊山华清宫,按照惯例,他们要在这住上一个月。这一个月里,他们要在玉林瑶雪的美景中打发时间,在水流清澈的温泉中抵御初冬的寒凉。    

01

在皇帝训练有素的禁卫军队伍中,一个15岁的少年第一次随队来到华清宫,便被这里的景象征服了。   

 他没见过骊山如此的美景,也没见识过万国朝天的大阵势,更没泡过暖洋洋的温泉水,这一切对他来说,都太新鲜。    

每天,他在完成自己的守卫任务后,便蒙皇帝的思惠,一个猛子扎进温泉池内,没心没肺地泡他个天昏地暗。    王维、孟浩然没有想到,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少年日后竟然会和他们两个牵连在一起,成为唐诗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这个少年也没想到,眼前的盛唐气象竟会消散的如此迅速。    

这个少年便是唐诗山水田园诗派“王孟韦柳”中的“韦”——韦应物。  

    韦应物出身名门望族。   

 唐代有句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说的是长安城南有韦、杜两大家族,距离朝廷特别近,近到只有五尺。因为他们都属于京兆郡,又被称为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    这个京兆杜氏,便是杜牧他家那一族。西汉以来,姓杜的子弟当官的、搞艺术的,人才辈出。杜牧不用介绍,是搞艺术的代表。他的爷爷杜佑是唐德宗时期的宰相,算是当官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京兆杜氏有一支在东晋南渡的时候,迁到了湖北襄阳,在那开枝散叶。后来有一个杜氏子弟去河南巩县做县令,定居下来,三代以后,一个小男孩出生在这个家里,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杜甫。    杜甫一辈子穷困潦倒,但说起自己的家世,他永远以京兆杜氏感到自豪,自称“京兆杜甫”“杜陵野老”。    

姓韦的也不得了,尤其在唐朝。    

据记载,有头有脸能写进史书《新、旧唐书》的就有近1000位,当过太守、刺史等地方一把手的有100多人,更有20人当过宰相,政治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在这20个宰相中,有一个叫韦待价的,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他便是今天主人公韦应物的太爷爷。    太爷爷是宰相,但对韦应物来说,使不上劲。    到他爸这一辈,他家这一支就已经在官场上衰弱了,但没想到的是,他爸和他伯父却在绘画圈混得风生水起,一个擅长画山水松石等静物,一个则对画龙马等动物很有领悟。这样看来,也算不辱没家风。    生在这样的家庭,按理说,韦应物应该从小就能接受很好的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吟诗作对,样样拿手,然而,并不是。    直到15岁被选入皇帝侍卫的队伍中时,他还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   

02

    大字不识一个,就能进入皇帝侍卫队伍,凭什么?    就凭他姓京兆韦氏的韦。    那时候,皇帝的侍卫都是从贵族世家里进行选拔,考虑的是他们家族的威望,后代必定也更忠心耿耿。根正苗红的京兆韦氏当然是不二之选。    

韦应物是15岁的时候,经过选拔、考核,进入皇帝侍卫队伍的。从那以后,他的人生便悄然发生了改变。    原本他只是不学无术,而如今变成了皇帝的贴身侍卫,每天穿着齐整的制服自由出入禁宫,皇帝也见了,大世面也见了,他便开始变得膨胀,目中无人,嚣张跋扈,直到变成整条gai上最霸道的古惑仔。    那时候,他把一切纨绔子弟会干的坏事都干了,甚至更过分。    

凭借着皇帝的恩宠,他在乡里横到不知天高地厚,白天闲了赌个博,晚上没事约个会,偶尔窝藏个亡命徒,就连首都公安局长来了,都拿他没办法,全仗他是皇帝身边的人。    这么说他,不是杜撰,也并没冤枉他。有他本人的诗《逢杨开府》为证。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注释:    

1、樗(ch)蒲:古代一种博戏,亦指赌博。    2、茕嫠(qióng lí):指寡妇。    

在江湖上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这句话适用于唐玄宗李隆基,也适用于街头霸王小韦。    

安禄山的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了温柔乡里的唐玄宗致命的一击。他不得不连夜仓皇出逃,直奔成都。    

年纪轻轻的韦应物没能跟随玄宗,丢掉了职位,失去了依靠,从此,他的横行霸道变得外强中干,毫无战斗力,最后沦落到“憔悴被人欺”的境地。此时,身无长物的他穿的是破烂的衣服,骑的是瘦弱的小马,处处靠人接济度日。    

从《逢杨开府》诗后半段的“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句,我们可以知道,韦应物后来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很匪夷所思。    

因为,他决定要读书,从学写诗歌入手。    


03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关键是他不但做了,还做得很决绝,很有成果,做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元老级人物。    

从小学都毕不了业的文化水平到后世传扬的大诗人,不得不说,韦应物这个步子迈得确实有点大。    

首先,作为一个男人,我对他迈大步不扯淡的技巧很好奇。其次,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对他学习作诗的技巧也很好奇。    他到底做了什么?难道有高人传授独家秘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他这一辈子的经历慢慢说起。    韦应物活了55岁,20多岁前,当了几年皇帝的侍卫,也混了几年的社会。这个时期的他,天不怕地不怕,狂浪到不行。   

 叶嘉莹在分析韦应物时说,生活上很放浪的人,有的时候反而不失其真。因为真,所以他们如果要浪子回头,往往是真的回头,立志想做一件事,往往就能做出成绩来。    有首歌里唱得好:“别服输,跟着脚步,要爱你就来,狂浪是一种态度,狂浪在起起伏伏,狂浪,狂浪。”    

韦应物就是这号人。他狂浪,他真性情,他靠着内心起起伏伏的狂浪态度,不服输,所以,他就成了。    

后来,韦应物转入文职,历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直到退休,基本上都在地方任职,没做过什么中央大员。    地方官有地方官的好处,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他也这么做了。    

《唐才子传》里说他“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象外”。可见,他后来真的是移了性情的,年轻时候那么的飞扬跋扈,中年后竟能变得“为性高洁,鲜食寡欲,冥心象外”,这种克制力,令人佩服。    连居住的地方都一定要焚了香扫干净了才肯坐下,可见他是有点强迫症的,而有强迫症的人意志力都特别强,对自己下手也普遍狠,折节读书有所成,不是难事。

    04

韦应物成了,那他的诗写得到底怎么样呢?   

 当然好。不然也不会流传1000多年。    

韦应物写诗,是半路出家,不像杜甫那样童子功深厚,能“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所以,他很多情况下是用理性思维在写,是有意为之,相对来说自然感发的感觉就偏弱一点,但是因为他为人足够真诚,感情也足够真实,所以,他的诗句总能格外打动人心。    

前面说到的他的《逢杨开府》,完全就是内心情感的倾泻,毫不做作。   

 刚开始的时候,韦应物学诗是有目标的。他远以陶渊明、谢灵运为学习榜样,近以王维、孟浩然为模仿对象,写的多的是山水田园诗,这一点也和他折节读书后“为性高洁,鲜食寡欲,冥心象外”的性格相吻合。    

说唐诗山水田园派代表是“王孟韦柳”,王维的妙处在于动静之间的刹那禅思,孟浩然的长处在于充沛的内心感发,而韦应物与他们不同,他的风格是恬淡高远。    

怎么理解,来看他一首著名的诗——《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那年秋天,秋风萧瑟而起,滁州刺史韦应物百无聊赖,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郡斋中,他忽然想起一位在山中修行的道士朋友。    

这个朋友过着潇洒自在的生活,每天从涧底拾些柴火,捡些白石子煮了吃。这里有个典故,说古代一个道士,住在山中煮白石子当饭吃,后得道成仙。后来便用此典故来形容修道者的清寒生活。    

韦刺史这时候很想去找他喝酒,但转念一想,他这样来无影去无踪,要去哪寻找他的行迹呢,恐怕只能看到满山的落叶吧。    

怎么样,没有任何生僻字词的诗是不是很亲切,读完是不是觉得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超脱感,既高古又辽远,这就是韦应物。   

 因为是后来学诗,韦应物曾多领域地进行探索过,在他留下的500多首诗歌中,五古、五律、七律、七绝、歌行等体裁都有,而这其中,以五古成就最高。    

为啥呢?因为五言古诗对声调和气势的要求没那么高,只要情绪到了,韵味有了,好诗句也就有了。而七律、七绝等近体诗,对平仄、韵律、对仗的要求过于严谨,韦应物写起来未免有点吃力。    但也有例外,下面这首《滁州西涧》的七绝,我们基本都耳熟能详,绝对是好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首先,不需要任何解释,读着就是舒服,它在音韵和韵味上就已经完胜。    其次,诗里写了他看见的和听见的感官感受,像一幅画,有细节,也有重点。    

第三,除了感官的感受之外,他还描绘出了一种游离于感官感受之外的情致。这种情致可能是“独怜”的“独”,也可能是内心无可名状的一种失落,一种无绪,很抽象,若隐若现,但很普遍,每个人似乎都有过这种情绪。    这就是韦应物。

    05

    韦应物死于唐贞元八年(792),享年55岁。    

这一年,李贺2岁,元稹13岁,柳宗元19岁,白居易20岁,都还没有正式步入政坛和诗坛。    当他们独步诗坛时,韦应物开始变得流行起来。李贺吸取了他丰富想象的特质,元白对他颇具现实主义的“兴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柳宗元则接过山水田园派诗歌的大旗,继续前进。    

301年后,当57岁的苏东坡在遥远的惠州寓所,读到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诗时,出于喜爱便用原韵和了一首,寄给罗浮山中的邓道士,诗云: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说,东坡天才,出语惊世,他的和陶渊明诗,可以和陶渊明并驾齐驱,但是和韦应物这首诗,却是比不上。    

为什么比不上,清代诗人施补华说的比较清楚:“《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近代著名学者施蛰存说:“所谓用力、不用力,尚意、不尚意,实在就是自然和不自然,东坡诗中用“遥知”“醉卧”“不可见”“本无迹”这些词语,都是竭力用描写手法来表现邓道士。这种句法,韦应物却不屑用。即此一端,东坡已是失败了。”    高手过招,输赢全在毫厘间,不明觉厉,但又五体投地。    

更多诗词内容,请关注公众号:

【诗词公社】。    

楼主个人微信:han735595.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