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光明日报1989年1月10日的新闻报道

$
0
0

光明日报1989年1月10日的新闻报道    

社科院年轻学者何新被破格晋升高级职称

    本报讯: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权威性的所、院两级学术委员会的反复审评,自学成才、在海内外学术界受到广泛注目的年轻学者何新,最近被确定由助理研究员提前两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何新现年39岁,他20多岁时曾在黑龙江北大荒当过农工,只读了6个月大学。

    自1978年以来,何新出版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神话学、哲学、美学、语言文字学的学术专著九部,论文集三部,主编工具书一部,其他译著多种,总字数达400万字左右。其中《培根论人生》及《培根随笔选》二书总印数已达200万册,长久畅销不衰,在西方哲学翻译著作中这是少有先例的。

    由于此书在青年读者中受到广泛喜爱,曾于1987年被评选为最优畅销书获奖。

    何新的一篇论文曾获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他本人,曾于1986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自学成才标兵”的称号。他的多部著作,被台湾和香港的出版社翻印,也被译为英文和日文,在海外汉学界受到重视。

    在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专业职务评定中,以刘再复为首由21位著名学者组成的文学所学术委员会,通过了破格提前二年晋升何新取得高级职称的决定。著名学者李泽厚研究员和蒋和森研究员,为何新写了专家推荐意见。

    1988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语言文字片)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全体通过,确认了对何新破格晋升的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没有完成高等学历、自学成才的年轻学者,取得高级研究职称,这还是没有前例的。(本报记者柯苑)  

人民日报也对此事做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1989.01.24)

在专业职务评定中尽量排除非学术因素

中国社科院破格晋升一批中青年学者  

记者李泓冰  

本报北京1月23日讯记者李泓冰报道:曾经以他们的学术专著在许多青年学生的书架上站住了脚的张显扬、朱狄等和王逸舟、林岗、何新等分别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年度晋升的181名研究员和450名副研究员的名单上。他们是在“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下脱颖而出的。记者今天从该院人事和科研部门获悉了这一消息。  

评定专业职务是科研单位颇感头疼的一件难事,司空见惯的是“一年评一次,一次评一年”。然而中国社科院从去年10月底开始的高级专业职务评定工作却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速战速决了。  

面临国内外社会科学层出不穷的新成果的挑战,建立一支自己的有雄厚实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成了该院的当务之急。  

据称,他们在这次专业职务评定中尽量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影响,着重考察专业人员的学术、学风、学德。对于有争议的学者的学术观点,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估。学术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得到充分尊重。  

就像农民中曾流传过的“县委书记最会种地”的讽刺一样,社科院也曾有过行政部门主持专业职务评定的历史。为使专业职务评定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该院把专业职务的审批权限由院人事部门下放到各研究所,由各所按照学术队伍人员配置的情况确定各级专业职务的比例,三年内基本稳定。  

该院还试图打破高级专业职务评定中“中年拖到老,青年给拖跑”的恶性循环,破格晋升了22名虽年限未达标准,但学术成果卓著的专业人员,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14人。社会学所年仅35岁的李汉林由于在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突出成就,成为该院最年轻的研究员。  

该院一位分管人事的副秘书长(杨润时)介绍说,他们将设立学科带头人的特别档案,在工作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开小灶”。在职务评定中逐步建立定量描述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力争进一步减少非学术性、特别是人际关系因素的干扰。因为人们注意到在这次评审中,确有一些造诣较深的学者,由于受本人原因和他人原因造成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影响而未能评上相应的职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