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得诺奖內幕
屠呦呦获诺奖內幕:国内竟然有人联名致函诺奖评委会——宁可中国不要诺奖,也不要她获奖!
【来源:网络】
今年1月初,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1月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物理学家居里夫人(Maria Curie)、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共同进入候选人名单。
该活动为每一位候选人开辟了专门的介绍页面,在屠呦呦的页面上,BBC列出了她入选的理由:
She looked back as well as forward
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
As part of the programme charged with finding a treatment formalaria, Tu was inspired by an ancient Chinese text which said sweet wormwood was used to tackle intermittent fevers (a hallmark of malaria) around 400 AD.
屠呦呦参与的项目旨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她受到一篇中国古文的启发,文中写道,公元400年左右时青蒿被用来治疗间歇性发热(疟疾的一种症状)。
malaria [m""""lr] n. 疟疾;瘴气
intermittent [,nt""""mtnt] adj. 间歇的
She saw her work cross a divided world
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With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t risk from malaria, Tu andartemisinin’s vast impact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As her Nobel Prize summary states her work has “led to the survival and improved health of millions of people.”
由于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面临疟疾的威胁,屠呦呦和青蒿素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可低估。正如她的诺贝尔奖总结所言,她的工作“为数百万人的生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artemisinin [,t""""misnn] n. 青蒿素(抗疟药)
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门制作了一个短片
主持人表示:
"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卫报》:“从默默无闻到诺贝尔奖:谦虚的科学家”。
《每日电讯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终于使几十年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今年6月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
古代有神农尝百草,今有屠呦呦青蒿素和弗莱明的青霉素,人类之幸。
如果屠呦呦或弗莱明生活在古代,应被世人拜为济世神仙。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神仙般的伟人,在获奖前期,国内竟然部分科学家联名至信“宁可放弃诺奖,也不希望屠呦呦独自获奖。”
理由是获奖没有按照程序申报,领导没有审批等等。
我想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正统的主流官方科学家们胃部泛起酸水吧!
没有征得基层组织同意,没有一层层循序上报,没有取得卫生部门官方认可,甚至连国家科委、卫计委可能都不知道,瑞典诺奖评委会竟然便把载入人类科学史册的科学最高荣誉授给了中国人屠呦呦——一个没有研究员或者教授职称,更连科学院院士都不是,论文都没发表过几篇的中国大妈——屠老太太。
这个突如其来的惊世荣誉让亿万中国人倍感荣耀与惊喜的同时,也让一些中国官科感到了极大地难堪。
早在四年前,屠呦呦被美国的拉斯克奖砸中时,国内就有人对把奖项授予屠呦呦一个人表示出不同看法,甚至有人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
但是,诺奖是不按某些中国人所认同的“程序正确”来办事的,也不是按照地位高低、论资排辈来分果果的。诺奖评审委员会成员汉斯如此说,“我们是把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启发选出新药的研究者”。
宁可不要这个诺奖,也不要屠呦呦一个人独享。这个看上去正义感很强的呼声,可能符合中国特定环境下的某种思维,但看来并不符合拉斯克、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价值与价值观的区别,在屠呦呦的人生际遇中昭然若揭。
在诺奖评委会看来,屠呦呦作为青蒿素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发现者”,人类有必要记住她的名字,记住她的贡献。但在一些中国人看来,这份荣誉只能属于祖国,属于集体,属于中医。这是可以拿上台面来犯酸的理由。而台面底下的犯酸,却实际上是犯难。真正的心态在于,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纯本土”诺贝尔科学奖,不是出现在院士身上 ,而是由一个“ 三无科学家”获得,这让一些“正统意义”上的科学家、拿着巨额科研项目经费的“领军科学家”情何以堪。也因此,一些肚肠酸翻了天的人士甚至怀疑,这诺奖的评委要么是有意搅局,要 么是集体看走了眼。
诺奖没像一些中国人所期待的那样,把屠呦呦的名字从获奖名单上拿下来。现实就是这样,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押题,但他们能够押准上司在想什么、押准自己的哪句话哪个行为方式能够精准地迎合上面的需要,押准科研项目和经费,但他们押到了职称职务,押到了这奖那奖,却押不到诺奖。他们风光了大半生,眼见着人世的风光一下子被这个不善交际、个性直率的“三无 科学家”给独占了去,心里差点酸出血来了。
诺奖是不按某些中国人所认同的“程序正确”来办事的
心里酸,是因为屠呦呦在教育背景、学术地位,与自己不相匹配,是因为屠呦呦的实话实说、口无遮拦的个性与这个正统的圈子文化不般配。他们看重的不是一个人的发现,不是这个“ 只是一个牵头人、参与者”最后的研究成果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是在这个环境能够兜得转的被各方认可程度。
屠呦呦大概是有些不合群的,这从她之前获得的荣誉、待遇中大致可以看出,这反映了中国人才制度存在的漏洞。尽管今天会有各种犯酸者能够找到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对冲这种矛盾, 但再漂亮的说辞,都无法掩盖中国仍存在“良币”被驱逐的现实。如果我们今天不愿面对这些现实、这个结果,我们的科学技术就会伴随着更多的张呦呦、王呦呦们被冷落而得不到有效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