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论货币(2)
墨子论轻重·论价值规律
《墨经》中有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即墨子对于刀即货币轻重的讨论。原文如下:
“刀籴(谷物,下同)相为贾(价)。
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易王。
刀无变,籴有变;岁变籴,则岁变刀。”
非常短的一段话,但极其难解,自古以来前人皆讲不通。
其实墨子此论所说乃是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即交换规律:
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是——投入流通之货币数量之增减与该种货币之币值(购买 力)成反比,而与市场之商品物价水平成正比。
——此即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休谟—李嘉图货币定律”。
此言之所以难解,是墨子所言的“轻”“重”究竟何指。实际上这个轻重不是钱币对于货物的轻重关系,而是货币自身的轻重关系,即货币之名义重量与其实际重量的轻重关系,对于铜币来说是名义货币的含铜量问题,对于金币来说,也就是金币的含金量多少的问题。兹解译如下:
【释名】
刀,刀币。籴(读di或者tiao),先秦初称稻米为籴(荻),后泛指谷物,引申则购买谷物也称籴。
(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隐公(十一年):“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籴,皆谓米粮也。)
【大意】
刀币和谷物相互成为对方的价格。一般都说若干谷物值若干刀币,但也可以反过来说若干刀币值若干谷物。
如果刀币变轻(钱不值钱,通货膨胀),那么谷物值钱,谷物换到的铜少(所以谷物不值钱,不贵重)。而刀币的价格就高。
如果刀币重(钱值钱),那么单位的谷物就不能多换钱,因为单位刀币的购买价格或购买力提高了。
国家铸造的刀币,它的币面名义价值或法定价值是不变的,(但是它的轻重可以改变),导致谷物的价格随之而变化。
每年谷物的价格在变化,那么每年刀币的价格或购买力(轻重)也在变化。
——这是墨者所发现的价值交换规律。
【轻重原理】即价值规律:
名义一斤铜换一斤铜,等价交换。
通货膨胀(轻,币轻):名义一斤铜(刀币)仅换半斤铜。刀,货币不值钱,而商品值钱,为王。
即名义货币变轻了,铜变贵了——1斤等于0.5斤,刀币不值钱了。但是铜、谷物等商品值钱,一斤货币只买得半斤铜或者谷物或者商品,即:商品变贵,名义货币不值钱,于是谷物为王。
通货紧缩(重,币重):名义一斤铜(刀币)可以换两斤铜。刀,货币值钱也,而商品不值钱,不为王。
即名义货币变重了,铜变便宜了——1斤等于2斤,刀币值钱了,而铜、谷物等商品不值钱,名义货币值钱,谷物(商品)不能为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