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知道,地处北京西路1623号的这栋貌不惊人的建筑,是上海近代城市历史的见证。
1849年,英国共济会在上海的南京路建造了上海第一座共济会建筑。
1861年在广东路建造了第二座建筑。
1865年,在黄浦江外滩建立了共济会会馆。
1931年在北京西路1623号修建了一座新的共济会会堂。
1949年3月18日,在共济会亚洲菲律宾总会的赞助下,中国共济会所迁到了北京西路1623号。
1956年后,共济会退出中国。此共济会堂成为上海医学会的办公楼。
2012年1月,何新考察此建筑后给俞正声书记写信呼吁保护。
一个月后,上海房管局就共济会堂保护问题给何新做出回复如下: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公函】
何新委员:
收到上海市委转来俞正声同志在您的关于“共济会堂原刻英文石碑未被保护”的信函上的批示后,我局非常重视,立即会同市规土局、市文物局到现场踏勘察看,初步对石碑及建筑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沿革进行了调查,并就下一步的保护做了安排,具体情况如下:
确如您信中所言,在北京西路1623号建筑沿北京西路立面(北立面)底部外墙上镶砌有一块英文石碑,这块石碑应属该建筑的奠基石或相关建筑建造的铭碑。根据石碑上英文所述,该石碑立于1931年,由英国共济会人员所立。
在去年底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门对该建筑进行了一些历史和建筑的调查考证,该建筑被登记为“新共济会会馆旧址”,有关上海共济会沿革的调查也与您信中基本一致。目前,该石碑及建筑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被列为本市优秀历史建筑。
该建筑总体上属西式古典建筑风格,细部装饰上有共济会“六芒星”、“圆规与角尺”的特别标识,作为对上海近代城市历史的见证,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在静安区静安寺社区(C050101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该建筑所在地城建设控制要为“保留”。
共济会为境外秘密结社组织,在西方已有较长历史,其性质、作用以及对我社会影响,国内目前相关系统研究还不多。因此,我们将从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和风貌角度对该石碑及建筑提出保护要求,以避免异议。
根据现场察看,目前石碑保存尚好,阴刻英文字母基本清晰可辨,仅因为以前可能刷过涂料,在清除后有些损伤和风作。下一步我局将会同文物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具体保护方式。
最后,感谢您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2012年2月6日
2015年,该建筑被上海市政府认证为“优秀历史建筑”。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该建筑被收录进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奠基石铭文全文如下:
THIS STONE WAS LAID BYRT WOR BRO HENRY J CLARK P.G.D
D.G.M NORTHERN CHINA ENGLISH CONSTITUTION
RT WOR BRO F G PENFOLD HON J.G.W
D.G.M OF SCOTTISH FREEMASONRY IN NORTH CHINA C
WOR BRO STEWART C YOUNG
PAST MASTER LODGE ERIN NO. 463 IRISH CONSTITUTION
REPRESENTING THE ENGLISH IRISH AND SCOTTISH
CONSTTU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MANY BRETHREN
ON THE 1NT DAY OF JANUARY A.D 1931 A.L 5931
——“A L 5931”:是“共济会”纪年。 根据1701年的《共济会宪章》,“共济会”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年称为A.L.(Anno Lucis,"光明之年")。
【译文】
本石系由以下兄弟置此:
尊敬的(RT WOR,reverend worshipful,大导师专用敬语)前任大导师(P.G.D)、副大导师(D.G.M.,Deputy Grand Master,副大导师)亨利.J.克拉克兄弟(HENRY J CLARK),北中国英格兰礼宪章;崇敬的大少总管( J.G.W,Junior Grand Warden)、北中国苏格兰礼副大导师(D.G.M.,Deputy Grand Master,副大导师)F.G.彭福德(F.G.Penfold);尊敬的(C wor)管事(Stewart)C .杨(C .Young),第463号会所前任师傅,爱尔兰宪章,代表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宪章的诸兄弟,于公元1931年,光明纪年(即共济会纪年)第5931年1月1日建立(INT DAY,initial day)
【共济会精英荟萃,近年半公开化】
世界上众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都是共济会成员,包括乔治四世、威廉四世、爱德华七世等五位英国国王,法国的波拿巴拿破仑、戴高乐、蓬皮杜等法国总统,华盛顿、罗斯福、杜鲁门等14位美国总统,以及伽利略、培根、牛顿、莎士比亚、莫扎特、李斯特、普希金等为数众多的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界名流。
近年,英国共济会的部分历史档案已公开。英国的共济会总会图书馆,公开了总会和地方会所的部分会议备忘录、会所名录、会员名单、会员注册信息等档案,以及年历、古代训诫等文献。
2009年后,英国的《共济会年鉴》《共济会名录》《共济会分会谱系》等都已能通过网络查询。从2005年至2012年,哈佛、牛津大学也将各自所藏的共济会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发布在公共图书系统,供人免费阅读。
但是,共济会的真正秘密并不在会内,而是在会外。
【附录1】上海共济会大楼发现记
上海的北京西路是一条东西方向供机动车通行的交通干道,在这近4-5公里的路段两旁,主要是一些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民居,其中不凡有一些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如铜仁路口的“吴氏住宅”和“贝氏住宅”,还有的就是近年建造的数量不多的高层商务楼。
过去经常路过这条马路,对路两旁的景物也司空见惯了。可是前不久当我再次路过北京西路时,由于是春天,马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树的树叶还没有长密,原来被树冠遮住的建筑物都一览无余,所以路旁的一幢米色的楼房以及它气派的大门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幢楼房通高也就是四层,可它大门两旁的漂亮爱奥尼亚立柱就直达两层,给这幢外表平淡的楼房增添了一个醒目的亮点。我不由的停下脚步打量起这幢一直不为人注意的楼房来,从而发现了一些迷一样的细节:
首先,这幢大楼的建造年代肯定是解放前的,而且建造的又是非常精美坚固,为什么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名录上却没有列入它呢?
其次,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大楼的顶部山花下,竟然饰有若干类似犹太教的六芒星图案,难道它曾经是一座犹太教堂?或者一幢与犹太人有关的建筑?
但是据我了解的上海犹太人遗留下来的历史遗址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这幢楼房呀!
为此,我就进入了这幢神秘的楼房做进一步的探寻,这时才知到这幢楼房从1959年起就一直是上海中华医学会的办公楼,里面有医学会下属的各个部门在里面办公。但是大楼内部的精美同样令人赞叹!宽阔的大厅和走廊,华丽的吊灯,精致的木制护墙板(图10)等等,在三楼甚至还有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大礼堂,最称奇的是在大楼每一层的公共空间里,都会有几对立柱做为装饰。这些对柱与大楼外面大门两边的立柱,好像是起到了里外呼应的作用,难道这些立柱会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如何才能解开这幢大楼的那些迷团呢?
最后,我又回到了楼外,竟然在大楼东面一楼窗户底下发现了一快镶嵌在墙上的刻有外文的石碑,这又是一块什么样的石碑呢?是谁放置在墙下的呢?
这块石碑怎么会保留至今而没被人提起过呢?也许解读了这块碑刻,就能解开这幢楼房的迷团。
我看了一下这块外文石碑,才发现它是一快类似奠基石之类的英文碑刻。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英文缩写和数字如“RT WOR BRO,P. G. D,D. G.. M,J.G.W,A L 5931”,让人不能完全理解这块碑文的含义,但是石碑上刻的“FREEMASONRY”不就是“共济会”吗?原来这块石碑就是在中国的英国“共济会”3位主持人于1931年为建造这幢楼房而立的奠基石。通过有关资料的查询,进一步知道了这块石碑上的一些奇怪的英文字母缩写都是与“共济会”这个神秘组织有关的,如“共济会”内部各成员之间都以兄弟相称,所以BRO就是英文兄弟brother的缩写,“共济会”内部共有13个阶层,P. G. D,D. G.. M,J.G.W,就是其中一些领导阶层的简称。
现在关于这幢大楼的一些迷团也可以初步揭开了!
首先:这幢大楼与犹太人是无关的,大楼上面的六芒星纹饰,原来也是“共济会”的标志之一。它来源于“共济会”的会徽“圆规和角尺”。
其次:这幢大楼大门两旁的一对石柱和楼内各楼层装饰的对柱,实际上都是“共济会堂”建筑内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这两根石柱至今也是世界上所有“共济会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象征着”共济会”的起源,也就是当时石匠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位于伦敦的英国“共济会”总部大楼的照片中看出,它的大门与上海北京东路这幢大楼的大门何其相似!
最后:这块奠基石也说明了,它就是为这幢大楼建造而刻立的。
最有意思的是石碑上刻的“A L 5931”,这实际上是的“共济会”纪年历, 因为根据传说在1701年写成的“共济会”文献《共济会宪章》中所称,“共济会”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年称为A.L.(Anno Lucis,"光明之年"),所以石碑上刻的“A L 5931”,就是减去4000后的1931年。
原来建在黄浦江外滩的“共济会堂”,在1930年卖给了日本邮船会社,后就被拆除。1931年英国人在北京西路重建了现在这幢大楼,这座建筑就是隐身已久的上海“共济会堂”。
如果在其他城市没有再发现的话,那么这幢建筑可能就是中国大陆保留下来不多而完整的“共济会”遗物了,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对这幢大楼的保护。
不过至今让我弄不明白的是,关于这幢楼房的来历和资料,不知什么原因,在已出版的各种各样介绍上海老建筑的书籍、报刊以及网络上都没有提到过。好像这幢大楼从来不存在似的,这个迷团还需请了解内幕的人来解开了。
【附录2 】上海外滩的共济会堂
上海外滩黄浦江畔的建筑群,是旧上海开埠后,经过近百年的建设而形成的,它们因为具有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而被称为黄浦江边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现今为人熟知的外滩建筑从延安东路口的1号原“亚细亚大楼”一直到黄浦公园对面的29号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一共有22栋。从29号往北到33号原“英国领事馆”之间是没有什么高大建筑的。
可是在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外滩老照片中,却可以看到两者中间原来曾经有过一幢漂亮的高大建筑的。
那么这是一幢什么楼房呢?它是什么来历?后来又怎么会消失的呢?
关于这幢楼房的来历,有关的资料非常少。后来才知道这幢漂亮的楼房名称叫做“规矩会堂”。
很奇怪,老上海外滩沿线的楼房大部分是银行、洋行、大饭店或者就是外国的领事馆。什么会在此建造一座会堂呢?
看了有关资料后我才大吃一惊!“规矩会堂”的英文原名是“Masonic Hall”。原来它就是世界上最神密组织——“共济会”的聚会场所“共济会堂”,相当于基督教的教堂。由于“共济会”的标志为“圆规和角尺”,也就是“规矩”,所以“共济会堂”在上海又被称为“规矩会堂”。当年能在外滩这样的黄金地段占一席之地,说明了“共济会”的实力。
“共济会”英文名为Freemasonry,字面之意为"自由石工",它成立於1717年的伦敦,其入会仪式可能溯至公元前十世纪,然后逐渐向欧美各国扩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秘密组织。它的主旨在传授与执行其互助纲领。其源起可溯及中世纪的石匠和教堂建筑工匠的分会。
共济会并非宗教,在成立的初期属于一种秘密结社,由于共济会行事神秘低调,所以引发人们的神秘感。共济会除了有趣的握手方式之外,还有不为人知的内幕。共济会遍布全球,会员来自社会各行业各阶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美国前总统华盛顿、罗斯福和杰斐逊都曾是共济会的成员。电影《达芬奇的密码》中描写的神秘的西欧“圣殿骑士团”,也是共济会的分支。
那么旧上海怎么也会有“共济会”和“共济会堂”的呢?这还要从1842年满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后,五口开放。随之而来的英国殖民者在上海建立租界,这些英国人中许多都是“共济会”成员,所以他们也就随之建立了聚会所需的“共济会堂”。
上海较早的“共济会堂”是在“广东路”上,由于在上海的“共济会”成员不断增多,所以1865年在外滩重新开始建造新的“共济会堂”,当年还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奠基石放置仪式。它的位置就在今天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的北邻。这幢意大利风格的建筑, 由建筑师Clark设计。里面建有一楼大厅和二楼共济会的礼堂,还有办公室、图书馆、阅览室和茶点室、领导人的秘密会议室。
到了20世纪初随着外滩新一轮的楼房改建风潮,外滩这幢老的“共济会”被拆除了。
1907—1910年期间,在它的原址重新建造了一幢全新的“共济会堂”,一幢漂亮的建筑。但是好景不长,不知什么原因,到了1930年这幢大楼被买给了日本邮船会社。而后者买下这幢建筑楼,随即就把它拆除了。
照理说日本邮船会社拆了它之后应该重新建造一幢什么建筑的,可是也不知什么原因,这块地方以后再也没有建造过什么像样的楼房了。也就是说那幢漂亮的“共济会堂”也就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