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史地杂记】
屈大均与广州十三行
清人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其中有一首是关于“十三行”的:
“洋船挣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十三行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特许贸易进出口公司,其所在地广州当时就是一个对外贸易的特区。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广东番禺
人。
屈大均生于1630年(崇祯三年),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1645年(顺治二年)补南海县生员。
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陷广州。1648年(顺治五年),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
1650年(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1673年(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清,屈大均赴桂参与其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未久,辞职返回广东。
1674年(康熙十三年),台湾还归清廷之后,屈大均停止反清活动,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编成《广东文集》、《广东文选》。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6月27日,他在家乡病逝。死后,因其所著《皇明四朝成仁录》被举报有反清文字,雍正、乾隆两帝分别下令彻查并焚毁该书。
《广东新语》,记录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集各史志之所长,记述详实,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成为传世之作,历来评价极高,被认为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东的经济发展概貌。
【广州十三 行】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清初禁海,仅开放广州一口与洋人通商。
根据李士祯《抚粤政略》,广东洋行是康熙二十五年(1688年)建立。《粤海关志》说:"番舶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才習,命曰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外贸的十三家洋行。号称“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圣旨,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清朝的全部合法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通商之路 。
清代中国有三大商银集团,即粤商,淮商,晋商。十三行商人即粤商集团。十三行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20世纪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