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改名桑卒子,兵法改名战争艺术
妙不可言的奇葩翻译,竟然总是配对出现。
法国作家居伊·德波的书《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南京大学王昭凤译。
这个书名不知所云,有点不通。中国人民大学曾有另一个译本,书名《奇观社会》,比较通顺,译者吴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但参照法国作者写作此书的意图:“归根结底,建立在官僚政治神秘性之上的伪社会主义全球联盟的碎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是不祥之兆。在阅读本书时,应牢记在心的是,它的写作抱有一种颠覆景观社会的强烈意图。”——那么似乎用奇观一词也有点不通的,也许应当意译成宏观或较贴切?
豆瓣有读者评论此书说:“我看南大翻译本的时候简直生不如死,要来回看三四遍,要来回看三四遍 ”。
而妙不可言的是南大译本第105页,出现了一个叫“桑卒(SunTzu)的中国人,据云在几千年前写了一本书叫《战争艺术》”。
稍微读过一点历史书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军事家叫“桑卒”,也没人听说过什么古代著作叫《战争艺术》。原来此人是在说《孙子兵法》,把兵法译成艺术,把孙子译成了桑卒子。
不能不令人感叹——不仅常凯申不孤独,自有对手M昆仑搭配,现在“门修斯”先生也有哥们了,兄弟名字叫桑卒子。滑天下之大稽!
北京大学官人把孟子变作“门修斯”,南京大学官人把 孙子变作“桑卒(子)”——这可真是南北双璧的奇葩绝配!
翻译之殇:孙子何以改名变成“桑卒”
作者:乔纳森(刘铮)
中国的不熟,西方的一样不懂。
译者将德国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译作“那威斯”(第59页,所附拉丁字母拼写缺字母“a”),将法国作家波舒哀(Bossuet)译作“博苏特”(第61页,所附拉丁字母拼写缺字母“e”),将《智慧书》的作者巴尔塔沙。葛拉西安(BaltasarGracian)译作“保塔萨。
哥律森“(第67页)。也许,诺瓦利斯等译名还不像莎士比亚、雨果那么习见,译者可能不太熟悉,然而问题在于,看了这些音译出来的汉字,读者根本想不到它们实际上指的是哪些人物;而后面要么附着拼写错误的原名,要么压根就付诸阙如,让人猜都无从猜起。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还有,美国知名城市研究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的名字被两次颠倒成”蒙福德。刘易斯“(第78、79页),是否因为译者觉得只有刘易斯才是姓,而芒福德就不是姓呢?更有甚者,译者将法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译作”吉恩-弗兰克斯。罗塔德“(第198页),这一方面说明,译者对法国思想界的状况近乎无知,另一方面也说明,译者对法语发音的常识也完全懵然。我们想知道,让以及弗朗索瓦,这些在法国最常见的人名,是怎么被一个号称是根据法文原著翻译此书的人搞错的呢?译者将利奥塔译作“罗塔德”,将法国著名出版社伽利玛译作“加利马德”(作者序言第1页),而实际上,法文单词词尾的“d”是不发音的,也就是说“罗塔德”及“加利马德”中的“德”都是错的。译者连这些学过几天法语就肯定会知道的常识都不了解,他又是怎么翻译整本法文原著的呢?
有人可能会声辩说:名字弄对了固然好,搞错了也没多大妨害嘛。事实并非如此。译者不了解名字所对应的语境,在内容的理解上就一定要出问题。
我只举第61节中的一句话为例,来加以说明。须强调的是,这第61节的译文,每隔两三行就会出现一处明显的误译,限于篇幅,无法一一指正了。
例句的原文是:Kennedyetaitresteorateurjusqu‘aprononcersonelogesursapropretombe,puisqueTheodoreSorensencontinuaitacemomentderedigerpourlesuccesseurlesdiscoursdanscestylequiavaittantcomptepourfairereconnaitrelapersonnalitedudisparu。(按,为便于印刷,省去了音调符号。)译文为:作为演说家生还的肯尼迪已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他正在发表自己的葬礼演说词,因为西奥多。索伦森作为他的继任者,正以同样的风格持续地写作演讲词,这一风格就是他创造出一种以已辞世的人的角色进行的讲演。
这一句的意思原本就有些迂回,脱离语境就更显得费解,所以首先就来指出译者的主要理解错误在哪里。许多人都知道,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是当时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那么,很显然,说“西奥多。索伦森作为他的继任者”就不可能是对的了。其实,西奥多。索伦森只是总统肯尼迪麾下的一个写手,专门为肯尼迪炮制发言稿、演讲辞一类的。作者的意思是说,肯尼迪死了,林登。约翰逊继任,表面上总统是换了人,但由于林登。约翰逊还在让西奥多。索伦森来替他撰写演讲辞,因此,即便在肯尼迪葬礼上讲演的人是林登。约翰逊,但那腔调听起来就像是已经死去的肯尼迪本人在演讲一样,因为那在幕后撰写演讲辞的人始终保持着一贯的风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名字不只是声音符号的组合,它总是与一定的内容、一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很难真正地相信,一个将孙子译作“桑卒”的人在翻译一部著作的过程里会只犯这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