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原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注释:“维”:语助词,常用于句首,有时也用在句中。“乾元”:为唐肃宗李亨年号,“元年”,相当公元758年。“岁次戊戌”: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该年的干支为戊戌。
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
原文: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注释:古人不仅以干支纪年,也以干支纪月和纪日。纪月法从丙寅开始,60个月(五年)为一周期。纪日亦以甲子为第一日,60日为一周期。“朔”: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地面看不到月亮时称朔,一般以农历初一为朔,十五称望。又朔又有初、始等义。这里可解为初三日。
译文: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第四行书——《伯远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第六行书——《蒙诏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初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室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以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人又称“米颠”。据《宣和书谱》说:“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请求碑榜,户外之履常满。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为宝晋斋”。其于书法各体兼善,尤精行书,大刀阔斧,独往独来,沉着痛快,奇纵变幻,振迅天真,出人意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是《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最为得意。
《蜀素帖》,绢本长卷,有乌丝栏,高29·6厘米,长284·2厘米,计71行,658字,内容是自作五七言诗八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天下第九行书——《松风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钏担骸盎铺肥椋谜懦な吩簿⒎啥狻!薄叭绺呷搜攀浚钊司刺尽!蔽颐强此摹痘ㄆ繁适撇跃ⅲ臼び谇桑时视泄牵荼视腥猓氨涮莺幔⑷舴啥薄F涿涝喜谎怯谛锌椤!肚肷献贰氨适破烈荨备窍∈兰炎鳌 天下第十行书——《土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