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创新逻辑
【何新创论了一种新的逻辑系统, 钱学森先生命名其为“何新树”】
《作为一种新型逻辑的泛演化逻辑——兼论所谓“辩证逻辑”》(本文写作于1977—1978年间。作者将此文投稿给《哲学研究》杂志后,获邀列席参加1978年北京全国第一届逻辑讨论会。1979年2月14日第二稿)
目录:
一、逻辑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辩证逻辑的提出,始自黑格尔。
( 一 ) 在近代逻辑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必须改造亚里士多德古典逻辑。
( 二 ) 倡导创立一种新的逻辑类型——辩证逻辑。( 黑格尔本人未使用辩证逻辑这个名称。他使用 Diespekulatve Logik ,思辨逻辑。)
二、辩证法的双重含义及其与思辨逻辑的混淆
三、“历史概念集合”及其特殊的种属关系
四、概念诸关系的推演和概念自我演化的基本规律
五、泛演化逻辑对于科学认识的意义
【编者按】何新70年代末进入中国学术界的传奇经历
1977年文革宣布结束后,何新参加了第一次高考并考入黑龙江大庆师范学院。时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杂志编辑的朱波和章士荣两位先生在收读何新这篇逻辑学论文之后,向何新发出邀请,使他得以列席1978 年的全国第一届逻辑理论研讨会。由于论文是从大专院校寄出,而且文章所研究的是当代逻辑学界前所未见的新逻辑思想,当时他们还以为作者是一位研究逻辑学的专业学者。
在两位先生的帮助支持下,何新通过此文第一次踏入中国学术界,参加了国内最高规格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这也是何新生平曾参与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学术研讨会之一。但这次研讨会经历,却并没有给何新留下多少愉快的回忆。尽管如此,在当代国内主流逻辑学界几乎已被维也纳学派和分析学派独擅言语权的情况下,朱、章两位前辈不以学术观点和作者身份及资历的局限,破格接待年轻的何新,这种宽容大度、提携后生的学术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由于何新是以列席身份参加研讨会,所以在这个学者云集的场合,他因人微言轻而处境难堪,根本得不到正式发言的机会。糟糕的是,何新进入大学不到三个月,由于这是一次未经学院批准的行动,何新回校后,被学校以违纪旷课理由而宣布:要么接受纪律处分,要么主动退学。在当年极为重视个人档案和政治履历的年代, 纪律处分对于一个年轻人是一件严重的事情。校方的处理措施事实上将何新逼上了绝境。何新生性傲岸倔强,誓不受辱。遂导致了退学事件。从此,何新对中国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学阀作风留下不佳印象。这种经历和感受,在他的小说作品《寻找被遗忘的世界》中有所反映。
然而,何新未因此次滑铁卢之战而沮丧。如果说,违逆多数敢于反潮流始终是何新人生主色调的话,那么其为数不多的顺应潮流之行为,就是跟随知青返城的大潮退学回城了。何新决心重返全国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的中心首都北京,遂于1978年末回到了阔别九年之久的家。回京后何新立即面临失业问题。当时何新已经结婚,肩负养家糊口重担。但是祸福相依,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多年自学的文化知识很快让他再度摆脱困境。这一次,他既不再像当年寄身玉渊潭公园时那样孤困无助,时代变革与机遇因缘也使他如鱼得水。
不久,这位曾被学院勒令退学、读大学不到三个月的英俊青年因祸得福,在慧眼识才的历史学家宁可(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的推荐下,进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为中央财经大学]。在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闵庚尧教授的提携下,经学校考核批准,何新竟得以担任古代汉语和写作课以及《古代财经文选》(古代经济史论)的代课教员,其学生是本应与他同届的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一年何新正好三十岁。
这样,一个仅仅几年前还在东北乡下为生计而发愁的农民工,却穷通自转而晋身为首都高级学府里的教员,并且所讲授的是足以令人生畏的课程。更富戏剧色彩的是,在讲台下听何新授课的本来是和他年龄相仿而同届应考和入学的大学生。
大学肄业被迫退学,结果反而不可思议地回到北京成为新大学生的老师,让人不能不感叹命运之无常。从此,何新开始了他40多年色彩斑斓、波诡云谲而瑰丽壮观的学术人生。
《逻辑与哲学问题(一)——思考与札记(1979—1981)》(1980年8月12日记于中国社科院科研组织局。共20篇。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思维逻辑学的本体论基础》,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逻辑与哲学问题(二)——读《纯粹理性批判》的笔记》(1981年记于中国社科院科研组织局。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逻辑与哲学问题——思考与札记(1990—1992)》(共104篇。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简论“历史概念集合”——黑格尔辩证逻辑理论新探》(原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11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题改为《论“历史概念类集”》。
内容提要:
《简论历史概念集合》、《论进化分类学的概念结构》和《论逻辑思维的本体论基础》这三篇论文,是何新1970—1980十年期间内研究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小结。在这一组论文中,何新提出了一个新的逻辑概念——“历史概念集合”,其定义是:描述一个事物形态变异过程的概念系统。何新指出:(1)此类概念系统,具有与一般概念系统截然不同的逻辑性质。例如,在此种概念系统中,同一性概念可以向矛盾、对立概念分化和转化。因此,在此类系统中,矛盾和对立概念是相容的。(2)何新认为,此种具有特殊逻辑性质的概念系统,正是黑格尔建构其独特逻辑体系的客观基础。因此,循此可以找到真正理解和阐释黑格尔逻辑学的钥匙。
何新的这一组研究,曾受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以及著名黑格尔专家张世英的高度评价。钱学森致信何新,将何新的发现命名为“何新树”。 张世英教授在给《外国哲学》主编的一封审稿信中评论何新的《论逻辑思维的本体论基础》一文指出:“此文极富新意,的确包含着一些重要的独创性见解,予人以启发。”(1983.7))
在当代中国知识界中,曾有两位姓钱的重量级人物,一是钱学森,一是钱钟书。钱学森是新中国的科学泰斗,钱钟书则是文艺理论大师。堪称传奇的是,何新与这两位老前辈几乎是同时开始了交识,而在学术上产生了往复讨论的渊源关系。
在1978—1983年这个阶段,何新通过在哲学、逻辑学、美学、历史学、文学、学术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使其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即具有跨涉多门学科的特色,开始显示出渊博宏大的气象。此期间,他不仅继续自学各种人文学科的知识,而且涉猎数学、物理、天文学等理科知识。尤其对逻辑学用功至勤。何新的逻辑研究结果,分别形成了《简论“历史概念集合”——黑格尔辩证逻辑理论新探》(原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11期)、《论进化分类学的辩证概念关系(原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4期)、《论逻辑思维的本体论基础》(原载《外国哲学》1983年第五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等几篇重要论文。在《论逻辑思维的本体论基础》一文中,他通过引入数学集合论的概念与方法,借助Venn图,建立了一个历史概念的系统树。
与中国主流逻辑学界漠视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成果受到了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重视。1982年,他在与何新的通信中,认为“历史概念集合”是一个创见,把这个系统树命名为“何新树”,并建议把集合论的Venn图扩展到三维空间,这样“数理的辩证逻辑学就可以利用数学中的拓扑学建立起来”,使得“更复杂的形象(直感)思维和辩证法”即人类的主观逻辑向数理化方向发展。1992年,何新将自己刚出版的《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何新与西方记者谈话录》寄送钱学森。钱学森给何新复信说:
“何新委员:节日前收到您赠的尊著《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十分高兴。在前几天假期中阅读后,更加高兴!大概是十年前吧,我们曾因讨论思维学问题有过通信,我也建议要研究“何新树”。后来就未再联系,原因是我对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有戒心。现在看来,这完全是我的对情况不明之过错。读了您的书后,我又想起我在1984年曾向宦乡同志建议,请他写一本继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后的书,讲今天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书。他未写就离开了我们!现在我要请您考虑写这本非常重要的书。可以吗?”(摘自《何新批判——研究与评估》“学者通信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编者按,钱先生所言“对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有戒心”,恐怕是由于80年代中期学术界主流因排斥、孤立何新而编造诸多不实谣言所致。亦因“西化派”论者多出自社会科学院。这正表明钱学森是一位文化视野广博、政治嗅觉敏锐的科学家。可告慰钱老的是,前一项工作,何新已经通过《泛演化逻辑引论》一书,为之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一项工作,从国内外广大读者对《东方的复兴》、《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全球战略问题新观察》、《论政治国家主义》、《反主流经济学》、《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等著作的强烈反应来看,已经较好地回答了钱先生和宦乡先生。2003年5月,何新在《泛演化逻辑引论》一书序言的结束处深情地说:“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和问候,奉献给一直支持和关注着我的此项研究的钱学森先生。”
《古希腊辩证思想简史》(1980 年读书笔记。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论进化分类学的辩证概念关系》(原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4期。后以《论进化分类学的概念结构》为题,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题为《进化分类学的逻辑结构》)
《逻辑悖论的研究——对传统逻辑“不矛盾律”的再认识及修正》(原载《人文杂志》1982年第2期。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资本论第一章的演绎方法与黑格尔的逻辑三段式》(1982年作,1984年发表。收入新版《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时事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题改为“论《资本论》第一章的逻辑三段式”)
《论逻辑思维的本体论基础》(原载《外国哲学》1983年第五辑,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黑格尔《逻辑学》释名》(原载《学术研究》1986年第1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释名”改“释义”。)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何新追溯了西方哲学史上逻各斯——逻辑——辩证法这三个名称的由来及演变。经过语义及语源的分析比较,何新指出:辩证法在古希腊时代,其涵义相当于今言之逻辑。而逻辑——逻各斯的初始语义中,则包涵有理性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复杂涵义,相当于今言之辩证法。由此,何新进一步探讨了黑格尔《逻辑学》一书的命名理由。
《黑格尔<</SPAN>哲学史讲演录>札记》(摘自《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黑格尔<</SPAN>宗教哲学讲演录>札记》(1986年4月写。本文是何新阅读黑格尔《宗教哲学讲演录》所作的摘录和札记。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关于逻辑的四种类型》(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辩证法与归谬法》(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黑格尔逻辑的来源》(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黑格尔逻辑学的三重涵义》(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关于“逻辑”的唯名论与唯实论》(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何新怒斥某逻辑学者——横批逻辑专业户周祯祥/吉祥:谁说马列毛泽东不懂逻辑?》(刊于“何新中国论坛”网站。)
《冷战时英美炮制伪逻辑学,以愚蠢思维语言模式为人洗脑》(2006年刊于“何新中国论坛”网站。)
《何新解译<</SPAN>公孙龙子>三篇(白马非马论、指物论、迹府)》(2011年9月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http://hexinbbs.blog.163.com/。本文收录于何新著《哲学思考》(下卷),时事出版社,2010年出版。)
何新著新书《新逻辑主义》书跋(2013年5月7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新逻辑主义》跋
本书简括我对西方哲学及及逻辑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这些研究及思考自上世纪之70年代迄2000年代,历跨30余年,故其中难免留下思想发展之多重印迹以及各种舛误与矛盾。我们都是肉身之凡人。谚云:人类之思考,上帝之笑料耳。
特别是关于西方哲学之源的希腊哲学问题。我年轻时亦崇信西方对古希腊的全部说法,崇拜古希腊人——以为其是人类历史中优异特殊之种族及文化,哲学及智力尤其超人;乃至中年亦信而不疑。
直到近年,始知古代欧亚人所言之古希腊区域的地理主体,并非指谓今日巴尔干地区之小希腊半岛,而主要泛括近世西方人称之为中近东地区的安纳托利亚地区(今日属于土耳其),亦即世界地理学所言之小亚细亚地区。
“希腊”一名在古代既非血族、民族、种族之名,亦非国家之名,而是广阔地理区域之名。文艺复兴以后之近世西方人乃有意魚目混珠。19世纪方在英国主导策动下夺取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希腊半岛建立希腊国(古代历史上巴尔干地区本无统一的希腊国家)。近世的西方主流历史学界将古代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地区繁盛发达的伟大古老文明(包括古代雅典城邦微不足道的古文明亦为此小亚细亚文明之西方边缘传播区),全部嫁接及转型堆塑于希腊半岛上,从而制造了关于古希腊文明的诸多虚拟传奇,并攀认其为近代西方欧陆文明之源头。
就哲学而论,多数著名之希腊哲学家都不是希腊半岛人而是小亚细亚即亚洲人。盖希腊哲学最著名之三巨头,苏格拉底之出身种族一直不明,或言其出身是黑色种族之奴隶人家。柏拉图为雅典贵族,亚里士多德非希腊人,而是与雅典人异种族之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马其顿族人。故西方哲学之源,实际主要并不在欧陆而在亚洲也。
余近期沉疴复发且影响目力,遵医嘱须多休息。故难烦言,因略书以上是为跋。
何新
2013年4月记于沪上养庐
注:希腊半岛古代从来未形成存在过统一的国家及文明。希腊半岛上的古代文明不是原创文明而是东方亚洲地区的安纳托利亚地区文明跨过海峡的次生文化。古时的地理希腊半岛,是由半岛沿海边缘地区一些人口稀少(平均约3——5万人)组成的小城邦,其中较为著名的城邦为雅典和斯巴达。历史上,由于希腊半岛是一个贫瘠的山地半岛,政治和宗教均未实现过独立和统一。
希腊半岛一度曾经被来自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马其顿王国所征服和统治。据文艺复兴后出现的不可靠史料和传说: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三世的马其顿王国,在征服希腊半岛后跨海东进灭亡了波斯,控制了安纳托利亚地区(所谓大希腊),并将其文化向东及向南传播到埃及、中东和中亚地区,此即西方史家所谓的“希腊化”时代。
希腊半岛于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在整个中世纪,希腊半岛都被主体部分在亚洲的东罗马帝国(首都为君士坦丁堡,西方称之为拜占庭帝国)所统治。15世纪时期东罗马帝国亡国,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遂继承控制了整个希腊半岛。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希腊半岛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21年。在英国共济会策动下,希腊兴起独立和分离运动,并成立共和国。1828年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希腊在1833年建立了希腊王国。
1832年英国在伦敦举办关于希腊问题的国际列强会议,英、法、俄三国决定指派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年仅十七岁的奥托王子(德国人)作为希腊的第一代君主。
《哲学思考•卷四 关于我的逻辑学研究•第34章 新“唯实论”的概念观》(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目录】
我的第一篇逻辑论文
《哲学笔记》引我走入哲学之门
上书毛泽东谈哲学
《矛盾论》的一个错误
从语根找哲学
人间最强大的力量是智慧
两种对立与两种矛盾
黑格尔逻辑学的来源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逻辑理性主义更见深刻
一种新的逻辑理念
唯名论与唯实论
分类是大自然作出的
概念具有实体性基础
思辨逻辑是形式逻辑的基础
关于“何新树”
揭示思维之谜
钱学森的第二封信
探索新逻辑之路
【内容提要】
●在哲学上最初引我入门的启蒙书是列宁的《哲学笔记》。
●除此之外,令我深受教益的书是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
●《哲学笔记》伴我度过了那些被禁制、被隔离岁月中最为孤寂苦闷的时光。
●《哲学笔记》是列宁的即兴之作,实际是一本未完成和不完整的书。
●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关于西方哲学名著的摘要和提要。
●培根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关于读书讲过一段名言。
●培根《随笔》有多种新译本,较受读者欢迎的似乎是我的译本。
●我的译本印了超百万册,这在西方哲学译著中是少有的。
●但实际上在所有的译者中,我的英文水平肯定是最差的一个。
●1975 年试译培根随笔的目的并不是翻译,而是为了读懂它。
●培根随笔有很多警醒之句,但水天同文言译本未能表达出来。
●为译此书,我查看字典,每天边读边想边译,写了好几本笔记。
●198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对此书的第一个非文言全译本。
●翻译培根不是靠语言,而是靠心灵,靠哲学上的感悟和理解。
●曹明伦的新译本译得较好(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年9月)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新大西岛》两书的译者不是我。
●在文革中,我已形成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一系列思想。
●我曾给毛泽东写信,谈时局、历史、哲学、辩证法和逻辑问题。
●毛泽东并不相信恩格斯关于辩证法所讲过的三个规律。
●他认为宇宙中只有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规律,这就是对立统一的规律。
●《矛盾论》是毛泽东的一部哲学名著。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好书。
●但《矛盾论》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问题上承袭了苏联哲学家的观点。
●拙作《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来涵义》就是研究这个问题。
●在“矛盾”这个概念的解释上,毛似乎并没有透彻地说清楚这个规律。
●感性的经验体认与理性的概念把握并不是一回事。
●列宁自己也不断地探求,询问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的内在涵义。
●我认为毛泽东在哲学理论上并不是非常成功。
●在纯理论的哲学研究领域,他未作到透彻和深入。
●这不能苛求于他。毛泽东主要的事业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
●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领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
●他不是一位书斋学者。是伟大的智者,但并非职业哲学家。
●毛泽东生前极为关注哲学问题,也关注逻辑问题。
●50-60 年代,他曾经发起讨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问题。
●当时发表了几千篇论文,但是对问题却并没有搞清楚。
●这是当时中国哲学思维整体的落后状态所决定的。
●在国内是我最早指出“辩证法”的本来意义是雄辩术。
●旧版《辞海》“形而上学”、“辩证法”的解释沿袭于苏联哲学教科书
●《辞海》编委不服,写文章与我辩论。但事实终归是事实。
●新版《辞海》已经完全修正了这一条目的解释。
●有人认为这种考证,是一种很烦琐的语辞考证。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从这两个哲学基本观念入手,打破僵化和教条化的哲学概念体系。
●苏联机械论哲学体系在建国以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主流哲学意识形态。
●这种哲学思想的二分法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思想性的分类。也就是说:
唯物论+辩论法=革命、进步、左派
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动、倒退、右派
●上述的政治分类所依据的哲学理念基础是靠不住的。
●必须打破这个枷锁,哲学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
●所以我试图用溯本寻源的语源学语义学研究寻求对哲学的重新解释。
●钱钟书说我在哲学及训诂学的考证工作,是“从语根上找哲学”。
●毛泽东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辩证法的唯一规律。
●黑格尔认为这一规律是一个本体论规律,也是一个逻辑学规律。
●就“对立”这个概念而言,过去的哲学家就没有搞懂黑格尔的真实意涵。
●苏联中国哲学家所讲的对立,只是现实中一些对立物的反对关系。
●这种对立面,并不是逻辑的对立,也不是黑格尔逻辑所意指的那种对立。
●黑格尔讲的对立是逻辑关系的对立,也是变异形态下的自我对立。
●什么是变异形态下的自我对立?举一个例子:
●一只鸡蛋,孵化变成一只小鸡。蛋和鸡,在逻辑关系上是两个不同的、对立关系中的概念。从形式逻辑的立场看,蛋不是鸡,鸡不是蛋。但从黑格尔逻辑的观点看,鸡正是蛋的动态变相。
●这一组对立的概念不仅兼容而且具有同一性关系。
●这就是所谓对立形态以及对立概念的同一性关系,就是黑格尔所谓“对立统一/同一规律”。黑格尔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规律,所直接针对的就是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A=A)。
●对于这两种对立的差异,古代中国的《易经》研究者已经意识到。
●正如对立这个辞有歧义一样,矛盾这个辞也是有歧义的。
●两种矛盾,一种是逻辑矛盾,概念的自相矛盾。这是黑格尔讲的矛盾。
●另一种是现实矛盾,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讲的矛盾都是现实矛盾。
●黑格尔讲的矛盾,是存在物自身分裂为两个概念(实在概念与潜在概念)而形成的自我矛盾。
●对于这一对范畴意义的矛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已经提出,即“潜能”(隐德来希)与“现实”。这两种矛盾在逻辑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
●黑格尔辩证逻辑思想的来源,实际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逻辑思想中。
●黑格尔认为亚氏是古希腊辩证法、思辩逻辑的创立者。
●但黑格尔又指出,亚里士多德哲学遭到了千年误解:
●亚里士多德不仅建立了形式逻辑,而且还有一种“思辩”(辩证)的逻辑。
●亚氏提出了同一律为基础的思维/存在三规律,还提出了对立同一的规律。
●亚氏是在对“运动”的分析中发现了这一规律。所谓运动,有两种:
●一种是空间中的运动,人们通常所了解的可以直观的物理运动。
●还有一种是时间中的运动,这就是“对象自身的运动”(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仅包括位移的两个位置,而且包括“生成”和“毁灭”这两个实体的特征,“增长”和“减少”的两个尺度(量变),变化的两个性质(质变)。运动是“潜在东西本身的现实化”。就是说,如果有某种东西,它现实地是X 而潜在地是Y,那么运动就是使这个东西的Y 性质变成现实的。
●亚里士多德在对变易性运动的分析中,极其深刻地阐述了作为本体论的辩证逻辑(客观辩证法)。
●对这一过程的概念性分析则导致辩证逻辑。因此,运动本身必然是:
(1)从一肯定语词到一肯定语词(其反对),
(2)从一肯定语词到其矛盾,
(3)从一否定语词到其矛盾,或者
(4)从一否定语词到一否定语词。”①
●亚里士多德的分析由客观辩证法直接转向于辩证思维、辩证逻辑。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三种运动:
(1)关于性质(质变)
(2)关于数量(量变)
(3)关于位置(A→B,有→无)在这三种运动中,都要有对立物。②
●这样看来,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实蕴涵了黑格尔逻辑的雏型。
●同一性在传统逻辑中就是同一律,现代逻辑称之为所谓蕴涵关系。
●黑格尔认为,存在本身是处在绝对运动中的。运动的本质是“一切都是从一种存在物产生——这就是同一性”。(《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93 页。)这种运动的过程,就是主体的自我矛盾思维和论辩。因此,如果以存在物(同一性)为主词,则由于其运动,对它来说,矛盾的述词不可避免。这种矛盾论辩的原理,即古希腊人、也即黑格尔所说的矛盾论辩方式——辩证法。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上述思想极为赞赏,并以下列图式作了概括性的表述:
辩证法是什么:
{=(等于)
概念的相互依赖
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
一个概念及另一个要素的转化
概念之间对立的相对性
概念之间对立性的同一}
●形式逻辑提出三大思维规律:
1.同一律(A=A);2.不矛盾律(A≠非A);3.排中律(A 或非A)。
●同一律和不矛盾律,就是认为在思维和论辩中,概念和判断(命题) 必须坚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如果发生自相矛盾的说词和命题,就意味着发生了逻辑谬误。排中律又称作“对立律”。这个规律认为,在两个相反的概念或判断之间,正确的选择只能是其中一个,不可能同时选择两个。这就叫排中。
●传统逻辑认为,这三大规律是一切思维和论辩必须遵守的基本逻辑规律。其基础是来自事物存在自身的确定性,不矛盾性和排他性。因此逻辑规律既是思维的规则,也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本体论)规律。
●承认思维规律、逻辑规律也是现实规律、存在的规律,这就是相信思想与本体,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包涵两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思维性与存在性,在本体上是否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宇宙存在的过程,是否就是某种理念的思维性过程。
黑格尔在分析亚里士多德哲学时指出:亚氏哲学的根本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与思维对象的同一,客观的东西和思维(潜能)乃是同一个东西。”(《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99 页。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两种理性,主动的理性与被动的理性。前者是神即大自然,后者是人。)
这种观点,意味着理念主义的本体论,一种唯心主义。
第二层意义是思维能否把握存在?即在思维中,能否逻辑地同时也是现实地认知存在?
●我赞成黑格尔的观点,也就是说,思维与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性的。
●黑格尔认为概念、理性乃是宇宙的本体,现实是在概念、理性中存在的。
●马克思则认为,概念乃是现实世界在人类头脑、理性中的反映、映象。
因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认识论颠倒了这一观点。必须把黑格尔的哲学颠倒过来。
●在本体论问题上,实际是黑格尔的观点更见深刻。
●因为人类面对的现实本身并非绝对的。人类并非生活在固定的物质中,而是生活在流态的宇宙中。
历史是一系列的事件,事件的载体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而人类与万物作为事件并非实体(或“实在”),而只是形态(或“现象”)。而形态(现象)是处在不断蜕变过程中的。万物所留下的,人生所留下的,最终只是信息,而信息也就是抽象性的“概念”,理念。宇宙在本原和终极意义上,是、也仅是一系列有组织联系的"信息"或理念。所谓“Idea”。
因此,事实上绝对真实的现实只在理念和理性的意义中存在。
●这个宇宙的存在之流,仿佛是以光及影为符号在时空结构中的源源不断的一种陈述。谁是陈述者、即陈述的主体呢?那就是宇宙本身。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在只是言说。这是他比较深刻的一个观点。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宇宙的本质是“逻格斯”(即言说)。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黑格尔称之为“宇宙的辩证法”,其意义其实都差不多。
●黑格尔的辩证法包括了关于存在本体自身的演化进程的陈述逻辑。
●这种逻辑学与古典逻辑的不同点,主要是黑格尔引入了动态的时序观念,是一种从发生和流变的状态中,观察和陈述存在形态的逻辑。
●在这种逻辑中,存在的连续性表现为流动、多元和融合的大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也可以称作多元的统一性,因此对一个处在变异中的主体,它是可以兼容矛盾的概念和陈述(命题)的。这种多元的统一性,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对立同一”。
●让我用一个具体的事例解释一下。例如,我们面前有一条小狗。如果我陈述说这个对象是一只狗,那么假如我又说这个对象也是一条鱼,那我就违背了关于对象自身同一性的逻辑规律,一个对象不可能既是一条狗同时又不是,而是一条鱼。这两个陈述(谓词)是相矛盾的,如果其中一个成立,那么另一个肯定就应该放弃。
●从静态的观点,或者从现象的观点看,关于存在自身的同一性似乎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实际上,宇宙的本质不是静态的。因此宇宙的同一性是一种演进过程中的同一性,是多形态的同一性,是一种实现在连续的非同一形态过程中的同一性。
●从动态的逻辑观点看,形成以下的矛盾命题并不是谬误。我们以字母“A”表示某种连续的生物对象,则:A 是鱼,并且A 是狗(A 是鱼,A 是狗,鱼→狗)(我们用“→”代表动态,表示进程)。这个“A”,就是指那种生命原体。这种生命原体既可以设定为鱼,也可以设定为狗,甚至可以设定为人。从逻辑的意义上分析,也就是说,现状态被判断为是鱼的东西,自身中潜在地同时具有非鱼的状态,并且必然会生成为非鱼的新谓词、新命题、新判断。
这是对于同一性的一种新观点。
●同一性实质就是一种抽象。变异的过程就是在作客观性的抽象。一切抽象的东西都是矛盾的。抽象就是建立一个集合,进入这个集中的各个元素,本身具有不同的规定性,但仅仅在某一特殊性上的联系使之组合。“差异就是矛盾。”(毛泽东)而存在本身的动态过程,不断地演变出同一性存在体的不同形态,这个过程,可以看作一种自我分类,自我差异化,即进行自我抽象的进程。
●处在时空区内的一切存在物,随着每一个时间瞬间的消逝,而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状态的存在物,在每一个瞬间之后,都呈现新的状态,而旧的状态随时间的消逝则不复存在。宇宙的存在,是连续性的变化的进程。
●这种连续性,实质就是同一性。而同一性就是自我抽象过程。黑格尔说:抽象就是思维。所以存在之流可以被看作一个理念发展的流程,一个存在体自我思维的过程。(参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要把握(认识)这种连续的变化进程,就需要持一种动态的新逻辑观。而黑格尔的逻辑就正是这样一种动态逻辑,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逻辑实在的观点。
●这种逻辑与进化论是一致的。
进化论告诉人们,一切生物(包括狗、鱼)均起源于同一个原始物种,是同一个原始物种进化历程中的种类分化。
●尽管现代生物科学在理论上已经发展,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许多方面被修正了。但是,进化分类学所确定的大物种演化序列这个观点不会过时。
●什么是物种?物种的分类体系就是一个大的概念体系。或者说是一群子集的大集合。在进化分类学中,已经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多元性的同一性,或者说对立性概念的同一性。但是,由于受囿于弗雷泽、罗素等人的狭隘数学逻辑观点,生物进化分类学概念系统所显示的新逻辑结构,至今仍未进入逻辑学家们的视野。
●这里,实际遇到了唯名论与唯实论的重大问题。有人说:生物的分类,类名,难道不是人类赋予自然界的吗?难道是天然的吗?
●关于概念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辩论,在中世纪哲学中曾经被西方哲学家研讨了几百年。也就是它也曾经深深地困惑了18 世纪的著名动物分类学家林奈。而在现代,这个问题正是认识论和逻辑基础研究的一个焦点。
●在罗素一类逻辑主义者看来,这种分类(集合)纯粹是人为的。也就是说,概念、类、集合只是人类直观的创造。这是现代的唯名论,但它是谬误的。
●因为,人类用以认知世界的理性工具是思维。
思维是一个符号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个符号/信息系统有两种功能。第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作为语言。第二是在系统自身中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换,这种信息处理和交换,可以被看作一种“演算”。作为这种信息演算工具的规则,就是逻辑。
人类理性的这两种功能——语言和逻辑,在自然语言中使用的是同一套符号。这套符号的基本元素就是语词及概念。
语词不是概念。但是概念是通过语词而存在的。语词是人为的,人造的符号。
●由此,概念并不是人造的符号。概念是实体。不仅是语词(类名)的实体,而且也是作为客体的实体。
●麻烦和问题就出在这里。概念在语言中以语词为符号形式而存在。因此中国古代学者对概念与词同样称之为“名”或“类名”。这个名/类名,记号似乎是人造的。但柏拉图等古代哲学家早就意识到,概念自身具有客观的实在性,它是实体。因此分类并非人为地作出的。这种概念论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实在论”,也就是中国古代佛学哲学中的所谓“真如”论。
●事实上,我们观察人类思维中的概念系统,可以发现存在两种类型的分类概念系统。例如,对图书馆书架上的书,我们可以根据书的内容(哲学/历史/经济之类)、作者的姓名(以字母排列)、出版年代、包装形式(精装或平装)……等等,以任意的一种特征为标准进行分类处理,并且将其联结而构造成一个分类的系统。这样建成的分类系统,它的抽象依据,显然纯粹是人为的。传统形式逻辑以及现代的集合论,它们所面对的分类概念以及所谓“集合”,都是指的这种分类。这种分类的基础确实是一种人工抽象。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