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哲学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渊源(1—3)》(写于1979—1981年。本文是何新阅读黑格尔著作所写的一系列札记。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探讨:澄清一个由来已久的误解》(原载于《光明日报》。1980年1月3日《人民日报》摘要转载。《新华文摘》1980年第2期转载)
《谈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原载《教学与研究》1980年03期)
《关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来涵义及其演变——兼对新版《辞海》中这两个条目的一些补正》(原载《学术研究》1980年04期)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涵义的历史演变》(原载《新华文摘》1980年第8期)
《论老子哲学中的活东西与死东西》(原载《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3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此文是何新早期的一篇哲学史研究论文。文中把老子学术概括为“以反求正”之术,反是手段,正是目的。如为了强大而故作弱小,为了进取而故作退让。何新指出,这种策略是古道家的阴谋术数。他认为:象传统模式那样辩论老子之“道”体是唯物或唯心,是无意义的。何新认为:一般来说,唯物及唯心的分类模式不适用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
目录:
1.老子一书源于口授
2.《道德经》与《德道经》
3.道的二律背反
4.“道”的涵义
5.老子的治国之术
6.老子的伦理哲学
结语
《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语源及语义》(原载《学术研究》1981年第4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此文实际是何新对苏联《简明哲学辞典》中,关于辩证法、形而上学两个范畴的正统性释义的澄清和批判。全文用资料排列和考证法写成,但矛头则直指斯大林的教条主义哲学理论。他指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本身都没有发展论或宇宙观的含义。辩证法的本意是辩论和讨论。形而上学的本意相当于今言的“哲学”。一些西方哲学基本概念,苏联人没有搞清,盲目学他们的中国教条主义哲学家更以讹传讹。此文发表后受到某些人的猛烈攻击——包括上纲上线,在《学术研究》杂志上曾经展开了反复的辩论。但今天,本文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辞的释义,在原则上已被学术界接受。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论点曾经受到朱光潜教授的支持和肯定。
《形而上学本来涵义不是反辩证法的同义词》(原载《新华文摘》1982年第9期)
《康德的<</B>纯粹理性批判>的启蒙思想》(原载《新华文摘》1981年第7期)
《札记——西方哲学家评维也纳学派》(摘自《维也纳学派》[奥]克拉夫特著。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再谈形而上学的涵义问题——兼答徐庆凯同志》(原载《学术研究》1982年第3期。徐文题目为《关于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一一与何新同志商榷》,载于《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从阿那克西曼到黑格尔》(原载《读书》1982年第5期)
《<</B>道德经>新译》(2000年8月15日译作于沪上雨辰斋之养庐。收入何新古经新解之《古本老子道德经新解》,时事出版社2001年出版)
《谈“玄”(一)——哲学史札记·答某友)》(2003年6月10日。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2003年5月5日第一稿,又题作《关于哲学与西哲史问题——答知原朋友》,刊于“何新中国论坛”网站。2003年6月17日第五稿,又题作《谈“玄”——何新哲学论纲(关于哲学、宗教与哲学史)》)
《谈“玄”(二)——关于芝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札记》(2004年12月18日刊于兴华论坛。共78篇。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谈“玄”(三)——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札记》(共14篇。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谈“玄”(四)——关于康德的札记》(收入《泛演化逻辑引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谈“玄”——关于哲学、宗教与哲学史》(最新修改稿)(刊于“何新中国论坛”网站)
《我的哲学思考(何新《哲学思考》一书摘录)》(2010年3月14日刊于何新新浪博客)
《何新哲学札记:谈谈意识形态、学术、科学、宗教和真理的异与同》(摘自何新读书笔记第32册,写于1999-2000年,2006年11月27-29日修改。2010年9月16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本文收入何新《哲学思考》上卷,时事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何新哲学札记:关于意识形态、学术、科学和真理》(摘自何新读书笔记第32册,写于1999-2000年。2011年3月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发表前已得到何新授权和校订。本文收入何新《哲学思考》(下卷),时事出版社2010年出版。)
《罗素的语言分析哲学认为“民主”是虚拟的伪概念》(2011年4月10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论“有”与“无”(存在与虚无)》(2011年9月2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本文收录于何新著《哲学思考》(下卷),时事出版社2010年出版。)
《所谓“古希腊哲学”纯属欧洲共济会学术的一个虚构》(初稿写于2012年6月,北京。2012年7月1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内容提要:
●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古代希腊哲学”
●所谓“古希腊哲学”不如称作“古土耳其哲学”
●米利都学派实际属于古波斯帝国
●所谓希腊文明应当称作“以弗所”文明
●毕达哥拉斯是希腊人却从未生活在古希腊
[何新按语:聊聊希腊的哲学和文化,我想本人还是有点资格的。1980年代,我在《读书》杂志最早发表文章推荐顾准的第一版《希腊城邦制度》,而当时中国多数精英分子恐怕还不知道顾准是谁。1983年本人又在金观涛刘青峰主办的成都《东西方文化比较讨论会》上发表“古代中国希腊哲学及文化比较”(收入四川出版的该会学术讨论集),后来此文多次获得中国社科院学术论文奖。那时候,中国那批自由主义精英多数可能还在围着尿布吃屎。所以此文也是本人现在有所新知后的反思和自我批判之作。]
编者按:
早年何新曾经对“希腊哲学”深感兴趣,作过深入研究。但在近年何新研究共济会问题后,何新乃发现“希腊哲学”这一概念是可疑的。地理上和历史上的“希腊”并不存在。那些重要的古代哲学家多数是东方的小亚细亚半岛人,而不是希腊人。共济会思想家为欧洲文明寻找传统而虚构出一个“希腊哲学”的概念。
“古代中国希腊哲学及文化比较”一文,即《中西学术差异:一个比较文化史研究的尝试》(原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7期转载。后收入《中国文化史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如果说,早期何新还是一个对“欧洲文明中心论”并不持疑议的自由主义者,中期何新是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并重的新保守主义者,那么,何新晚近以来进行的共济会研究和西方伪史批判之作,则是他在历史和学术上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彻底颠覆,标志着他成为一个纯粹彻底的文化民族主义者。西人奸伪而炮制假史,谬种流传,毒害中夏。不幸遇上一个偏不信邪的中国人何新,扫其渊薮,泄其天机,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共济会可谓欺天侮世,而作法自毙也。
《苗力田<</B>亚里士多德全集>序言摘录(何新按语)》(2012年8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何新按:下文摘录自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序言,作者为国内最具权威的亚里士多德专家、翻译家苗力田先生。
[苗力田(1917-2000)先生,是著名西方哲学史家,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他通晓古希腊语、英语、德语和俄语,还粗通拉丁语,这就为他广泛深入的哲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苗先生关于希腊哲学、德国哲学、俄国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专著和论文都是在深入研读原文原著的基础上写成的。]
苗力田先生致力研究及翻译亚里士多德生平及作品毕生,他极为崇仰亚里士多德。但经过对亚氏各种版本及历史的认真考订和考证,乃知道:亚里士多德原著在其身后已经散佚。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版本是12世纪以后从阿拉伯人手中得到和间接翻译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转成希腊文、拉丁文和英文,在意大利威尼斯及欧洲其他地区问世出版。
这里摘录的文字,见该书序言第9页--第1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苗力田先生作为学者的诚实与严谨令人钦佩!这里仅摘录此文作为揭露希腊伪史的一个旁证。
只是这里还应当指出,不仅久负盛名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其实都是出自二手、三手、甚至四手的赝品、掺水货,那些柏拉图、荷马、休昔底德、希罗多德以及全部所说的古希腊哲学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如此。
不仅文字作品如此,关于他们的生平和传记则更是赝品横陈,真伪难辨,多数来源不明,经不起严肃的学术考证和推敲。基本都是出自中世纪后期及文艺复兴时代,西方共济会宗教文化为了与天主教宗教文化相抗争,需要建树一种新的传统和道统而制造的伪冒赝品。
但也应当说明的一点是,指出托名古希腊的那些哲学、艺术的赝品身份,并非完全否定这些赝品的内在学术和艺术价值。不能不承认,许多仿冒希腊赝品的作者本身也是文艺复兴及启蒙时代的大师、高人、高手!事实上,我也曾是古希腊哲学及文化的崇拜者。
只是,伪造古希腊文化,这的确是一个持续多年跨越若干时代的惊天、欺天的大规模而有系统的历史伪造工程。支持这个工程的是共济会金融家雄厚的金钱实力。关于这个问题,以后我还会陆续提供更多的铁证。
《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难以作类比》(2012年11月30日初稿,12月3日修改。2012年12月2日刊于何新新浪博客)
编者按:
本文是一封读者来信与何新的回信。
内容提要:
●西方哲学范畴与中国哲学范畴不可混同讨论
●中国古代并无西方古典和近代意义的哲学
●现代中国人很少真正能够理解西方古典哲学的纯粹形而上概念
●译者本身也是知其文句不知其义理,半懂不懂似懂非懂
●20世纪以来西方也已无真正的哲学可言,未来哲学将会死灭
●西方大学里也已经没有人读得懂古典哲学名著
●胡塞尔、罗素、萨特、卡西勒是伪哲学的垃圾
●现代西方人已经远离古典哲学的形而上研究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近代哲学始于人性论的探讨
●培根、笛卡尔、洛克以后转入方法论和语言逻辑
●20世纪初叶西方哲学陷入语言分析的迷障森林
●中国古代学术系统中本来就没有纯粹的哲学
●魏晋玄学、唐宋佛学、宋代理学略近于纯粹哲学思考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混沌难解,没有统一的逻辑化思考
●宋元以后伪道德伦理化纲常体系占据了思想主流
●八股考试制度遏制和消磨了抽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清初、中叶的二百年里学术界连史学问题都不敢讨论
●中国古典学术在元明清以下数百年里发生巨大破坏和断裂
●中国学术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大而化之的意象化的模糊思维
●庄子著作的相对主义是中国式糊涂哲学的一种典型范本
●西方哲学范畴与中国所谓哲学和佛学的范畴风马牛不相及
●传统思维方式意象化使得中国发展不出系统性的理论科学
●传统医易学理论体系是意象化的、经不起逻辑的严谨推敲
●意象方式的论说和推理使整个思维语言系统发生大混乱
●西方人高度重视学术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语言逻辑问题
●认识论和方法论为近代科学体系奠定了思维工具的基础
●论理化、公理化思维确立了学术讨论和辩论的逻辑规范
●斯宾诺莎是西方走向真正哲学理解的始点和终点
●我早年于西方哲学名著下过面壁止观苦读不已的死功夫
●尽管中国哲学的起点很高,但宋元以下则境界日益降低
●晚近学者喜言哲学貌似通儒,其实著作多数是扯淡而已
●三个基本西方哲学范畴,中国主流学界竟然混讲几十年
●哲学就是智学——智慧之学,与西方“爱智之学”同义
●我对百年以来一贯大而混之的混沌中国哲学学术蔑视而已
●如果真要深入研究哲学,建议不要忙于构造自己的体系
●任何学术研究首先应当从明晰和澄清混乱的概念为起始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病中谈哲(2013年5月24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序言】
近月突患不明目疾,读写能力丧失殆半。
因思及平生所学及研究尚有多部未能完成及整理定稿。WS请求予做口述。闲居闭目无事,乃允之,而彼以记录转为文字后,再整理成草稿。
为答谢何新两博网友近日対老何的关心,同意WS将此未定稿分期在博客中不定期发表。
若身体尚好,则或可随心情不时口述而整理之。是为序。
何新
2013年5月
总目录:
一、引言:何为哲学?
二、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关于西方哲学的起源问题
四、西方哲学并非起源于希腊
五、西方哲学起源于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地区
六、关于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
七、土耳其人并不是小亚细亚原住民
八、西方学界也篡改伪造了罗马史
九、阿提拉摧毁罗马后建立一个大匈奴世界帝国
十、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不是欧洲人,而是在小亚细亚的新罗马人
内容提要:
●哲学即智学,智慧之学。但“哲”字则并非此语词之本字。
●哲学一词,语源来自日语所对译西语philosophia一词的汉字译文。
●此词在西语中为探求智慧者、智慧之友或智者之意义。
●哲学之哲本应为晢。日人以哲代晢,是个误字。
●晢字之本义为光明,《说文》:“晢,昭明也。”
●太阳古异名称“晢耀”,语转即今语“照耀”。
●黎明古称“晢明”,向暮、失明古曰“晢眇”。
●晢字引申而有明察、明辨、明智之义。古义存于《尚书·洪范》。
●哲,则为晢字之通假字,或为化日为口之省体异文。
●知、智是同语源的异形文字,知字本义乃射箭中靶。
●智、晢、哲音近相通假,明智即明晢,即明哲,意义为心智之光明。
●故哲学本义,即晢学、智学,明哲、明智、智者、智慧之学也。
●中国传统学术四部以经学为总纲,而近似哲学之论述散见四部中。
●中国近似纯哲学之论述,最早可追溯者当为《易经》系词及大传。
●易系词是一部列于中外哲学史中都足称伟大而不朽的伟作。
●也是中国古自然哲学、政治哲学以及人文哲学的总纲。
●作者自古传为孔子。《易经系词》也是孔子著作中最伟大的一部。
●以哲学作为独立学术乃19世纪以后自欧西及日本外来之学问也。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病中谈哲(2)》(2013年5月25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说明;本系列文均由ws录音、录入电脑、整理并配图】
内容提要:
●恩格斯总结认为哲学之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全部西方哲学史之基本问题,是关于存在与思维及语言之关系问题。
●西方哲学公认为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小亚细亚半岛。
●这个地区被西方史家认为也是历史上所谓“爱琴文明”的起源地。
●但这一所谓起源地无论古今皆一直属于地理上的亚洲地区。
●小亚细亚半岛地区曾经对人类早期历史发生深远影响。
●小亚细亚地区涵扩今日土耳其的亚洲部分,又称安纳托里亚高原。
●近代西方史家伪称小亚细亚半岛及附近岛屿为古希腊人的殖民地。
●全部古希腊伪史的根本问题在于雅典殖民地或泛希腊文化的存在。
●根据这个虚拟的泛希腊将一些东方哲学家伪托为所谓希腊哲学家。
●遂臆造出所谓“哲学起源于古希腊”这个流传已很久的历史谎言。
●制造这一伪说是为了篡改欧洲文明源自古代东方亚洲这个客观事实。
●几百年间谎言流传,积非成是,以讹传讹而成为被信仰的一种常识。
●我总是不愿意相信一些常识,总是推翻一些被公知们所公认的常识。
●所以我一辈子的学术都很“荒谬”。而公知们也恨死我也!
●黑格尔讨论苏格拉底时曾说过一句名言:真正的哲人必须反常识。
●何谓常识?常识无非就是一系列积非成是的成见和偏见的堆积。
●黑格尔的四卷本《哲学史讲演录》仍然是一部最伟大的哲学史。
●而中国目前颇流行的罗素《西方哲学史》则是偏见汇集的垃圾。
●实际上西方哲学起源于爱琴海东岸的小亚细亚地区。
●米利都出现了西方最早的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或称爱奥尼亚学派。
●其中最著名的是哲学三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
●早期哲学家思考的最初问题是关于“存在”以及存在的起源的问题。
●所以可以说人类的哲学问题最早乃起源于存在论。
●由是出现各种关于存在本源的假设(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
●西方公认的哲学与科学之父泰勒斯并不是希腊人,而是希伯来人。
●泰勒斯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留下来的哲学家,但其属于亚裔。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病中谈哲(3)》(2013年5月28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内容提要:
●土耳其现民族并不是小亚细亚半岛古文明的原创者。
●现居希腊半岛的民族也不是古雅典希腊时期的原住民族。
●小亚细亚地区曾经在纪元前3000年前后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
●“爱奥尼亚文明”的真正原创者并不是希腊半岛现居民族的祖先。
●古希腊语言文字与现代希腊语言文字也大为不同。
●现代希腊人是保加尔人、达西亚人、突厥人以及斯拉夫人的混血民族。
●现代希腊人属欧洲白种人,古希腊人则是黑发褐色皮肤的地中海人种。
●古罗马人并不是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高卢人的祖先。
●反之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高卢人都一直是罗马人的死敌。
●古罗马人认为白种人都是森林草莽中讲鸟语的野蛮人(Barbarian)。
●古罗马人与希腊半岛原住民族都属于地中海人种,属于同一种语系。
●因此在这两个民族之间存在通用语(即原始爱奥尼亚——拉丁语)。
●古希腊罗马人认为这些鸟语民族是野蛮人或者未进入文明的野人。
●由于起义内乱和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发生著名的“3世纪危机”。
●公元3世纪危机被视为罗马帝国古典时代前期和后期之间的分水岭。
●最终摧毁罗马帝国的是被中国从西北边疆驱逐到中亚的匈奴民族。
●阿提拉是5世纪由中亚迁徙而雄踞欧洲的亚裔匈奴人的伟大首领。
●西方史学家称其为“上帝之鞭”和“黄祸”,畏惧如神。
●公元3世纪在阿提拉的领导下匈奴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
●西方编撰的主流世界史选择性遗忘这位征服欧洲的一代匈奴雄主。
●西方现代史学竭力试图否定入侵欧洲的匈人就是败于汉朝的匈奴人。
●匈人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灭亡了丝绸之路上强大的阿兰国。
●匈人驱逐日耳曼人等民族使得民族大迁徙,从而最终灭亡罗马帝国。
●查隆丕尼战役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
●匈族帝国最终由于汪达尔人部落等新敌人的入侵而灭亡。
●罗马文明的真正继承者是迁移到小亚细亚半岛上建立的新罗马帝国。
●这个帝国继承了第一罗马帝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解除了奴隶制。
●新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建立了一个疆土横跨欧亚非的大一统帝国。
●版图超过意大利罗马帝国,而与汉唐中国东西并列雄立于亚洲大陆。
●新罗马帝国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化为基础,史称“东方罗马帝国”
●古代中国人所知道的就是小亚细亚的罗马帝国,汉称“大秦帝国”。
●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两大城市,就是君士坦丁堡与中华古帝都长安。
●“拂菻国”是古中国史籍中对小亚细亚半岛的新罗马帝国的称谓。
●普岚、伏卢尼、大拂临、拂菻等各种异译,皆伊朗语族的Frwm(粟特语作Frōm)、Purum(安息语作Prom)、Hrōm 或Hrūm(中古波斯语)等汉字对音。
●19世纪末在蒙古高原发现的8世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
●以上各种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罗马帝国的名称——Rūm。
●唐代长安与拂菻、西突厥汗廷与拂菻之间都有频繁使节和商旅交往。
●拂林是Farang 法兰克音译,乃当时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
●弗林、拂林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菻。
●日耳曼蛮族人建立了一个冒名的德意志罗马——神圣罗马帝国。
●“拜占庭”之名称,目的就是为了否认新罗马帝国的正统性。
●西方世界史有意无意地传播东方罗马帝国并非罗马正统的错觉。
●但是君士坦丁罗马的皇帝和臣民一直将自己视为罗马人。
●所谓东罗马或拜占廷从来没有成为过新罗马国家的正式名称。
●君士坦丁堡被威尼斯共济会商人雇佣组织的十字军东征攻陷屠城。
●整个十字军东征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劫掠富裕文明的君士坦丁堡。
●13世纪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方罗马帝国就此彻底灭亡。
●延续千年的古罗马人被亡国灭种,流散四方或融入其他新民族。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也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奥斯曼帝国苏丹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化。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哲学思考》(上下卷)目录(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内容简介:
《哲学思考(套装上下卷)》尝试描述和研究人类思维中一种特殊的概念系统——“历史概念类集”。何新说:这种概念系统,具有特殊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而这种逻辑关系和结构具有动态的性质,超越了古典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所知的论域。《哲学思考(套装上下卷)》所涉足的是逻辑学中一个崭新而独特的,至关重要的新领域。钱学森先生曾对何新说:“做这件事,光靠一个人的力量不行。需要更多人的合作。”
何新说:“我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有志于创新逻辑科学,特别是已通晓数理(符号)逻辑的朋友们的注意,以期共同致力于逻辑学这一新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研究。”《哲学思考(套装上下卷)》收入了何新关于哲学、宗教论域的一批论文,以及何新思考哲学问题、研读哲学著作中所作的札记,全面地反映了何新的哲学方法和哲学、宗教观点。内容包括方法与哲学、札记、哲学史讨论、逻辑学研究、思考与札记、读书札记、经典重译、思考哲学的历程、附录等九个部分。
何新说:“此书只能显示关于新型逻辑的一种幼稚原创形态,因而仅具有导引和拓荒的意义,尽管如此,我认为此书乃是我生平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何新说:“一个民族,要想从历史上站立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须首先从哲学上站立到当代世界的前列。”
《哲学思考•下卷•第61章 哲学的本质》(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目录】:
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地位
我不赞同机械唯物论
自然秩序就是客观理性
自然过程的目的性
天籁:无声的音乐
新物理学突破了旧哲学
现代物理学提示了新的宇宙观念
时空的本质
如何理解时空的多维性
时间为何不可逆?
现代科学认识论具有思辨性质
列宁后期重新评价唯心论
唯理主义有认识论根源
绝对之物是什么?
宇宙具有生命的过程
“理念”(Idea)就是“信息”
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客观根源
毛泽东并不赞同绝对物质论
青年马克思的唯心论
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哲学原因
东西方哲学的比较
西方哲学范式不适用于中国
【内容提要】
●在古典希腊时代,哲学是一个广义的关于知识体系的全方位概念(被认为是所谓“智慧之学”)。它包括:物理学(形而下学)、超物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包括逻辑学、修辞学、美学)、伦理学。(这里的哲学分类,是依据伊壁鸠鲁(花园学派)传授的哲学科目。)
●在中世纪后,西方古典哲学演化为五部分:本体论(自然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美学(诗学)、伦理学(道德哲学)(此系根据康德所作的分类)
●20世纪初期西方逻辑主义把逻辑学作为数学(数理逻辑)从哲学中划分出来。
●在20世纪的社会科学中,美学(作为艺术科学)和伦理学也有独立化的趋势。
●自然科学理论领域的“科学哲学”,在方法论和本体论上趋向于综合哲学。
●19 世纪以来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西方思潮中具有一种反哲学倾向。
●包括逻辑实证论,语言分析哲学,也都具有这种哲学取消主义的倾向。
●康德认为:“哲学是哲学知识或来自概念的理性知识体系。就世界概念来说,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学。哲学是关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学说,哲学家不是理性的艺术家,而是立法者。
philodox,实践的哲学家,借助于学说和榜样传授智慧的教师,是真正的哲学家。因为哲学是一种完美智慧的理念,它给我们指出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哲学是理性知识的系统联系,或者说,是理性知识在一种全体理念中的联结。哲学不但允许这样一种严格的系统联系,而且是唯一在最精确的知性中具有系统联系,并赋予其他一切科学以系统的统一的科学。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终目的的一切知识和理性使用的科学,对于作为最高目的的最终目的来说,一切其他目的都是从属的,并且必须在它之中统一起来。”(引自康德《逻辑学原理》。)
●康德关于哲学的这种定位是历来关于哲学最深刻、最本质的一种表述。
●康德认为哲学是哲学知识或来自概念的理性知识体系。
●就世界概念来说,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学。
●康德指出哲学是关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学说。
●康德说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终目的的一切知识和理性使用的科学。
●康德将哲学分为理性的与实践的两种。
●不考虑知识为任何目的、任何人所利用,这就是“工具的理性”。
●哲学不仅提供知识,而且提供典范,将知识与道德价值相结合,运用知识于理性的崇高目的。
●在西方哲学中最早提出“实践”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
●康德将实践这个概念导入了近代哲学,认为哲学必须回答以下四大问题:
“1)我能知道什么?(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2)我应当作什么?(价值论)
3)我可以期待什么?(宗教)
4)人是什么?(人类文化学)”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回答第一个问题,伦理学回答第二个问题,宗教回答第三个问题,人类(人性)学回答第四个问题。”
●在历史观上,我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
●在本体论问题上,我却是一个黑格尔式的理性主义者。
●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历史,不是自由的,而是只能立足于历史的现实基础去创造。这种现实基础首先是经济基础。
●这种决定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实际上是黑格尔也会同意的一种历史理念。
●哲学唯物主义假定存在某种确定的绝对“物质”,认为这种绝对物质是宇宙的元初存在,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这种哲学我不同意。
●我不同意,并非由于我不认为存在物质或原初物质。而是因为宇宙乃是活生生的宇宙,而物质是死的东西。我们不能想象,从原初的一团死的物质,会形成一个非常有组织、有秩序、有方向、有目的、极其具有合理性的宇宙演化序列。
●自然秩序就是客观理性。宇宙存在着内在的、预设的和谐与秩序。
●万物(作为自然现象)的存在意义都并不在自身中,而是一种过渡,并从属于某种更超越的目的、目标。
●大自然就整体来说,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各个部分相互协调并承担着统一于某种普遍广义秩序的功能。
●这种现象,就是关于自然过程的理性预设或者说具有目的性。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宇宙过程的四种原因:材质、形式(形态)、动力、目的。其中最根本的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从根本上看是两大功能:
一是分类,有分类才有名词(概念),而概念则是思维的基石。
第二是认识因果性。因果性使人认识事物的规律。
●而对于事物的原因,应当区分两种不同质的原因:
一种是必然原因(Causae efficientes,致动因),
一种是目的原因(Causaefinales,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对于因果性的认知,比近、现代哲学要深刻得多。
●古典哲学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未必是后人所能超越的。
●现代科学哲学首先在生物学中重新发现了生物设计的“目的性”。
●实际上,自然进程中的“目的性”是一个具普遍性的理念。
●只有理解这种目的性,才能超越对于自然过程的机械性解释。
●这种“目的性”的理解,在希腊自然哲学中有着深刻的认识背景。
●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道家自然观,使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不能达到对于宇宙进程更深刻的理性主义理解。
●大自然中存在着随机性(偶然)与目的性之间的矛盾。
●英国哲人休谟指出一切事物当中显然都存在有目的、意向和计划。
●实际上,宇宙进程绝不是无组织、无目的、无理性的。
●在貌似无机与偶然(大自然)的事件之后,存在有一张神秘而不可见的秩序之网。在这张网上有目有纲。这个网,这个无形而存在的秩序之网,也就是老子所谓疏而不漏的“天网”,就是庄子所谓“天籁”,就是天道、逻各斯。就是康德所谓“先验理性”,以及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理性”。
●庄子设想大自然中存在的一种和谐无声的音乐(“天籁”)。
●这种“天籁”的观念,也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
●我本人到底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应该说,两者都不是。
●辩证理性主义就是超越物质和精神之外的第三种哲学。
●列宁晚期对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作了某种有意义的消解。
●列宁的哲学分为前后期。《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代表他的前期。
●列宁试图与反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新哲学思潮作斗争。
●马赫与爱因斯坦代表了20世纪初叶新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潮。
●它们体现了在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取得新成就后(特别是能量物理学出现后),遭遇重大哲学困惑时代科学家的认识论反思。
●这种反思吸纳了相对主义,怀疑论以及理性主义的架构。对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哲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作了超越。体现了20世纪以能量分析为基础的新物理学的哲学进展。
●但是列宁对物理学中的这种重大哲学变革,却给予了否定和拒绝。
●现代物理学提示了新的宇宙观念。
●对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揭示出经典的时空以及物质概念具有局限性,从而有必要对古典哲学的许多基本范畴作根本的修正。
●最早对空间与时间的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是一些哲学家。
●牛顿在物理学中承袭笛卡尔思想,设置了绝对时空的概念。
●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则否定绝对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莱布尼兹的哲学中,动态或能量的观点取代了几何学或静态的自然观。
他认为空间不是绝对存在的。没有事物不存在于其中的绝对空间,空间是相对于事物的,将随事物而消失。力不依赖于空间,空间却依赖于力。没有空虚的空间存在于事物之间或在事物以外。如果力停止活动,宇宙即归于灭亡。”
●黑格尔提出了一种非常富于现代性的相对论时空观。
黑格尔认为空间就是物质的存在。在没有物质存在的地方,并不存在抽象的绝对空间。实际上,三维空间只是实物的空间。还有一种虚拟性的空间,即多维空间,它是伴随着作为“无”或“有中之无”的虚拟物质而存在的。
●所谓“虚拟空间”、“虚拟物质”以及多维空间涉及“一物多相”现象。
●千身菩萨是神话意义上的一物多相。但这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物多相。
●柏拉图《巴曼尼德斯》对哲学意义的一物多相曾作过深刻讨论。
●何谓“一物多相”?一物多相就是一有多相、多相多名。
例如一只青蛙,它未来将是蝌蚪,本来有尾巴,成为成体后尾巴则会消失,这一系列变态,就是一物多相。又如一条蚕,它本来是茧,后来是虫,最后又成为蚕蛾。这也是一物多相。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的存在,实质都是一物多相的。
●由于多相所以多名,例如蝌蚪、蟾蜍(有尾蛙类)、青蛙(无尾蛙)等等。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其真义就是指这种一物多相与多名。
●凡是可以命名的,都不是永恒、恒常、长久存在的“名”。因为“一物多相”。
●物这个概念,在抽象的意义上古代哲学家称之为“有”。
●一相一空间,一相一存在。而多相就是多空间。
●多相凝聚在一有之中,也就是多态的三维空间凝聚在一态的三维空间中。虚拟的多相(无),被设定在实存的统一和(有)中。这就是多维空间的本体基础。
●时间概念也许是最根本的一个哲学问题。
●黑格尔认为所谓存在一个空洞的时间流的观点荒谬的。
黑格尔说:“一切事物并不是在时间中产生和消逝的,反之,时间本身就是这种变易,即产生和消逝。就是现实存着的抽象。就是产生一切并摧毁自己的产物的克洛诺斯。”
●事物之所以消逝,并非因为它们存在于时间中。
●事物本身就是时间性,正是现实事物本身的历程构成时间。
●正是现实事物本身的历程构成时间。空间与时间从属于运动。
●笛卡儿关于运动不灭的哲学理论在二百年后才被自然科学所证实。
●黑格尔关于相对时空的哲学理论也是在百年以后被相对论所确认。
黑格尔认为:“运动是真正的世界灵魂的概念。虽然人们已习惯于把运动看作谓语或状态,但运动其实是自我,是作为主体的主语。”“既然有运动,那就有某物在运动,而这种持久性的某物就是物质。就像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一样,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这种时空观、物质观,实在太深刻了!
●空间是存在物的现时存在的绝对抽象,而时间则是动与变的进程(累积的、递进的)之绝对抽象。
●时间为什么是不可逆的?如果动与变的过程是可逆的,那么时间就是可逆的。
●在机械运动中,时间进程是可逆的。狭义相对论考虑了这一点。
●但在能量的运动中,在生命的运动中,能量消失不可逆,生命消失不可逆,在这种运动中,时间进程就是不可逆的。反之,如果万物能死而复生(不是新生、重生,而是逆转由死亡到生命的自然流程),那么时间进程就是可逆的。
●19世纪晚期物理学经历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发生质变的革命。
●这一转变最深刻的意义在于,牛顿时代的宏观物理学通过量子理论深化为微观物理学,通过广义相对论泛化为宇观物理学。由力学机械运动的分析,发展为热力学的能量分析。
●恩斯特•马赫是从哲学上对古典物理学的世界观进行冲击的一位重要人物。
●认为马赫是新物理哲学反动思潮的代表是列宁在哲学上的一个判断失误。
●但在后来《哲学笔记》中,列宁显然对此已有所意识并且准备有所修正。
●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曾指出他的相对论思想曾受到马赫哲学的启示。
●爱因斯坦明确地指出现代新物理学理论具有构造和思辨的性质。
●现代新物理学在方法论上不再是呆板机械的经验主义的镜像反映论。
●在哲学上也不再拒绝依据纯粹逻辑思辨的“形而上学”。
●列宁1915年在瑞士流亡生活时注意到现代物理学所发生的革命。
●为此他重新研究哲学史,研究黑格尔著作而写作了《哲学笔记》。
●列宁后期重新评价了唯心论。《哲学笔记》代表了列宁后期的新哲学思维。
●列宁以辩证法消解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绝对界限,并且不再以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作为哲学党性的标志。可以看出他的观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唯心主义”一词的翻译是错的。理性主义,是比较妥当的译法。
●理性主义认为宇宙的本体存在,是理性的存在。
●这种理性,就是体现在自然现象之后的秩序、法则、组织。
●这种理性不是被人的思维所主观设定的。相反,人类思维乃是以符号系统模拟和把握着宇宙中存在的本体逻辑组织。理性主义的根源在现实世界本身中。
●宇宙/世界,究竟是“物”的还是理性的?从直观上去感知,似乎是一个纯物的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物的世界本身乃是虚幻的。
●从较大者言,人的死亡,以至我们每个存在者不可避免地死亡,都足以表明物质存在的虚幻性。
●从小者言,一支火柴、一棵烟的烧尽,也可以体验到实物存在的虚幻性。更大者言,山崩海啸,沧海桑田,以至星球、星系的生生灭灭,莫不如此。
●如果把存在的存在性定义为“有”,把虚幻性定义为“无”,那么就可以理解在佛学中,以及如老子一类深刻的哲人为什么认为无/虚无/空幻乃是宇宙和存在的本体、本根。
●佛家言空,道家言无。空,似乎是一种动态,空了,由有而无。无是一种静态的本体,一无所有。道家认为虚无是本根。
●这些心理感觉源于宇宙及人生本体的这种虚幻性(无常性)。
●然而,我们的感官所触,还是处处感觉到物的实在。
●另一方面,尽管万物生生灭灭,但物灭后必有物生,物又生物,所以具体物虽在变灭中,似乎变灭中仍有“绝对”的物质存在。
●中国儒家忽视死亡的意义,因此忽略本体和本原问题的讨论。
●道家和中古佛学则对这个问题作过较深的逻辑探究。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本体论是模糊的、混淆的,歧义丛生的,不明确的。
●西方哲学从希腊以来对本体问题的关注,使得其自然哲学以及自然科学,在概念及方法的意义上都胜于东方哲学。
●西方逻辑理性主义认为绝对的东西乃是一种理念的存在,或者说“信息”的存在。
●这种理念,柏拉图谓之Idea,黑格尔谓之“理念”。
例如一支木柴焚灭,必生为碳灰,不会生为黄金或其他。其焚灭依据的是温度,其生成新质遵守的是化学定律,并且遵守特定的数学理式。
●这些理式与制约其生灭的原则,都是一种实在的宇宙秩序。这种理式就是(类型、形态)。这种秩序是抽象的东西,并不在现实的物理直观之中。万物的生灭,莫不如是。
●由此观之,存在的世界,乃是一个二重性的世界(现象/本质),一方面是物象的,似乎是有实在性的世界。另外还有一个深藏在实物之内的信息性的世界,其中有数学规律以及各种逻辑秩序。而且正是抽象的东西制约着具体的东西。
●正是这种抽象的东西,这种抽象性的秩序,可以认为是物的灵魂。而实物,则只是载体。这就是唯心、理性主义的深刻的本体论根据。
●在唯理主义看来,理念决定存在。因此,宇宙具有生命的过程。
●不仅是生物,而是宇宙,存在本身是有生命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有两种理性,主动的理性与被动的理性。
●宇宙是主动的理性,人的理性则是被动的理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认为“知识起源于回忆”,这实际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更确切的说法,是人类的理性模拟宇宙自主的本有的理性。
●生物与死物之不同,即在于每一个生物体之内,不仅有抽象的理念,而且这种抽象理念具有 统一的目的性,从而具有一种自主性(人格的统一体)。这就是作为主体。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曾经深刻地指出,他的哲学与旧哲学的不同,就是不把实体单纯地理解为实体,而是理解为主体。
●现代科学哲学(普利高津等)对于宇宙的存在、发展进程,也已将其理解为一个自我组织、自我协调的进程。这种自我组织、自我协调的运动,实际也就是将宇宙不仅理解为实体,而且理解为“主体”,即活的有机的而且有逻辑组织和目的性的实体。
●基于上述认识,自然科学家所理解的理性主义,实际是指宇宙中的秩序。
●古希腊哲学中,唯理主义的代表者是柏拉图。
●“理念”(Idea,)希腊文辞根是“观看”,转为名词就是观念。
●亚里士多德所谓“形式”也是其衍生词,相当于中文的观念,形态,类型。
●“理念”(Idea)就是“信息”,或者是遗传学所说的“基因/基因组合”。亚里士多德称之为“nous”(理性)。又称之为“隐德来希”(潜动之能)
●黑格尔曾说:理性(Nous)统治着世界。但自然界不能使它所含蕴的理性得到自觉。只有人才具有双重的性能,人是有自我意识的理性(《小逻辑》)。
●理性是一种自组织和自控制的系统。理性是有序化的,是反熵,反死亡的。而熵(“热寂”)就是歌德《浮士德》中那个绝对否定的魔鬼,摩斯菲特菲勒斯。
●迄今为止,在哲学上还难以对“信息”以及“基因”给予内涵明晰的定义。
●在基因组中存在着关于一种有机体整体系统的全部信息。
●基因有一个物质的基础,即“胚基”,但其本质却不是这种“胚基”,胚基只是生物整体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这意味着,普遍性与必然性具有客观根源。
●物质只是基因载体。基因中的信息不可见。这种基因信息,就是Idea。
●基因是一种Idea(范式),它复制人的全部遗传特征包括形相。
●所谓“克隆”就是对Idea 的全信息复制。
●Idea 寄存于物质的结构(基础),但本身并非物质。
●物理的世界是被动的世界,它是被一定的秩序和规范组织起来的。
●这种秩序、规范、组织,就是“道”,就是“理念”(Idea)。
●人类历史活动也显示出目的性的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逻辑序列,是一个有组织的序列。无序化(熵化)在这一进程中成为否定现实的手段,成为破坏既有组织,而向更高级组织过渡的阶段。这也就是历史进程中“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基因,基因中存储的遗传信息,就是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客观基础。
●生物学发现了遗传信息/遗传密码的存在。这种遗传信息证实了生物学历史上的“预成论”假设。在人的第一期受精卵的细胞者中,已经预设了一个人一生的身高、体重、形态、智能,换句话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预设了人未来命运。所以,不是“存在先于本质”,而是“本质先于存在”。
●这就是命运,必然性。而基因的复制,所谓“克隆”,也就是普遍性。
●为什么类同的现象、事物可能不断被复制?表明后面有"看不见的手",这就是遗传信息。所以,羊总是生羊,猪总是生猪。这种普遍性就是必然性。这种普遍与必然,并非人为设定的,而是内在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这就是因果律的内在根据。这就是康德所谓“先验统合”,黑格尔的“绝对理性”。这就回答了休谟与康德所提出的问题。
●从理性主义的观点看,神灵并不是一种具象的人格。
●所谓“神”就是Idea,就是莱布尼兹所谓“单一质”。
●是信息的创造者、推动者、组织者,是宇宙万象的原因。也就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目的因”。
●我认为信息是本体范畴,这是一个有原创性的新观点。
●对理性主义的这种肯定,在哲学的意义上会导致一个强大的冲击。
●毛泽东的晚期哲学也不主张绝对唯物主义。
●毛泽东针对任继愈著《中国哲学史》的一个批语极其耐人寻味。
●毛泽东认为物质的存在并不是绝对的,而仅仅是寓于相对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与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见解十分相似。
●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论已日益远离基于绝对物质观的实物微粒论。
●从物质物理结构的性质看,物质的本质乃是光量子。
●而光本身就是变动不居、虚无飘渺的能量信息之流。
●存在的基础只是光,这一点恰恰显示了存在的虚幻性。
●人生、宇宙、物质的虚幻性,正是建立在光量子飘渺无常的虚幻性上的。
●在本体论问题上,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是热忱的唯心主义者。
●唯心主义幼稚的形态是万物有灵论的原始灵魂论。
●在较高级的信仰形态上是宗教唯心主义。
●在成熟的哲学理性的形态上是唯理主义、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
●迷恋物质、沉沦物欲的唯物主义,是缺乏道德和人格基础的。
●马克思试图以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扬弃或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二分法不适用于中国哲学。这是由于:
1.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并非互为映象的,它们是各自独立地发生发展的。
2.希腊哲学家首先关注的哲学问题是宇宙本原问题,存在物的构成及性质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本原问题远不具有这样一种重要的地位。实相问题的讨论是在佛教哲学兴起以后才逐渐成为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的。
3.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不可比附,因为二者完全走着独立的不同的道路。
●秦汉以后,以儒家经典为主干的经学成为中国学术的主流。
●中国的儒学传统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和人伦主义色彩。
●对认识论问题、逻辑及语言问题(名相问题)、宇宙本体问题(实相问题),则认为是形而上的问题弃诸高阁,不为精英学者所关注(而只在非主流的佛教哲学中得到较深入的关注和研讨)。
●而在西方,整个中古时期这三大问题作为基督教神正论的理性基础,却始终是经院哲学的核心问题。西方哲学家的思辨精神及其对于抽象问题理论的深刻研讨,远远超过了中国古代的哲人。
●近代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根源之一是由于自古以来中国哲学的落后。
●对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的思辨落后,导致学术规范难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而出现创新性的学术突变。
●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在希腊哲学早期,哲学家们集中关注的焦点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在的性质(存在与非存在),即本体论问题。
而在苏格拉底以后,哲学讨论的中心转移到伦理学问题(善、美德及美的本质)。
在智者(诡辩学派)兴起后,产生了对语言辩证方法(论辩与思辨方法)的讨论,这种讨论的结果使晚期希腊哲学中产生了关于思维规范(逻辑学、辩证法)及语言规范(演说术、修辞学)的新学术。哲学中心问题可以说由自然哲学而转向人本问题和方法问题,这也成为罗马哲学的主题。
基督教兴起以后,整个中世纪欧洲哲学的主题是围绕基督教本体论(三位一体)和神学定位问题(神正论)的。
文艺复兴以后,人本问题再度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近代人道主义的兴起),而方法问题,工具理性问题上升为科学的首要问题(培根、洛克、笛卡尔、莱希尼兹、康德、黑格尔)。
到了20世纪的西方哲学,人道主义归结于存在主义,工具问题转变为语言问题,维特根斯坦试图将本体问题和认识论问题用语言哲学加以消解。其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对可以言说者言说,对不可言说者沉默。”(《哲学研究》)
●早期中国易学、道家哲学都起源于天文历法的哲学思考。
●商周春秋士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天道与秩序的问题。
●战国诸子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人伦秩序,例如礼与仁的问题。
●西汉哲学的焦点是方法问题,今古文经学争论的核心围绕着语言文字的方法问题。
●两晋隋唐时期宇宙的实相问题随佛教哲学的兴起而成为中心。
●佛教的哲学基础是佛学理性主义。
●这种理性主义与中国的传统学术结合,衍生出了宋明理学。
●理学当然是理性主义的。其本体范畴是“天理”。
●清代方法问题再度随当时的新古典学派(朴学/汉学)而勃兴,语义、语言和语源问题(训诂学)成为学术聚焦的中心问题。
●20世纪初西方新思潮及新方法的引入,发生了五四以来的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导致西方科学、哲学和文化思潮与中国传统思想发生激烈冲突、竞争和交融。
●因此,把西方哲学的唯物论、唯心论分类标准引入观察中国哲学,是根本不适用的。这也是以欧洲为中心模式和作为学术规范来研究中国问题的一种幼稚表现。
《哲学思考•下卷•第62章 中国古典哲学之我见》(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目录】:
哲学的科学地位
中国科学何以落后于西方
哲学是求智之学
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是理性主义
阴阳观念的实质
“五行”论的真义
太极一元论
道就是逻格斯
儒家的流变
儒名的由来
“儒”的功能
孔子为何伟大?
孔子以“述”为“作”
论“仁”与“耻”
儒家价值观的现代性
【内容提要】
●希腊人认为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寻求智慧之学。
●在汉语中,“哲”字与“智”字声部相通,可以通转。
●从语义看,“哲”与“智”两个辞的语义相通。
●因此可以认为,哲、智乃是同源字,哲就是智的意思。
●人们常说的所谓“明哲”,也就是“明智”的同义语。
●在汉语中,凡读音相近,而意义也相近相通的字辞,可以判断都具有语辞辞根上的共同来源。这是清代训诂学者已经发现和阐明的一个重要汉语语言规律。
●其实哲学并不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本有之学。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本来是没有什么学术名之为“哲学”的。
●四库全书以四部分类,称经、史、子、集。
●即经学、史学、诸子学、以及文人的文集。
●经学即上古经典之学。是中国一切传统学术的基础。
●史学是中国学术中的主体。
●章学诚认为儒家经典本来都是古代的文献史料,
●因此经学起源于远古的史学,章说是有一些道理的。
●先秦诸子所创立的学术后人称作子学。
●至于后世文人的著述则归入文集之部。
●在这个体系中既没有理论哲学的位置,也没有理论自然科学的位置。
●那么,中国古代学术中难道没有哲学和科学的地位吗?
●四部中有散见的、非系统性的哲学理念和科学理念。
●中国传统学术没有形成古希腊学术中那种学科分类体系。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超物理学”,就是近代人所谓的哲学。
●所谓科学,就是分科之学,有分科方有专门的研究。
●由于没有这种分门别类的专业性研究,学术就缺乏专业分工,就难以获得专深、精密、系统化的研究和进步,研究的成果也难以积累起来。
●中国没有形成近代西方(欧洲)系统化的科学体系的三个学术原因:
(1)学术笼统而缺少专科研究。
(2)缺乏抽象哲学思维的传统。
(3)抽象数学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不发达。
●哲学在本质上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是寻求宇宙本原/根本原理/本体,即传统所谓本体论。
第二是关于寻求本体的方法,思维方法(泛逻辑)与表述方法(泛语法)。
●在西方语言中,哲学philosophy,可以泛指各种智慧和知识。
●智者和学者,都可以泛称作“哲人”。
●在18世纪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也称作自然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分类中,已经形成了近代专科科学分类的原型。
●“哲”的本原字其实是哲和惁。
●两字在汉语中,辞根来自折断的折和分析的析。
●即用心、用口(语言)进行分析解析(释)。
●哲字又可写作皙,也就是“晰”字的异体。
●这个辞是清晰和明亮的意思。
●通过分析而达到明晰,这就是“明哲”。
●汉语中的哲与智慧的智,在语根上是相通的。
●所以哲学,也就是智学,是寻求智慧之学。
●而方法就是运用对概念和语言作分析的方法。
●这种对概念语言作分析的方法,在古希腊叫做“求智之术”。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信息
●信息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概念,但在《老子》书中已经出现。
“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其实就是今天所谓“信息”。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天籁”(乐)。
●老子所说的道,乃是天道,是一种大周期性。
●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着建立在这种周期性基础之上的自然秩序。
●这个周期性的核心原则就是由正态向相反状态转化——“反者,道之动”。
●中国传统哲学根本不适合装入唯物论/唯心论的二元性分类框架中。
●西方的唯物主义观念,起源于希腊哲学流派(伊壁鸠鲁)。
●启蒙哲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基础是牛顿的机械论物理学体系。
●这种机械物理论本身是一种十分缺乏活力的体系。是一种无生命意识的哲学。
●中国哲学、东方哲学是有生命的哲学、泛生命的哲学。
●在本质上,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是有机的,有生命的。
●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宇宙、物质是一种具生命力、有活力的东西。
●中国古典哲学天道观的精髓是理性主义。
●中国古代哲学在本体论上是理性主义的,是伦理主义(孔子)的和崇尚个人人格主义(孟子)的。
●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完全不同于希腊哲学(如伊壁鸠鲁)中的唯物主义。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史进程可以概括如下:
中国学术,起源于天文与人文两大因素。夏商以前的早期宗教自然观为太阳崇拜,在周代转变为北斗崇拜。
而其人文因素一为慎终追远的政典文化(尚书),一为敬祖尚亲的人伦文化(三礼)。春秋以后百家兴起,至战国秦汉则大统归入道法两家。
孔子试图复兴三代古礼,但长期处于不入官学的非主流地位。直到汉武帝罢黜黄老道法及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上升为官学,才成为主流文化。
魏晋玄学在贵族文化中兴起,以虚无为本体而注重尘世享乐,实际是中国的存在主义。
隋唐宫廷崇佛,士人尊儒,民间尚道教,佛、道、儒三足鼎立。
宋明新儒学勃兴,主张“名教”,核心是三纲五常。晚明及盛清士人倡导经世致用之实学,经学则以考据语言训诂学而复古(新汉学)。
这就是两千年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演变之大体脉络。
●关于阴阳,过去没有人讲得清。
●阴的语源是烟,烟古音读若乌。
●乌云,乌烟,古人认为是一回事。
●乌云笼罩,就是“阴”。
●所以阴也就是暗(阴、暗古语亦相通),也就是没有光明。
●而阳,本义是太阳,就是阳光,就是光明。
●阴、阳概念的实质,就是黑暗与光明。
●但古人已经知道,光明与黑暗并非两个事物,或两种物质。光明的消失就是黑暗,黑暗中能量的增强就是光明。
●阴阳概念的本质就是现代物理学讲的“能量”。
●能量的熵化,能量的消失,就是“阴”。
●能量的聚集,能量的增强,就是“阳”。
●古人认为,宇宙是光明与黑暗,即阴与阳两种范畴交替运动和循环的产物,这就是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在中国学术中,最早“阴”与“阳”是作为一对天象、天文和历法中的范畴。在《易传》和老子哲学中,发展成宇宙本体论的范畴。这两个范畴都不具有物质实体的涵义,而是抽象的哲学理念。
●阳,就是显现,是实在。阴,则是非显现,是潜在的东西。潜在的东西生化为实在的东西,实存的东西内化为潜在的东西,这是阴阳转化的实质。
●“五行”,行,古音读恒,五行就是五恒,也就是五常。
●五行或五恒的本义,就是指五种永恒存在者。
●五行与印度的“五大”哲学具有某种对应的关系。
●这两种原始本体理论似乎是具有某种共同背景的。
●五行的另一种解释是“五运”(《黄帝经内•素问》。)
●运就是运行,运动。静态的五行在五运中变成了动态的概念。
●五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的运行和相互转化。
●所谓五行五大元素其实是五种象征性的物态符号。
●五行所描述的不是物质,而是五种恒大的物态。
●五大元素存在互相转化的关系,就意味着否定了它们本身是绝对性的物质。
●所谓变(运)的进程,转化的过程,实质正是一种抽象化的过程。
●中国哲学中最深刻的本体论观念,源于《易经》中的阴阳理念。
●易学认为,阴与阳,黑暗与光明并不是两种物质。
●黑暗乃是光明的缺失而不是异于光明的另一物质。
●所以阴阳理论不是二(或多)元论,而是一元论。
●阴去则阳生,阳去则阴生。同一个本体,生化出两种现象:阴和阳。
●这是一元论,而且是符合易经哲理的一元论。
●阴阳统一于“太素”,“太极”。
●太素就是极小、无限小,而太极就是本原。
●所以“太素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
●素语根从系,系、细古音通。
●细即小,太细即太小,所以太素即极小。即无限小。
●太素又即太幽。素从系,从幺音,与幽相通。幽即幼。
●宇宙发生于太素,即发生于无限小,这是一种思辨。
●中国古代人具有深刻的思辨智慧。
●甲骨文中已有五方、五帝、五风神的记述。
●阴阳概念亦已见于金文。
●阴阳五行及四象、廿八宿理论在商周时早已成为正式的国家官学。
●这种阴阳哲学并非中国古典哲学所独有。
●古波斯的神秘主义光明崇拜与中国的阴阳哲学似乎具有某种联系。
●在古典中国哲学与希腊哲学中,也并非完全没有可比较的因素。
●黑格尔认为古希腊哲学中有一个主导性的概念——“logos”
●黑格尔说logos 一词有两种意义:言词和尺度。
●中国哲学中也有一个类似于逻各斯的主导性概念——“道”。
●道至少有三层涵义:
1.语言(“道可道,非常道。”道者,祷也,祝也,咒也,诵也。)
2.另一层涵义是规范、秩序(道理),道路。
3.第三层涵义是运动、动力(导,引导,导动,推动)。
●“道”作为哲学的概念,起源于“天道”,即天体运行的轨道。
●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
●所以古代哲人首先正是从天文轨道的周期性、秩序性、可重复性上认识了宇宙万物现象之内存在着秩序和组织的理念。在表面的无序之下,存在着秩序和组织的超级理性。这种理性,就被古人归纳为“天道”和“道”的概念。
●道教的真义是天道教,即天文道教。
●它的宗主神玉皇是主持北斗的天神,即天玑玉衡星座中的玉衡(皇)星。
●所谓玉皇大帝,即北极星和北斗星君。
●道教起源于上古崇拜太阳和北斗的天文学。
●道家、道教,都是起源于对天道的观察与研究。
●日本神道教是中国上古天道教的次生变种。
●中国古代哲学的道一元论,本原是理性主义。
●中国关于道(天道)这个概念远比西方Logos的概念要丰富和深刻。
●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先秦的孔学阶段
(2)汉唐的经学阶段
(3)宋明的理学阶段
(4)清代的复古主义即“汉学”阶段
●儒家学术以政治和伦理的思想为强,以经济和哲学的思想为弱。
●胡适认为儒是“懦”即柔弱的关连语,是学术浅薄的皮相之谈。
●儒家之“儒”是先秦西汉经典的假借之字。
●理解儒家之名的由来,必须探寻本字及本义。
●从字源考虑,儒字从人从需。古音读如需。
●金文“需”字,字形从而从大,而是胡须
●需实际是“须”的异文、同源字。
●“须”的本义是巫师。也就是巫觋之觋的本字。
●需、须、觋,与“兄”字的本义相同。
●需、须、兄实际都是声部相同可通转的同源语。
●在古代风俗中,长须飘拂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显示一种特殊的身份,即长老。
●《国语•楚语》记载了楚昭王与观射父关于宗教问题的一段重要对话。
观射父答楚王问曰:
(1)“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敬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圣),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2)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 恝之服,而敬恭神明者以为之祝。
(3)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置,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观射父详细解释了“巫/觋”作为中国上古神道教的祭司和礼官的由来与功能。
●女巫上古本也称须,如《楚辞》中的女须。
●作为宗教大司祭的“须”其实就是《周礼》中的诸“胥”(大胥、小胥、乐胥等),以及班固所言作为社宫司祭的"需/儒",这正是先秦“儒”家的起源。
●所谓“巫觋”,起源于上古主持四季太阳神之祭祀的“羲和”之官。
●和字在古籍中又记作俄、娥,本义是歌舞(吟哦),巫本义也是舞师。
●日本民族自称为“大和”,实际是自命为羲和之后人。
●日本古称扶桑,扶桑是中国神话中的太阳之树。
●扶桑的衍语有扶苏、扶胥、扶摇等。
●扶摇也是大风暴之名,也是火山之名。
●扶桑就是今日日本的神山富士山。
●日本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衍生次文化。
●《国语•楚语》楚昭王与观射父的对话翻译如下:
(1)在上古人民与神灵不相混杂。在百姓中(“民”,即庶民,即诸民,也就是百姓),只有那种精明(“精爽”/精相/精细)而不结婚,肃敬公正(“衷正”/中正),具有智慧而能晓喻天地(“上下比义”),具有才识而能光照远方,其目光明照,其听觉微彻,这种人,太阳神(“明神”)就会降临于他/她身上,是男人就叫“觋”(羲、胥、需/儒、兄),是女人就叫“巫”(和/娥/娅)。
(2)他/她们的职责是:排列神灵的处置和主次,为神灵准备献牲、礼器和四时的祭服。从而使上古的英雄(“先圣”)光烈流传于后世,了解山河命名(“山川之号”)的由来,远古祖先的神主所在,以及宗庙祭祀的内容,男性祖先与女性祖先的匹配(“昭穆之世”),保持斋戒献敬的礼数、威仪、容貌、忠诚和信义,以及焚烟及沐浴的典礼。他/她们在敬奉神明时担任“颂祝”。
(3)他/她们承继大族的后裔谱牒(“名姓之后”),了解四季的生态,了解献奉神灵的百物、玉帛的作用,以及穿戴的彩服(“采服之仪”),礼器的大小,位置的主、副(“次主之度”)与显隐(“屏摄之位”),祭坛的场所,天上地下的神灵及其后氏的由来,而牢记古老的典章,所以称为“宗师”。
●这是关于中国上古典章制度以及巫觋职能的一段极重要记载。
●观射父这里所说的巫觋,即主持宗教、典礼、制度、谱牒、礼乐者,其身份既是祭司,又是颂祝,又是宗人——这些功能,也就是“儒”的功能,也就是作为宗庙之守官的功能(见《汉书•艺文志》);实际就是“儒”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儒教是比道教更古老的本土宗教。
●以礼乐祭仪敬祖事天,就是这种宗教的内容。
●孔子之所以伟大,并非由于他自己的著述(“述而不作”)。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经济、政治、社会正在发生激烈变迁,导致华夏上古以来流传有序的宗教、文物、典章、制度即文化传统,在社会动乱和战乱中,面临崩溃和毁灭。而孔子则是自觉和自为地承担起继承和挽救这一伟大文化传统的使命。
所谓自觉,是因为没有人让他去担当这一使命。孔子本来是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后裔,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他本人更是好学不倦。他生活中本来可以有别的选择,例如担任公卿而身泰名遂,寻求俗世的荣显(他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位列于三公)。但是为了他所选择的文化责任,他宁肯放弃这一切。
商周时代,学术本来是国家及贵族的专利。但是经历东周的变乱,春秋的战乱,官学废弛,典章毁坏,图书流散。孔子自觉地担当起挽救学术传统的工作,这就是他的“克己复礼”。
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教诲弟子。对弟子的选择,他主张唯才是教,“有教无类”。所谓“类”,既是指种族、氏族、族姓,也是指阶级、等级。这在当时那种贵族垄断一切社会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的时代,是非常伟大的创举。
孔子本身著述虽不多,但他搞通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及经典文献。因此他能够将中国上古以来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以及经典著作,通过他的讲授而传承于门徒,这些门徒中的杰出者,后来一代一代地将它们流传下去,这就是“儒家”。
●儒家与儒教并不相同。儒家是私学,不是主流文化。是学术,而不是宗教。儒教则是宗教,也是官学。既是国家的宗教(以神道设教),也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在汉武帝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
●为什么孔子述而不作呢?因为孔子的“述”,就是作。
●孔子的最大功绩在于整理和保存了上古的五大经典。
●这五大经典代表了上古学术的五大传统:
“易经”是天道阴阳之学
“尚书”是政治典章
“礼”书是礼乐制度
“诗经”是文学艺术
“春秋”是历史。
●孔子把中国古代的礼乐典章,通过这五部典籍的讲述解说而传授于弟子,
●甚至焚书坑儒这样的政治大举动都不能使这一学术的传承系统中断。
●如果没有孔子与儒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不可能保持夏商周以下年一而贯之的伟大传统,保持一种举世无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评价一种学术只应该考虑学问的内容,而不应该以学者的身份、出身、阶级作为是非标准。
●“真理的标准就是真理自身。”其他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不是标准。
●文化的最精华部分总是保存在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精英之中。
●儒家最重要的的核心价值是两点:“仁”“耻”。
●前者是肯定,是追求,后者是否定,是摒斥。
●“仁”字的字形是“二”与“人”的合文。
●“仁”也就是怀孕之“妊”的会意字。
●孕妇古字则记作“身”,即“娠”。
●母子二人相连为“仁”(阮元所谓“相人偶”)。
●母子之情亦为“仁”,所以“仁”的引申义就是爱心。
●“耻,羞也。”“耻,辱也。”(《说文》)
●耻在儒家的人格主义中是一个极重要的价值观。
●所谓“知耻近乎勇”。所谓“行已有耻”。(孔子)
●耻,就是负面的价值。
●知耻则不承其辱。知耻则不受嗟来之食。
●耻就是是非,就是自尊。
●一百年多来,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动荡不已的变迁中,导致社会的价值观念分崩离析,是非标准晦昧不明。培养出一种无耻的文化。特别在士夫(即所谓知识精英)中,育成一种无耻的人格。没有恒定的是非观,没有尊严感,没有自尊感,没有恪守之道,只有私己的好恶,与时浮沉,及时行乐,眼前利益,取巧投机。“为机变之巧者”多,而有耻有格,敢于执着地恒守一种价值者少。
●儒家价值观仍具有现实意义。
●但作为神的孔子和作为鬼的孔子,都不是真正的孔子。
●在孔子的儒学中,包涵着华夏人文传统的若干根本价值。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的核心是“仁”,这实际是一种人道主义。
●儒家把“仁”的概念作为其政治主张的根本,也就是主张君主、统治者对待百姓要有母亲那样宽厚博大的爱心。这就是所谓“仁政”。
●中国古代的君主政体,虽然也是专制政体,但除了秦始皇、隋炀帝以及元代蒙古皇帝等少数特殊的时代,中国的君主政体都主张以“仁政”为施政之本,绝不是魏特夫所描绘的那种“极权(暴政)制度”。
●中国式的君主政体中涵摄有相当多的民主机制和色彩。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国家崇尚儒教,而在孔孟之道中,既包涵有反对专制和暴政的思想(所谓“非上无礼”,正是秦始皇灭儒的原因),也包含亲民爱民的“仁政”以及“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
●“五四”以来西化派鼓吹极端的反传统主义,得到以“庚子赔款”回输于中国的西方殖民学术的支持。
●所谓灭其族先诛其心。这种西化主义,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帮闲。
●中国新一辈学人,应当敢于摆脱对于传统文化那些轻薄浅妄的解说。
《哲学思考•下卷•第62章 中国古典哲学之我见》(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目录】:
“神”这个汉字的意义和本义究竟是什么?
汉语中神的本源字是“申”。甲骨文中没有神字,只有申字。
申的本义是闪电。申、电古音相通,都是闪电的象形字。
申字引伸为长带,加丝旁即“绅”。
古代人认为雷电是神奇现象。
神就是这种神奇现象的原动者。
从古以来,人们就认为神是有组织,有目的、超自然的宇宙意志。
培根认为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必然使人皈依于上帝。
美国核物理学家卡普兰对自然中的秩序和组织的描述。
现代科学与原始宗教的神秘论者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二者都意识到宇宙中超人类的秩序、组织以及目的性的存在。但是自然科学家认为这些现象之后有自然规律,而宗教则认为这些现象起源于有意志的神灵。
卡普兰对于神灵的这种解释,正是“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泛神论”)其实是对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消解(扬弃)。
理性主义的大乘佛学,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哲学家莱希尼兹、斯宾诺莎、黑格尔、歌德,以及爱因斯坦的哲学都是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是一种自然哲学。即是自然的生命力论。
这种生命哲学,在近代德国哲学中发展得最为彻底。
英国的经验主义是近代科学哲学的机械论代表。
德国的理性主义传统则都主张某种意义上的生命哲学即自然神论。
他们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为精神活动所渗透,自然界的一切过程都应该用精神的内在活力来解释,而不应该用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解释。
德国理性主义把自然界视为宇宙通过矛盾斗争所发生的必然过程。
人性是整个宇宙发展过程的精华和缩影。
自然神论认为所谓“神”就是宇宙本身内在的秩序、组织和规律性。
自然神论的“神”没有人格化的神格、形相和面貌。
斯宾诺莎认为世界只不过是神的一个形式而已,并不是自在自为的东西。
世界并没有真正的实在性,而是一切都被投进了唯一的同一性这个深渊。
现代泛神论宗教哲学家尼•唐•瓦尔施对上帝的表述。
爱因斯坦认为可以在宇宙的秩序和历史的理性进步、万物的有逻辑有组织的进化序列中感受到一种理性的操作。
也就是说,在自然神论看来,所谓神就是大自然本身。
歌德说语言是真理最不可靠的传道者。上帝是个观察者,不是创造者。
实际上,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正是自然神论。
20 世纪的科学哲学已由单一的生物进化论提升到视野更广阔的广义进化论。
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体系以神秘的语言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这种广义综合的泛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黑格尔看来,宇宙的演化进程本身就是宇宙概念的逻辑发展进程。
从过程和进化的观念看,自然哲学应该就是广义的进化论。
地球的历史完全是一部理性的、宇宙自我演化、自我生成和综合的历史。
整个进化史总共产生了大约10亿个~40亿个生物种类。目前,人们估计还存在着约300万个~1000万个。可见在进化当中,淘汰了99%以上的物种,保留下来的都是一些百里挑一的“幸运儿”,它暗示着生命的复杂性和与生俱来的神秘性。而人类,又是其中最复杂、最神秘的生物物种。
现代科学承认:一切生命的外形、外观都是在进化中自我生成的;一切生命的内在机制都是在进化中自我调控的。对称与平衡(协调)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始终是调节着这一漫长演化进程的普遍和基本的规律,同时又是构成人类审美意识基础的规律。
宇宙及其“物质”在这一进程中,这种“自我”生成、演化、协调、平衡的行为,是一种极其有逻辑的理性进程。是一个“辩证”即“矛盾论证”--在矛盾与对立中斗争、平衡、综合而发展的进程。什么叫上帝?其实这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漫长、理性而有设定目的“进化”的、有规律地发展的演进过程。
认为科学精神必然导向无神论的宇宙观,是对近代科学精神的片面性了解。
牛顿“第一原动力”概念正是出于他对宇宙秩序和起源的深刻理解。
关于宇宙起源于一个演化过程,这一自然哲学思想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并不是近代才产生的新思想。在中国,《列子》、《淮南子》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萌生。在近代,康德、拉普拉斯曾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于星云的著名假设。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现在的宇宙起源于一次瞬间热核爆炸。
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历史进程与概念自身的逻辑演化进程是一致的。
1975年,我也曾形成过一个关于宇宙和物质起源的假设。
我当时排列了以下一个物质概念的演化序列:
基本粒子→化学元素→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生物→人类
这是物质形态由简单概念向复杂概念演化的一个逻辑序列,但同时又正是宇宙和物质自身发展的历史序列。而最有意思的是,这个逻辑序列同时又是一个圆圈套圆圈的“层套式”逻辑综合。
晚期列宁非常赞赏而且注意黑格尔关于圆圈式发展的思想。
黑格尔说,概念的发展是圆圈式的,它从圆心出发,吸纳发展每个阶段的成果,像树木的年轮那样,一层套一层。因此,发展虽然是否定,但又是否定之否定,因为所有的先在阶段都不会被放弃,而是被吸纳在作为起点的圆心周围。
黑格尔提出圆圈式发展模型,是针对直线性的发展模型。
人们通常想象的发展模型,都是线性的,直线或曲线或波浪式的,这种发展模型本身是时间单维式发展的抽象。黑格尔将这种线性的发展模型,讥称作“恶劣的无限性发展”。
黑格尔所谓“恶劣无限”,现代数学称为“有理无限序列”。
“一个序列的各项如果都是有理数,则该序列称为有理序列。若其中每次均有一后继项,则它称为无限序列。用以产生无限系列的一组运算,称为‘无限算法’。
所有无限算法的原型就是重复。这种无限概念是从下述概念引申出来:凡说过或做过一遍的东西可以永远重复。”(《数:科学的语言》,T•丹齐克著,第118页。)
然而它之所以是恶劣的无限,因为永远重复的只是同样的东西。
黑格尔所理解的无限是设定的有限者,而又自我超越为无限。
不应当把进程看作从一个他物到一个他物的流动。
绝对方法中的概念在它的异化中保持自身。
这种在向对立物的异化中保持着自身的辩证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黑格尔称之为圆圈式发展。
这种观点,在20 世纪的现代科学哲学中已被自然科学家重新提出。
E•拉兹洛提出了“普遍进化论”的思想,并将超生物学意义的广义宇宙进化,定义为“广义综合”(the grand syhthesis)。
《易传》“保和泰合”即“太和”,其实也是指这种广义的大综和。
黑格尔说:“凭借辩证方法的性质,科学表现为一个自我扩展的圆圈。中介把结尾绕回到圆圈的开头,每一圆圈因此而是圆圈中的圆圈。”这种前进是这样规定自身的,即:它从单纯的规定性开始,而后继的总是愈加丰富和愈加具体。因为结果包含它的开端。而开端的过程以新的规定性丰富了结果。普遍的东西在以后规定的每一阶段,都提高了它以前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没有因它的辩证的前进而丧失什么,丢下什么,而且还带着一切收获和自己一起,使自身更丰富,更充实。”(以上均引自黑格尔《逻辑学》下卷第551页。)
黑格尔所建立的圆圈式发展模型,是一种多维的或无限维的综合式模型。
这一模型与现代科学哲学关于宇宙进化的观点惊人地吻合(E•拉兹洛)
以物质的发展为例。人类是生命物质发展的最高形态,但人类体质中最复杂的生命物质,如脑细胞,神经元,在其物质构成中,综合着从基本粒子到无机物、有机物、单细胞生命、多细胞生命的全部发展序列的成果。
不仅人类如此,在物质发展过程中所生成的每一形态上,都综合着其先在形态的遗传信息和物质成分。所以更高的发展,也就是更大的综合,圆中层层套着圆。从总体的观点看,这种发展无论从任何起点开始,指向任何方向,其逻辑结果却都是合理的。因为没有一个阶段是不必要的,是无意义的。其意义最终总是呈现在形成总体的进程中。
历史随机发生,其结果则总是合乎逻辑的必然。
这就是历史的神秘或上帝的历史意志。
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是在150亿年前的大爆炸产生的。随机的过程中(最初三分钟),原子结合中子,变成原子核,以及原子核结合电子变成氢氦和其他原子,原子尘埃和原子尘埃作碰撞,旋转,集结随机运动。
但是,随机运动形成的物质,是否能产生成千万万条适合宇宙适用的天体、物体、化学、数学等规律与定理呢?在现代天文学已知的几千亿个银河系,每个银河系又有几千亿颗恒星、行星,那么要产生适应于这几千亿乘以几千亿近于无穷大颗星群上统一规律的机会、概率近于无穷小,可以说接近于零。
物理学家赫尔认为物质由复杂而变简单是物理的基本定律。
宇宙体,假如仅是物质和随机运动的的话,绝对不会有简单变成复杂的可能性。这种由简单至复杂的逆向运动不会发生,在大爆炸后,由简单的质子变为原子核,由原子核变为原子,由分子形成星球与星系,并随机产生千万条宇宙适用的规律与定理,这种有秩序的定向演化进程,是一个极其理性的进程,无法用随意性加以解释。
唯一能解释这种由简单变成复杂运动的只有生命性,即理性——逻辑的运动。只有生命性才会由简单的原子变成细胞,或胚胎;发育、成长,由简单变复杂,形成生命体。那么,宇宙应该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因之它才有统一的规律与定理,统一的原子,统一的射线,统一的星系。整个宇宙,尽管至大无限,至小也无限,但是在整体上却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于其存在的连续性和本质/本体的无差异性。
新的发展就是走向更高的综合。这种圆圈式发展模型,实际也肯定了发展各阶段对全过程的积极性意义。因为发展就是综合,综合就是回复于自身,将外化与异化的对象,吸纳到更高阶段的综合中。
正是这种无限的综合,形成了存在的连续性。就是说宇宙中的万物,是一种统一而普遍的存在,物与物(阶段与阶段)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间断或分隔。
这一点,已经为莱布尼兹这样深刻地思考宇宙本质的哲学家所洞悉和讲述。
人是万物之灵长。但人体物质中,综合着从基本粒子到灵长类动物物质结构、遗传信息的整个序列,并没有新的、为其他事物所不包涵的东西。存在的秘密,似乎永远不是原创的秘密,而只是构造和组合的秘密。
人的生命的秘密、灵魂的秘密、意识的秘密,以至道德/法律/正义的秘密,都已在宇宙的基本存在结构(原逻辑,先验理性,及平衡与协调即对称的公理)中先验地存在。
宇宙万物是统一的生命体。可以把宇宙生命体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包括无限维空间、全信息控制的智能体。虽然宇宙无限之大,但一个星系发生变化,一定会波及整个宇宙。一个星系的生成毁灭,也是整个宇宙的生成毁灭。一个星系的规律,一定普遍地适应于整个宇宙。
宇宙生命体的信息控制不是由一个CPU,一个脑集合体,由CPU 式或脑式控制中心来指挥控制一切,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用光来传递控制信息,亦即30万公里/秒,还是远远来不及控制整个宇宙的。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光更快的速度。所以我认为宇宙生命体的智能控制,是一种具有更深刻根基的、目前科学还不能解释的“全信息控制”。
宇宙生命体总是通过毁灭自己来创造一个新的宇宙。宇宙毁灭与生成方程的基础就是对立同一规律。宇宙毁灭时,将能量压缩,但宇宙所含有的一切规律、定理不生不灭,信息被记忆保存在超物质的“超子”中。当超子发生大爆炸时,将能量释放,质子和中子充满宇宙,结合成原子核。同时在原子核中,已带有宇宙一切规律定理的全部原生信息。
宇宙本身就是具有最高智慧的生命体。一切星系、射线、空间、时间,以及其他生命都是宇宙生命体有限的、特殊的存在形式。既然宇宙自身就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也必然有生存、发展、壮大、毁灭的历史,这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宇宙的历史性。
对于宇宙这种生成逻辑的观察,涉及到宇宙本体问题的最深刻之点,它已不是狭义的自然科学所能解答的。这需要一种泛理性甚至超越理性的更高信仰和理解,它包涵了对于至善的信仰,即对真/善/美的总体性信仰。这种超越于理性的信仰,我认为就是哲学及宗教信念必然性与必要性的根基所在。
科学是特殊性的专科知识,即康德所谓“智性”。
哲学是综合的整体性认识,即黑格尔所谓“理性”。
而宗教及艺术则超越感性与智性、智性与理性的鸿沟,沟通着已知与未知的世界,关系于人类对于至真、至善、至美的终极形态的信仰。
“弦”的理论所蕴涵的哲学理念似乎也近似于黑格尔的圆圈式互补理论。
在某种意义上,21 世纪的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的宗教信念,正在一个同心圆系列(弦)中共振和互补。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