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黄世殊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40) 十三、经济学研究-4

$
0
0

《反主流经济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第二章、论“新自由主义”》(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此章原题“警惕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误导我国经济改革”)

目录:

1.新自由主义是经济意识形态而不是经济科学

2.美英一直试图用“经济学”意识形态误导中国改革

3.新自由主义的“铁律”和“圣诫”

4.为什么急于用新自由主义为中国人洗脑?

5.德国的“新自由主义”与美国不同

6.关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7.经济民族主义与经济世界主义的对峙

8.美国应该给一些经济术士授大奖

9.一套误导中国的改革方案

10.新自由主义在中国遭遇重大挫折

11.失业问题不容忽视

12.中国必将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内容提要】

●英美新自由主义起源于凡勃伦、加尔布雷思

●其内涵颇杂芜,实际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性理论

●科斯新制度主义为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私有化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导致这些国家的市场改革和经济瘫痪,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奖

●80年代中后期新制度主义以香港作为意识形态基地而渗入了中国

●9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这种渗透,伴随着对传统马克思学派政治经济学的否定,以及对国有制经济、中央计划经济以及国内市场保护主义的全盘否定同时发生。

●新自由主义根本不是科学而只是一种经济意识形态工具

●马克思称作“庸俗学派”的新古典主义基本理论形成于1830年前后

●自封为斯密门徒的萨伊正是斯密学说最著名的庸俗化的传播者

●张五常于80年代初来到香港,是经过英美精心选择和安排的

●张氏过于自鸣得意,竟不经心地透露了这个任命的内幕安排过程

●张五常和弗里德曼是向赵紫阳推销激进改革政策的主要外部经济学家

●张著《卖柑者言》是在中国鼓吹私有化“产权革命”的第一本书

●取消政府权威和调控就是新自由主义所谓“民主”“政治改革”的真义

●张五常理论可以看作现代经济学中伪科学的一大范本

●《经济解释》其实是关于私有制神圣教义的布道、传教和引导

●探寻向中国输入以私有化为纲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意识形态的源头

●美国向中国输入新自由主义,是出于美国国家的全球战略考虑

●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功不是由于其经济学的成功

●新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必会导致中国国民经济崩解以至摧毁的毒品

●新古典主义有两大基本流派:

(1)英美学派(新剑桥和芝加哥学派)

(2)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弗赖堡学派)

●德国学派继承了德国李斯特国家干预和保护民族经济的政策思想

●因此弗赖堡学派的新自由主义不同于英美学派的新自由主义

●在弗赖堡理论基础上德国产生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

●米勒·阿尔马克1947年最早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概念

●“社会市场经济”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

●但“社会市场经济”不等于德国新自由主义

●它同后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更加强调社会政策目标

●德国新自由主义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理论原则

●而“社会市场经济”则是关于经济体制的政策原则

●“社会市场”体制是介乎古典自由放任经济和中央计划经济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综合起来,“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尽可能广泛的经济发展。主要手段是建立竞争秩序,采用顺应市场形势的增长政策,推行国家的适度干预,确保就业,实行外贸自由化;

(2)建立一个能够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以保证价格稳定。采用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独立的中央银行,保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和外贸平衡;

(3)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主要的手段是,促进经济增长,即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国家对收入与财富进行再分配。

●社会市场经济的政策思想早在30年代就已在德国经济学中形成

●德国学派保持李斯特以来的国家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理论传统

●德国经济学一直没有汇入英美斯密自由主义的主流思潮

●西德基民盟在1947年提出了所谓“基督教社会主义”的纲领

●1949年“社会市场经济”正式成为联邦德国的经济和社会指导原则

●战后西德联邦政府实行了一整套社会保障的措施:

(1)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严格财政开支,缓和通货膨胀率,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工资不断增长,借以提高人民的购买力。

(2)推行包括给失业工人发放补贴、给退休和丧失工作能力的职工发放退休金和养老金、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福利制度。

(3)大规模兴建住房,改善居民特别是工人的居住条件,以解除工人的安家置业之忧。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上半期,联邦德国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工人罢工人数和次数比较少,因罢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小。

●西德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

●至7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起飞的基础上大大地完善了

●社会保险制度对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1)创造了安定的经济建设环境。

(2)保证了劳动力在良好环境中得到再生产,促进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3)这一制度也带来了各类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经济政策有一个主观的目标,但还有一个客观的效果、后果、结果

●究竟是主观目标重要?还是客观效果更重要??我认为是后者更重要

●布哈林指出应当区分市场经济瓜分剩余价值的三种竞争形式:

(1)同种企业间的竞争可看作横的竞争(无政府状态)。

(2)不同种企业间的竞争可看作纵的竞争(社会分工)。

(3)把社会分工联合转变为技术分工的资本主义单位所进行的竞争斗争,可看作联合的(混合的)竞争。

●这种竞争分析,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却从来没有作出过

●现实的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并不存在绝对自由和公平的竞争机会

●以比喻言之,狮子与老虎的竞争是水平竞争

而狮子与羚羊的竞争则是纵向竞争

狮虎结盟与羚羊竞争,就是布哈林讲的第三类竞争

●以现实言之,国际性的资本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是水平竞争

而它们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则是纵向竞争

前者仇恨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就是因其能使弱者集结成强硬的经济政治板块,难以被吞噬。

●现代的外来经济术士,犹如战国后期在别国作“客卿”的纵横家

●所谓“一极化”,是张仪一派倡导帝秦主义的“连横”路线(即美国一极中心主义霸权路线)

●所谓“多极化”是苏秦一派倡导的“合纵”拒秦路线(反抗美国霸权)

●所以张五常、萨克斯一类“经济术士”其实是现代国际纵横家

●“自由放任”的最早推阐者并不是斯密,而是魁奈(重农主义创立者)

●约瑟夫·熊彼特曾辛辣地嘲笑过自由主义者中流行的“斯密崇拜”

●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的学说中包涵有矛盾的因素:

因此向右,可以引申出无为放任的自由主义。

向左,则可以引申出反自由主义即干预主义(包括社会主义)

●一个萨克斯的“哈佛500天计划”其威力超过了美国的一万枚核弹

●所谓加强军备必致国家经济陷入崩溃的说法是“貌似理智的诡辩”

●美国锐意开发NMD实际具有加强实体经济的深远战略意义

●二战前德国通过国防重工业和科技投资重整和振兴了德国经济

●正是这种新的经济振兴为德国后来的对外扩张提供了经济基础

●美国关注中国经济改革问题,并非为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而是为了贯彻和实施美国国家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利益

●因此萨克斯一类学者乃是美国实施这一目标的意识形态工具

●存在一个有美国背景而系统化地摧垮中国国有经济为目标的阴谋计划

●此计划具体步骤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并有所调整。大体分阶段如下:

(1)以取消价格补贴及限制为契机,建议实施“休克”疗法,即激进的“一步到位”,“长痛不如短痛”地向市场体制快速转轨方案。

(2)鼓吹以“入关”作为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步骤,鼓吹“全球化”,鼓吹“民族工业”概念已过时,代之以所谓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破坏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的理论根基,消解中国经济的独立自主性。

(3)以国有银行和投资体制的改变给国企断血。在新体制下,民资直接进入股市,被内外炒家和银行资本大肆炒作,形成股市泡沫经济。国家财政靠公债及赤字和税收。国家对国民经济控制力遂大大减弱。

(4)鼓吹推进“产权革命”,从金融政策上阻断国企的供血渠道。以所谓“破除垄断”、“公平竞争”剥夺国企对市场的主导能力,进而以“股份制改革方案”——不叫私有化的私有化政策,瓦解及解散国企。

(5)对粮食流通体制实施行政控制,放弃农产品的价格支持政策,在财政上长期忽视农村和农业问题,导致近年农业经济的严重困厄,使农民再度陷入生存困境。

(6)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国及IMF建议人民币继续维持高汇率,导致1998年出口大幅度下滑。

(7)鼓吹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提早实施人民币自由兑换,准备对国际炒家(金融大鳄)全面开放中国证券市场。

(8)针对中国来之不易的1600亿外汇储备,提出欲使之全部投放到无保护的美国金融证券市场参与炒作游戏以套利的妙计。一旦美元发生汇率暴跌和危机(这种情况在近年内极可能发生),中国国家外汇资源将被困锁和贬值大跳水,未来中国政府势必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以至由于外债、还债而不得不俯仰依赖西方金融势力,使中国最终丧失在经济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人类全部历史并不是一个从正确的设想出发,由正确走向正确的历史

●从19世纪马汉开始,美国一心要实现以美国为中心统治全世界的意图

●但美国人的文化中缺乏中国人的一种宿命论(乐天知命)和悲观主义

●中国领导层对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建议始终有所警惕

●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在中国遭到了至少两次重大的挫折

●劳动力闲置问题在西方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企业中也同样存在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致病理论盲点是从不将研究重点放在失业问题上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似乎完全不了解“失业”这个词背后的严酷意义

●短期失业是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而长期失业描述的是一种更悲惨的情形

●中国政府不可能长期承担为1-2亿失业人口维持基本生活的财政重负

●今天中国社会中的失业不是所谓“摩擦”性的“自愿失业”,而是凯恩斯所说的“非自愿失业”,是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国家领导人要小心内外对手利用改革的必要性而将中国导入陷阱

●中国的一系列伟大的变革,具有突破洪荒光照亘古的永久性意义

●1840年以来历史是一个成序列分阶次的不断攀升的历史浩荡前进之流

●世界上已没有任何国家任何力量能够再阻遏华夏民族的崛起

●这个历史运动具有一种必然性!中国人完全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过去的100年,到未来的100年,世界历史运动的中心主题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以及东方文明的伟大复兴

《反主流经济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第三章、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此章原题“警惕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误导我国经济改革”)

目录:

1.“主流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2.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谬误的

3.自由市场机制的代价是周期性危机

4.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简史

5.主流经济学的数理建模很可疑

6.主流经济学是一种精致包装的意识形态

7.完美的市场只是一种伦理性空想

8.原理错则数学模型也必然错

9.马克思为什么说主流经济学是庸俗的

10.现代经济学并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科学方法

11.警惕伪装成科学的经济意识形态

【内容提要】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一个十分可笑的名称,叫“福利经济学”

●名称来自A·C·庇古(1877-1924)1920年的著作《福利经济学》

●正确的名称应当是功利主义经济学,其哲学基础是边沁的私人功利主义

●英国哲学家边沁是“看不见的手”、“经济人”等概念的原始发明者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论源自18世纪的一些理论,是更加陈旧的东西

●这个流派的鼻祖之一是斯密学说最著名的庸俗化的传播者萨伊

●美国经济学家摩根·雷诺兹对现代福利经济学概念的解释

●雷诺兹解释蕴涵了主流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公设(假定)

●在这一公设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神乎其神的理论

●帕雷托资源配置上最优化假设,也就是“看不见的手”

●帕雷托模型恰恰是一个生产者利润趋近于零的抽象模型

●帕雷托均衡模型只是一种抽象而并非现实的理想性假设

●生产要素可以充分自由流动的世界市场当今还远未形成

●现实中的世界市场从来不是真正自由和充分竞争的

●中国当代主要经济学的主要错误就是全盘接受了自由主义的供需均衡市场模型(看不见的手)的全部理论假设

●把一个只具有抽象理想意义的模型当作现实的工作目标

●市场经济作为确保资本最高利润率的资本主义法权制度,天然地必须以供需不均衡和不完全竞争(即存在垄断)为条件

●正是市场的绝对不平衡才能保证利润的相对稳定的流向

●帕雷托假设实际上是根据斯密理论所设计的一个“理想化”的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极为可疑,因为其所依据的原理本身是可疑的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当代美国“福利”经济学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所谓市场自动调节可以消灭经济周期纯粹是欺人之谈

●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无法摆脱周期性危机的机制。中国也是如此

●事实是生产能力的改造总是落后于需求变化

●从投资到收回投资和利润的时间,往往长于需求旺盛的时间

●市场需求总是千变万化。投资者具有生产能力时,原来在市场上闪现高利润的需求可能已经满足而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整个生产配置、生产能力将再度成为过剩能力

●中国近年严重的大量的重复建设就是在这种市场“机制”下发生的

●这种情况下,已配置巨大资源、劳力的生产线就会成为社会性的浪费

●市场经济根据其本性天然地存在宏观失控即发生生产力过剩的可能性

●市场调节经济在微观角度(对个别消费者),似乎是有效率的

●在宏观角度(对全社会)却往往是低效率的,并且必然发生供求失衡与周期性经济危机

●投资过旺、生产力过剩,在现实中却是隐涵严重可怕的社会代价的

●20世纪西方经济学某些非主流派从马克思经济学中吸取了有用的观点

●西方主流经济学用主观价格论置换了古典经济学关注的价值形成理论

●由此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社会阶级问题和宏观政策问题被弃置了

●错误的原理即使被给予精致的数学包装,它仍然是一种荒谬的体系

●20世纪的西方经济学与西方哲学一样,在理论上是相当缺乏创新能力的

●滥用数学语言的目的无非有二:

(1)使一些用自然语言表述会变得极其容易理解的常识,具有深奥复杂的数学外表。这种高度专业的数学模型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剥夺掉许多普通人(包括一些政治家)对于经济问题的发言权。使一般人对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问题望而生畏。这样可以使经济问题易于被既得利益集团所收买的专家用晦涩的语言操纵和调控。

(2)使一些荒谬的有害的经济论点和政策,得到一种通过严密计算和得到科学支持的假象。实际上,没有什么经济问题是只能用数学语言而不能用自然语言表述。

●经济政策、经济目标涉及到国家之间、市场体系内部的经济利益竞争,不可能是中立的

●经济制度、经济生存方式乃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生存命脉

●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思想

●没有抽象一般意义而普遍适用的,可作为一般原理的抽象经济学

●个人的购买和投资之术与国家制订宏观政策的经济政策理论,具有本质的不同

●我研究经济理论的目的就是谋求中国的国家经济利益和国民的经济安全

●17世纪以来,作为制订国家经济政策理论的政治经济学中就形成了两条对立的路线:

一条是以国家利益以至上的、坚持维护民族经济的路线,其理论代表是重商主义和德国的李斯特主义。

另一条是主张放弃国家民族利益,不计后果地融入“全球化”和“世界主义”的自由主义的路线,其理论代表是亚当·斯密以及当代的新自由主义

●重商主义这个名称实际是一个错误,李斯特指出应当称作“重工主义”

●李斯特所谓“重工主义”,实即保护“民族工业的民族主义经济学”

●英美学派认为自己有必要让全世界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忘掉李斯特

●俾斯麦由经济自由主义转变为经济民族主义源于李斯特著作的影响

●俾斯麦是一位清醒地认知德意志国家及民族利益的杰出政治家

●所谓自由主义,实质乃是强势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和政策工具

●主流经济学是一种以数学工具和伪科学形式精密包装过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与理性的科学不同,它并不以逻辑上的必然真理为依据

●意识形态是价值取向的符号体系,它背后的真正意义是社会的利益

●科学是认知体系。意识形态是评价/价值的体系

●科学追究真与伪,即寻求真理。意识形态评价好与坏,有利与不利

●科学要求利益和价值的中立,意识形态则渗透着利益

●意识形态是一种主观的解释,更重要的功能是评价和鉴别

●意识形态作为价值系统非常重要(常常代表着主流社会和精英阶层)

●科学的结果是可验证的,其过程是可操作的

●意识形态可以成为学术,可以成为学说,但绝不是实证科学

●你信你的,我信我的,这才是真的信仰自由和真的自由主义

●把数学工具引入人文学术,这种见解和尝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黑格尔曾经嘲讽认为数学方法是理性标准和具有深刻性的人

●对于哲学,问题并不在于思考某种可能性,而是思考的现实性

●思想的真正精华不存在于武断地设定的符号形式里,而只存在于深刻的思维自身中

●19世纪以来的现代数学早已失去1+1=2的那种幼稚的精确性

●数学的逻辑基础本身中存在着严重的悖论,至今还未得到解决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价值体系就是论证市场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天然合理性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根本伦理特征就是它具有一种道德空想性

●所谓“看不见的手”、“理想均衡的市场”本身也是一种空想

●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我认为同样必须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态度

●马克思充分了解萨伊理论及19世纪的主观价值论及其数学模型

●20世纪西方经济学在原理方面也并没有提出超越19世纪的新观点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比《资本论》的体系要陈旧古老得多

●必须怀疑的正是主流经济学关于主观价值和边际分析的基本公设

●马克思认为古典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具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古典经济学力求探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运行的本质和原理,它不寻求掩盖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固有的内在矛盾。

而庸俗经济学则不同,它是辩护性的。所谓辩护的意思就是护短,就是极力夸饰美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方面(特别是伦理意义上)。而力图掩盖市场经济冷酷、丑恶的另一面。

第二,庸俗经济学没有原理,只有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理想观念下那种表面现象的抽象描述。马克思关于庸俗经济学的批评对于当代主流经济学仍然适用。

第三,市场经济由于其优胜劣汰即效率机制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在没有政府干预和调节的自由状态下,社会将陷入由贫富对立所激发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欧美社会,正是这一矛盾导致资本主义体制以及政治经济学本身严重的存在危机。而对这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在庸俗经济学的全部理论模型中则予以漠视。

第四,也是重要的一点。我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主义(不同于德国原有的“历史学派”)经济学。

●借助伪科学的专用术语和数理模型来冒充思想的深刻性,这一倾向在马克思的时代已经出现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深刻性和重要性超过当代任何经济学名家

●诺贝尔经济奖是西方主导和操控世界舆论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

●1953年弗里德曼曾抨击当时主流经济学中流行的理论构筑法

●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学家不应把虚拟的种种抽象假定错当成现实

●实证经济学在原则上不依从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性的判断

●弗里德曼论文是对培根以来西方经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浓缩和提炼

●区分经济学理论的对错有三个标准:

一是逻辑的标准(理论自身内部不存在结构矛盾)。

二是客观的标准,理论描述与事实相符或不相符。

三是实践的标准,理论的预期目标与实践是否相符。

●西方主流经济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的、重要的经济思想

●多数经济学家未必知道自己会成为代表美国利益意识形态的工具

●经济学理论有三种类型:

一是原理类型。即试图探索历史上各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运行原理。

二是技术操作的实用类型。这种实用类型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国家政策服务,所谓“宏观经济学”。主要为政府设计财政金融和公共经济政策。这是政治经济学,即政策经济学的类型。政治经济学关系到国家经济体的存亡安危,发展战略,所以也可以称作战略经济学。

还有一类为资本家、投资者服务,说明经济运行的原理及经营之道,即所谓“微观经济学”。

三是意识形态类型。所谓“意识形态”,西方经济学家中也有人称其为“经济学中的形而上学”。

《反主流经济学: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第四章、回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此章原题“探索历史主义的辩证方法”)

目录:

1.经济学起源于经济对策论

2.关于“经济学”一词的语源

3.经济分析最终不能离开利益归属的分析

4.倡导历史和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

5.关于新国家主义的经济原则

6.不同时代需要选择不同的经济制度

7.20世纪共产主义试验的四次失败

8.原生形态的共产主义渊源久远

9.西方人权理论的四个内容

10.理想主义不可能完全丢弃

11.共产主义是对人性异化的终极调解

12.价值的语根及语义

13.价值的语言歧义

14.马克思的哪些经济原理仍具有现代性?

15.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

16.马克思所提出的“实现”问题

17.应该回过来研究马克思

导言:

我对经济学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经济形态的运作原理。二是经济形态及理论的历史背景。

我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是具有明确功利性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我注重的是以经济原理为国家政策服务,寻求探索有利于国计民生,探索有利于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模型和政策,以及有利于社会大多数人、有利于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的经济决策和对策。

因此有人说我的理论属于“对策经济学”(“奏折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本来就是经济的政策学。哪有什么“纯经济学”?

【内容提要】

●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天然地就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关乎国计民生,直接引导着经济大政方针的设计

●政治经济学的确切名称应该叫政策经济学

●最早提出较系统的经济观点的西方哲人是亚里士多德

●英文“经济学”economic源自古希腊语,意为“家庭理财术”

●在晋隋文献中,“经济”的本意是“经世济民”、“经国济物”

●在唐初文献中,“经邦济时”则是经(治)理国邦,振济世务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真正始祖是英国人威廉·配第爵士

●根本不可能存在超越政治的纯经济学、形式经济学

●所谓“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正是各利益集团为争夺有限经济资源而发生的竞争和斗争

●利益归属以及利益集团的分析,也就是经典意义的阶级分析

●马克思的经济学提供了关于经济学辩证历史方法的典范

●马克思的方法实际上就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历史方法

●这种辩证历史方法有三个核心:

(1)辩证的历史决定论,

(2)历史地看待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相关的原理与政策,

(3)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包涵着经济的自动均衡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价值分析实际是历史分析。即价值形成史及形成过程的分析。在价值向价格现象的转化中,包涵了主观价格形成的供求分析。

●但是马克思同时强调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

●这种唯物主义建立在对所存在事实实事求是地认知和解析上

●我认为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应当叫作“唯实论”

●唯实主义的方法来自近代科学方法论中的实证主义传统

●在经济制度的选择上,我想提出一个“新国家主义”的制度概念

●这个概念一方面既是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针锋相对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旧的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哈耶克一类新自由主义者背弃了近代的社会契约论

●国家是个人利益在现实世界中最强有力的保护者和实现者

●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是两条:

(1)彻底实现资本的私有化

(2)建立不存在任何国家干预的绝对自由市场。

●新国家主义的核心原则也是两点:

(1)经济制度是建立混合所有制,而以大型国有制企业居于经济龙头和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但是,必须肯定国有制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和主导地位。

(2)国家应是国民经济体制及运行的引领者、策划者、规范者、协调者和保护者。无政府化的自由经济(世界上从来没有这种经济状态),绝不应是我国市场改革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国家特别有必要在以下两大领域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国家必须以稳定政策为目标进行积极干预。旨在恢复市场平衡的条件,以扩大社会剩余;

——在已经达到的平衡不是帕累托最佳状态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鼓励更好地利用社会上可以自由支配的全部资源,来获得帕累托改善。这种资源分配政策可以通过纠正市场缺陷,来增加社会福利。

在上述每一种情况下,国家干预只要是完善的,而且无需付出代价,就会胜过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换。

●在中国式的市场经济中,国家的职能应当不断深化和强化

●包括运用国民经济计划的手段,规划和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方法上,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的方法是实证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旧式的公有制经济实际是一种统制(统一管制)经济

●这种体制中不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全部资源由中央计划和国家官僚组织严密控制

●新国家主义的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是建立在混合经济的基础之上。但是所有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命脉产业,制高点产业,无论是营利的或不营利的,都应当以牢固的国有制作为基础产业而由国家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绝不能掌控在私人(或垄断集团)或外国人手中

●这种体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但是国家不仅通过对国有制企业的引导,而且通过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导引,通过金融、财政、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运行方向和运行速度实施强有力的调控。

●中国现实的经济不是单一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而是“混合经济”

●从黑格尔的哲学中,我学会了一条:就是对什么东西都不要作绝对否定

●1949年的社会革命既是政治革命,也是为了纠正社会经济中的种种弊病

●不发达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所预想将取代资本主义形态的高级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体制是落后国家以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通过国家垄断和国有制,实现快速工业革命原始积累的一种特殊历史形态

●社会主义国有制作为一种垄断和保护性体制(反帝运动),成为原始积累的有效制度手段

●西欧资本主义在重商主义时代也搞过保护性的闭关锁国政策

●马克思学说是一个非常博大的思想体系

●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其中最不成熟的一部分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对于未来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的一种拟想

●19世纪以来,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和经济制度,共产主义曾四次被投入政治革命的实践,但均遭到失败:

第一次是巴黎公社。

第二次是十月革命后红色俄国(左派共产主义)的共产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次是1958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

●四次实践四次失败,表明共产主义这个构想确实是有问题的

●共产主义的四次实验失败都是毁之于极“左”的政策取向

●但这四次左派的共产主义实验与马克思并无关系

●马克思本人著作中未见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经济的设想

●只能找到他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弊端的分析和批评

●共产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可划分成四个不同层面作分析:

第一层面,是作为一种抽象社会理念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第二层面,是作为一种反抗全球性资本主义的世界政治运动而出现的国际共产主义。

第三层面是在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共产主义逐步蜕化为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俄罗斯沙文主义),这就是斯大林主义的实质,我称之为民族共产主义。

第四层面,是中国独特的共产主义,毛泽东的,以及邓小平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并不是共产党人的专利

●作为原生形态的共产主义,其历史非常渊远

●古犹太教关于人间黄金时代的理想,先知弥赛亚的预言,以及基督教、佛教的宗教哲学都具有某种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因素

●基督教所谓千年王国的福音,实质也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

●天主教的西文原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普世的”、“大公的”(公共的),故此人们又称天主教为“公教”。

●原始共产主义的思想见之于福音书中

●基督教的神圣教义是反对私有制的

●原始基督教社是在社会下层群众中自发产生的奴隶和被压迫者的宗教

●原始基督教社团信徒们一起过集体主义生活,实行财产公有制,反对私有制、反对剥削,社团成员一律平等,按劳取酬,不劳动者不得食

●最初的基督教徒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平等,要求基督徒社团内部实行经济互助,把捐来的钱财用于赈济穷人,也为传道者提供食宿方便,这对受苦难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毛泽东曾暗示共产主义在中国早就具有其原生的历史渊源

●汉末张鲁曾通过“五斗米道”创设了一种吃饭不要钱的乡社制度

●儒典《礼记》“礼运”篇是一部中国空想共产主义的原生形态著作

●康有为《大同书》所谓“大同”,就是“大统”、即“大统一”

●康书蕴涵了一种主张实施世界经济政治统一的“全球化”思想(“国际联合主义存焉”)

●而且也是一种主张世界资源共享的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存焉”、“劳作神圣主义存焉”)

●康有为最早创造了“共产主义”这个汉语辞汇

●康有为“大同社会”的变革理想是非常超前的

●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思想在《圣经》中已有萌芽

●西方思想家有构造理想主义“乌托邦”的传统

●西方共产主义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

●法国大革命提出四个政治口号:自由、民主、平等、博爱

●平等即消灭阶级(等级),博爱即普遍的爱(“普世”的爱)

●博爱相当于佛教所言之大慈大悲

●大慈即大慈爱,大仁之爱心

●大悲,即悲苦心,是对人类处境与命运悲苦的大同情之心

●平等就是主张消灭社会等级差别,消灭社会不平等

●社会的不平等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不平等

●彻底的平等主义势必导致消灭阶级差别即共产主义的结论

●博爱思想与市场经济的伏胜劣汰、弱肉强食机制是矛盾的

●平等与博爱是大革命中雅各宾党左翼、无套裤党人的诉求

●特别体现在代表手工业者的巴贝夫“国民公社”的社团纲领中

●这种诉求不是精英的诉求,是一种原生共产主义的诉求

●平等、博爱的主张与市场经济的社会分化机制不相容

●也与主张无情淘汰弱者的社会达尔文机制形成尖锐对立

●自由主义者鼓吹的自由竞争中包涵着所谓“天择”的冷酷观点

●既上承罗马奴隶主霸权又体现着中古撒克逊人的海盗精神

●是一种公然主张无情牺牲和抛弃弱势群体的“狼吃羊天经地义”论

●这种意识形态势必是反“博爱”也蔑视人文/人道主义的

●人文/人道主义在欧洲是近世拉丁族,意大利、法兰西文明的精华

●但盎格鲁-撒克逊人、犹太人并不接受这种以美感为至尊的人文主义

●群众专政和近代群众政治运动的真正发明者,是法国大革命

●断头台取消了一切人身贵贱,实现了抽象的绝对平等

●雅各宾精神流传延伸到马克思时代的共产主义同盟以及知识精英中的反资本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在历史上是一个内部流派众多、成分复杂的群众运动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共产”只是一种庸俗的分配决定论

●所谓“产”cupital不是指终端产品(消费品),而是指资产、资源

●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不是产品的共享,而是第一指取消资本品(而不是消费品)的私有制,实现地球资源和人文资源/资本的共享。第二指消灭分工,即消灭阶级

●正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展望人类前途,可以导出两种结论:

一种是以不断两极化的社会机制(即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淘汰和消灭一切失败者(物竞天择、弱肉弱食的达尔文机制)。只让强者即精英活得好,只让精英活下去。不仅在一国范围如此,而且在世界范围也如此。其极端就是希特勒昨天作的,以及英美新殖民主义明天可能作的,淘汰和消灭地球上那些劣等种族和文化(所谓“无赖国家”)。

一种是寻求协调、平衡、共享、合作。在世界范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民族与民族的和谐,文化与文化的和谐,不再有尖锐的社会分化,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消灭体力劳动和雇佣劳动——“消灭分工”、“消灭劳动”(马克思),最终使全人类普遍中产阶级化。

●自由、民主的前提是资源的共有和共享(人道主义 / 博爱)以及平等。

●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是伪民主。

●不能共享的自由只能是少数人的自由,即伪自由。

●事实上有两个马克思:

一个是决定论的马克思,另一个是革命(选择)论的马克思。

一个是批判的马克思,一个是实践的马克思。

一个是历史现实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一个是鼓吹暴力革命的激进马克思。

●“人们并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是有限的生产力。受这种生产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全社会一切人的生产,使得社会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态:少数人得到发展的垄断权,多数人经常地为满足最低需要而挣扎,因而丧失了发展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到现在为止,社会一直只能在对立的范围内发展。”(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P.479)

●我是民族主义者,但我不是“左”派

●日本人曾对我说,你的民族国家主义思想,按日本人的标准属于极“右”

●在20世纪的历史实践中,共产主义总是失败于左派

●因为左派,多数是理念背离现实的空想主义者

●生产力不成熟的革命只会产生畸形的共产主义

●名义上为共产主义的革命,最终成为民族主义的革命

●社会资源的集中使用(国有化),并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共享

●在积极的意义上,有限社会资源在国有制形式下的大规模集中运用,集约国家资本,使之规模化,成为了对抗外国资本、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条件。

●社会主义在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避免了穷苦工人的一部分苦难

●但却由于工业对农业的无情掠夺而牺牲了农民

●国有企业中给予工人的高福利政策在效益上拖垮了国企

●在消极意义上,对于社会资源的国家垄断,导致官僚特权阶层的产生。正是特权阶层的存在使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被虚伪化,空洞化。毛泽东在文革前夜日益强烈地意识到“特权阶层”使共产主义虚伪化的问题。他试图以文化革命打破这种虚伪化。

●中国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仍是实现工业革命,是推进“国家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

●因此毛泽东所试图解决的是对于当时的历史并未发展成熟的命题和任务。

●尽管如此,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制度下人性异化的反抗,是天然合理的

●人类对理想社会和社会公正的这一追求不会止息,所以共产主义运动不会终结

●在新世纪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以及对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反抗必会在全球范围再度勃兴

●任何国家制度都是不能完全丢弃政治的理想主义的

●美国的民主制度中同样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原则:制止两极分化,保障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美国的社会理想中同样具有超现实色彩的政治经济乌托邦与“共产主义”

●这种超现实的经济政治思想,同样起了体现绝对正义的理想动力和作用

●共产主义是对人性异化的最终克服,是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最终回归

●共产主义在人类本性中具有最深刻的根源和诉求

●如果说自私即私有欲是人或生物的一种本性(资本主义据说是满足这一本性的)。那么趋群性,对群体、组织、社会、公众生活的依赖则是人另一面的本性

●这种社会性就是人性中利他性的基础。是所谓“良知”

●这种对公众社会的依赖,共享性,就是共产主义的人性根源

●19世纪初马克思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远未完成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期实际正是资本主义的全盛时代

●20世纪后期全球金融一体化通过美元的世界化才最后趋向完成

●全球化帝国主义 / 一极化帝国主义的时代,目前正趋近出现

●全球化帝国主义是向更高级的科学社会主义演变的前导阶段

●我认为这将是从21世纪开始的新的人类历史的真正主题

●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但真懂这个理论的人世界上极少

●古无价字,只有贾字。价的字根是贾(古音读“沽”,沽、购是同源辞)

●贾字本义就是买卖物品。值的同源字是取得的得

●买卖物品的所得,就叫“价(贾)值”,这是价值一词的本义

●在“价值”这个概念中,本来就有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涵义

●“市场经济”并非新事物,在人类社会中至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马克思在阐释价值理论时使用了所谓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在写作方法上实际是一种误用,导致《资本论》晦涩而难懂

●作价值分析完全不必要采用这种抽象神秘(故弄玄虚)的叙述方法

●马克思对价值语义的分析绕了许多不必绕的弯子

●“价值”是一个语辞符号,本身不是一种实体,更不是什么“幽灵”

●人们在使用“价值”这个辞时,所指谓的语义在不同语境下完全不同:

有时指(A)有用性(有用性构成使用价值)。

有时指(B)美学意义(一个很美的东西,具有欣赏的价值)。

有时指(C)经济价值(转让与交易出卖的价格)。

●(C)与(A)、(B)的意义完全无关,只是使用了同一语辞符号而已

●不能说(C),是从(A)或(B)的概念中演化出来的

●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演化性的概念逻辑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对价值概念的抽象分析兜了大圈子

●马克思作这种晦涩烦琐的概念分析,无非是想指出三点:

(1)事物的经济价值与其实用性或美学性均无关。价格,即交换价值或经济价值,乃是独立的价值。

(2)事物的经济价值是市场经济制度(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的产物。

(3)事物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偶然的经济价值,即每次交易活动中实际成交的价格并不一致。

●马克思所谓“抽象劳动”,其真实涵意是指社会分工,以及由于社会分工而造成的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

●正是这种交换过程,使具体的劳动被通约为抽象的,即可以交换的。

●衡量劳动量的尺度是平均劳动时间,这个就是“抽象劳动”的实体

●其实这个平均劳动时间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也很难计算出来的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与前人(斯密、李嘉图)的不同点在于以下两点:

(1)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

(2)马克思研究价值的第二个目的,是揭示生产与交换的分离,即隐伏了发生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马克思理论的三块基石,奠定在价值论中:

(1)危机论,(2)阶级论,(3)剥削论。

●这三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水岭

●这三大理论涉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

●主流经济学之所以是“庸俗经济学”,就是因为它不敢面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这些本质问题。

●关于危机论。马克思认为:由于价值是生产者独立地生产的,而价值的实现是在市场上,在交换过程中,市场和交换活动不是生产者能够主导和控制的。因此价值能不能实现,即产品能不能卖不出去--生产过剩的危机,已蕴涵在最简单的交换活动中。

马克思说:分工使人们在互相隔绝的环境下生产。而市场又使这些不同的产品在交易中到处流通。流通过程使具体的商品抽象化。抽象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者。

●关于阶级论,马克思认为,正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导致生产资料的不同归属,分工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分工导致阶级的分隔。

有人拥有一切,有人一无所有。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是必须创造出两极。不被抑制的自由竞争的结果,恰恰是两极分化。一极是累积大量资本的有产者。另一极是绝对不拥有生产资料的赤贫者。因此,社会主义的政策,就是要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和国家政策,对此给予干预和调节。这种干预有利于社会弱势阶层,不利于资产阶级。由此我们也以理解新自由主义的反干预政策的利益属性。

●关于剥削论。马克思指出,市场经济中的交换行为,建立在一个公平性的假定上,这就是等价交换。也就是所谓“价值规律”。在理论上,涵有等量劳动的产品是等价的。但如果整个市场交易行为绝对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每一项交换都是等价,所有交换的总合也是等价。那么,就不会形成巨额利润的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资本的积累和资产阶级,不可能发生两极分化。利润导源于垄断。私有化就是最大的垄断,包括知识产权,实际就是知识的私有化法权,也是一种垄断。

●马克思认为,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中,即使经济秩序是公正的,是法制的,充分体现“自由、民主”的原则。其结果也必然是不公正的。马克思并不认为富有者财富的形成都来源于欺诈。

问题在于,正是在绝对遵守市场经济的自然秩序的前提下,也必然会产生资产阶级。为什么?马克思说,这是由于市场中出现了一种特殊商品,即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力。这种活劳动力具有创生新价值的无限能力。

但资本家在购买这种劳动力时,所付出的市场价格,是社会平均工资(即劳力自然生产与再生产的生理消耗补偿物)的价格。资本家在购买有创新功能的劳动力时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用低廉的工资购买了具有无限创造潜力的活劳动能力。这就是市场经济中资本家利润--剩余价值的来源。

●“知识经济”和科技创造性实际根源于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创造

●19世纪前期哥森和库尔诺的著作奠定了“边际主义”的数学基础

●在马克思的经济分析中也蕴涵着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的概念

●马克思的全部级差地租理论就建立在运用边际值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定义与斯大林主义不同

●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中本来是包涵知识分子的

●凡非纯粹食利者,包括脑力、体力劳动者、农民和第三产业从事者,都可归属于无产阶级的范围中。

●无产阶级并非狭义地专指第二产业中的工人阶级。

●靠自己的脑力劳动为生的知识分子自然地包涵在无产阶级中

●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首先提出了第三产业、服务经济的概念

●信用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概念,也都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

●关于这两个概念,马克思曾经作出了一种警示性的说明:

“正因为价值的货币形态是价值的独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现形式,所以,以实在货币为起点的终点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资本论》第二卷第68页)

●这种“狂想病”可以从阶段性的病状变为结构性的病状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种“狂想病”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从阶段性到结构性的病变,一般是在部分纯利润开始结晶并在利息的形式下变得自主的时候实现的,而这一结晶过程的起点总是发生在产业资本形式的资本积累放缓、利润不再投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领域的时候。

●此外,这种结晶过程还必须以金融资本家阶级把货币资本的自主化作为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立特殊机构为前提。这些机构包括所有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今天的养老基金和集体金融投资机构等互助基金)。这些机构也包括那些向金融投资者提供流动资金保证的二级证券市场。这样,“货币资本家阶级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家,货币资本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利息是作为一个与这种特别资本相适应的独立的剩余价值形式,来同产业资本家相对立的。”

●马克思指出:“尽管利息只是利润,即执行职能的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现在它却反过来表现为资本的真正果实,表现为某种本原的东西,而现在转化为企业主收入形式的利润,却表现为只是在再生产过程中附加进来、增添进来的东西。在这里,资本的拜物教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已经完成。”(《资本论》第三卷第442页)

●这种货币资本拜物教实际就是近年在国内外被崇拜的美国式“新经济”。而在“新经济”的面纱后面其实稳藏着极为确定的现实过程,即货币资本逐渐地对投资部门方向和节奏实现控制,尤其决定性地改变着收入分配的结构。这种变化更有利于享有金融企业收益、利息和红利的食利者。

●这个过程不仅出现在国内,而且还扩张到国际范围,因为国家之间资源的流动往往给每个国家内部由股票和债券市场控制的各社会阶级和阶层之间财产的转移造成影响,这正是“金融全球化”的目的。尽管资源流动表现为货币和对金融投资的回报形式,但无论如何这是“实际”资源的转移。

●在马克思对利润平均化即递减问题的研究中蕴涵着一个动态均衡模型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也是崭新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伟大历史进步意义即在于:竞争迫使剩余价值中的相当份额不断转为生产资料和技术创新,即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数额不断累积和增长。其增速远高于可变资本。这个过程叫资本的“进行性和增益性积累”(有按几何比例增长的趋势)。竞争的进步力量和合理意义并非优胜劣汰,两极分化,而是以此为机制展开资本间的竞争,迫使资本集团为了不破产而以巨大剩余转入生产力和技术投资。因此,资本主义确实由于激烈内部竞争而具有内在的不断进步的原动力,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伟大意义。并且是资本主义优于历史上任何其他生产形态,包括20世纪非竞争的不完全形态社会主义的秘密(这种竞争包括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功能和运作的全部深刻分析,建立在价值理论上

●马克思的分析一方面继承、另一方面深化了斯密到李嘉图的古典分析

●古典学派在斯密之后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方向通过李嘉图到马克思,走向制度的批判。

另一方向则通过萨伊、马歇尔通向萨缪尔森,走向对资本主义的辩护,演变为新古典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这一派的最重要鼻祖之一是萨伊的庸俗经济学。因为静态微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原理“帕雷托均衡公式”,实际就是数理形式表达的萨伊供需平衡定律。

●马克思之所以称这一流派——在当今它被称为主流经济学——为庸俗经济学,一是因为其理论素养薄弱,即无知于经济史,也少知于经济学说史,却特别乐于玩弄数学模型,以冒充其价值中立和具有“科学性”。二是因为这一学派的真正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辩护,掩饰甚至无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残酷阴暗的另一面。

●新古典学派用数学模型取代价值分析,目的就是为了逃避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揭露,逃避由资本主义的市场分析(斯密)转到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分析、阶级分析(李嘉国的马克思)。

●凯恩斯理论吸收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某些批判

●凯恩斯也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但他不是庸俗的辩护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内在危机。他是要补天,要救资本主义的。

●近代经济学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传统:

一种是强调市场机制绝对合理主义的传统。这就是由斯密、萨伊到本世纪马歇尔、哈耶克所代表的所谓“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

另一种是以马克思和凯恩斯为代表的认为市场机制有缺陷的传统。

●马克思所指出的由民族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经济的进程,其实就是今天人们常讲的所谓“全球化”

●但是马克思认为,在世界市场经济已统治全世界的时候,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最终会产生破坏世界市场的力量,从而摧毁这一体制。他把这种全面危及世界统一市场的危机,称作“普遍危机”或“总危机”。

●马克思的经济学,西方有人称作“危机经济学”,即资本主义危机经济学

●马克思认为市场体制中的危机机制是不可补救的

●而凯恩斯则相信可以通过宏观干预补救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凯恩斯确实研究过马克思的理论,但他承认不能读懂马克思的经济著作

●经济理论影响国计民生,甚至影响国家的安危和治乱

●我是历史发展的决定论者,承认资本主义在中国现阶段具有不可避免性

●1990年以来席卷世界的一系列金融危机和经济震荡,打破了新古典主义对于世界市场的乐观幻想

●马克思的某些术语是古典的,但他所考虑的问题却是非古典的

●“实现”问题,是被中国经济学家所忽略的重大经济学问题

●列宁曾经典性地指出“实现”问题包括两个层面:

1.为所生产的工农业商品按其“价值”——即资本投入额,找到有利润(即生产资本附加值)的货币形成。

2.为所生产产品按“物质”形成——即在市场中能实际交换到的生产资料,消费品(包括必需品和奢侈品)找到作交换的他人物质产品。 否则,其产出物价值即不能得到实现,累积的不能实现就会导致由于生产过剩而发生的经济危机。

●目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生产能力过剩、收入分配不均、大规模失业问题都与“实现”问题有关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最大矛盾是,“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和绝对地发展生产力”(工业化的世界性扩张),而另一方面又必须为了特殊资本集团(私有制)的高利润,消灭工业竞争者,即保持垄断地位而抑制工业化在世界范围普及,同时保持不发达地区的落后和贫困状态。

●这就是19世纪殖民主义的全球分工论的蓝图:

欧美——工业科技、资本中心区。

亚非拉——原料、农产品提供者和加工品市场。

●现代环境主义者(新绿党),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一蓝图的后继推行者。他们试图以新的环境主义抑制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保持现代经济中那种不合理的自然分工。但后者由于不发达状况而被剥夺了购买力,现代资本主义目前找到的办法是提供债务刺激后者消费,以债务为剥削手段,造成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债务型经济。

●中国发展必须开辟和寻求国外市场。这里由于两个原因(不是什么国际专业分工和比较利益的优势理论——那只会有利于谋求工业品高附加值的发达国):一是由于必须以此为手段结决产业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二是寻找工业利润得到实现的新的广阔市场。列宁曾指出:国外市场是解决“实现”问题的重要手段。由此可知,所谓以“内需为主导”,是不适宜作为中国工业和资本市场长远的战略方针的。

●中国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第一需要从于已有利、为我利用的目的而主动参与全球化。另一方面又要高度警惕英美意识形态向中国人所灌输的那种全球化。

●多极化是冷战后期的口号,但多极化没有成为历史现实

●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主导的全球体制的企图一定会失败

●美国并没有控制全球的经济力量,更没有一种能主导人类文明发展的道德力量。它仍然是一只纸老虎。

●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多极化。那也将是世界意义的战国时代(多雄并立)。

●那也会是一个事实上没有中心,没有“极”的(无极化)动荡时代。

●这种经济政治的激烈动荡,将在全球范围冲击全球化的帝国主义体制

●并且全面重塑人类的价值和文化观念,重塑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是过于激情浪漫的判断

●15世纪以来形成的全球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漫长重要而伟大的历史历程。这一发展历程经过三个阶段:

1.15-18世纪,重商主义即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

2.19-20世纪,工业主义即世界性的资本主义

3.21世纪,金融支配即全球化的资本主义。

●目前处于资本主义第三阶段的开端。当代资本主义仍在深刻变动中。

●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法国历史学家布罗德尔的分析基本是客观的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社会财产和公共资源的非私有化

●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空前地扩张和发展了社会与自然资源——公共资源的私人占有。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经济不平等。从人性发展的角度考虑,我深信这种不平等占有是不公正的,总有一天会被消灭

●《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中所揭示的那些原理和规律基本没有过时

●马克思的确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也许是唯一一位真正理解和洞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秘密的经济学家。

●在经济学上,我真正的教父是马克思。

●在经济学上的基本理论方面,我极其蔑视当代的主流经济学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能够使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现实。能够引导中国走出当前的经济困局,面对全球化的新资本主义,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国家对策。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