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何新:关于佛学中的般若学

$
0
0

何新佛学研究(2)

何新:关于佛学中的般若学​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摩诃,大。般若,即智慧。

但《心经》又言:“故无智亦无得”——无智,即不要智慧。二说岂非矛盾?

汉语的“智慧”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佛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智慧无穷,决了诸疑。”

但佛学认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注疏曰:“分言之,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梵语若那Jñ&amacron;na,译曰智。般若Prajñ&amacron;,译曰慧,后者又译智慧、明慧、黠慧。合而言之,乃曰智慧”。

《法华经义疏》:“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

也就是说,佛学认为,智与慧都是认知意识(意识一词也是佛语),但是不在一个层次,大体而言,知解事相(现象、表象)叫做智;了解事理(真实因果及本原)叫做慧,既能了解现象也能洞悉因果关系,叫做智慧。

​能够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佛教称为“般若学”。般若意译为慧或者智慧,但是实际这个概念在佛教中的意涵非常复杂。

三​

按照佛教的学说,学佛修行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智慧——般若获得对人生和宇宙的了悟。修行者(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

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最为首要,称为“诸佛之母”,是研修其他五波罗蜜之总根据。 

根据佛典,般若有二种、三种、五种之别。

A、二种般若包括如下之三者;

(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

(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

(三)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

B、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

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断,了解诸法差别之相对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实相、观照般若之佛学诸经典。

C、又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再加境界般若(般若智慧之对象的一切客观诸法)、眷属般若(随伴般若以助六波罗蜜之诸种修行),则称五种般若。

[诸说详细可参看《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解脱道论》卷九分别慧品、《摄大乘论》卷中、《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卷七十二]

有意思的是,佛学的般若这个概念,可以对应即康德​、黑格尔哲学所言的理性。实相般若相当于客观理性,观照般若相当于主观理性,世间般若相当于实践理性。而所谓出世间般若,则相当于黑格尔所言的绝对理性。

三​

​佛学认为,俗谛曰智,照真谛曰慧,通为一也,合名智慧。

芸芸众生中,唯佛有最高智慧,称“佛慧”。《智度论》:“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从近代认知论哲学的观点看,佛经对智与慧的区别很为深刻。智,所指是人的主观智性,私智,知辩之智,略相当于西方近代哲学认知论中康德及黑格尔所言的知性(即智性)。而慧,般若,则相当于康德黑格尔所言的比智性更高级的超越理性。

佛学所谓般若菠萝蜜多,是以心证得到大智慧,而渡达真理(真如)的彼岸。​这个通达彼岸的大智慧不是个人的私智,智知,不是普通般若,而是摩诃般若(即大智慧)。不是相对智慧而是绝对智慧。不是主观私智,而是客观智慧即本体智慧——相当于康德所说的先验理性,黑格尔说的绝对理性。

佛学认为,为达彼岸,菩萨(修行者)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乃为“诸佛之母”,为通向其他五波罗蜜(彼岸——真理)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由此可知,佛学中的般若学,实际就是研究关于认知论以及方法论的佛教学说。而佛教中的有无(存在论)及性空学说,则实际是关于宇宙及世界的本体论学说。因明学,是佛学的工具论——论理学、逻辑学。 

汉魏以下,作为中国学术主流的是儒教的经学​。而儒经学自孔子以来所注重是政治学和伦理学,基本忽略本体论、存在论的形而上研究、思考和论辩。经学也很少研究认知论和工具论(逻辑学)问题。这些学术,中国人是通过外来的佛学研究和思考的。

还有必要指出,中国佛学在魏晋隋唐时期对于本体论、存在论和​认知论研究,就其深妙精微看,远超过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不包括同时期阿拉伯人的学术)。

但遗憾的是,唐末中国特色禅宗兴起,没文化的惠能和尚鼓吹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反智论,以至呵佛骂祖。古典佛学这些深刻精妙的形而上研究,在宋明以后逐渐衰微而中断了。除了几部耳熟能详的经典外,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也多数失去了传人。(愚痴居士何新,写于201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