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转载]台湾《戡乱战争全史》华东部分(5)

$
0
0
简评
  一、失败之战史常重演
  孙子说:“战胜不复。”战史不重演,是指胜利之战史而言。但失败之战史常重演,
古训:“前车之鉴。”剿共战争,共军采“战略守势,战术进攻”,我军对策“战略攻势
,战术防御”,江西围剿,前四次均损兵折将,彻底失败,第五次共军改采“战略守势、
战术防御”,以碉堡与我碉堡相对抗[作者注:参阅毛泽东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最是彻底失败,亦我军第五次围剿成功。戡乱战争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东北战场渖哈地区
作战中之四平会战[作者注:参阅第四章第七节东北战场沈哈地区作战。],林彪执行毛泽
东“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之盲目政策,由“战略守势、战术进攻”,改采“战略守势、
战术防御”,以碉堡与我碉堡相对抗,最后彻底失败。本作战中之两淮地区战斗,陈毅想
确保其苏皖军区根据地,由“战略守势、战术进攻”,改采“战略守势、战术防御”,以
城池及碉堡与我碉堡相对抗,最后终于失败。江西第五次围剿成功,我军误认为是“战略
攻势、战术防御”之碉堡政策成功,继江西第五次围剿成功后之二万五千里长追,追击、
截击、堵击、侧击等仍均采碉堡政策[作者注:参阅国防部史政局编印,剿匪战史。],所
以对共军追而不灭。抗战胜利后戡乱战争,将“战略攻势、战术防御”,“稳扎稳打、步
步为营”,“构筑碉堡线”等奉为神话之符咒,最后一败涂地。
  二、绝对攻势主义系指战略与战术关系而言
  大军作战层次于战略范畴,系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相互运用,攻防追退浑然一
体,单就战略言,没有什么绝对攻势主义,克劳塞维茨说:“由防御转为攻势,为最佳之
作战型态。”此概指战略而言,但未必是真理,战略之攻防,依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而定
,克劳塞维茨之军事思想系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依拿破仑战争之结局而立此断语。战术
之本身亦无绝对攻势主义,其攻防二者像钟摆一样不停的摆动向前演进,一切防御均是为
了攻击;绝对攻势主义系指战略与战术关系而言,战略守势,战术必须采取攻势,唯有战
术采取攻势,始能达战略守势之目的,战略攻势,战术仍必须采取攻势,否则成为“车拉
马”,而不是“马拉车”,简言之,“战略守势、战术攻势”,“战略攻势、战术攻势”
,此为绝对攻势主义之精义。戡乱战争之挫败如仅就武力战而言,其败之根源为“战略全
面攻势、战术全面防御”,来台后痛加检讨所策定之剿共五大战法,绝对攻势主义为其中
之一,其精义“无论战略攻势或守势,战术均必须采取攻势”,此亦为军事之真理;绝对
攻势主义若将其断章取义或误释为战略战术,将成为暴虎冯河之拼命主义,则非常危险。

  三、防御以火力为主,攻击以运动为主
  战术之精华,永为运动与火力二者之结晶,但攻击以运动为主,防御以火力为主,游
击队因装备窳劣,训练不足,故在游击战术中根本即没有“防御”这个名词。剿共及戡乱
战争,共军因装备窳劣,素养不足,只能执行游击战及运动战,阵地战亦仅能限于攻击,
根本没有资格实施阵地防御。江西第五次围剿及本作战中之“两淮地区战斗”,共军为确
保其根据地,以碉堡对我碉堡之“阵地防御”与我军相对抗,自然是必败无疑。大道理都
非常简明,但一条大道理可管住无数的小道理,智者掌握大道理,愚者偏爱追逐小道理,
及追循小道理去研究对策;戡乱战争开始至民国三十五年春国军整编后,全国计有138个步
兵保安总队、19个骑兵保安总队、40个步兵保安团、63个步兵保安大队,随戡乱战争之进
展,尔后陆续不断增加及扩编,如此庞大之地方武力在戡乱战争中未发生任何作用,并遭
共军逐次消灭或归并;原因很简单,此等地方武力之装备仅为旧式之步枪及少数手枪,在
执行“战略全面攻势、战术全面防御”之政策下,令此等旧式步枪装备之地方武力去固守
分散全国各地之城镇,是必死无疑,由死守到守死。民国三十八年冬大陆除西康外全部沦
陷,但在大陆连同失散之军队尚有千万以上之游击部队,惟仍坚持戡乱后期“战略守势、
战术防御”之传统,分散各地死守城镇或据点,未竟三载即遭共军彻底消灭,最后仅剩寮
国及滇缅边区之游击部队,尚自台湾包机空运钢筋水泥构筑工事以自保,后经美方协助空
运撤退来台,成为游击战史之笑柄。又国军整编时,将编余之部分官兵,编为18个交警总
队,计64,800名,其装备为美械之手枪、冲锋枪、卡宾枪,另少数轻机枪,于实施巩固点
、保卫线、扫荡面之“点、线、面”作战时,令此轻装及短射程、威力小之轻装交警总队
固守点,在共军截断线、孤立点,先攻略小据点、次攻略大据点下,除交警第二总队外,
其余即轻易遭共军各个歼灭;交警第二总队总队长张绩武,民国三十七年夏黄泛区会战,
该总队奉命死守之据点,张总队长根本一兵未派,将所有兵力化整为零,编组为机动灵活
之小群小组,分别埋伏于该据点周边之高梁地内,对来犯之共军予以不意之伏击,及背后
和侧方之袭击,当共军人海反扑时,又藉高梁地及夜幕深垂之掩护,机动灵活转移至共军
侧背和后方另一个新位置,予以伏击、袭击,使来犯之共军陷入迷宫、陷阱,进退维谷。
该会战自六月十九日开始、七月六日结束,区寿年兵团全军覆没,黄伯韬兵团损失过半,
惟该交警总队奉命所固守之据点得以确保,且兵力完整。毛泽东说:“有什么样的装备打
什么样的仗,对什么样的敌人打什么样的仗,在什么样的天候地形状况下打什么样的仗。
”这是军事基本原理原则,孙子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游击队想确保根
据地,必须能依靠得上广大民众,在此人山、人海、人林中战之于根据地以外,以进攻取
代防御,但不是某些高官高唱“境外决战”,以小搏大动辄就是决战,乃是暴虎冯河;地
方武力装备窳劣,素养不足,如欲占领及确保城镇,不是死守到守死,而是要与民众同生
共死结合在一起,当强敌来犯时,决不流亡至他乡他县,决不向敌低头,于原乡原土或出
或没或旋回打转,及依大众之经验智能,表演各式各样及多彩多姿的大众战术,袭击进攻
取代防御,与敌行艰苦的坚持,达面的占领及城镇之确保。
  四、战争之精华为政治与军事之结晶
  研究战争及进行战争,不得不承认“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作者
注:后一句所言之战争,为军事之武力战。],此语虽是出之于列宁之口,但确是窃取中国
固有的战争思想,中国古训:“仁义之师,所向无敌。”政治以仁为己任,仁义为政治,
师为军事;又“吊民伐罪”,吊民是政治,伐罪是军事,孟子说:“仁之胜不仁也,犹水
胜火。”这是“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武王革命:“血流漂杵,一戎衣而天下大定。”
,这是“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国父孙中山先生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
的,必须唤起民众。”又说:“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乃民主政治以民为主。又说:“
使用革命武力之方法,第一步使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成为民众之武力。”此
归结到战争之精华为政治与军事之结晶,继承中国固有的战争思想。克劳塞维茨说:“战
争是政治的延续。”此乃反映欧洲法国大革命以前专制帝王之军政时代,又说:“战争本
质,为暴力无界限行使。”此乃反映欧洲黑暗时代之战争,及当时专制帝王顺我者昌、逆
我者亡之国内战争,克劳塞维茨在其名著“战争论”第八篇国民战争,其对以上之战争思
想为之一百八十度转变,克劳塞维茨说:“自民众直接参加战争之结果,突使政府和军队
力量脆弱到不堪一击,唯有全民众之力量,方足权衡轻重,左右一切。”归还到战争之精
华为政治与军事之结晶。戡乱战争失败之根本原因,为始终坚持军政时期,军事即政治,
以纯军事与中共之政治与军事联合斗争的人民战争相对抗;军事即政治,等于没有政治,
军队始终是两脚不着地与共军作战,凡攻占之城镇为何必须分兵守备,因军事即政治,没
有军事即没有政治,要有政治就必须派兵守备,此为“战略全面攻势、战术全面防御”另
一主要原因。分兵守备始有政治,因军事即政治,始终仍是个跛子,被敌人一推即倒,分
兵防守之各城镇,很轻易遭共军各个击破,逐次歼灭。
  五、战略是全局全程,战术是局部短程
  战略是全局全程,大学一书里说:“事有终始”,孙子说:“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
战。”策定战略计画须依据敌我客观环境、主观条件,及预测未来发展,与战争中磨擦等
,系“由终向始”及“由胜向战”之逆序式逐阶段推演,律定各阶段内“攻、防、进、退
、持久、速决、消耗、歼灭”之规律,直至如何开战或绪战,战略指导由开战或绪战起顺
序式推演,依计画按部就班走完战争或作战或会战全程,争取最后必胜,此为战略全程。
依据战略计画在整个棋盘上落子布局,克劳塞维茨说:“会战自最初开始,于不知不觉中
即有一定胜败之趋势,此多取决于最初之战略配置,不取决于会战中之战术行动。”最初
之战略配置即为战略全局,不仅是会战,战争亦复如此;战略全局指导,在国家战略或大
战略阶层,必须将政治战略与军事战略天衣无缝结合起来,成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与敌展开政治与军事联合斗争。在军事战略各阶层,依战略计画各
阶段,使战区与战区之间、军种与军种之间、战场与战场之间、战场内各部队之间,“攻
、防、进、退、联合、协同、支持、策应、分合运用等”,能如“身之使臂,臂之使肘,
肘之使指”,虽千万人如一人,没有单打独斗、没有各自为战、没有鼓响锣不响等现象;
在此战略指导又必须全神贯注,贯彻始终,战争之危,往往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另全局
是由局部组成,在此战略指导中特别要重视某些重要之局部,因某一重要局部失败,对全
局将立即发生重大影响。战略以全程为经、全局为纬,如同一台纺织机,若经线断、纬线
乱,绝无法织成美丽之纺织品。全局战略通称之为全般战略,为使大军统率活泼化,奖励
独断专行,及向炮声前进,惟须以不破坏全般战略及全程战略为限,孙子说:“勇者不得
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正确说来,战区高级长官或战场高级指挥官,在不破坏全般战略
及全程战略之限制下,应有决定打与走之全权。戡乱战争没有全程战略,打到哪算哪,追
到哪算哪,退到哪算哪,守住哪算哪,以本作战两淮地区战斗而言,本可一战定江山,但
徐州绥署之作战计画将战略降低至战术、战斗阶层,战术是局部及短程,使全歼陈毅新4军
之机会白白溜走。又本作战打得七零八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缘由以指
挥师以下部队长之学养统率大军,使战略降低至战术、战斗阶层,战术是局部,只见到局
部,未见到全局七零八落之乱象,反以局部之胜利争功邀宠。
  六、战略与战术不可矛盾
  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十七日参谋总长于北平中外记者会宣称:“从军事上对付中共,三
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任何一条铁路线,均可于两周内打通。”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复在国大代表招待会上宣称:“于一年内消灭中共”,这是“战略速决”;稳扎稳打,步
步为营,则是“战术持久”,此为战略与战术矛盾之一。战略全面进攻,战术全面防御,
此为战略与战术矛盾之二。战术意图广领土地和城镇,就无法达到彻底集中兵力歼灭敌人
之战略要求。总是防御兵力远大于攻击兵力,此为战略与战术矛盾之三,战略战术具此三
者矛盾,戡乱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