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6)
【原文】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
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
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何按】
祖师知道夜里神秀想入门又不敢进来,心智已乱,迷失本性(所以作伪,自己写了却不敢出头承认)。
天亮后,卢画师来,要到廊壁上绘画,于是大家都看到了廊壁上的偈语。
祖师对卢供奉说:“不用画了,辛苦你跑一趟。佛经说:所有的可见身相,都是虚幻不实的。但是我要保留这篇偈语,让大家念诵,从这篇偈语可以获得修身的启示,能避免堕落坠入三恶道。照这篇偈语净心修持,大有好处。(法师指的就是要‘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
于是众门人念诵偈语,都感叹叫好。
但是,祖师夜里却秘密召见神秀,对他说:“你的这个偈子,并没有见到佛性,还停留在佛法之门外,并没有进入门内。
你可以再思考一下,重新作一篇偈语,拿来我看。如果你的偈语可以觉悟入了门,我的衣钵、法统就都传给你。”
但是神秀却不知新偈该怎么做,再次陷入迷茫。
什么使得神秀心乱?是因为祖师如此评论他的偈子并未得到佛法真谛——
“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什么是真谛呢?法师说: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真谛就是求得、领悟无上菩提。
佛教禅宗认为无上菩提是关系于人的“本心”——此说后来启示王阳明心学一派提出致良知、良心的学说。
本性,我已说过,也就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作为主体的宇宙本体。
所以法师又说: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如如”,就是俗言所谓真理。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就是求得宇宙之真理。
【注释】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第五品中语。
恶道:即三恶道。佛教认为生命流转轮回,有苦道生命三种,就是入地狱、做饿鬼、做畜生(旁生,非人之外的一切动物),此即三恶道。还有三善道,是登天堂为神佛、成为人、成为仙(即阿修罗,“非天”,有“天福”而无“神通”者)。
三善道和三恶道合称六道轮回。
炷香:即烧香。炷,动词。
慈悲:慈,就是爱心。悲就是苦心,也就是同情心。《智度论》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所以慈悲为怀,就是与众生同苦乐,救众生脱苦难的菩萨情怀。
念念:即意念。
万法:法,梵语达摩的意译,指世界。
佛教所谓法,指世间一切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道理等,都是法。
所以万法就是指包罗万象的世界。
无上菩提:菩提,出梵语,简言之即智慧。无上菩提,即最高智慧,本体智慧。也就是相当于康德所谓先验理性,黑格尔所谓绝对理性(绝对者,das Absolute))。
如如:即俗语之真理。又名真如。
如,即本然。如如,如然,真然也。
【资料】菩提考释
梵语bodhi。意译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
《优婆塞戒经卷》三种菩提品(大二四·一○三八上):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中略)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出生菩提心经》]。
诸佛菩提 ,即大菩提,通于事理二法,乃唯佛能得之菩提。谓能断一切有为诸法之所知障,而悉知诸法之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四]
证大菩提
谓证得佛果。佛之正觉,称为大菩提。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二(大二一·六六七上):‘如来正觉慈悲怜愍,(中略)一切诸法明了通达,得一切智,证大菩提,唯为安乐诸众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