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黄世殊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21) 十二、经学-7

$
0
0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蟋蟀(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乃戌边战士年终不能休乐的自励之词。

《诗序》:“《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疏》:“作《蟋蟀》诗者,刺晋僖公也。由僖公太俭逼下,不中礼度,故作是《蟋蟀》之诗以闵伤之,欲其及岁暮闲暇之时,以礼自娱乐也。以其太俭,故欲其自乐。乐失於盈,又恐过礼,欲令节之以礼,故云以礼自娱乐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山有枢(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似为家臣嘲谩其家主是一个不会享乐的守财奴。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扬之水(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据说这是一篇记述晋昭公弱,桓叔以政变取而代之的诗。

《诗序》:“《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笺》:“封沃者,封叔父桓叔于沃也。沃,曲沃,晋之邑也。”《疏》:“作《扬之水》诗者,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其国地,以封沃国,谓封叔父桓叔于曲沃之邑也。桓叔有德,沃是大都,沃国日以盛强。昭公国既削小,身又无德,其国日以微弱,故晋国之人,皆将叛而归于沃国焉。昭公分国封沃,已为不可,国人将叛,又不能抚之也,故刺之。”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椒聊(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风诗类钞》说:“椒即花椒。”草木粒实聚生成丛。“聊”,今语即“粒”。“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是说一嘟噜花椒子儿,蕃衍起来,可以满一升。椒类多子,所以古人常用来象征女人。结婚之新房以椒涂壁,一取其避邪(可避百虫),一取其多子吉祥。故新房古称“椒房”。

《诗序》:“《椒聊》,剌晋昭公也。君子见沃之盛强,能修其政,知其蕃衍盛大,子孙将有晋国焉。”《疏》:“作《椒聊》诗者,剌晋昭公也。君子之人,见沃国之盛强,桓叔能其政教,知其后世稍复蕃衍盛大,子孙将并有晋国焉,昭公不知,故剌之。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绸缪(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情人相会喜悦之诗。

旧说这是一首贺新婚之诗,不确。《诗集传》:“国乱民贫,男女有失其时,而后得遂其婚姻之礼者。诗人叙其妇语夫之词曰:‘方绸缪以束薪也,而仰见三星之在天。今夕不知其何夕也,而忽见良人之在此。’既又自谓曰:‘子兮子兮,其将奈此良人何?’喜之甚,而自庆之词也。

《诗序》:“《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笺》:“不得其时,谓不及仲春之月。”《疏》:“毛以为,不得初冬,冬末开春之时,故陈婚姻之正时以刺之。郑以为,不得仲春之正时,四月五月乃成婚,故直举失时之事以刺之。毛以为婚之月,自季秋尽于孟春,皆可以成婚。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乃得以仲春行嫁。自是以外,余月皆不得为婚也。”旧说皆迂曲。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杕杜(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首兄弟告勉互助之诗。

《诗序》:“《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羔裘(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似是女子失恋之诗。

《诗序》:“《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疏》:“刺其在位不恤其民者,谓刺朝廷卿大夫也。以在位之臣,辅君为政,当助君忧民,而怀恶于民,不忧其民,不与相亲比,故刺之。”

《诗集传》:“羔裘,大夫服也。如濡,润泽也。洵,信。直,顺。侯,美也。其,语助辞。舍,处。渝、变也。言此羔裘润泽,毛顺而美。彼服此者,当生死之际、又能以身居其所受之理而不可夺。盖美其大夫之词,然不知其所指矣。”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鸨羽(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即所谓“乱世之音哀以思”者。悲叹国家动乱,人民无辜受苦。

《诗集传》:“鸨,鸟名。似雁而大,无后趾。……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言鸨之性不树止,而今乃飞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于劳苦,今乃久从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职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无衣(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似为男子赠慰之诗。

《诗序》:“《无衣》,刺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诗集传》:“《史记》: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言我非无是七章之衣也,而必请命者,盖以不如天子之命服之为安且吉也。盖当是时,周室虽衰,曲刑犹在。武公既负弑君国之罪,则人得讨之,而无以自立于天地之间。故赂王请命,而为说如此。然其倨慢无礼,亦已甚矣。厘王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则王纲于是乎不振,而人纪或几乎绝矣。呜呼痛哉!

诸说皆迂曲难稽,与诗意不合。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有杕之杜(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之诗。

《诗序》:“《有之杜》,刺晋武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疏》:“言寡特者,言武公专任己身,不与贤人图事,孤寡特立也。兼其宗族者,昭侯以下为君于晋国者,是武公之宗族,武公兼有之也。武公初兼宗国,宜须求贤,而不求贤者,故刺之。”

迂曲无稽。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葛生(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篇是一首悼念亡侣的诗。

《诗序》:“《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笺》:“丧,弃亡也。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疏》:“(晋)数攻他国,数与敌战,其国人或死行陈,或见囚虏,是以国人多丧,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唐风]采苓(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首辟谗言之诗。

《诗序》:“《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疏》:“以献公好听用谗之言,或贬退贤者,或进用恶人,故刺之。”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秦风》计十篇。

秦本系夷戎之族,原是周王朝的附庸。

周宣王时,周王朝受困扰于西戎。秦召仲奉周大夫命讨西戎,不克,为西戎所杀。平王东迁,秦仲之孙襄公派兵护送平王到洛阳,建立东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秦乃始建邑立国。

《秦风》产生的时代,就其有事实可考者,为《驷》。序云:“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按秦襄公元年,当周幽王五年,七年襄公得封列为诸侯。又《黄鸟》序云:“《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又《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按秦穆公三十九年卒,其年当鲁文公六年,周襄王三十一年,上去西周一百四十余年。《渭阳》序云:“《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大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按康公在位十二年,历十二年当周匡王四年。自平王东迁至康公十二年,凡历一百五六十年。

故《秦风》最早诗篇,始于秦襄公,晚至秦穆公、康公之际,其时代属于“国风”中跨度最长者。其分布也最远大,包括了今之甘肃东部和陕西地区。

 吴季札论秦风,曰:

“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车邻(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似为访邻之诗。

《诗序》:“《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疏》:“作《车邻》诗者,美秦仲也。秦仲之国始大,又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故美之也。言秦仲始大者,秦自非子以来,世为附庸,其国仍小。至今秦仲而国土大矣。由国始大,而得有此车马礼乐,故言‘始大’以冠之。”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驷驖(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记秦公狩猎之诗。秦人原是游牧狩猎的戎族。《汉书地理志》记: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此诗反映其风俗也。

《诗序》:“《驷》,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疏》:“作《驷》诗者,美襄公也。秦自非子以来,世为附庸,未得王命。今襄公始受王命为诸侯,有游田狩猎之事,园囿之乐焉,故美之也。诸侯之君,乃得顺时游田,治兵习武,取禽祭庙。附庸未成诸侯,其礼则阙。故今襄公始命为诸侯,乃得有此田狩之事,故云‘始命’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小戎(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为秦公夫人怀念出行的夫君之作。

《诗序》:“《小戎》,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伐不休,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疏》:“襄公能备具其兵甲,以征讨西方之戎。于是之时,西戎方渐强盛,而襄公征伐不休,国人应苦其劳,妇人应多怨旷。襄公能说以使之,国人忘其军旅之苦,则矜夸其车甲之盛,妇人无怨旷之志,则能闵念其君子,皆襄公使之得所,故序外内之情以美之。”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蒹葭(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而旧说多迂曲。

魏源曰:“襄公始有歧西之地,以戎俗变周民也,豳邰皆公刘、太王遗民,久习礼教,一旦为秦所有,不以周道变戎俗,反以戎俗变周民,如苍苍之葭,遇霜而黄,肃杀之政行,忠厚之风尽,盖谓非此无以自强于戎狄,不知自强之道,在于求贤。其时故都遗老,隐居蔽泽,文武之道,未坠在人。特时君尚诈力,则贤人不至,故求治逆而难;尚德怀则贤人来辅,故求治顺而易,溯洄不如溯游也。襄公急霸西戎,不遑礼教,流至春秋,诸侯终以夷狄摈秦,故诗人兴霜露焉。”

《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疏》:“襄公新得周地,其民被周之德教日久,今襄公未能用周礼以教之。礼者为国之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故刺之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终南(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为庶民歌颂秦君之诗。

《诗序》:“《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疏》:“美之者,美以功德,受显服。戒劝之者,戒令修德无倦,劝其务立功业也。既见受得显服,恐其惰於为政,故戒之而美之。”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黄鸟(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反对以人殉葬的最古诗篇。

《诗序》:“《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虎也。从死,自杀以从死。”《疏》:“《左传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云,秦伯任好卒(穆公名),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穆公卒,葬于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史记秦本纪》:“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鋮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曰:“秦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按秦穆公三十九年,即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晨风(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女子失恋之诗。

《诗序》:“《晨风》,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无衣(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为一首激越的战歌。

据《左传》:“定公四年,伍员(子胥)帅吴师灭楚。初,伍员与申包胥为友。其(逃)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覆(灭)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楚昭王战败在隋,申包胥如秦乞师。秦伯使辞申包胥,申包胥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于口七日。秦哀公为之感动而赋《无衣》,秦师乃出,而楚复兴。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诗序》:“《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疏》:“康公以文七年(前620年)立,十八年卒。案《春秋》文七年,晋人、秦人战于令狐。十年,秦伯伐晋。十二年,晋人、秦人战于河曲。十六年,楚人、秦人灭庸。见于经传者已如是,是其好攻战也。故刺之。”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渭阳(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首送别之诗。

《诗序》:“《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大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

《疏》:“案《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晋献公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是康公之母为文公异母姊也。……文公反国,康公见舅得反,忆母宿心,故念母之不见,见舅如母存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秦风]权舆(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个没落贵族的自我伤叹之词。商鞅变法,夺公族子弟之禄,无功者不得爵。此诗当与此有关。

《诗序》云:“《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乃无稽之谈!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陈,先周之古国名。妫姓,舜之后裔。舜为太阳神之名,郑子产称其为“神明”。周始封君主为胡公,名满。乃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其地在今河南淮阳。国土包括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于公元前479年为楚所灭。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国的子产曾提及陈国的历史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指周武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又《左传》昭公八年,史赵说:“陈,颛顼之族也。……舜重之以明德,德於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

何按,宛丘之陈非虞舜故地。《括地志》:“陈州宛丘县在陈城中,即古陈国也。帝舜后遏父,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封其子妫满于陈,都宛丘之侧。”

按舜之故地在今河北怀戎,古称“妫州”。(妫即姚古音)《括地志》:“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厘降二女于妫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

其地又有阪泉,即“黄帝泉”。“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亦“尧、舜之都也。”

胡公即古公。妫字从“为”,“为”字甲文、金文皆从象字,即“豫”及“有”之本字,古音也当读“有”,富裕、大有之意也。故妫姓古从“有”,“有”、“虞”则一音之转。妫姓实为有虞氏之后,阏父即阏伯。

《陈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中最具特色的风歌之一。它以哀艳的情歌和神秘浪漫的巫舞著称。《汉书地理志》:“《陈诗》曰:‘坎其击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鹭羽。’又曰:‘东门之,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风也。”

《汉书匡衡传》:“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张晏注:“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鬼神,鼓舞而祀。”《汉书地理志》说:“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郑玄《诗谱》说:“大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

《左传》季札观乐,闻陈之歌说:“国亡主,其能久乎!”《陈风》中时间最晚的一篇诗歌《株林》,古今学者一致公认是讽刺陈灵公(公元前613—前599)通淫于夏姬之事,当为公元前600年前后的诗作。

《墨子明鬼篇》:“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观也。”《周礼》郑玄注说:“属犹合也,聚也。”属,聚也。观,馆也,宿也。《史记货殖列传》:“陈在楚、夏所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言陈人善经商也。

陈奂《诗毛氏传疏》说:“陈有宛丘,犹之郑有洧渊,皆是国人游观之所。”《韩诗外传》:“子路与巫马期薪于韫丘之下。陈之富人有处师氏者,脂车百乘,觞于韫丘之上。”“韫丘”亦即宛丘。

宛丘原是祭祀之神社,亦是陈国男女聚会野合之所。

《水经注》云:“宛丘在陈城南道东。”《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说,宛丘“在州城南三里,高二丈。”《周礼大司乐》谓“圜丘”。

《周礼大司乐》说:“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祗皆出,可得而礼矣。”又《周礼乐师》说:“凡舞,有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按《周礼舞师》载,羽舞为“社稷之祭祀”,皇舞为“四方之祭祀”,野舞为“旱舞之事”。郑司农注说:“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胄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

吴季札论陈风,曰:

“国亡主,其能久乎!”谓其诗中多亡国之音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宛丘(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首咏巫舞之歌。

《诗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疏》:“淫荒,谓耽于女色。昏乱,谓废其政事。游荡无度,谓出入不时,声乐不倦,游戏放荡,无复节度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东门之枌(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东门乃陈社林所在,为男女幽会之地。

《诗序》:“《东门之》,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疏》:“男弃其业,子仲之子是也。女弃其业,不绩其麻是也。歌舞于市井者,婆娑是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衡门(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篇情诗,言娶妻不必非要娶贵族。

《诗序》:“《衡门》,诱僖公也。愿而无立志,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疏》:“作《衡门》诗者,诱僖公也。以僖公懿愿,而无自立之志,故国人作是《衡门》之诗,以诱导扶持其君。”

《诗集传》则读解为:“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休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东门之池(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朱熹以为男女会遇之词。

《诗序》云:“《东门之池》,刺时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贤女以配君子也。”明人张次仲驳之曰:“淑姬非妖丽之称,晤歌亦无戏浪笑傲之志,池非沤麻,以喻渐渍而不觉。淑姬晤歌,以见婉转而善人。”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东门之杨(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男女私会之诗。

《诗序》:“《东门之杨》,刺时也。昏姻失时,男女多违。亲迎,女犹有不至者也。”《疏》:“毛以为昏姻失时者,失秋冬之时。郑以为失仲春之时。言亲迎女犹不至,明不亲迎者相违众矣,故举不至者,以刺当时之淫乱也。言相违者,正谓女违男,使昏姻之礼不成。是男女之意相违耳,非谓男亦违女也。”

《诗集传》:“此亦男女期会,而有负约不至者。故因其所见以起兴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墓门(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嘲讽一位贵族,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引起众怒。《左传》桓公五年记,此诗是讽刺陈国公子陈佗。陈佗乘陈桓公生病时,杀死太子免,桓公死后,又自立为君,国人离散。后蔡国出兵平乱,诛杀陈佗,方得绥靖。

《诗序》:“《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笺》:“不义者,谓弑君而自立。”《疏》:“陈佗身行不义,恶加万民,由其师傅不良,故至于此。既立为君,此师傅犹在,陈佗乃用其言,必将至诛绝。故作此诗以刺佗,欲其去恶傅,而就良师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防有鹊巢(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诗义自明。《诗集传》:“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闻之之词。故曰防则有鹊巢矣,则有旨苕矣。今此何人,而张予之所美,使我忧之而至于忉忉乎!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月出(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诗集传》:“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词。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株林(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左传》宣公九年说:陈灵公与大臣御叔之妻夏姬私通。常与佞臣孔宁、仪行父私访夏姬之家。夏姬之子征舒,字南,于一年后刺杀陈灵公。陈国几乎亡国。

《史记陈杞世家》详记此事始末云:

“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0年),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衷其衣以戏于朝。泄冶谏曰:‘君臣淫乱,民何效焉?’灵公以告二子,二子请杀泄冶,公弗禁,遂杀泄冶。十五年,灵公与二子饮于夏氏。公戏二子曰:‘征舒似汝。’二子曰:‘亦似公。’征舒怒。灵公罢酒出,征舒伏弩厩门射杀灵公。孔宁仪行父皆奔楚,灵公太子午奔晋。征舒自立为陈侯。征舒,故陈大夫也。    夏姬,御叔之妻,舒之母也。

成公元年冬,楚庄王为夏征舒杀灵公,率诸侯伐陈。谓陈曰:‘无惊,吾诛征舒而已。’已诛征舒,因县陈而有之,臣毕贺。申叔时使于齐来还,独不贺。庄王问其故,对曰:‘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征舒为贼君,故征兵诸侯,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贺。’庄王曰:‘善。’乃迎陈灵公太子午于晋而立之,复君陈如故,是为成公。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诗序》:“《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笺》:“夏姬,陈大夫妻,夏徵舒之母,郑女也。徵舒字子南,夫字御叔。”《疏》:“作《株林》诗者,刺灵公也。以灵公淫于夏氏之母,姬姓之女,疾驱其车马,驰走而往,或早朝而至,或向夕而至,不见其休息之时,故刺之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陈风]泽陂(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首情诗。

《诗序》:“《泽陂》,刺时也。言灵公君臣淫于其国,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笺》:“君臣淫于国,谓与孔宁、仪行父也。感伤,谓涕泗滂沱。”《疏》:“作《泽陂》诗者,刺时也。由灵公与孔宁、仪行父等君臣并淫于其国之内,共通夏姬,国人效之,男女递相悦爱,为此淫。毛以为男女相悦,为此无礼,故君子恶之,忧思感伤焉。忧思时世之淫乱,感伤女人之无礼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桧风](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桧,先周之古国名,也作“郐”,其地在今河南密县东北,国君,相传是帝颛顼之后。东周时桧国为郑武公所灭。

郑玄《诗谱》说:“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姓桧者处其地焉。周夷王、厉王之时,桧公不务政事,而好衣服,大夫去之,于是桧之变风始作。

孙作云说:“案桧国为夏人之后,其地在今河南密县东北,西周末年为郑桓公所灭,春秋时为郑地。……又考《桧风》最末一篇为《匪风》,……此诗言‘周道’,即周人专用的军用公路。如此说来,全部《桧风》四篇当为西周末年郑桓公灭桧以后之诗。

所以,后人把《桧风》,也视为类属于《郑风》。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桧风]羔裘(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首责备情人之诗。羔裘喻情人,狐裘喻正妻。诗序则以为讽喻政治:“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桧风]素冠(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女人见到旧情人,正在服孝,悲伤而作此诗。

诗序谓:“《素冠》,刺不能(守孝)三年也。”其说谬甚!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桧风]隰有苌楚(田野上的樱桃)(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趣的抒情小诗。作者悲于乱世,身受家室之累,故作此诗以羡苌楚。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桧风]匪风(北风)(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成周士兵远戌怀乡之诗。

毛序:“《匪风》,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

孙作云言:“当为西周末年郑桓公灭桧以后之诗。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曹风](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曹,周之封国名,姬姓。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叔振铎。建都陶丘,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其辖地主要在今鲁西南。

曹国位于卫国、鲁国与宋国三国之间。至周东迁后,五霸迭兴,曹共公为鲁所灭,晋文公一度恢复曹国。公元前487年,又为宋所灭。

郑玄《诗谱》:“曹者,《禹贡》兖州陶丘之北地名。周武王既定天下,封弟叔振铎于曹,今曰济阴定陶是也。……昔尧尝游成阳,死而葬焉。舜渔于雷泽,民俗始化,其遗风重厚,多君子,务稼穑,薄衣食以致畜积。夹于鲁、卫之间,又寡于患难,末时富而无教,乃更骄侈。十一世当周惠王时,政衰,昭公好奢而任小人,曹之变风始作。”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曹风]蜉蝣(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以蜉蝣喻人生,悲叹生命短暂,不知归宿何处。

《诗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疏》:“作《蜉蝣》诗者,刺奢也。昭公之国既小,而迫胁于大国之间,又无治国之法以自保守,好为奢侈,而任用小人,国家危亡无日,君将无所依焉,故君子忧而刺之也。”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曹风]候人(军士)(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这是一篇女性思求男性的情诗。候人,武士。爱之不得,故曰“不遂其媾”。

《诗序》则谓:“《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疏》:“此诗主刺君近小人。以君子宜用而被远,小人应疏而近。”其说谬!

《诗集传》:“此刺其君远君子而近小人之词。言彼候人而荷戈与者,宜也。彼其之子,而三百赤芾,何哉?晋文公入曹,数其不用禧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其谓是欤?”亦谬。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曹风]鸤鸠(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此诗是教诲年幼贵族励志之诗。教导少年贵族成长为具有美德的“淑人君子”,作国人的表率。

我怀疑此诗与豳风中的“鸱”一篇相窜乱。即“鸠”应在豳风,而“鸱”则应在曹风。诗序谓:“《鸱》,周公教成王也。”三家诗及郑马笺疏并同其说。然细审《鸱鸮》,却毫无教诲之言意,反发为悲苦哀痛之音。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曹风]下泉(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左传》云: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太子寿先卒,王子猛立。王子朝欲篡位,杀王子猛,尹氏乃立王子朝。乱发后,晋顷公命大夫荀跞攻周,杀王子朝,拥立王子为周敬王。

至此,平定了周室经五年之乱。(时在前516年)据说此诗即咏此事。

《风与雅•<</SPAN>诗经>新考》[豳风](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题解】

,周族早期曾居之故地。

《汉书匈奴传》:“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避)于西戎,邑于豳。”据此,则周王先祖曾任夏朝贡稷之官,但后来迁于西戎,建邑于豳。

《豳风》计七篇。

《毛传》认为《豳风》之七首诗均与周公有关。《诗序》说:

“《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鸱》,周公救乱也。”“《东山》,周公东征也。”“《破斧》,美周公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国公子季札评《豳风》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豳风》诗中,反映周公事迹颇多,故前人多认为诸诗之产生时代,当在西周初期,其产生之地域,旧说则皆认为在甘陕交界(今陕西彬县之北一带)。

惟钱穆考周初之地理形势,认为周族应起于山西汾水流域。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亦主是说:“周太王从山西汾水旁的‘豳’西迁,逾今之洛水,逾河西之梁山,再西进到达陕西岐山。”

徐中舒考证《豳风七月》,则认为《豳风》应为春秋时之鲁诗。但徐氏后又放弃此说,也认为豳地即、汾之转音。

我认为:徐氏以为豳风即鲁风,实有卓见。豳即,乃周人早期建邑之地,地在晋中汾水流域。孟子云:“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又云:“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梁惠王下》)甲文武丁时代卜辞,常见武丁命商贵族从犬狄侯扑周。表明周人所居与商不远,对商构成威胁。如周所居之地远在甘肃,则武丁不必联合戎狡猾狄打击周人也。

山西太原古称“并州”,“并”即“”之变语也。周人之豳原在汾水流域,太王(公亶父)为避狄人侵袭,越过吕梁山而西迁岐山,建邑周原。《豳风》之“七月”,即产生于豳地之古风。而周公封鲁(在豫中之鲁山),后伯禽又封为山东之鲁(曲阜)。《七月》作为周先世之古诗古乐随而入鲁,并与诸周公时代之诗合称“豳风”传于后。

故吴季札论《豳风》,曰

“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