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黄世殊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28) 十二、经学-14

0
0

《思与行<</SPAN>论语>新考述而篇第七(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译文】孔子说:“只陈述故义而不立新说,崇信而且热爱古代文化,这些方面我类同于老彭。”

【注释提要】

述,循也。作,造也。“述是循旧,作是创始。”《中庸》云:“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也。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也。”“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老彭,或说老子、彭祖。或说老子。包注:“老彭,殷贤大夫。”《大戴礼记·虞戴德》有“商老彭”。“昔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扬则抑,抑则扬。缀以德行,不任以言。”《古今人表》仲傀,又作仲虺。郑玄则谓:老,老聃;彭,彭祖。以老聃为周之太史也。《说苑》谓老子之师商容。商容,仲容、祝融也。   

何按:老氏世代为史官,精于天道,在商有老彭,在周有老聃,晚周有老莱子,皆老氏之族也。今传《道德经》,即老氏史官世传之学也。(详参何新《老子新考》卷三“老子考”。)    

【原文】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自年十五以上,我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注释提要】

 ,(1)旧注为束糈,即干肉,《说文》:“,脯也。”《梁传》注:束者,十也,凡物十曰束。2)束即“总角”,束发也。《大戴礼记·保傅》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传,束发而就大学。”卢注:“束发谓成童。”古以年十六为成人,则成童是十五。《白虎通·辟雍》:“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集解》引黄氏《论语后案》云:“自约束以上,谓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带饰之礼。郑玄注如此,汉时相传之师说也。”《后汉书·伏谌传》、《后汉书·延笃传》注:“自行束谓年十五以上。”“束,谓束带修饰。”“束以上,是谓童子也。”《后汉书·和帝纪》:“诏曰束良束。”   

何按:,当读为“须”。须,发也。束须即束发。《盐铁论》桑弘羊曰“臣结发束,得宿卫”,可证。古以年十五束发就学。故孔子亦云:“我十有五而志于学。”

【原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喜爱吟诵的有《诗经》、《尚书》。主持礼仪时,诵读都用标准正音。    

【注释提要】

雅言,旧注谓正言。似谬。何按:余读雅为吟,咏诵也。

 雅,正音,即标准口音。《方言》:“雅,夏也。”雅言,或即夏言也。中夏之言。孔安国曰:“雅言,正言也。”《集释》引《论语稽求》:“正言者,谓端其音声,审其句读,庄重而出之。与恒俗迥别,谓之庄语,亦谓之雅语。”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的人。我只是爱好考古,努力求学的人啊。”

【注释提要】

敏,旧训聪敏,即读此句为“我是既聪明又好学的人”。如此自诩,岂非笑话!何按:敏,勉也,努力。勉,不懈也。   

《思与行<</SPAN>论语>新考泰伯篇第八(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说:“懂礼。”孔子退出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请他前来,说:“我听说君子不结私党,难道君子也会护短吗?鲁君从吴国娶妻,由于女人是同姓,就改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懂礼,谁还不懂礼?”巫马期告诉孔子。孔子说:“我孔丘幸运呵!只要有过错,就会被人揭露。”   

【注释提要】

陈司败,陈之大夫。孔安国说:司败,陈、楚官名,即司寇。《左传》:“楚子西曰:臣归死于司败。”宣公四年传:“陈楚箴尹克黄自拘于司败。”杜预注云:“陈、楚名司寇为司败也。”《集注》:“司败,司寇。”郑玄则说为齐人,姓陈名司败。程树德引《水经古义》:“古田、陈字通,故以为齐大夫”。程树德说:“余考孔子于定公十四年自郑至陈,居三岁,复于哀二年自卫如陈,皆在陈侯时,屡住司城贞子家。司败之问,盖孔子在陈时也。司败之官唯陈楚有之,其为陈人无疑。”    

巫马期,孔子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旗),小孔子三十岁。巫马,以官名为姓。《周官》有巫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是也(即医马之官也)。属夏官,先世居是官,因以为氏也。   

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所生长之国加她的本姓。鲁娶于吴,吴为太伯之后,姬姓,这位夫人便应该称为吴姬。但鲁为周公之后,也姓姬,显然鲁君所娶,有悖于“同姓不婚”的周朝礼法,因改称“姬孟子”为“吴孟子”。

【原文】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演奏《诗经》一开始,听到《关雎》之曲,乐声飞扬而充盈在耳际啊!”   

【注释提要】

旧读:师挚,太师挚。太师,乐师也。何按:不确。师当读为《诗》,挚,执之。始,指奏乐之始。   

《关雎》,《诗》首篇。乐章开始叫做“升歌”,由“始”到“乱”,叫做“一成”。“乱”是“合乐”,犹如今日的合唱。当合奏之时,奏《关雎》的乐章,所以说“《关雎》之乱”。

     【原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有五位贤臣而使天下治平。武王也说:“我有十位良臣。”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在唐尧、虞舜的时代,那时人才最多。[到周代]其中有一人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罢了。拥有三分之二天下,还服事于殷朝,周文王的德行,也可以说是至高的德行了。”    

【注释提要】

 乱臣,何按:乱可读为良。良臣,贤臣也。    

《说文》:“乱,治也。”《尔雅·释诂》同。何按:乱音通理,故有治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引《大誓》:“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则“乱臣”就是“治国之臣”。周谷城《古史零证》认为“乱”有“亲近”义,则“乱臣”相当于《孟子·梁惠王下》“王无亲臣矣”的“亲臣”。或说乱古字从系,即“孙”,训治。

《思与行<</SPAN>论语>新考子罕篇第九(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①。   

【译文】孔子很少谈论功利与命,常讲仁。   

【注释提要】

何按:我读此句为:“子罕言利与命,语仁。”与,语也。   

旧则断句作:“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中讲利六次,讲命八次,讲仁则无数次,非罕言仁也。金人王若虚《误谬杂辨》、清人史绳祖《学齐占异》都以为这句应如此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训“与”,许也。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却赞成命,赞成仁”。黄式三《论语后案》则认为“罕”读为“轩”,显也。意思是“孔子很明显地谈到利、命和仁”。说皆甚谬!   

罕,希也。郑玄注:“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咸也。”何按:利者义之和,当读作“利者,刈之禾”也。割禾曰利,引申则大获曰利。   

【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道:“孔夫子难道真的是圣人吗?为什么他有那么多技能呢?”子贡说:“本来上天就是要使他成为圣人,所以才赋予他这样多技能呀。”    孔子听后,说:“这位太宰是不了解我呀!我年轻时出身于贫贱,所以会做许多为人们所鄙弃的事。贵族君子们会有这样多的技艺吗?不会的。”    

【注释提要】

此语可有二解:(1)君子,孔子自谓。意为:君子会认为自己技能太多吗?不会认为多的。(2)君子,指贵族出身,与吾少贱(即野人)相对言。   

何按:此则孔子自言身世,“少也贱”,殊可注意。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农夫来问我,我一无所知。但我从事情的正反两面去探询,就知悉了。”

【注释提要】

孔子这种叩两端而反问的方法,接近于苏格拉底以问话求答案的方法。    程树德以禅礼解此,曰:“净名云:‘言语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无离文字说解脱相。’昔有学者问于师曰:‘不作意时,还得寂然否?’答曰:‘若见寂然,即为作意。’噫!此空空之妙诠也。祝世禄《环碧斋小言》:‘禅那才下一语,便恐下语为尘,连忙又下一语扫之,又恐扫尘一语复为尘,连忙又下一语扫扫尘语。宗门尤为陡绝,弩之机,剑之锋,无容拟议。’六经原自无尘,而自为扫尘语亦不少。既已曰识曰知,又曰不识不知;既已曰再思曰九思,曰千虑曰百虑,又曰何思何虑,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应口即扫,何其迅速。”

【原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鼍),吾已矣夫!”   

【译文】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鼍龙不出现,我已不行了!”    

【注释提要】

 凤鸟,传说中的神鸟,即大鸵鸟。上古以为祥瑞。图,旧谓河图,讹也。河图当读为河鼍,即鼍龙也,与凤对言。此句疑原简文当作:河图不出。凤鸟对应河图(鼍)。鸵鸟、河鼍中原上古皆实有之,因气候变迁,孔子时代乃稀见,故云。   

编者按:“吾已矣夫”可译为“我也已老将死了”。

【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去九夷。有人说:“那里偏远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到那里,还有什么简陋?”   

【注释提要】

九夷,东夷。《明堂记》:“九夷之国,东方为九夷。”东夷古代常以指今之韩国及日本诸岛。《韩非子·说林上》云:“周公旦攻九夷而商盖伏。”商盖就是商奄,“鲁东海县本有夷属,故《尚书》称莱夷为岛夷。”(《四书稗疏》)    皇疏:“东有九夷:一元菟、二乐浪、三高丽、四满饰、五凫臾、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此海中之夷。”邢疏:“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元夷、风夷、阳夷。”   

《后汉书·东夷列传》:“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夫子不见用于中夏,乃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故东夷通以柔谨为风,异乎三方者也。敬政之所畅,则道义存焉。仲尼怀愤,以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者,夷有九种,朝鲜特九夷之一。”   

【原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后,要整理乐曲,使《雅》归雅乐、《颂》归颂乐,各自配上合适的乐曲。”   

【注释提要】

雅、颂,指诗经中的乐曲。   

“雅”和“颂”一方面是诗经内容分类的类名,一方面也是乐曲分类的类名。因古乐失传,已无可考。

《汉书·礼乐志》云:“周衰,王官失业,雅颂相错,孔子不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也。’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关雎》篇次非有所错,然洋洋之盛,必待孔子正乐之后。盖自新声即起,音律以乖,先王雅颂皆因之以乱,诗则是也,声则非也,故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思与行<</SPAN>论语>新考乡党篇第十(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原文】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与公祭,前一天不吃肉。祭祀之肉陈放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后,人就不能吃了。   

【注释提要】

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

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于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宿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杨伯峻说)

梁传》定公十四年传曰:“者何也?俎实也,祭肉也。生曰,熟。”《说文》:“番,宗庙火孰肉。《春秋传》曰:‘天子有事番焉。’”今或作“燔”。又《说文》:“胙,祭福肉也。”《左传》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赐齐侯胙。”天子诸侯祭毕,助祭之臣皆班赐之,以均神惠,即此注所云“牲体”也。凡杀牲皆于祭日旦明行事,至天子诸侯祭之明日又祭,谓之绎祭。祭毕,乃颁所赐肉及归实客之俎。则胙肉之来,或已三日,故不可再宿。    

【原文】席不正,不坐。   

【译文】坐席铺得不端正,不坐。   

【注释】

杨伯峻说:“古代没有椅和凳,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草、蒯草、竹篾以至禾穰为质料。现在日本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

《墨子·非儒》说:“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以“端”解“正”,则“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汉书·王尊传》,“[匡]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东乡席,起立延赏坐……而设不正之席,使下坐上”云云,“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礼制之意。   

【原文】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先出,然后再走出。   

【注释提要】

乡饮酒,乡社之祭也。即行乡饮酒礼。   

《礼记》乡饮酒有“少长以齿”。王制篇有“习乡尚齿”。即论年龄大小排序。《论语偶记》云:“此乡人饮酒,谓党正蜡祭饮酒也。经云‘杖者出,斯出矣’,是主于敬长。《周官·党正职》云:‘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乡饮酒义》第五节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党中饮酒亦称乡者,党,乡之细,与州长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之饮,同得为乡饮酒。康成云:“谓之乡者,州党乡之属也。”   

《礼记》,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故呼老人为杖者也。乡人饮酒者贵龄崇年,故出入以老人者为节也。段玉裁《经韵楼集》说:“乡饮酒礼古谓之乡。《说文》:‘饷,乡人饮酒。’其礼主于养老。”   

【原文】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乡人举行驱逐疫鬼之大礼时,他穿着礼服站立在家庙东阶(迎望)。   

【注释提要】

傩,鲁论作“献”。《礼记》作“裼”。字又作“难”。武祭,每年举行三次。驱逐疫鬼。   

《周官·占梦》云“季冬,遂令始难殴疫”,注:“难,谓执兵以有难却也。”《月令》:“季春之月,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难,以达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十二月,命方相氏索室中,逐疫鬼。凡难有三。季春国难,毕春气,诸侯以下不得难。仲秋天子难,达秋气,天子以下不得难。唯季冬难,贵贱皆得为,故谓之大。《郊特牲》注:“裼,强鬼也。”《论语》“乡人傩”,注云:“殴逐疫鬼。即《月令》所谓‘难阴气’也。”《郊特牲》:“乡人裼”,注:“裼强鬼”。《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殇”与“裼”通。鬼无主则为厉,故曰强鬼。   

    张衡《东京赋》:“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注引《续汉书》曰:“傩,持火炬送疫出端门外,驺骑传炬出宫,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集解》孔曰:“傩,驱逐疫鬼。恐惊先祖,故朝服而立于庙之阼阶。”   

皇疏:傩者,逐疫鬼也。为阴阳之气不即时退,疫鬼随而为人作祸,故天子使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执戈扬,玄衣朱裳,口作傩傩之声,以殴疫鬼也。一年三过为之,三月、八月、十二月也。故《月令》季春云“命国傩”,郑玄云:“此傩,傩阴气也。阴寒至此不止,害将及人,厉鬼随之而出行。”至仲秋又云“天子乃傩,”郑玄云:“此傩,傩阳气也。阳暑至此不衰,害亦将及人,厉鬼亦随之而出行。”至季冬又云“命有司大傩”,郑云:“此傩,傩阴气也。厉鬼将随强阴出害人也。”

《思与行<</SPAN>论语>新考先进篇第十一(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的,是(下层的)野人。后学习礼乐的,是(上层的)君子。如果用人,我追从先学礼乐的人。”

【注释提要】

《集注》:野人,谓郊外之民。君子,谓贤士大夫也。

何按:此章千古失解,后儒聚讼纷纭。孔子何以贬君子扬小人也?盖孔子早年亦被视为“野人”也。

【原文】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孔子说:“曾跟随我在陈国、蔡国的弟子,现在都已不在门下了。”

【注释提要】

孔子曾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云:“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已,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其正室皆谓之门子,掌其政令。”注云:“正室,适(嫡)子也。将代父当门者也。”适(嫡)子代父当门则称门子,“陈蔡之厄在哀四年庚戌,孔子时年六十一,子游十六,子夏十七。子夏《诗》有序,《书》有说,《易》与《丧服》有传,其传圣道之功甚大。子游以习礼列于文学,三代典章之遗,赖子游而存。惟当从陈蔡时尚在童稚之年,似稍嫌言之过早。”

按:此章也聚讼纷纭。窃意当在孔子归鲁之后,直解为是。《集注》谓:孔子尝厄陈蔡之间,弟子多从之者。此时皆不在门,故孔子思之,盖不忘其相从于患难之中也。

【原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门弟子)德行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辩的有:宰我,子贡。能行政的有:冉有,季路。精通文献的是:子游,子夏。

【注释提要】

文学,文字、学术。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皇侃疏引范宁说如此)。《后汉书·徐防传》说:“防上疏云:‘经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为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年岁比你们大,我已不中用了。你们平日常对我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准备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地说:“以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纵横于大国之间,训练军队,不怕闹饥荒,让我放手做,只需三年,便可使人民勇敢,并且会打仗。”

孔子冷笑。“冉求,你志向怎样?”

他答道:“长六七十里,宽五六十里的地方,由我去治理,三年后,使人民生活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我再请君子去施行。”

“公西赤,你怎么样?”

答:“我不能说做得到,但是我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事,举行盟会,头戴礼帽,我愿当一个小司礼。”

“曾点,你怎么样?”

他弹瑟的声音稀疏了,“铿”的一声停下来,放下瑟起身,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人讲的都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随意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答:“在暮春时节,当迎春的新服装己制成,同五六个青年,带着六七个少年,到沂水中洗浴,迎风舞雩;然后吟唱着去祭祀。”

孔子感叹道:“我欣赏曾点啊!”

三人走出后,曾皙问:“他们三人讲的怎么样?”

孔子说:“不过是随便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问:“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冷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而他谈话无礼,因此冷笑他。”

“冉求说的或许不是指一个国家吗?”

“长六七十里宽五六十里的地方还不是一个国家吗?”

“那么公西赤所说不也是治国吗?”

“如果宗庙祭祀之事还算是小事,那还有什么算是大事呢?”

【注释提要】

毋,其也。以,已也(《说文》:已,以也。以,用也)。毋吾以也,读作莫我用也。

杨伯峻说:“居,义与唐、宋人口语‘平居’同,平日、平常的意思。”知,了解。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是古代的土地面积计算方式。方,广也,指长度。如,容也,指宽度。

会同,同会。端章甫:端,玄端,古代礼服之名;章甫,礼帽之名。

相,即儒。儒音从需,需、须、觋、相、兄,古音皆相近通。都是执礼的祭师。

沂,水名。出山东邹县东北,西流经曲阜东南尼山。与洙水合,入于泗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平子请待于沂上”的“沂”。

《水经·泗水注》:“沂水北对稷门,稷门亦曰雩门。《左传》庄十年,公子偃请击宋师,窃从雩门,蒙皋比而出者也。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

皇疏引王弼云:“沂水近孔子宅,舞雩坛在其上,坛有树木,游者焉也。”皇疏:“暮春,谓建辰夏之三月也。年有四时,时有三月,初月为孟,次者为仲,后者为季。季春是三月也。”

舞雩,请雨之坛处也。雩,吁也,民不得雨故吁嗟也。祭而巫舞,故谓为舞雩也。沂水之上有请雨之坛,坛上有树木,故入沂浴,出登坛,庇于树下逐风凉也。咏,歌也。《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注曰:“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论衡·明雩》:“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左传》曰:“启蛰而雩。”又曰:“龙见而雩。” 启蛰、龙见皆二月也。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实。当今灵星,秋之雩也。《论语发微》:“其以雩在正岁二月则非。苍龙昏见东方,在正岁四月,始举雩祭。”故《左传》“龙见而雩”,杜注以为建巳。《论语》暮春,春尽为暮,已将四月。《春秋繁露·求雨》言“‘春雩之制,祝服苍衣,小童八人,服青衣而舞之’是也”。由《繁露》文观之,此冠者疑即祝类,童子即雩舞童子也。《四书稗疏》朱子谓韩愈、李翱疑裸身出浴之非礼,而不知汉上巳祓除、官民洁于东流之制。

《晋书·束皙传》言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出吴均《续齐谐记》,不足为据。《宋书·礼志》、《续汉志补注》引《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沙土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周札·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郑本“归”作“聩”,馈,祭也。《说文》:“馈,饷也。”饷、享通。《文选》李善注引《苍颉》:“馈,祭名也。”《论衡·明雩》引“咏而归”,释云:“咏,歌,馈,祭。歌咏而祭也。

《思与行<</SPAN>论语>新考颜渊篇第十二(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8月第1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匆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关于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礼制就是仁善。一旦做到,天下人都会趋向于仁善。实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现仁德的具体做法。”孔子说:“不符合礼制的,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不听。不符合礼制的,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不做。”颜渊说:“虽然我并不聪明,但请让我这样去做!”

【注释提要】

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孔子所说的“礼”,并不是一种礼仪(形式),也不是古老的“周礼”(周公之礼),而是重建现实中的制度化的礼制。

【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景不好,国用不足,怎么办?”有若答:“为何不采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征税呢?”鲁哀公说:“十分抽二,我都嫌不够,怎能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回答说:“让百姓丰足,那么君主又怎么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不丰足,那么君主又怎么能富足呢?”

【注释提要】

郑玄注:“盍,何不也。周法,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也。”何按:彻,撤也,即抽也。抽成曰彻。周之田税,十抽一曰“彻”。汉以来旧注皆释“彻”为通,谓不分公私田曰“通”,不确。

《四书稗疏》:《集注》之言彻法,在《论语》则曰:“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在《孟子》则以“都鄙用助,乡遂用贡”,谓周之彻法如此。《集注》之自相抵牾,唯此最为可讶。

上古税法,初曰贡,又曰助,又曰彻。贡,贡奉也。助,力役也。

以《周礼》考之,《遂人》曰:“以兴锄利民。”杜子春读“锄”为“助”,谓“起人民令相佐助”,是明各治其田,而时有早迟,力有赢缩,故令彼此易工以相佐助也。郑氏《考工记注》云:“以《载师职》及《司马法》论之,周制畿内之田用夏之贡法。以《诗》、《春秋》、《论语》、《孟子》论之,周制邦国用殷之助法。”《左传》宣公十五年云:“出不过藉。”所云藉者,正是助法。杜预所谓“借民力以耕公田”。《孟子》所云“助者藉也”。《梁传》云:“古者什一,藉而不税。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

赵岐注《孟子》云:“民耕五十亩者,贡上五亩,曰贡。耕七十亩者.以七亩作,助公家之耕,曰助。耕百亩者,彻通十亩以为赋,曰彻。”崔述《三代经界考》:公田、私田之名,唯助有之,彻未尝有也。如以为本助而今税亩,则有若不当对以盍彻,《孟子》不当云“周人百亩而彻”也。

皇侃疏: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曰:“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不税民之所治也。《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一个士人怎样做可以显达呢?”孔子说:“指什么呢,你所谓显达?”子张回答说:“在国家有名声,在家乡也有名声。”孔子说:“这叫出名而不叫显达。所谓显达,是品质正直追求正义。善于察言观色,谋事考虑下情。为国家服务通达,在家乡中也通达。只追求名声,表面仁善而行动上违背,并且心安理得。为国服务会有(恶)名,在家乡也会有(恶)名。”

【注释提要】

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国”。邦、国通。春秋前之中国实际是一个以多城邦联盟而拥有共主的王朝。家,指家邑,卿大夫的采邑。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关于仁。孔子说:“要爱人。”又问关于智。孔子说:“能识别人。”樊迟不理解。孔子又说:“让正直的人纠正不正之人,使不正之人变成正直。”樊迟退下来,见了子夏说:“刚才,我见先生问他什么是智慧,他说,‘让正直的人纠正不正之人?让不正之人变成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句话意义丰富啊!舜掌握天下,从人群中挑选,举拔了皋陶,于是那些不仁善者只妤走远。汤掌握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举拔了伊尹,于是不仁善者只好走远了。”

【注释提要】

“举直”而“使枉者直”,属于“仁”;知道谁是直人而举也,属于“智”,所以“举直错诸枉”是仁智之事,孔子屡言之(2.19)

何按:中国上古之继承制度,西周行宗法制以前,唐虞夏商四代,皆为选贤。商制兄终弟及,亦为立能(贤)不立嫡。宗法之本意则为世族,立嫡子以平息有继承权者的竞争。到春秋时,这一制度受到怀疑。由于宗子的繁衍,无继承权而又遭遇身份确认危机的贵族子弟大量滋生,游离于社会成为“游士”,遂提出对世家宗法继承问题的质疑。此即世亲与举贤之争,立嫡与选举之争。孔子首先系统表述这一点。主张举德、立贤,因此他称引古代,称引尧舜之禅让,立德不立亲,立贤不立嫡,引古喻今。他主张“选于众”以取贤,以直错于枉,正是对世亲宗法的挑战。

这个问题的提出,成为战国时诸子论争的一大焦点。

《群经义证》:“《汉书·王吉传》:‘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用皋陶、伊尹,不仁者远。’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即选于众也。皋伊皆非出自世胄,故《论语发微》言:‘子夏知孔子之意,必尧舜禹汤之为君,而后能尽用人之道,以垂百世之法。故言选举之事曰云云。’《公羊》隐元年何休说:‘当春秋时,废选举之务,置不肖于位,辄退绝之以生过失。至于君臣忿争出奔,国家之所以昏乱,社稷之所以危亡,故皆录之。’隐三年何休说:‘礼,公卿大夫土皆选贤而用之。卿大夫任重职大,不当世,为其秉政久,恩德广大,小人居之,必夺君子威权。故尹氏世立王子朝,齐崔氏世弑其君光。君子疾其末则正其本,见讥于卒者,亦不可造次无故驱逐,必因其过卒绝之。明君案见劳授赏,则众誉不能进无功;亲见恶行诛,则众谗不能退无罪。’此《春秋》讥世卿之义。盖卿大夫世,则举直错枉之法不行。有国者宜以不如人为患,故子夏述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皆不以世而以贤,以明大法。”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