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黄世殊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29) 十二、经学-15

$
0
0

《思与行<</B>论语>新考子路篇第十三(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卫国国君正召您去从政,您认为应先做什么事?”孔子说:“必须先纠正名分!”于路说:“是这样啊?您这是迂腐呀!有什么名分要纠正呢?”孔子说:“你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应当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顺;道理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建立不起来;礼乐制度建立不起来,运用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道怎么办好。所以君子必须先确定名分讲出道理,这样说出道理才必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是不能随便苟且的啊!”

【注释提要】

●正名:从汉以来异说纷纭。皇侃《义疏》引郑玄注云:“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左传》成公二年说:“唯器(礼器)与名(名义、名分)不可以假人。”《左传》桓公六年记:“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论语》中孔子有“觚不觚”之叹。“觚”而不像“觚”,有其名,无其实,就是名不正。孔子对齐景公之问,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讲正名。    《韩诗外传》卷五记:“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借)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曰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

《群书治要》引《申子·大体》:“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网,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主处其上,臣处其细。以其名听之,以其名视之,以其名命之。”

何按:名,命也。授之曰“命”,受之曰“名”。名即格,即等级,即秩序。等秩即差别,即分别,即名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求和谐但不尽相同,小人表面相同但内心却不和谐。”

【注释提要】

●和,多元的统一与协调。同,外表的整齐划一。关于“和”与“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晏子言及《国语·郑语》记史伯言:“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史伯也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关于“同”,晏子说:“君所谓可,臣亦曰可;君所谓否,臣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慎言,这些品行都接近于仁德。”

【注释提要】

●刚是坚强之名。韦氏《国语注》:“刚,强也。”郑君公治民篇注:“刚,谓强志不屈挠。”《说文》:“刚,强断也。”《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国语·楚语下》“毅而不勇”,毅是果断之谓。韦氏《国语注》:“毅,果也。”《说文》:“毅,妄怒也。一曰有决也。”泰伯篇包注“毅,强而能决断也”。

《思与行<</B>论语>新考宪问篇第十四(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浇)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对孔子说:“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但两人都不得好死; 禹和稷亲自耕种,却得到了天下。”孔子不答话。南官适退出。孔子说:“他是君子啊,这个人。他崇尚德义啊,这个人!

【注释提要】

●羿,古之善射者。羿,音诣。在古代传说中有三个羿,都是射箭能手。一为帝喾的射师,见于《说文》。二为唐尧时人,传说当时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羿射落了九个,见《淮南子·本经训》。三为夏代有穷国的君主,见《左传》襄公四年。这里所指的和《孟子·离娄》所载的“逢蒙学射于羿”的羿,据说都是夏代的羿。可知羿为工射之族,世代联名。

●奡音傲。也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寒浞的儿子。字又作“浇”。顾炎武《日知录》云:“古人以左右冲杀为荡。陈其锐卒,谓之跳荡;别帅谓之荡主。荡舟盖兼此义。”可参。

●君子:南宫适以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因之孔予称赞他。

编者按:若人,窃意可读作“那人”。若、诺音通。若,那也。

【原文】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制定一个诏命,先由裨谌起草之,再由世叔论议之,然后由外交官子羽修饰之,最后由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提要】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国语·周语》云:“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原文】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诡诈。”

【注释提要】

●谲,音决,欺诈。《说文》:“谲,权诈也。”

何按:《史记》有“滑稽列传”,滑稽今语义为幽默、调笑。其实本义亦即“诡谲”、“诡诈”之转语也。

【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死了公子纠,他不仅不殉主而死,反而还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们至今还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如果不是有管仲,我们现在也许都要系着辫子、穿左开襟的衣服了!难道一定要像小民百姓男男女女那样守信,以致自杀吊死在山沟里而不被人所知吗?”

【注释提要】

●被,披也。被发,披散头发,夷狄装束也。又或说即“编发”。《论语足征记》:《汉书·终军传》“解编发,削左衽”,师古曰:“编读曰辫。”《西南夷传》“编发”,《华阳国志·南中志》亦曰“编发左衽”。左衽,华族衣领向右开。夷狄左开,谓之“左衽”。“编发左衽”,即本此经之“被发左衽”,是被发即编发,编发即辫发也。

《尚书·毕命》:“小夷左衽。”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敲磬。有个挑筐人从门前经过,说:“这是有心事啊,这样敲磬!”一会儿又说:“讨厌呵,这铿锵之声。没有人了解你,那就该反省自己啊。水深,可以踩着砺石过去;水浅,可以提起衣襟趟水过去!”孔子说:“果然吗?他不知我的难处啊!”

【注释提要】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

编者按:

《沧浪之歌》出自《孺子歌》,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汉水流域之民歌。孔子、孟子及屈原《渔父》皆曾引述。所谓“孺子歌”,实即童谣。译文:有一首童谣说:“沧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腿脚。”孔子说:“弟子们听明白了!水清澈就可以洗帽子,水浑浊了就可以洗腿脚。办事要灵活啊。”)

【原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说:“《尚书》说:‘高宗瘖哑,三年不讲话。’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何必说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自管自事而一切听命于宰相,三年。”

【注释提要】

●谅阴,瘖哑。谅,古音从京,读为靖,静也。阴,瘖也,哑也。高宗,商王武丁。《集释》引《说文·长笺》引《书》作“谅瘖”。今《书·说命》作“亮阴”,注曰:“其惟弗言。”

●总己,“谓总摄己职”。冢宰,即宗宰,即总宰。薨,诸侯死曰薨。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孟子·滕文公上》)

《思与行<</B>论语>新考卫灵公篇第十五(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②。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善。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事情,必定先修利他的工具。居住在一个国家,要交往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中的仁者。”

【注释提要】

●士,周代城邦国家有政治身份之居民。相当于希腊城邦国家之“公民”。城邦中成年而有公民身份者称“士”。士者,什也,什者,什长之略语:士有从仕资格,战时任武士(军官)。平时则为专业武士,不事农商。往往与君子合称士君子。

【原文】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颜渊问治国。孔子说:“实施夏人的历法,乘坐殷人的车子,冠戴周人的礼帽,音乐用《韶》伴舞。远离于郑国的歌声,疏远于奸佞小人。因为郑国的歌曲淫靡,奸佞小人邪恶!”

【注释提要】

●夏之时:时,指历法。

何按:古历有三正之说。正,政也。即今言历法也。上古以制订历法为火正,即“火政”。夏历,实际是十月历法。以周历之十一月冬至为正月,以夏至为七月。十二月称岁终,十三月(一月)称正岁。然后依次为二月、三月至十月为一年。即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其下顺次为丑月、寅月等。三代历法不同,在于各有不同的春正月。夏历亦有古夏历与新夏历之不同。孔子主用之夏历,乃改良之新夏历也。今人误解古之三正,以为周以子月为正月,殷以丑月为正月,夏以寅月为正月。此说始于宋儒之误解。其说殊谬,概无可据。孔子时代,正朔虽用周历,但民间则早用改良之夏历。孔子主张因俗变时,故言“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辂音路。商车称“辂”。汉祭天用之,称“桑根车”。《左传》桓公二年:“大辂、越席,昭其俭也。”周制有五辂,玉、金、象、革、木,并多文饰,其中木辂最质朴。殷之辂也是木辂,孔子崇尚质朴,所以主张“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冕,指礼帽。周代礼帽较前代华贵精致,孔子追求美,赞美禹“致美乎黻冕”。

【原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与众人生活在一起,讲的却不是正经话,专耍小聪明,这种人很麻烦啊!”

【注释提要】

●《说文》:“慧,怀也。”按,今言“坏”。《史记索隐》:“慧,智也。”聪明多智一语,在汉语中有褒义亦有贬义。贬义称“坏”(怀),称“奸”(智,谲、“诈”(精明)。小慧,今语“小聪明”也。

【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大家都说他坏,必须要亲自考察;大家都说他好,也必须要亲自考察。”

【注释提要】

●《孟子·梁惠王》: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风俗通义·正失》引《论语》,“好”作“善”。此言为政之道,大善大奸其表象或正相反。群众表面舆论多来自于表象,不足为信也!

【原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于真理,不谋求于衣食。用力于耕作,还免不了挨饿。而只要学习,就必可以得到收获。所以君子只愁没有掌握真理,不忧愁子生活贫困。”

【注释提要】

●禄,敬神之米曰“禄”米,敬神之酒曰“禄”酒。皆于祭祀后赐之于祭祀者,曰散福、散禄。引申其义,食官粮者曰食禄。禄者,官禄也。禄、谷古字通,“禄”字本义为敬神之谷米。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能教育的都要给予教育,不要区分(贵贱、贫富、国别和种姓的)族类。”

【注释提要】

●有,宜也。适宜,能也。类,别也。类,群也。《说文》:“类,种类相似,唯犬为甚,故其字从犬。”

《吕氏春秋·劝学》:“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此可作本句之疏解。

《司马法》云:“古之教民,必先立贵贱之伦。使不相陵。”伦,即类也。故孔曰:有教,无类。

《思与行<</B>论语>新考季氏篇第十六(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更]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伐颛臾。

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有所行动。”

孔子说:“冉求!这事的过错在你吧?那个颛臾国,从前先王曾让它主持东蒙山,况且它在鲁国疆域之内,是侍奉宗社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是季夫子要打,我们两个家臣并不愿意。”

孔子说:“阿求啊,周任说过:‘能尽力就去任职,不能就该辞去。’见别人有危险而不去救持,跌倒了也不搀扶——那么何必还要你作为助手?你的话显然不对。让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让龟甲、宝玉毁坏在匣子中,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那个颛臾国,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邑,现在如果不攻下来,到了后世必然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求啊!君子讨厌那种嘴上说不要实际又想要而且为此制造借口(的人)。我听说,领导一国一家的人,所忧虑的不是缺少而是分配不均,不是贫困而是不安定。只要财产均平就无所谓贫穷,只要人际亲和则不怕财物缺少,只要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这样,如果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只要修整文治就能使他们自动前来。来了之后,也能使他们安定。现在你阿由与阿求啊,都在辅佐季氏,远方的人却不归服,又不能使他们自愿归来。国内已分崩离析,却不能保持稳定,反而策划在疆域之内大动干戈。我只怕季孙氏所真正应该忧虑的,并不是颛臾,而是在那宫殿的高墙之内啊。”

【注释提要】

●何按:此篇极其重要,是孔子的一篇政治宣言。颛臾:春秋时一个小国,鲁国的附庸国。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村,当是古颛臾之地。

●周任:疑即周聃,任聃音通,即老子也。

●“不患”两句:上句“寡”字下句“贫”字互倒。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六:“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译文据之。

●当时季氏权势很大,把持鲁国政事,鲁哀公想削弱其势力。因颛臾靠近季氏封地,季氏便担心它被哀公利用而对自己不利,所以要攻打它。孔子这句话道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萧墙,高墙。萧,削也,峭也。萧墙,叉称“肃墙”,削墙,即峻墙、高墙。指宫门前屏墙(郑玄注)。“萧墙之内”暗指鲁君。

【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那么礼乐制度和征伐都由天子决定。而当天下无道,则礼乐制度和征伐都由诸侯做主。诸侯做主,很少传到十代而政权仍不丧失。如果由大夫做主,很少传到五代而政权仍不丧失。如果让家臣操纵国家命脉,很少传到三代而政权仍不丧失。天下有道,政权就不会落到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就不会讥议朝政。”

【注释提要】

●此段话是针对鲁国季氏家族把持国政而发的。

杨伯峻说:“孔子这一段话可能是从考察历史,尤其是当日时事所得出的结论。‘自天子出’,孔子认为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如此;‘天下无道’则自齐桓公以后,周天子已无发号施令的力量了。齐自桓公称霸,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简公十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孔子亲身见之;晋自文公称霸,历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顷公九公,六卿专权,也是孔子所亲见的。所以说‘十世希不失’。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的。所以说‘五世希不失’。至于鲁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当身而败,不曾到过三世。当时各国家臣专政的,孔子言‘三世希不失’,盖宽言之。这也是历史演变的必然,愈近变动时代,权力再分配的斗争,一定愈加激烈。”(这是杨书中最佳之一注也)

《思与行<</B>论语>新考阳货篇第十七(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留下了一只小猪送给孔子。孔子等到阳货外出时,才去他家道谢。在半路上两人相通。阳货说:“来!我对你有话说。”(他)说:“怀藏着国宝却听任国家陷入混乱,这能算仁善吗?”答:“不能。”“想做事,却又多次丧失时机,这能算聪明吗?”答:“不能。”“岁月在流逝,时光是不会再回来的。”孔子说:“好吧,.我会出来做事的。”

【注释提要】

●阳货,又作阳虎,虎、货音通。孟氏家族之庶支别子。曾任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孔子少年时曾遭到阳虎之凌傲。后来阳虎一度把持季氏家族的大权和鲁国政权,因权力斗争失利而逃往齐国、晋国。

大夫,周礼之制,国有大夫、卿大夫及邑宰。卿大夫私家也有大夫,称“家大夫”或“臣大夫”(《四书剩言》)。阳虎乃季氏之家大夫。

季氏是司徒,下有大夫二人,一曰小宰,一曰小司徒。大夫亦即大仆,仆臣即辅臣,即陪臣、配臣。

《左传》“季氏之臣申丰”,杜预注为“属大夫;公叔文子之臣,《论语》称为臣大夫,此家大夫也。”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阳虎欲以己更孟氏,疑与孟孙同族。”孔疏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仕也。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也。”

●时,通侍,待也。当时礼节,大夫赏赐东西给士,如果士未能在家当面受赐,过后就要亲自上大夫家拜谢。《孟子·滕文公下》:“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慧和下等的愚笨才是永远固执不变的。”

【注释提要】

●知,智也。何按:此言“不变”,非谓“上智”不变、“下愚”不变。而是说只有上等智者、下等愚人,一旦拿定主意就不会改变也。《传习录》: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这六句话以及六种弊病吗?”答:“没有。”“坐下,我讲绐你。爱好仁善但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笨;爱好智谋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轻率;爱好言语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奸诈;爱好耿直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狡辩;爱好勇敢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作乱;爱好刚强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

【注释提要】

●蔽,弊也。

编者按:弊,坏也,糟也。案诸粤省客家方言,犹言坏人、坏事、坏物为“弊人”、“弊事”、“弊东西”。蔽、弊,广州粤语、客家方言均音北běi。

【原文】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说玉、帛吗?乐呀乐呀,难道只是说钟鼓吗?”

【注释提要】

●儒教中,最重视的是礼与乐。礼是制度与仪式。司马光《资治通鉴》论“礼”云:“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州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乐首先是宗教音乐,“乐以通神”,“乐以娱神”,“乐以兴神”,“乐以媚神”,认为乐是喜接沟通人神两界的特殊语言。第二是人类借以表达和宣泄情感的一种美文形式。孔子还建树了一种道德理想——仁善,仁善的目的是利人,是为了人,是人道和正义。他试图以“礼制”作为政治目标,以尊王,加强王权,阻遏当时正在分崩离析的政治秩序,使当时已呈现四分五裂的国家归于统一,统一于周礼。

【原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四面圆滑,那是道德之贼。”

【注释提要】

●乡,向,四向。愿,原,即圆。按旧说多谬也。

愿,《孟子》作“原”。《孟子·尽心下》:“何以是乡原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又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乡愿,愿,圆也。乡,方也(丁惟汾《方言音释》)。乡愿,方圆,说方为圆。

【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孔子说:“可恨那种冒充鲜红的紫色。可恨那种混乱典雅音乐的郑国流行音乐。可恨那种导致国家倾覆败亡的能言善辨者!”

【注释提要】

●紫之夺朱:朱,橙黄色;紫,暗红色。西周之君伯服本以朱色,春秋时候,鲁桓公和齐桓公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遂流行开来。《左传》哀公十七年卫浑良夫“紫衣狐裘”而被罪,那时紫色已代替了朱色而变为诸侯衣服的正色了。

《思与行<</B>论语>新考微子篇第十八(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去了,箕子沦为奴隶,比干由于直谏而被杀死。孔子说:“殷朝有三个人物!”

【注释提要】

●微子,名启,与纣王为同母兄弟。其母亲为帝乙之妾,故为庶子。帝乙死后,纣得嗣立,而微子不立。事见《吕氏春秋·仲冬纪》。《孟子·告子》则谓微子是纣的叔父。

●箕子,纣王的叔父。纣王无道,他劝谏而不听,便披发佯狂,被贬罚为奴隶。奴,隶也。奴的本义是俘虏。虏而不杀曰奴。字从女,女奴也。男子被虏而不杀,曰“隶”,即“力”,金文作“鬲”。

微子当为孔子家族之高祖。武王灭纣,封微子之后于宋。朱熹《集解》引马融:“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之庶兄。箕子、比干,纣之诸父也。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而见杀也。”

微子名房。箕子名考。《庄子·大宗师》:“伯夷、叔齐、箕子胥余。”司马彪注以胥余为箕子名。《尸子》亦云:“箕子胥余漆身为厉,被发佯狂。“《左传》定公九年:“阳虎曰:‘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吕氏春秋·仲冬纪》:“纣之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其时犹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史记·宋微子世家》曰:“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西伯昌之修德灭阮,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论语后录》引《吕氏春秋》:“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按《尚书》称微子为殷王元子,是纣之长兄。《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郑司农曰:“今之奴婢,古之罪人也。”

何按:夏商之奴称“胥”、“胥余”、“熏育”、“胥靡”,皆匈奴,粟未(苏美尔)异族俘人之转语。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语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一个疯子迎着孔子的车子唱歌而过。说:“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你的德行衰败了?过去的已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把握。算了吧!算了吧!当今从政者没有好人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那人急走而避开,孔子没能同他说上话。

【注释提要】

●接,迎也。舆,车也。

接舆,曹之升《四书摭余说》云:“《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

《高士传》: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庄子·人间世》: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风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世,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刘氏《正义》:“接舆,楚人,故称楚狂。”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对耦耕田。孔子路过那里,叫子路过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那个站在车旁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问:“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说:“是。”    说:“(当今)天下像滔滔的洪水,又有谁能改变?我看,你与其跟随要辅佐别人的人,不如跟随我们这种躲避乱世的人吧。”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翻地。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惘地说:“我们无法和鸟兽同群。我不和人作同类又能与谁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也就不必与你们一起想去改变它了。”

【注释提要】

●“长沮”、“桀溺”不是真姓名。耦耕是古代耕田的一种方法。此言相伴而耕。杨伯峻说:“春秋时代已经用牛耕田,不但由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的现象可以看出。”《国语·晋语》云“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尤为确证。又:或说“耦而耕”,即二人共用一件农具耒耜协同用力,进行耕作。

“耒和耜结合起来,成为‘耒耜’。耒耜的横木下有刃,一农人以足踏在耒耜的横木上,利用身体的重量把耜刃压入土中,这个动作叫做‘推’。耜既入土后,另一人斜抑它的柄子使土壤翻起,叫做‘发’。一推一发所起之土叫做‘拨’。反复推发的动作是由两个人做的,所以叫做‘耦耕’。”(1985年农业出版社《中国农史稿》,第32页)

●耰而不辍:古农具,形如榔头,用来击碎土块——俗语谓之土坷垃。《淮南子·汜论训》:“后世为之耒耜耨锄”,高诱注:“耰,椓块椎也”,即用耒耜翻土后再用“耰”打碎土块。辍,停止,《尔雅·释诂》:“辍,已也。” 耰音尤,播种之后,再以土覆之,磨而平之,使种入土,鸟不能啄,这便叫耰。

【原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古代的隐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心志,不玷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是降低了心志、玷污了身份了。但他们言论有规范,行为作深虑,才会这样做的。”又说:“虞仲、夷逸隐居,不讲话,洁身清白,弃官让权。我和这些人不同啊——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注释提要】

●清,纯洁。“身中清”,《史记》卷四十七引文作“行中清”。身,行也,动词。

●废中权,“中权”一名乃周代成语。《左传》宣十二年:“中权,后劲。”杜注:“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中权者,中军之权也。何按:权者,权器,今语秤砣也。有之则可称重,以四两之权可掣千斤之重,以小制大,故谓之权力。废中权者,放弃权力也。

《思与行<</B>论语>新考子张篇第十九(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以坚定志向,就自身的言行去发问、思考,仁善也就在其中了。”

【注释提要】

●孔注以为“志”与“识”同,那么,“博学笃志”便有“博闻强识”之意。

【原文】子夏曰:“百工[居]肆烈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正像各种工匠极思尽力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他所追求的最高真理。”

【注释提要】

●居肆,读为极思也,极思尽虑。以,而也。成,竞,完成。事,工事,作品。何按:赵佑《四书温故录》:“此‘居肆’疑多一居字。”其疑至确。原文当作:“百工肆(思)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后浅人不能读解,妄增一“居”字以为“居肆”,即居市,乃谬舛难解。

《说文》训“肆”,“极陈也”。是读之为“撒”,散,布也。

关于百工居肆,肆,市肆。《集注》:“肆,谓官府造作之处。”居肆者,其居常所作物器之处也。

虞翻易注引子夏曰:“工居肆。”《国语·齐语》:“管子对桓公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又曰:‘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若,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管子言士曰:“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韦昭注:“士,讲学道艺者。”俞樾《群经平议》:“肆者,市中陈物之处。故周官有肆长。以肆为官府造作之处,于古未闻。”程树德云,俞樾“‘肆’字,不特臆说无征,且于喻意不见矣。”

何按:士乃贵族子弟,食田禄者。有资格出任公职,战争时任军官即什人长,士之得名即于“什长”,省称“什”,“推十合一曰士。”(《说文》)又书作“仕”。无战事时则学,学为充文吏以就公职也。其学乃国家所设,在周诗中称作“公堂”。公堂又即宗族集会之所,字又作“党”,所谓“乡党”,亦即乡社所在。乡堂公族全民之会,称“同会”,省称曰“同”。

●致,穷也。尽也。道,至善之道。刘宝楠云:“《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即致其道之谓,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致义同。”其说至确。

【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强。”子服景伯以此言告知子贡。子贡说:“比如围墙,我的围墙只高到肩膀,从外就能窥见屋里陈设的美好。而我先生的围墙却有几丈高,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壮美,众多官舍的富丽。能找到这个门户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那位先生才会那样说,不也很正常吗!”

【注释提要】

●官,宫也,房舍。官字的本义是房舍,即馆。其后才引申为官职之义(说见俞樾《群经平议》卷三及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

【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没有用!仲尼是诋毁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是丘陵.还是能攀缘的。仲尼,是太阳和月亮,是无法攀越的。一个人即使关起门来不看(日、月),那么对于日月来说,又有什么伤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己的不自量而已。”

【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于贡说:“您(对孔子)表现得那么恭敬,难道仲尼真的比您强吗?”子贡说:“君子只要讲一句话就可以显出他是否聪明,一句话就可以显出他是否无知,所以讲话不可不慎重啊。我的老师是无法超越的,就像青天无法用梯子攀登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做了诸侯或大夫,那才真是站立到了该在的地位上,大道于是才能得以实行,安定于是也才能降临,动乱于是才能平息。他活着时能使万物滋荣,死了会使大家悲痛,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被超越呢?”

《思与行<</B>论语>新考尧曰篇第二十(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汤)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

尧说:“舜啊!天命已降临于你身上。你要永远手执铃钟!直到四海干涸,天命终结。”

舜也这样告命于禹。

(汤)说:“我小子履敬用黑色的公牛,敬告于光明显赫的天帝:对于有罪的我,我不敢请求赦免。您臣子的罪过不可能被遮蔽,一切都明察于您的心里。如果我自身有罪,请不要加罪于天下万城。如果天下万城有罪,罪责都在我一人之身。

周朝大颁赏赐,善人因此富贵。

(周武王说:)“虽然有至亲的近亲,也不如举用仁善之人。如果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我一人。”

于是审立度量衡,修明法度,建立官制,从而政令向四方畅通无阻。复兴了已灭亡的国家,恢复了已绝灭的世族,起用了隐居的贤士,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

(他)所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葬、祭祀。

(他)由于宽厚从而得到众人的拥护,由于讲信义从而使人民乐于为其所使用,由于赏罚严明从而使人乐于建立功勋,由于公正从而使人心欢悦。

【注释提要】

●这一章的文字前后不相连贯,从宋朝苏轼以来便有许多人疑心它有脱落。

中,钟铎。上古帝王发布大命、历法,均手执钟铎(钲)以颁令。允,永也。又谐音于中、正、中庸。

●“予小子”和“予一人”都是上古帝王自称之词。从《史记·殷本纪》中知道汤名天乙,甲骨卜辞作“大乙”。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宋翔凤说,“虽有周亲”四句是周武王封诸侯之辞,尤其像封姜太公于齐之辞。

●“谨权量,审法度”,权就是量轻重的衡量,量就是容量,度就是长度。

“法度”不是法律制度之意。《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秦权、秦量的刻辞中都有“法度”一词,都是指长度的分、寸、尺、丈、引而言。

废官,赵佑《四书温故录》云:“或有职而无其官,或有官而不举其职,皆曰废。”刘宝楠《正义》引《汉书·律历志》“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说:“据志此文,是‘谨权量’以下皆孔子语,故何休公羊昭三十二年注引此节文冠以孔子曰”云云,则不足为证。因为汉人引《论语》,不论是否孔子之言,多称“孔子曰”。《困学纪闻》曾举出《汉书·艺文志》引“小道可观”(19.4),《后汉书·蔡邕传》引“致远恐泥”(同上)皆以子夏之言为孔子。《论衡·率性》云“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中最卓者也”。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国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

子张问孔子:“应如何做才可以从政?”

孔子说:“崇尚五种美德,屏除四种邪恶,这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是哪五种美德?”

孔子说:“君子给人恩惠,却不耗费。用百姓服劳役,百姓却不怨恨。有目标却不贪婪。达到目标却不傲慢。有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问:“怎样才能‘给人恩惠却不耗费’?”

孔子说:“顺应着人民的利益而让他们自己去做,这不就是给予恩惠又不耗费吗?只让人民做他们必须出力的事,谁还会怨恨呢?追求仁善而得到仁善,还要希求什么呢?君子不论对方人多与少,权势大与小,都不怠慢,不就能安泰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端正整齐,目光尊严,仪态庄重,使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那么是哪四种邪恶?”

孔子说:“不作教化就杀人,这叫‘虐’。不先告诫,就杀人,这叫‘暴’。开头迟慢后来却限期完成,这叫‘贼’。给人财物,但临出手之际却十分吝惜,这叫‘自私’。”

《何新古典新论——何新论孔子》(共三卷:《孔丘年谱长编》、《圣者·孔子传》、《论孔学》;同心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北京)

内容提要:

何新论孔子(三卷)是何新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新论述。其主要新论点有:

一、孔子不是先秦百家之一家、诸子之一子。孔子与老氏同为晚周战国诸子之大宗师。孔子及其学徒所组织之“儒党”,不仅是一个学术团体,也是一个履行特定政治宗旨从事政治活动之团体,实际是中国最早的政党。孔子不是一介空谈之布衣书生。孔子是当时著名之政治家。孔子知兵,也是当时知名之军事家和有勇力之武士。战国著名军事家吴起是孔子弟子子夏之弟子。战国荀卿、韩非一派法家之学亦源出儒家。盖战国后出现墨、法、名、兵及术数、阴阳等百家学皆可溯源于孔氏之学,这是孔子所以伟大而地位高于先秦诸子,处圣者地位之根本原因。

二、孔学在汉武帝后分道为“今文”孔学与“古文”孔学两端。两家倾轧势同水火,主要不是因为文字、版本之歧异,而是由于利益集团及政治立场之分野,导致学术立场之分歧。

何新所著《孔丘年谱长编》,凡50万言,此前已经出过3个版本。此次新版,内容有重要的修改和补充,援引史料宏富,对孔子一生逐年考订,书中增加了何新撰写的《孔子世家正误》。对于孔子生平多有揭秘抉隐之研究,立论新颖多为前人所未述者。

三、《圣者·孔子传》及《论孔学》二书均系第一次出版。

《孔丘年谱长编》新版序言(2012年1月30日夜何新记于沪上。收入《孔丘年谱长编》,同心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北京)

  内容提要:

  ●孔子学术和政治思想与汉代以后儒教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不同

  ●孔子生平事迹遭遇了后世有意无意的极其巨大的沉埋和误解

  ●儒家社团本是一个主张革新求变、革故鼎新的政治团体

  ●孔子一生的思想始终是在变化和发展着

  ●儒家今文学派乃是宗源于子夏及荀子的学术流派

  ●经古文学派是主张复古保守的贵族主义倾向的儒学“原教旨主义”

  ●汉唐以后儒学发展成为一个保守主义的帝国国家信仰和治国宗教

  ●汉晋以下至唐宋元明清时期孔子一直被不断神化、圣化、偶像化

  ●被神圣化和近代被妖魔化的两种孔子都并不是历史中那位真正的孔子

  ●从沉埋史料与种种误解和诬蔑中重新挖掘历史中的孔子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序文摘录】:

  在大部分现代人的心目中,孔子仅乃是一个私塾先生式的兴办“私学”的“教育家”。……于是孔子一直被解读为一个近乎冬烘的迂腐文人——抱着一肚子关于“周礼”以及“仁义”的酸腐思想,终日喋喋不休地四处周游进行说教。(也不知他与弟子们的衣食吃喝从何而来。)在他的身边则围聚着一群近乎白痴只知盲目信从他那些伦理说教的年轻fans(如颜回之辈)。生平事迹只是不断地从一个小国家被驱逐到另一个小国家,四处碰壁。这就是现代学术界所一直向人们描述的一副可怜而可悲的孔子形象。试问:如此一个生不逢时的晦气人物,又有何伟大精彩可言?!

……

但是,这种形象的孔子,并不是真正生活于历史中的孔子,而是几千年间被“圣”化和丑化后,关于这位圣人所残留的一副木乃伊形象。在几千年的圣化、神化和虚幻化过程中,孔子一生真实的经历、生活、血肉、情欲都已被抽离而空壳化了;因此,留下来的只能是这么一个荒谬、呆愚、徒有道德空言的孔子。

实际上,如果孔子真的只是这样一个呆板、无聊、冬烘、无能的人物,何以竟能顶着中华“圣人”的称号而历两千多年?另一方面,如果孔子只是这样一个完全不值得崇拜的偶像,而数千年来这个民族的全体文化及政治精英竟曾如此地追随之、崇拜之,岂不是整体地过于弱智了吗?!难怪五四时代激进的新派分子要高呼“打倒孔家店”,而主张推倒全部儒教与经学了!

我纂写这部年谱及传记的目的,是试图寻找和挖掘出历史中那个曾经生存过的真正的孔子。

  据我的考察:那是一个生于贫贱长于忧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孔子;一个弘毅任远,不屈不挠,一而贯之,矢志不移于寻求救国利民之道的孔子;是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和组织家的孔子;是一个“诗、书、礼、乐、御、射”六艺兼通,勇毅过人,胸怀大志,锲而不舍行其所志,智慧过人学识渊博的孔子;也是一个充满柔情和狡谲,极善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的确堪称所谓“圣之时者”的孔子。

《思与行<</B>论语>新考子路篇第十三(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卫国国君正召您去从政,您认为应先做什么事?”孔子说:“必须先纠正名分!”于路说:“是这样啊?您这是迂腐呀!有什么名分要纠正呢?”孔子说:“你粗野啊,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应当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顺;道理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建立不起来;礼乐制度建立不起来,运用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道怎么办好。所以君子必须先确定名分讲出道理,这样说出道理才必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是不能随便苟且的啊!”

【注释提要】

●正名:从汉以来异说纷纭。皇侃《义疏》引郑玄注云:“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左传》成公二年说:“唯器(礼器)与名(名义、名分)不可以假人。”《左传》桓公六年记:“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论语》中孔子有“觚不觚”之叹。“觚”而不像“觚”,有其名,无其实,就是名不正。孔子对齐景公之问,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讲正名。    《韩诗外传》卷五记:“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借)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曰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孔子曰:‘正假马之言而君臣之义定矣。’”

《群书治要》引《申子·大体》:“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网,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主处其上,臣处其细。以其名听之,以其名视之,以其名命之。”

何按:名,命也。授之曰“命”,受之曰“名”。名即格,即等级,即秩序。等秩即差别,即分别,即名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求和谐但不尽相同,小人表面相同但内心却不和谐。”

【注释提要】

●和,多元的统一与协调。同,外表的整齐划一。关于“和”与“同”,《左传》昭公二十年记晏子言及《国语·郑语》记史伯言:“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史伯也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关于“同”,晏子说:“君所谓可,臣亦曰可;君所谓否,臣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慎言,这些品行都接近于仁德。”

【注释提要】

●刚是坚强之名。韦氏《国语注》:“刚,强也。”郑君公治民篇注:“刚,谓强志不屈挠。”《说文》:“刚,强断也。”《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国语·楚语下》“毅而不勇”,毅是果断之谓。韦氏《国语注》:“毅,果也。”《说文》:“毅,妄怒也。一曰有决也。”泰伯篇包注“毅,强而能决断也”。

《思与行<</B>论语>新考宪问篇第十四(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浇)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对孔子说:“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但两人都不得好死; 禹和稷亲自耕种,却得到了天下。”孔子不答话。南官适退出。孔子说:“他是君子啊,这个人。他崇尚德义啊,这个人!

【注释提要】

●羿,古之善射者。羿,音诣。在古代传说中有三个羿,都是射箭能手。一为帝喾的射师,见于《说文》。二为唐尧时人,传说当时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羿射落了九个,见《淮南子·本经训》。三为夏代有穷国的君主,见《左传》襄公四年。这里所指的和《孟子·离娄》所载的“逢蒙学射于羿”的羿,据说都是夏代的羿。可知羿为工射之族,世代联名。

●奡音傲。也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寒浞的儿子。字又作“浇”。顾炎武《日知录》云:“古人以左右冲杀为荡。陈其锐卒,谓之跳荡;别帅谓之荡主。荡舟盖兼此义。”可参。

●君子:南宫适以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因之孔予称赞他。

编者按:若人,窃意可读作“那人”。若、诺音通。若,那也。

【原文】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制定一个诏命,先由裨谌起草之,再由世叔论议之,然后由外交官子羽修饰之,最后由东里子产润色之。”

【注释提要】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国语·周语》云:“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原文】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诡诈。”

【注释提要】

●谲,音决,欺诈。《说文》:“谲,权诈也。”

何按:《史记》有“滑稽列传”,滑稽今语义为幽默、调笑。其实本义亦即“诡谲”、“诡诈”之转语也。

【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死了公子纠,他不仅不殉主而死,反而还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们至今还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如果不是有管仲,我们现在也许都要系着辫子、穿左开襟的衣服了!难道一定要像小民百姓男男女女那样守信,以致自杀吊死在山沟里而不被人所知吗?”

【注释提要】

●被,披也。被发,披散头发,夷狄装束也。又或说即“编发”。《论语足征记》:《汉书·终军传》“解编发,削左衽”,师古曰:“编读曰辫。”《西南夷传》“编发”,《华阳国志·南中志》亦曰“编发左衽”。左衽,华族衣领向右开。夷狄左开,谓之“左衽”。“编发左衽”,即本此经之“被发左衽”,是被发即编发,编发即辫发也。

《尚书·毕命》:“小夷左衽。”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敲磬。有个挑筐人从门前经过,说:“这是有心事啊,这样敲磬!”一会儿又说:“讨厌呵,这铿锵之声。没有人了解你,那就该反省自己啊。水深,可以踩着砺石过去;水浅,可以提起衣襟趟水过去!”孔子说:“果然吗?他不知我的难处啊!”

【注释提要】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

编者按:

《沧浪之歌》出自《孺子歌》,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汉水流域之民歌。孔子、孟子及屈原《渔父》皆曾引述。所谓“孺子歌”,实即童谣。译文:有一首童谣说:“沧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腿脚。”孔子说:“弟子们听明白了!水清澈就可以洗帽子,水浑浊了就可以洗腿脚。办事要灵活啊。”)

【原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说:“《尚书》说:‘高宗瘖哑,三年不讲话。’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何必说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自管自事而一切听命于宰相,三年。”

【注释提要】

●谅阴,瘖哑。谅,古音从京,读为靖,静也。阴,瘖也,哑也。高宗,商王武丁。《集释》引《说文·长笺》引《书》作“谅瘖”。今《书·说命》作“亮阴”,注曰:“其惟弗言。”

●总己,“谓总摄己职”。冢宰,即宗宰,即总宰。薨,诸侯死曰薨。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孟子·滕文公上》)

《思与行<</B>论语>新考卫灵公篇第十五(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②。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善。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事情,必定先修利他的工具。居住在一个国家,要交往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中的仁者。”

【注释提要】

●士,周代城邦国家有政治身份之居民。相当于希腊城邦国家之“公民”。城邦中成年而有公民身份者称“士”。士者,什也,什者,什长之略语:士有从仕资格,战时任武士(军官)。平时则为专业武士,不事农商。往往与君子合称士君子。

【原文】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颜渊问治国。孔子说:“实施夏人的历法,乘坐殷人的车子,冠戴周人的礼帽,音乐用《韶》伴舞。远离于郑国的歌声,疏远于奸佞小人。因为郑国的歌曲淫靡,奸佞小人邪恶!”

【注释提要】

●夏之时:时,指历法。

何按:古历有三正之说。正,政也。即今言历法也。上古以制订历法为火正,即“火政”。夏历,实际是十月历法。以周历之十一月冬至为正月,以夏至为七月。十二月称岁终,十三月(一月)称正岁。然后依次为二月、三月至十月为一年。即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其下顺次为丑月、寅月等。三代历法不同,在于各有不同的春正月。夏历亦有古夏历与新夏历之不同。孔子主用之夏历,乃改良之新夏历也。今人误解古之三正,以为周以子月为正月,殷以丑月为正月,夏以寅月为正月。此说始于宋儒之误解。其说殊谬,概无可据。孔子时代,正朔虽用周历,但民间则早用改良之夏历。孔子主张因俗变时,故言“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辂音路。商车称“辂”。汉祭天用之,称“桑根车”。《左传》桓公二年:“大辂、越席,昭其俭也。”周制有五辂,玉、金、象、革、木,并多文饰,其中木辂最质朴。殷之辂也是木辂,孔子崇尚质朴,所以主张“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冕,指礼帽。周代礼帽较前代华贵精致,孔子追求美,赞美禹“致美乎黻冕”。

【原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与众人生活在一起,讲的却不是正经话,专耍小聪明,这种人很麻烦啊!”

【注释提要】

●《说文》:“慧,怀也。”按,今言“坏”。《史记索隐》:“慧,智也。”聪明多智一语,在汉语中有褒义亦有贬义。贬义称“坏”(怀),称“奸”(智,谲、“诈”(精明)。小慧,今语“小聪明”也。

【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大家都说他坏,必须要亲自考察;大家都说他好,也必须要亲自考察。”

【注释提要】

●《孟子·梁惠王》: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风俗通义·正失》引《论语》,“好”作“善”。此言为政之道,大善大奸其表象或正相反。群众表面舆论多来自于表象,不足为信也!

【原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于真理,不谋求于衣食。用力于耕作,还免不了挨饿。而只要学习,就必可以得到收获。所以君子只愁没有掌握真理,不忧愁子生活贫困。”

【注释提要】

●禄,敬神之米曰“禄”米,敬神之酒曰“禄”酒。皆于祭祀后赐之于祭祀者,曰散福、散禄。引申其义,食官粮者曰食禄。禄者,官禄也。禄、谷古字通,“禄”字本义为敬神之谷米。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能教育的都要给予教育,不要区分(贵贱、贫富、国别和种姓的)族类。”

【注释提要】

●有,宜也。适宜,能也。类,别也。类,群也。《说文》:“类,种类相似,唯犬为甚,故其字从犬。”

《吕氏春秋·劝学》:“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此可作本句之疏解。

《司马法》云:“古之教民,必先立贵贱之伦。使不相陵。”伦,即类也。故孔曰:有教,无类。

《思与行<</B>论语>新考季氏篇第十六(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更]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伐颛臾。

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有所行动。”

孔子说:“冉求!这事的过错在你吧?那个颛臾国,从前先王曾让它主持东蒙山,况且它在鲁国疆域之内,是侍奉宗社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是季夫子要打,我们两个家臣并不愿意。”

孔子说:“阿求啊,周任说过:‘能尽力就去任职,不能就该辞去。’见别人有危险而不去救持,跌倒了也不搀扶——那么何必还要你作为助手?你的话显然不对。让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让龟甲、宝玉毁坏在匣子中,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那个颛臾国,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邑,现在如果不攻下来,到了后世必然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求啊!君子讨厌那种嘴上说不要实际又想要而且为此制造借口(的人)。我听说,领导一国一家的人,所忧虑的不是缺少而是分配不均,不是贫困而是不安定。只要财产均平就无所谓贫穷,只要人际亲和则不怕财物缺少,只要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这样,如果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只要修整文治就能使他们自动前来。来了之后,也能使他们安定。现在你阿由与阿求啊,都在辅佐季氏,远方的人却不归服,又不能使他们自愿归来。国内已分崩离析,却不能保持稳定,反而策划在疆域之内大动干戈。我只怕季孙氏所真正应该忧虑的,并不是颛臾,而是在那宫殿的高墙之内啊。”

【注释提要】

●何按:此篇极其重要,是孔子的一篇政治宣言。颛臾:春秋时一个小国,鲁国的附庸国。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村,当是古颛臾之地。

●周任:疑即周聃,任聃音通,即老子也。

●“不患”两句:上句“寡”字下句“贫”字互倒。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六:“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译文据之。

●当时季氏权势很大,把持鲁国政事,鲁哀公想削弱其势力。因颛臾靠近季氏封地,季氏便担心它被哀公利用而对自己不利,所以要攻打它。孔子这句话道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萧墙,高墙。萧,削也,峭也。萧墙,叉称“肃墙”,削墙,即峻墙、高墙。指宫门前屏墙(郑玄注)。“萧墙之内”暗指鲁君。

【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孔子说:“如果天下有道,那么礼乐制度和征伐都由天子决定。而当天下无道,则礼乐制度和征伐都由诸侯做主。诸侯做主,很少传到十代而政权仍不丧失。如果由大夫做主,很少传到五代而政权仍不丧失。如果让家臣操纵国家命脉,很少传到三代而政权仍不丧失。天下有道,政权就不会落到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就不会讥议朝政。”

【注释提要】

●此段话是针对鲁国季氏家族把持国政而发的。

杨伯峻说:“孔子这一段话可能是从考察历史,尤其是当日时事所得出的结论。‘自天子出’,孔子认为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如此;‘天下无道’则自齐桓公以后,周天子已无发号施令的力量了。齐自桓公称霸,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简公十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孔子亲身见之;晋自文公称霸,历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顷公九公,六卿专权,也是孔子所亲见的。所以说‘十世希不失’。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的。所以说‘五世希不失’。至于鲁季氏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当身而败,不曾到过三世。当时各国家臣专政的,孔子言‘三世希不失’,盖宽言之。这也是历史演变的必然,愈近变动时代,权力再分配的斗争,一定愈加激烈。”(这是杨书中最佳之一注也)

《思与行<</B>论语>新考阳货篇第十七(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他留下了一只小猪送给孔子。孔子等到阳货外出时,才去他家道谢。在半路上两人相通。阳货说:“来!我对你有话说。”(他)说:“怀藏着国宝却听任国家陷入混乱,这能算仁善吗?”答:“不能。”“想做事,却又多次丧失时机,这能算聪明吗?”答:“不能。”“岁月在流逝,时光是不会再回来的。”孔子说:“好吧,.我会出来做事的。”

【注释提要】

●阳货,又作阳虎,虎、货音通。孟氏家族之庶支别子。曾任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孔子少年时曾遭到阳虎之凌傲。后来阳虎一度把持季氏家族的大权和鲁国政权,因权力斗争失利而逃往齐国、晋国。

大夫,周礼之制,国有大夫、卿大夫及邑宰。卿大夫私家也有大夫,称“家大夫”或“臣大夫”(《四书剩言》)。阳虎乃季氏之家大夫。

季氏是司徒,下有大夫二人,一曰小宰,一曰小司徒。大夫亦即大仆,仆臣即辅臣,即陪臣、配臣。

《左传》“季氏之臣申丰”,杜预注为“属大夫;公叔文子之臣,《论语》称为臣大夫,此家大夫也。”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阳虎欲以己更孟氏,疑与孟孙同族。”孔疏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仕也。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也。”

●时,通侍,待也。当时礼节,大夫赏赐东西给士,如果士未能在家当面受赐,过后就要亲自上大夫家拜谢。《孟子·滕文公下》:“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原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慧和下等的愚笨才是永远固执不变的。”

【注释提要】

●知,智也。何按:此言“不变”,非谓“上智”不变、“下愚”不变。而是说只有上等智者、下等愚人,一旦拿定主意就不会改变也。《传习录》: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这六句话以及六种弊病吗?”答:“没有。”“坐下,我讲绐你。爱好仁善但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笨;爱好智谋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轻率;爱好言语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奸诈;爱好耿直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狡辩;爱好勇敢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作乱;爱好刚强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

【注释提要】

●蔽,弊也。

编者按:弊,坏也,糟也。案诸粤省客家方言,犹言坏人、坏事、坏物为“弊人”、“弊事”、“弊东西”。蔽、弊,广州粤语、客家方言均音北běi。

【原文】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说玉、帛吗?乐呀乐呀,难道只是说钟鼓吗?”

【注释提要】

●儒教中,最重视的是礼与乐。礼是制度与仪式。司马光《资治通鉴》论“礼”云:“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州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乐首先是宗教音乐,“乐以通神”,“乐以娱神”,“乐以兴神”,“乐以媚神”,认为乐是喜接沟通人神两界的特殊语言。第二是人类借以表达和宣泄情感的一种美文形式。孔子还建树了一种道德理想——仁善,仁善的目的是利人,是为了人,是人道和正义。他试图以“礼制”作为政治目标,以尊王,加强王权,阻遏当时正在分崩离析的政治秩序,使当时已呈现四分五裂的国家归于统一,统一于周礼。

【原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四面圆滑,那是道德之贼。”

【注释提要】

●乡,向,四向。愿,原,即圆。按旧说多谬也。

愿,《孟子》作“原”。《孟子·尽心下》:“何以是乡原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又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乡愿,愿,圆也。乡,方也(丁惟汾《方言音释》)。乡愿,方圆,说方为圆。

【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孔子说:“可恨那种冒充鲜红的紫色。可恨那种混乱典雅音乐的郑国流行音乐。可恨那种导致国家倾覆败亡的能言善辨者!”

【注释提要】

●紫之夺朱:朱,橙黄色;紫,暗红色。西周之君伯服本以朱色,春秋时候,鲁桓公和齐桓公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遂流行开来。《左传》哀公十七年卫浑良夫“紫衣狐裘”而被罪,那时紫色已代替了朱色而变为诸侯衣服的正色了。

《思与行<</B>论语>新考微子篇第十八(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去了,箕子沦为奴隶,比干由于直谏而被杀死。孔子说:“殷朝有三个人物!”

【注释提要】

●微子,名启,与纣王为同母兄弟。其母亲为帝乙之妾,故为庶子。帝乙死后,纣得嗣立,而微子不立。事见《吕氏春秋·仲冬纪》。《孟子·告子》则谓微子是纣的叔父。

●箕子,纣王的叔父。纣王无道,他劝谏而不听,便披发佯狂,被贬罚为奴隶。奴,隶也。奴的本义是俘虏。虏而不杀曰奴。字从女,女奴也。男子被虏而不杀,曰“隶”,即“力”,金文作“鬲”。

微子当为孔子家族之高祖。武王灭纣,封微子之后于宋。朱熹《集解》引马融:“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之庶兄。箕子、比干,纣之诸父也。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而见杀也。”

微子名房。箕子名考。《庄子·大宗师》:“伯夷、叔齐、箕子胥余。”司马彪注以胥余为箕子名。《尸子》亦云:“箕子胥余漆身为厉,被发佯狂。“《左传》定公九年:“阳虎曰:‘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吕氏春秋·仲冬纪》:“纣之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其时犹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史记·宋微子世家》曰:“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西伯昌之修德灭阮,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论语后录》引《吕氏春秋》:“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按《尚书》称微子为殷王元子,是纣之长兄。《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郑司农曰:“今之奴婢,古之罪人也。”

何按:夏商之奴称“胥”、“胥余”、“熏育”、“胥靡”,皆匈奴,粟未(苏美尔)异族俘人之转语。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语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的一个疯子迎着孔子的车子唱歌而过。说:“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你的德行衰败了?过去的已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把握。算了吧!算了吧!当今从政者没有好人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那人急走而避开,孔子没能同他说上话。

【注释提要】

●接,迎也。舆,车也。

接舆,曹之升《四书摭余说》云:“《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

《高士传》: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庄子·人间世》: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风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世,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刘氏《正义》:“接舆,楚人,故称楚狂。”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对耦耕田。孔子路过那里,叫子路过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那个站在车旁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问:“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说:“是。”    说:“(当今)天下像滔滔的洪水,又有谁能改变?我看,你与其跟随要辅佐别人的人,不如跟随我们这种躲避乱世的人吧。”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翻地。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惘地说:“我们无法和鸟兽同群。我不和人作同类又能与谁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也就不必与你们一起想去改变它了。”

【注释提要】

●“长沮”、“桀溺”不是真姓名。耦耕是古代耕田的一种方法。此言相伴而耕。杨伯峻说:“春秋时代已经用牛耕田,不但由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的现象可以看出。”《国语·晋语》云“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尤为确证。又:或说“耦而耕”,即二人共用一件农具耒耜协同用力,进行耕作。

“耒和耜结合起来,成为‘耒耜’。耒耜的横木下有刃,一农人以足踏在耒耜的横木上,利用身体的重量把耜刃压入土中,这个动作叫做‘推’。耜既入土后,另一人斜抑它的柄子使土壤翻起,叫做‘发’。一推一发所起之土叫做‘拨’。反复推发的动作是由两个人做的,所以叫做‘耦耕’。”(1985年农业出版社《中国农史稿》,第32页)

●耰而不辍:古农具,形如榔头,用来击碎土块——俗语谓之土坷垃。《淮南子·汜论训》:“后世为之耒耜耨锄”,高诱注:“耰,椓块椎也”,即用耒耜翻土后再用“耰”打碎土块。辍,停止,《尔雅·释诂》:“辍,已也。” 耰音尤,播种之后,再以土覆之,磨而平之,使种入土,鸟不能啄,这便叫耰。

【原文】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古代的隐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心志,不玷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是降低了心志、玷污了身份了。但他们言论有规范,行为作深虑,才会这样做的。”又说:“虞仲、夷逸隐居,不讲话,洁身清白,弃官让权。我和这些人不同啊——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注释提要】

●清,纯洁。“身中清”,《史记》卷四十七引文作“行中清”。身,行也,动词。

●废中权,“中权”一名乃周代成语。《左传》宣十二年:“中权,后劲。”杜注:“中军制谋,后以精兵为殿。”中权者,中军之权也。何按:权者,权器,今语秤砣也。有之则可称重,以四两之权可掣千斤之重,以小制大,故谓之权力。废中权者,放弃权力也。

《思与行<</B>论语>新考子张篇第十九(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以坚定志向,就自身的言行去发问、思考,仁善也就在其中了。”

【注释提要】

●孔注以为“志”与“识”同,那么,“博学笃志”便有“博闻强识”之意。

【原文】子夏曰:“百工[居]肆烈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正像各种工匠极思尽力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他所追求的最高真理。”

【注释提要】

●居肆,读为极思也,极思尽虑。以,而也。成,竞,完成。事,工事,作品。何按:赵佑《四书温故录》:“此‘居肆’疑多一居字。”其疑至确。原文当作:“百工肆(思)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后浅人不能读解,妄增一“居”字以为“居肆”,即居市,乃谬舛难解。

《说文》训“肆”,“极陈也”。是读之为“撒”,散,布也。

关于百工居肆,肆,市肆。《集注》:“肆,谓官府造作之处。”居肆者,其居常所作物器之处也。

虞翻易注引子夏曰:“工居肆。”《国语·齐语》:“管子对桓公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又曰:‘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若,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管子言士曰:“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韦昭注:“士,讲学道艺者。”俞樾《群经平议》:“肆者,市中陈物之处。故周官有肆长。以肆为官府造作之处,于古未闻。”程树德云,俞樾“‘肆’字,不特臆说无征,且于喻意不见矣。”

何按:士乃贵族子弟,食田禄者。有资格出任公职,战争时任军官即什人长,士之得名即于“什长”,省称“什”,“推十合一曰士。”(《说文》)又书作“仕”。无战事时则学,学为充文吏以就公职也。其学乃国家所设,在周诗中称作“公堂”。公堂又即宗族集会之所,字又作“党”,所谓“乡党”,亦即乡社所在。乡堂公族全民之会,称“同会”,省称曰“同”。

●致,穷也。尽也。道,至善之道。刘宝楠云:“《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即致其道之谓,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致义同。”其说至确。

【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强。”子服景伯以此言告知子贡。子贡说:“比如围墙,我的围墙只高到肩膀,从外就能窥见屋里陈设的美好。而我先生的围墙却有几丈高,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壮美,众多官舍的富丽。能找到这个门户的人或许太少了。所以那位先生才会那样说,不也很正常吗!”

【注释提要】

●官,宫也,房舍。官字的本义是房舍,即馆。其后才引申为官职之义(说见俞樾《群经平议》卷三及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

【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诋毁仲尼。子贡说:“没有用!仲尼是诋毁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是丘陵.还是能攀缘的。仲尼,是太阳和月亮,是无法攀越的。一个人即使关起门来不看(日、月),那么对于日月来说,又有什么伤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己的不自量而已。”

【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于贡说:“您(对孔子)表现得那么恭敬,难道仲尼真的比您强吗?”子贡说:“君子只要讲一句话就可以显出他是否聪明,一句话就可以显出他是否无知,所以讲话不可不慎重啊。我的老师是无法超越的,就像青天无法用梯子攀登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做了诸侯或大夫,那才真是站立到了该在的地位上,大道于是才能得以实行,安定于是也才能降临,动乱于是才能平息。他活着时能使万物滋荣,死了会使大家悲痛,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被超越呢?”

《思与行<</B>论语>新考尧曰篇第二十(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汤)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

尧说:“舜啊!天命已降临于你身上。你要永远手执铃钟!直到四海干涸,天命终结。”

舜也这样告命于禹。

(汤)说:“我小子履敬用黑色的公牛,敬告于光明显赫的天帝:对于有罪的我,我不敢请求赦免。您臣子的罪过不可能被遮蔽,一切都明察于您的心里。如果我自身有罪,请不要加罪于天下万城。如果天下万城有罪,罪责都在我一人之身。

周朝大颁赏赐,善人因此富贵。

(周武王说:)“虽然有至亲的近亲,也不如举用仁善之人。如果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我一人。”

于是审立度量衡,修明法度,建立官制,从而政令向四方畅通无阻。复兴了已灭亡的国家,恢复了已绝灭的世族,起用了隐居的贤士,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

(他)所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葬、祭祀。

(他)由于宽厚从而得到众人的拥护,由于讲信义从而使人民乐于为其所使用,由于赏罚严明从而使人乐于建立功勋,由于公正从而使人心欢悦。

【注释提要】

●这一章的文字前后不相连贯,从宋朝苏轼以来便有许多人疑心它有脱落。

中,钟铎。上古帝王发布大命、历法,均手执钟铎(钲)以颁令。允,永也。又谐音于中、正、中庸。

●“予小子”和“予一人”都是上古帝王自称之词。从《史记·殷本纪》中知道汤名天乙,甲骨卜辞作“大乙”。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宋翔凤说,“虽有周亲”四句是周武王封诸侯之辞,尤其像封姜太公于齐之辞。

●“谨权量,审法度”,权就是量轻重的衡量,量就是容量,度就是长度。

“法度”不是法律制度之意。《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秦权、秦量的刻辞中都有“法度”一词,都是指长度的分、寸、尺、丈、引而言。

废官,赵佑《四书温故录》云:“或有职而无其官,或有官而不举其职,皆曰废。”刘宝楠《正义》引《汉书·律历志》“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说:“据志此文,是‘谨权量’以下皆孔子语,故何休公羊昭三十二年注引此节文冠以孔子曰”云云,则不足为证。因为汉人引《论语》,不论是否孔子之言,多称“孔子曰”。《困学纪闻》曾举出《汉书·艺文志》引“小道可观”(19.4),《后汉书·蔡邕传》引“致远恐泥”(同上)皆以子夏之言为孔子。《论衡·率性》云“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中最卓者也”。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国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

子张问孔子:“应如何做才可以从政?”

孔子说:“崇尚五种美德,屏除四种邪恶,这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是哪五种美德?”

孔子说:“君子给人恩惠,却不耗费。用百姓服劳役,百姓却不怨恨。有目标却不贪婪。达到目标却不傲慢。有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问:“怎样才能‘给人恩惠却不耗费’?”

孔子说:“顺应着人民的利益而让他们自己去做,这不就是给予恩惠又不耗费吗?只让人民做他们必须出力的事,谁还会怨恨呢?追求仁善而得到仁善,还要希求什么呢?君子不论对方人多与少,权势大与小,都不怠慢,不就能安泰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端正整齐,目光尊严,仪态庄重,使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那么是哪四种邪恶?”

孔子说:“不作教化就杀人,这叫‘虐’。不先告诫,就杀人,这叫‘暴’。开头迟慢后来却限期完成,这叫‘贼’。给人财物,但临出手之际却十分吝惜,这叫‘自私’。”

《何新古典新论——何新论孔子》(共三卷:《孔丘年谱长编》、《圣者·孔子传》、《论孔学》;同心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北京)

内容提要:

何新论孔子(三卷)是何新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新论述。其主要新论点有:

一、孔子不是先秦百家之一家、诸子之一子。孔子与老氏同为晚周战国诸子之大宗师。孔子及其学徒所组织之“儒党”,不仅是一个学术团体,也是一个履行特定政治宗旨从事政治活动之团体,实际是中国最早的政党。孔子不是一介空谈之布衣书生。孔子是当时著名之政治家。孔子知兵,也是当时知名之军事家和有勇力之武士。战国著名军事家吴起是孔子弟子子夏之弟子。战国荀卿、韩非一派法家之学亦源出儒家。盖战国后出现墨、法、名、兵及术数、阴阳等百家学皆可溯源于孔氏之学,这是孔子所以伟大而地位高于先秦诸子,处圣者地位之根本原因。

二、孔学在汉武帝后分道为“今文”孔学与“古文”孔学两端。两家倾轧势同水火,主要不是因为文字、版本之歧异,而是由于利益集团及政治立场之分野,导致学术立场之分歧。

何新所著《孔丘年谱长编》,凡50万言,此前已经出过3个版本。此次新版,内容有重要的修改和补充,援引史料宏富,对孔子一生逐年考订,书中增加了何新撰写的《孔子世家正误》。对于孔子生平多有揭秘抉隐之研究,立论新颖多为前人所未述者。

三、《圣者·孔子传》及《论孔学》二书均系第一次出版。

《孔丘年谱长编》新版序言(2012年1月30日夜何新记于沪上。收入《孔丘年谱长编》,同心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北京)

  内容提要:

  ●孔子学术和政治思想与汉代以后儒教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不同

  ●孔子生平事迹遭遇了后世有意无意的极其巨大的沉埋和误解

  ●儒家社团本是一个主张革新求变、革故鼎新的政治团体

  ●孔子一生的思想始终是在变化和发展着

  ●儒家今文学派乃是宗源于子夏及荀子的学术流派

  ●经古文学派是主张复古保守的贵族主义倾向的儒学“原教旨主义”

  ●汉唐以后儒学发展成为一个保守主义的帝国国家信仰和治国宗教

  ●汉晋以下至唐宋元明清时期孔子一直被不断神化、圣化、偶像化

  ●被神圣化和近代被妖魔化的两种孔子都并不是历史中那位真正的孔子

  ●从沉埋史料与种种误解和诬蔑中重新挖掘历史中的孔子

(注: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序文摘录】:

  在大部分现代人的心目中,孔子仅乃是一个私塾先生式的兴办“私学”的“教育家”。……于是孔子一直被解读为一个近乎冬烘的迂腐文人——抱着一肚子关于“周礼”以及“仁义”的酸腐思想,终日喋喋不休地四处周游进行说教。(也不知他与弟子们的衣食吃喝从何而来。)在他的身边则围聚着一群近乎白痴只知盲目信从他那些伦理说教的年轻fans(如颜回之辈)。生平事迹只是不断地从一个小国家被驱逐到另一个小国家,四处碰壁。这就是现代学术界所一直向人们描述的一副可怜而可悲的孔子形象。试问:如此一个生不逢时的晦气人物,又有何伟大精彩可言?!

……

但是,这种形象的孔子,并不是真正生活于历史中的孔子,而是几千年间被“圣”化和丑化后,关于这位圣人所残留的一副木乃伊形象。在几千年的圣化、神化和虚幻化过程中,孔子一生真实的经历、生活、血肉、情欲都已被抽离而空壳化了;因此,留下来的只能是这么一个荒谬、呆愚、徒有道德空言的孔子。

实际上,如果孔子真的只是这样一个呆板、无聊、冬烘、无能的人物,何以竟能顶着中华“圣人”的称号而历两千多年?另一方面,如果孔子只是这样一个完全不值得崇拜的偶像,而数千年来这个民族的全体文化及政治精英竟曾如此地追随之、崇拜之,岂不是整体地过于弱智了吗?!难怪五四时代激进的新派分子要高呼“打倒孔家店”,而主张推倒全部儒教与经学了!

我纂写这部年谱及传记的目的,是试图寻找和挖掘出历史中那个曾经生存过的真正的孔子。

  据我的考察:那是一个生于贫贱长于忧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孔子;一个弘毅任远,不屈不挠,一而贯之,矢志不移于寻求救国利民之道的孔子;是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和组织家的孔子;是一个“诗、书、礼、乐、御、射”六艺兼通,勇毅过人,胸怀大志,锲而不舍行其所志,智慧过人学识渊博的孔子;也是一个充满柔情和狡谲,极善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的确堪称所谓“圣之时者”的孔子。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