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黄世殊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30) 十二、经学-16

$
0
0

 孔子世家正误——<</SPAN>史记·孔子世家>正误及补遗》(收入何新《论孔学》,同心出版社,20124月第1版,北京)

内容提要:

[何新说明]《孔子世家》,为《史记》纪传体中最长一篇。其所述孔子言行,大抵以《论语》为主,而博采《左传》、《礼》经诸说。但简文错乱,史料驳杂,字句错落脱衍。致使孔子如此重要之圣人,其事迹与生平则一直混乱错讹。兹采集先贤考证,加以董理,调整文序,删其芜错,依年代重为编次。并略作分节,使其易读。

  《圣者•孔子传》序言2002年初稿于上海云间居;20101210日记于京东滨河花园;20111230日再订;201210月补记。收入《圣者•孔子传》,同心出版社,20124月第1版,北京

  内容提要:

  一、孔子不是先秦诸子之一子,而与老氏同为诸子之大宗师。盖战国后出现之墨、法、名、兵及术数阴阳等百家学皆可溯源于孔氏,这是孔子所以伟大以及高于先秦诸子,而于两千年间高处圣者地位之原因。

二、孔学在汉武帝后分道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端。两家倾轧势同水火,实质不仅是因为关于“五经”文字、版本诠释之歧异,更是由于所据利益集团及政治立场之分野。

故历史中实有两个不同面貌之孔子,一为今文派之“素王”(布衣之王者即政治领袖),一为古文派之“师尊”。余窃以为,真实的孔子是两个孔子的合一。

盖孔子之早年出身微贱,其用世变法之理念乃为“今文”一派所传承。得其旨者,子夏、荀子及战国法家以及西汉董仲舒、刘彻及近世之康有为也。孔子中年在鲁变法失败,其后因反对“三桓”而被逐离鲁国流亡多年,颠沛流离。归国后,被鲁君聘为“国老”,年事已高,政治态度取妥协模糊之术,遂慎言政治。教诲弟子注重修身人格及君子之仪,所谓“克己复礼”。其修身人格之学则传之曾参、子思一派,战国后其最著名之传人即孟轲,于是而有所谓“曾、思、孟”一派的儒家人格伦理学派。

本书对于孔子生平,多有揭秘之研究,而为前人所不述者。本书对近人关于孔子之陈说多所驳正。但是在微观上则必须感谢诸前辈大师如:丁山、蒙文通、杨树达、徐中舒、杨宽等诸多先贤对于先秦史及语言文字方面之研究成果。若无前人拓荒植树之功,则任何所谓立新说必为无本之木,徒增荒谬耳。

《圣者·孔子新传》(修订版)目录(何新著,同心出版社,2012年,北京

  序言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出身

         孔子生年

         孔子家世

         鲁国在周代有特殊地位

         三桓治鲁

         庆父之乱

         政归私门

         勇士孔纥

         孔子是野合而生的私生子

         野合风俗的起源

         史书中的“野合”

      十一  孤儿与弃子

      十二  关于“五父之衢”

      十三  孔颜二族的特殊关系

      十四  擅自合葬父母的惊世之举

      十五  孔子的少年理想

      十六  儒者起源于傧相

      十七  孔子论“冠礼”

      十八  挑战主流社会

  第二章 “贫而贱”的早年生涯

         子曰:“吾少也贱”

         多能鄙事

         圣人无常师

         丰富的人生体验

         娶妻生子

         季氏赐我千钟

         问礼郯子

         问答齐景公

         孔子论管仲

  第三章 远游与经商

         三十而立

         仁者乐山

         闻“韶”忘肉

         访杞得《夏小正》

         收伏子路

         “上士杀人用笔头”

         德行以利益为基础

         观海羡东夷

         孔子与儒商

         殷商人多精商道

      十一  私学的兴起

      十二  授徒讲学

      十三 子的遗言

  第四章 问礼东周

         洛邑的由来

         入太庙每事问

         克己复礼

         学乐于师襄

         问道苌弘

         观《大武》之舞

         孔子论《大武》

  第五章 问学老聃

         孔子拜会老子

         获得周王室典籍文献

         老子的机锋

         老子论阴阳

         六经皆先王陈迹

         老子的临别赠言

         老孔之异同

  第六章 礼教与上古之神道教

         中国上古之神道教

         礼乐仪式

         封禅大典

         卜筮与巫术

         孔子担任司祭官

         孔子改革礼教

         “礼”的人文性意义

         东方礼教与西方基督教之不同

  第七章 儒者是一个政治党团

         归鲁立学

         斗鸡之变

         豪族乱齐

         齐名相晏婴

         齐田氏的兴起

         孔子得罪晏子

         孔子支持田氏

         鲁昭公之死

  第八章 阳虎之变与孔子治鲁

         季氏家变

         阳虎与孔子

         阳虎奔晋

         季氏重用孔子

         孔子再见老子

         中都宰

         杀少正卯

         反对不教而诛

         施政大纲

         郏谷之会

      十一  不辱君命

  第九章 摄鲁国国相

         孔子摄国相

         孔子的朝仪

      三   问人不问马

      四 “堕三都”

         季武台之战

      六 “堕三都”的失败

         离开鲁国

  第十章 流亡生涯

         客居卫国

         拒谈军事

         卫国内乱

      四   受困于匡

      五   蒲邑的叛变

         贤大夫蘧伯玉

         卫太子政变

         求仁得仁

      九   鲁定公之死

         孔子的悲歌

      十一  晋公室变乱

      十二  子在川上曰

      十三  击磬有余音

      十四  子夏从师

      十五  卫灵公去世

  第十一章 落魄四方

         失意于宋国

         丧家之犬

         中庸之道

         为尊者讳

         冉求归鲁

         楚昭王欲封孔子

         昭王之死

         绝粮陈蔡

         松柏之后凋

         君子之守节

      十一 非兕非虎率彼旷野

  第十二章 游历楚国

         叶公好龙

         与叶公问答

         捕蝉之技

         渔樵问答

         宰予使楚

         与楚惠王谈论

         隐者之讽

         楚国内乱

         与白公胜的密语

         子贡使鲁

      十一  再会老莱子

      十二  狂人接舆

      十三  必也正名

      十四  自我祈祷

  第十三章 子弟的成长

         孔子居卫

         关于孔子的原配夫人

         子路问政

         齐人攻鲁

         子贡出使

         子贡使齐

         子贡使吴

         子贡使越

         子贡使晋

         抱瓮老人

      十一  艾陵之战

      十二  季氏要礼聘孔子

      十三  孔子归鲁

  第十四章 归鲁为“国老”

         鲁国的“国老”

         反对季康子

         颛臾失国

         治国之道

         支持鲁君

         天下失道

         齐政归田氏

  第十五章 “礼运——大同”

         仁与礼

         孔子论儒

         儒者的节操

         儒与侠

         失子丧徒之痛

      六   悲麟与《春秋》

      七、子路之死

      八 会见盗跖

      九 盗亦有道

       盗跖批孔

      十一  孔子狼狈

      十二 《礼运》记述孔子的社会理想

      十三 哲人之萎

      十四 最后的梦

      十五  哀公之诔

  第十六章 孔子的学说

         素王与宗师

         儒家社团是中国最早的政党组织

         儒学成为一种运动

         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人文主义

         中庸之道

         君子的修养

         礼与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选贤用能:孔子的政治路线

         祖述六经

  征引书目

  何新著作《孔学研究四种》:

  1、《孔丘年谱长编》     

2、《论孔学》

  3、《圣者·孔子传》 

4、《论语新解》

 《论孔学》目录(何新著,同心出版社,20124月第1版,北京)

 孔子生平简述(代序)

 孔子世家正误

 略论孔子及儒学的演变

    一 真实的孔子是两重人格的孔子

    二 儒分为八,大流归三

    三 子夏一派学术在西汉发展为今文儒学

    四 今文经学主变革,古文经学主复古

    五 王莽复古使得古文学派抬头

    六 曹操用人惟才,不在乎忠孝

    七 玄学与佛道的兴起

    八 唐宋以后儒学复兴新礼教出现

    九 清初士人在复古的名义下提倡“汉学”是民族主义的异动

 儒者社团是中国最早的政党组织

 “庶子”与儒党

    一 春秋之讲学风气

    二 孔子以讲学结社

    三 游士的兴起

    四 士之本义是武士

    五 职业武士制度

    六 士习“六艺”尚雪耻

    七 士有份地和私臣

    八 士是低级的贵族

    九 庶子要求选贤

    十 儒家不仅是党团也是雏型政党

    十一 孔子儒党的“托古改制”

 儒者与中国上古之神道教

    一 儒者起源于祭司

    二 中国上古之神道教

    三 上古神道教的内涵

    四 礼乐仪式

    五 封禅大典

    六 卜筮与巫术

    七 孔子主持大傩

    八 孔子作为司祭官

    九 庆贺丰收的狂欢之祭

 孔子创立新礼教

        孔子对先秦神道教的改革

        礼教与基督教之不同

        礼教的人文性

        孔子的怀疑主义

        天道远,人道迩

        礼教的人文化

        圣人以神道设教

 孔子与儒商

        孔子可能是最早的儒商

        儒商之源在殷商

        儒家并不鄙商

 孔子“堕三都”

  孔子论仁政

 春秋时齐鲁的人殉与孔子的“仁”()

 春秋时兵制

 “克己复礼”新议

        以血亲氏族为核心的贵族宗法制

        以周天子都城为宗王中心的多城邦拱卫封建制

        周代社会组织基本单位为姓族公社

 论“中庸”

 法家之学源出儒家

        儒分为八,汇聚于二

        李悝之学受自子夏

        商鞅学术源出李悝

        先秦法家皆与孔子有关

 子夏与“西河学派”

一、子夏生平

      二、子夏的政治思想具有法家倾向

      三、子夏是儒学经典的主要传授者

      四、子夏传述《左氏春秋》

      五、子夏创立“西河”儒学

  墨学源出孔门考

        氏姓

        生年

        墨家思想源于儒家《礼运》

        墨子是手工业工匠的政治代表

        墨者是一个政党

        墨者多苦行

        墨子相信“天人感应”

        “天命”与“天志”论的对立

        墨者重视实践

        以“兼爱”反“私仁”

      十一  “尚同”即民主

      十二  儒墨对立的根源

 焚书坑儒及秦汉之际意识形态转型

 今文经学之兴起

 古文经学之兴起

 重估《尚书》的民主理想

 古今学术史上最大的冤案

 关于《尚书》的源流及今古文之争

 论儒家流变

 论新儒学

  如何认识估价中国传统文化?

  不存在其他文化必须一致向其学习的“样板模式”

  文化的创新不能从悲愤的绝望之情起步

  西方的“现代性”陷入困境

  东方文化的优越性

 姓族、氏族与姓氏

 论“野合”

 关于老聃及老莱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文)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译文)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

 史记·儒林列传(译文)

 孔门弟子述要

 夏曾佑论六经传授

 读孔札记

      孔子论大同

      孔子论仁

      孔子论中庸

      《礼记》论儒

      孔子论贤人

      子贡知人

      孔子论诸弟子

      孔子论子夏

      孔子论“损、益”

      子思

      弟子杂记

      墨学出于孔门

      孔子门下有盗侠

      子贡答孔文子论

      儒道尚武

      杂记

 何新著作年表

 

 

 

 

编者按论:

初唐官方整理图籍时,首创将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清代《四库全书》是对这一分类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根据古代学者界定,中国古典学术以经史子集为其四大部类,经学为核心,史学为主干,而经学列于四部之首。质言之,不通经学,则无以言国学。学术不可能绝缘于政治。具体到中国古典学术尤其如此。古典学术的本质是人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其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晚周之世,诸侯争霸。天子暗弱,周鼎摇坠。以斯官学失守,道术分裂。春秋战国之际,乃蔚然出现诸学蜂起、“百家争鸣”之局面。然百学同源,而自相翦伐,致使夏商周一脉所系之华夏人文历史传统,面临断裂湮灭之深刻危机。“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汉书艺文志》)逮乎鲁世,孔子大忧。乃弘毅不舍,奋而追溯之。“仁以为己任”,有传圣道、继绝学之宏大理想。

孔子具有纵横古今、博瞻内外的政治文化视野。他时刻铭记西周灭亡的历史教训,对北方游牧民族对华夏的威胁非常警惕。孔子高度评价管仲辅佐齐桓公治国安邦、征讨戎胡和捍卫周室中央政权的霸业,赞叹说:“微管子,吾其被发左衽乎?”这是因为,春秋时期,来自亚洲大陆北部剽悍的游牧民族向南部中国地区的侵略已有加速趋势。这种形势,现代英国学者麦金德称之为来自欧亚心脏地带“巨大的亚洲铁锤”(秦、赵、燕等诸侯国修筑长城,以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具有当时深刻的国际战略背景)。

古典儒家尊君贵民,具有重视“民惟邦本”的人道主义传统。他们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国家必须“使民以时”、不夺农时,不能滥用民力,不可拂逆民意(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心向背,决定了政权合法性和战争正义性。因此,柄国者必须慎修政德、勤俭无逸、如履薄冰。如果藐视人民,侮慢百姓,而走上与民为敌之路,结果往往自蹈覆辙。贾谊《新书大政》将“民为国本”思想阐述得十分深刻透彻。秦帝国的忽焉兴亡和此后历代政权的覆灭,一再雄辩地验证了这一政治训典的远见性。

儒家民本主义渊源极古,而影响中国政治与文化至为深远。所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卦辞)的古训,典型地体现了儒家学派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凡此,都来自孔子为宗师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实践。孔子对古代经典的整理和阐释,奠定了中国古典学术的根基。在学术方法上,成熟于后世的小学、训诂之法,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如果没有孔子及其弟子对上古经籍的继承、整理和阐释,后人将无法重睹华夏民族文明之历史。

事实上,孔子思想体系中,不少观念来自上古宪典之文《尚书》。例如“德政”和“仁爱”之说。“仁”之范畴,确为孔子独创。但这一观念之渊源却极为古老。在《尚书》中,关于“德治”、“贵民”、“民惟邦本”方面的典训是屡见不鲜的。据何新研究,《尚书》中已有比较明确的民主观念之古典性表述。南宋以后,宋元明清官学与教育体系,均以“四书”之《大学》、《中庸》和《孟子》三种而置于与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并列的地位,实际颇有倒重为轻之病。殊不知,在孔子心目中,《书》、《易》、《诗》等原藏于夏商周国家宗庙之书,方为至高无上之古经。

太史公总结孔子成就说:“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之统纪于后世。”“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的确是历史和学术评价合二为一的深刻之论。孔子无愧为中国文化之第一伟人。而随着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儒学在唐代被宗教化和国教化,孔子和儒学遂成为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的代名词。

要之,古典儒家主要保存了华夏民族人文历史和礼乐传统。而另一重要学派道家,则主要继承了源自太古华夏天文学和宇宙观的哲学思想(据何新考证,《道德经》不是一部完成于春秋晚期老聃一人之手的著作,而是渊源古老、传承有自的世授世守之学。老子盖以四言形式传写之。参看何新《宇宙之道老子新考》)。

但是,古典儒家和先秦道家之学,实际上均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何新认为,在上古和远古时期,儒、墨、道、法、兵学术实未分离。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墨家、道家、法家学术皆源出于儒家之学,道家更是早已隶涵于儒家远祖之中(参看何新考儒家、史官起源及其司职功能)。

揆其实,诸子百家多为同源之学,而其宗源,则皆在儒家孔子之中。这是何新关于中国古典学术的一个重大观点。对诸子百家渊源有系统的认识,最早始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为杂家之代表。但此书之编撰,正具有探索和归纳先秦学术的意图。在思想上,它对于西汉《淮南子》有直接影响。《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也许可以看作是两部论说版的“资治通鉴”。兵家中,司马法、鬼谷子、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均颇有道家、阴阳哲学思想印迹。法家刻薄无情,也大类道家“天地不仁”之说。司马迁以老子韩非并列为传,不为无因。易经为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同时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来源。史载孔子问道于老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这并不表示道家早于儒家。班固由此提出了诸子九家都是“六经之支与流裔”的重要观点,他说: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汉书艺文志》)

所以,他认为:“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汉书艺文志》)在这里,班固从学术角度解释了“礼失而求诸野”的涵义。显然,班固观点受到了《吕氏春秋》的启发。

孔子周游列国,曾经试图以学干政。重要的是,他在游说、流亡过程中,十分注意考察各诸侯国社会文化和政治民情,追寻夏商周上古礼乐之遗存,思考治国理民的德政大道。“子入太庙,每事问”、“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是一位知行合一、注重实践、重视调查、作风务实、崇尚理性的伟大学者。儒家之外的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人物也大多具有类似品格。“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但孔子对鬼神之说敬而远之,认为“未知生,焉知死”。这种不信巫卜、不问鬼神的理性精神,在巫风盛行的先秦时期,是十分宝贵的。最重要的是,孔子的理性主义终于成为秦汉以下二千年中国文化和学术精神的灵魂,这是孔子学术伟大性之所在。

当“以诈以力”之世,孔子率儒家学徒不沮丧,不气馁,默默向学,积极进取,深入总结了上古以来华夏民族治国理民的政治经验和文化成果,追求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理想,符合人心思定的历史发展潮流。就此而论,古典儒家的政治主张是具有人民性的。

我谬以为,追溯传统,思考未来,当代国人应可在何新先生一系列的国学著作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