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庄《石壶论画语要》(5)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陈子庄(1913-1976)原名陈富贵,又名思进,有兰园、南原、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下里巴人、石壶山民、阿九等号,晚年直称石壶。四川荣昌人,生于1913年癸丑。十五、六岁浪迹江湖,开始卖画糊口生涯。二十余岁于成都入聘四川军阀之幕,时齐白石、黄宾虹入川,得以相晤,切磋画艺,领受教益。后因营救张澜入狱三年。40年代,在荣昌组织帮会,常往返于重庆之间,参加民盟和农工民主党,交接各层人士,阅历繁富。并筑兰园宅于荣昌东门外,明窗静几,读书作画。1949年底受地下党的委派赴成都策应和平解放,加入解放军十八兵团联络部工作,继在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参加合川土地改革等等。1954年调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定居成都,得以潜心研究绘事。基于生活,深入发掘,不断开拓新的画境。在60年代前数年向四川各大型画展皆有他较多佳作入选,为时所重。1963年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十年浩劫,遭遇维艰,抄家批斗,病魔缠身,老妻气疯,儿子下放,困厄已极。而他概置度外,专情于笔墨,仍不断进入山区写生,研究中外美学名著,正在这艺术极不利时期勃发了艺术创造的活力。凡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无不精妙。正当他画艺进入巅峰,佳作涌现之际,因心脏病不治,于1976年丙辰逝世于成都,时年六十四岁。他的绘画艺术植根于数千年传统文化土壤,在长期研究中国传统书画理论的基础上,他在50年代开始变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子庄风格”。被誉为“中国的梵高”。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40
一幅画中,山石、房子都是土红色,这是我的画法。这样处理,色面大块,中间勾勒的线条是淡墨,土红色夹些灰色,调子很好看,朴素简洁。只是画房子与画山石所用的勾勒线条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并不完全是我的创造,等于古人的全用朱画、墨画,但我有所发展。
我近来画山水喜欢连皴带点,用墨用色一次画成。
山水画,画一次待干后再加,一次次加深画成:此乃《芥子园》的画法。不管画面有几层,不管浓淡先后,一次画成,这是最高水平的画法,非到技巧成熟时不能成功。
山水画家晚年大都画得黑,以年老眼力衰退,自己看着总觉得还没画够,别人一看即觉过黑了。
山水画不是靠画面黑才层次多,才深厚。
画山一般的次序是先画后染,也可以先染后画。后者是花卉画法,我用之于画山水。
山水画中,画房屋的线条全是书法。没有篆隶根底,怎么画房子呢?
细笔青绿界画山水,难点是须组织严密,使人一看便以为难,主要在于建筑、人物,不在山势。袁江、袁耀的画界,一看使人吃惊,规模大,常人做不到。张大千之界画未成,建筑无大规模,无难点。
目前的山水画有很多还在“四王”的圈子里,另有一些则是在洋框框里边画中国画。这样就有了两种框框,洋框框与土框框。但有人却以洋框框反土框框,尚自诩为创新。
我以为我不在上述两种框框之内。
41
学画者众,学成者少。学不好的原因是吃不得苦,名利思想作祟。
齐白石说:“和我一起学画,比我能干的人多,但他们未学成,我学成了,原因只是我比他们用功些。”凡有上才之人,难得有恒心。
我们学古人的画,要立志超过他。起码要各有优劣。
学古与抄袭古人是两回事。学古人并想超过他,不是坏事。若抄古、仿古而以为己作,作为艺术家来说,是手脚不干净。
学画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钻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到头来也只是能画几笔,终是“票友”。
学画之初,就要把形象练准。否则,老来颓唐,出名以后,不敢写生,怕画得不象人家笑。现在画国画的人很少写生,这是一个很大弊病。
前人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不问收获的耕耘是很难说有收获的。如学画,一定要目的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学成什么样子,一点含糊不得。
(问:有文章介绍,黄宾虹十岁开始学画,宋、元、明、清各家他都临摹过,什么都学。)
说黄宾虹十岁开始学画,那是自发的学,不是系统的学。他也不是什么都学,如临了两次黄大痴,不能说学了黄大痴,等于跟着留声机哼了几句梅兰芳,不能说学过了梅兰芳。我三岁时,捡炭于地上画黄牛,久之,观者可辨牝牡,但那也是自发的,不能算学画。
(问:那么,系统地学又是怎么样的呢?)
以山水画为例。凡学画山水,对于峰峦、林木、屋宇、桥梁舟车、云水、点景人物、禽畜、器物等均须分项专门练过。峰峦,要注意其岩质与外形。林木,有松林、枫林、桃林、杏林等的区别。画树林难,特别是只画一种树,这话石涛说过,齐白石也说过。有山无树,等于人未穿衣服;有山林无屋宇人物,则成原始森林。山中有人,才有价值。画山水,美其山川,须美其树林。画禽兽,须牛、马、骡子、牦牛等大凡生活中常见的都能画。云水,要能画溪流、瀑布,要讲究水的流向,古人云:“远山难置,水口难安。”这不是习气,的确要讲究。以上是直接地向大自然学习。学古人的画,则须分门别类地研究古人对于上述那些东西是怎样处理的,与自然界原有的有何不同,其原因何在,现在那些方法还有无用处等等,这样才算是系统的学。
学画没有现成的路,因每个人的资质、学力均有不同,若刻舟求之,其失必远,路是自己开辟的。
学画先要求稳,练基本功,能稳然后即可求新奇。
学画者如为人性格严谨,取法拘守,则要有意识地学恣肆,学奔放,学敢于破陈规。如性格活泼,取法散漫者,当有意识地学规矩,学法度。
42
(问:学画是不是必须先学工笔画?)
学画不一定从学工笔画入手。如吴昌硕即从写字入手。学画无论从何处入手,只要肯用脑筋,总可成功。
初学画宜画繁,甚至全纸画满,因繁笔容易丰富,并能培养耐心,锻炼自己。简笔是晚年的事。譬如写诗,繁笔是长诗、排律,简笔是五绝七绝。须在长诗上用过功夫,然后写绝句,方能言简意深。杜甫七绝,诗中之简笔,八大山人画,画中之七绝。
初学画者,宜画繁,水平提高以后再画简。简,是对物象高度概括以后,浓缩而成的精华。如同将甘蔗汁提纯成冰糖,如蚕吐丝,如蜂酿蜜。
(问:有书上说:学书画贵在“痴”,是否?)
古代书画家中有两种人:第一种如痴如聋,倪云林、黄子久是也。第二种是狂,张旭、怀素是也。盖秉性使然,非学而能。如果学痴学狂,是假,是虚伪,书画也学不好。
孙过庭《书谱序》论学书方法的三个阶段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个道理运用在学画上也是十分恰当的,由易而难,由博返约,艺术的最高阶段都是平易中蕴有无穷精义。
《芥子园画传》前所附之文宜熟读,初学画者先须从此而来。
章太炎云:“我读书多,记得多,是靠积累而来的,人人皆可做到。唱戏、画画要天赋,我做不到。”盖人之禀赋有异,非力强所能为也。学画的人,要善于发现自己与别人禀赋不同之处。
学画有两个阶段:一、技法阶段;二、艺术阶段。张大千也只是在技法阶段。
你们现在学画是在读文章的阶段,还不是做文章。学文章,要先把一些好文章读得滚瓜烂熟,记得背得。学画也是一样,比如画桃,就应把吴昌硕、齐白石及前人所有的桃集中起来研究,并记得背得他们的画法。积累多了,自然会发生变化的。
使用毛笔面对真花画(写生),是初学的一种好方法。
学书画者,对赞扬自己的话不要听,彼赞扬之人,或与自己的水平略同,或完全是门外汉。虚荣心的满足本身便是水平的倒退。
现在有不少画画的人不读书、不写字,家无一书一帖之蓄,更何谈个人道德修养,其画格尚能高乎?更有人以能画招摇,到处赚酒肉吃,直是市侩。
43
初学画画,先要建立霸气。检验是否有霸悍气的办法很简单,只要能在一个画展的展品中先声夺人,使人一见之下精神一振,其他的画都“夺”了,这便是有霸气了。然后再来读书涵养,消灭霸悍气,由英雄而圣人。譬如打江山时要所向披靡,不可一世,得了天下了,再来讲仁义、礼治。
(问:霸气是否表现在构图上?)
首先是在构图上,构图要奇特。
初学画画,孬不要紧,但要格局高,气势大,一看是大家气象,以后才有发展。
落笔有大家风范最难。着重大处,画不好也不要紧,以后自然会画好,最忌小家子气。
学画者每每想把某家学象以后再来变,这种考虑是错误的。事实上真正学象以后就变不了。学吴昌硕的人很多,凡学得“象”的,没有一个人是后来变了的。齐白石学吴昌硕,闭户三年,没有一张画得象吴昌硕,他是从吴昌硕画里面找自己的路。吴用复笔,齐创单笔,吴浑融而古茂朴拙,齐雄强而气宇轩昂,因而面貌、精神全不相同。
我学黄宾虹很用了些功,但毕竟与他不同。他是从宋元画脱胎而出。他主要是学荆浩、关同、郭熙、李成、范宽、巨然、元四家(特别是黄公望、王叔明二人)。他用笔层次多,线条活,讲究墨法、水法。他的用墨法超过了前人,在水法上也有很大发展。我学习的系统与黄宾虹比较是民间艺术的路子,学的范围是春秋战国铜器、漆器、古泉、汉画象砖、唐人壁画。卷轴画中,于五代喜贯休,宋人喜牧溪、赵子固、惠崇,元人喜方方壶、郑所南,明人喜孙龙、青藤、白阳,清人喜石涛、八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金农,现代人喜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李叔同。我也讲究笔、墨、水法,但较黄宾虹更重机变。
凡学画者,光是画得多,而不知画理,所学画之法反就成了累赘,即佛家所谓“障”。学古人、临画,也是障。但无障即无无障,无色即无空,因而仍要学它,学是为了破,为了创造。
学画的人只是古画看得多也不行。开古董铺的人就看得多。看是看,学是学。看是玩赏,好耍;学是分析,研究,下功夫,得出结论。
有人常说“基本功差”,恐未必真懂得什么是基本功。
基本功有三种:练眼、练手、练心。
一、
画画练眼,要小能看大,大能看小。如看昆虫,观察其外形、性格、情趣,直看到肉眼不能再分辨的地步。小能看大,才有气势。大看小,如看山水,方能见其细微之处。余青年时期游青城、剑阁,坐在一处老看,体会其幽微处,观其朝暮之变,顷刻之变。山之玲珑处是隐藏着的,必须长久观察方能看出。大能看小,才能深邃。
二、练手。每日拂晓起,悬腕高管,将看过的东西于纸上反复画出,各种姿态不下千遍,初求准,渐求神。
三、练心。读书,丰富知识,使自己的境界提高到“终乎为圣人”的高度,高则能宽广深沉。学画不仅是画得起画而已,要向圣人学,这是心灵的自我训练。练心,乃根本之根本。假如手准、眼准,而心境狭小,则不能发现大自然之真美。学画,起初是唯恐形象不象,其实只象不行,要蜕化于形象之外,要心境空灵。
练习要严格。假如以上三个条件都具备了,自己在文、史、哲各方面均具有高深涵养了,个人风格自然于独善。
44
看前人名作要练眼,练目测能力,主要是看它的布白关系,分析它的结构。譬如说,这张画可分解为几个方块,黑白虚实怎样安排,实处之横直斜,空白处之横直斜怎样处理等等。一幅画的位置恰当则得势,只有看得出别人画的内部结构,到我们自己作画时才能得势。至于所画物象倒是次要的,如齐白石画阔叶葫芦,你也去画阔叶葫芦,最多成件复制品。
画家每天早晨都要练基本功,要选择几种描写对象,用毕生精力去探求它。基本功包括:一、操作。拿起笔来将昨夜所想的形象反复画出。二、观察。看实物。三、阅读。看别人的画,看诗歌、戏剧、舞蹈,听音乐,看文物。以上所举一、二两项是直接的练习,第三项是间接的练习。这样,画内画外融成一体,眼界开阔,思想才会有深邃的可能。一般学画者只用画内功夫而不用画外功夫。学画之初,画内功夫要用得多,晚年则画外功夫要用得多。
我现在对烦难艰深者用功多,如哲学方面,常读的有《易》、周秦诸子,此外还有三《礼》等。学画,最初易受文学诗歌的陶冶,晚年更需加上哲学。无烦难艰深之功,则谈不上成就。
善教的老师,是启发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不一定要老师给一些旧框框。我教学生便因人而异,佛家说:“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上乘、上上乘。”你学者的根源不同嘛。
我教学因人而施,一百个人可以有一百种教法,按其人资质而定。但学者必悉依我说而行,我说画什么,先分析讲解,示范,然后叫你画,画好后我看,评改。必须按部就班,未叫画者,一笔也不能画。因为初学者尚无认识能力,今天看到吴昌硕这幅好,临摹了;明天看到恽南田那幅好,又临摹了。时过境迁,一事无成。学画一道,无计划,无目的,很难有进展。
学绘画,道理很简单,就是要下功夫。学别人的画要记得,要写笔记。凡学艺术均需眼、耳、手、脑并用,而尤重用脑思考,这是最重要的功夫,功夫有多深,其画将来之成就便有多大。
要善于发现自己。学画的过程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所以我不同意你们临我的画。
不要依傍别人。依傍别人则容易掩盖自己,看不见自己的面貌,这实际上是丧失自尊心,自己无视自己的存在。
(老师说学画不要依傍别人,那么可不可以临摹前人的画?)
可以,但临摹要有目的,或学其笔墨,或学其结构。至于意境,则彼我自有不同,我所具有的境界,彼画则不一定符合。至于说作品的表现方法和形式,则时时都在变,今天明天也不相同。临摹是训练,不能用临摹来的东西去套自己的创作。
我还是赞成学画者画自己的画。如果因为自己尚未有好的方法,学学别人倒可以。
学画主要是学创作构思,不要依样画瓢。
学绘画传统只在技法上探求是错误的,要从思想发展的线索去探求。
45
临一幅画之前,要仔细看,经过分析考虑以后,辨明何处是重点、优点,重点、优点要认真学习,其余地方可马虎一些。
初学画者学前人用笔用墨的方法,起初一定要学到手。但后来要逐步丢掉它,要自己创造方法代替它。
临摹法大约如此:凡临一幅画,须于前一日细细观察,分析其布局结构、笔墨技巧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等,并辨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优劣之间孰主孰次,此谓之读画,须写成心得笔记。次日则开始临摹。纸之大小应与原画同,或成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先以柳炭朽稿,然后操笔。好画不止临一次,可临多次,每一次临摹均有目的,如墨法如何、笔法如何、出枝如何、远山如何等,并记得其结构,如读诗文一样。
印刷品不宜久临,学珂罗版出来的画无笔墨可言。凡好的真迹可久临多临。
临画要临多次,初次了解结构,以后每次有每次的目的。临过要记得、背得。
临画不一定整幅临,可先临某一局部,哪怕只是两三朵花,反复临,与原作放在一起比较、体味,得其神采,再决定是否全临。
读古画、名家的画要分析入微,从结构、用笔、用色以至款位,都要分别研究。如研究其布局,可用纸掩住某一部分以观其效果,设想没有这一部分将如何,然后放开,再看其效果。
学别人的方法是可以的,这不能算是抄袭。例如赵熙学杨万里“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这句诗“第一”的用法,写出“中天挂出如钩月,曾照洪荒第一年”,这就是学方法,不是抄袭。要这样学须先收集资料,看看前人诗中有多少用“第一”的,抄在一起,再加研究,然后有所悟。
学别人作品的目的是要比他更好,不是比他坏,永远步其后尘。此理甚简单,而知者盖寡。
学画之方法与学字稍异,习字者学颜不宜同时写柳,学画则风格大体相近者均可临摹,这样非但没有坏处,还可以搞清其技法源流。
学前人某一家之画,要摸透他的技法规律,明白其艺术思想来源。
读好画时,要认真反省,它有哪些优点,我有没有?它有哪些缺点,我有没有?要随时心中有数。
阅读别人画的目的是培训自己的识别能力。
画画的人要做到不抄袭别人,不依别人旧画样改头换面来作画,很不容易,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做到。我五十岁后开始不依赖别人的作品启发而作画,到这种时候才算是独立创作。至于要画好则更不容易。
画写意画要学吴昌硕、齐白石那样大方、洒脱。
46
(问:学画花鸟怎样入手?)
先选一两种花来写生,再占有一定的图录资料,看看前人怎样画这些花。起码得十年功夫,才可以大体规模具备,如要高水平要求,得用二、三十的功。
(问:可以同时学画山水、花鸟吗?)
担子重了,怕负担不起。山水画是内涵最丰富的,可以包括花鸟、人物,而花鸟、人物不能包括山水。
学齐白石画法,需用大笔作小画。
写意花卉以学吴昌硕为主,但初学者不宜,以免落入粗率一路。吴昌硕笔墨粗疏而用意精微,初学者绝难体味。
学吴昌硕,要立志在某一点上超过他。吴昌硕学赵之谦、任伯年,在很多方面都超过赵、任。齐白石学吴昌硕,在某些东西(如牵牛花、草虫)就超过了吴。
仅仅用吴昌硕的画法去学吴昌硕是不够的,还需从其他方面提高,如书法,特别是篆书,还有金石砖瓦文字等。
小写花卉学任伯年较胜。
学黄宾虹的画,如仅从浓淡黑白干湿上去学,只会落入形式。要学精神,学艺术思想。
学黄宾虹有一点须留心:忌忘生圭角。
善学者应避免形似。
学画,要学前人的创作思想。曾见一幅八大山人画扇,那样大一柄扇,只在角上画了几片竹叶,要说学枝法是没有什么可学,但其内涵思想、创作意图等,足以给人以最大启发。
学画先宜学一两样东西,如梅花、荷花之类,认真研究,真正画好。“真积力久则入”,用两年时间也就可以解决了,不要什么都去学。譬如学医,也只需记得几个主要的汤头,再来随机加减,否则,就是真的把《本草纲目》读来背得也没用。
业余学花鸟画,宜先掌握好几种物象。可先选取雅俗供赏者,同时考虑到其所代表的品类,如梅、荷、菊,或加上牡丹、竹、石。对每种都作透彻的了解,如画菊,就必究历来之画法有几种。菊能画了,其他草本之花问题也不大。木本之中,梅会画了,自然海棠、梨花迎刃而解。
学写意画也须先学学白描勾勒,以弄清描写对象的结构。设色只是辅助,若色彩居优,尚有何画!
学画的人平日练操作,就是锻炼创作能力,培养创作能力,到了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学画者要经常练笔,常作单项练习,一石、一水、一枝、一叶分开练。这等于演员要经常吊嗓子一样,至老不可废。一幅画在技巧上是这些练习的总合。
真正属于我自己能画的花卉不上十种。梅、牡丹、竹、凌霄等几种是有我自己的创造。创造不难,但要美就难了。譬如画梅,既要有创造,又要美得敢和历史上梅花画得最好的画家相比。
47
怀素《自叙》引许御史评他的草书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此诗很好,对于绘画很有启发。“志在新奇”,是指风格,“无定则”即没有别人的框框,也没有自己的框框。又引戴叔伦评其草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即是说兴致未来无好画。一幅好画,往往偶然得之,爪熟自落。画家本人再画第二次也画不起。
陆机《文赋》云:“虽抒轴于余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衍义,亦虽爱而必捐。”此与“志在新奇”可互相印证。
关于资料问题,可先分期购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画册。这一步工作必须尽快完成,现在看真迹不容易,要充分利作印刷品。起手眼光要高,气象要大,以后才有发展,等于建屋,先把主要屋架立好,以后再搞内部装修。要按计划学,每次学习有每次的目的,有的是要求必须达到的,有的仅是要求留意的,要分清楚。
一辈子没有机会接触大家的人,一般说来不会有什么成就,因其本心未受到过启发,性灵未受到过熏染。
画画学别人,是自找枷锁,完全效法古今名家书画的做法是错误的。要贵在创造,画自己想的画,那是自己主观与客观结合而产和的,是独特的,不可代替的。
学泰戈尔的诗,可以丰富绘画的思想感情。好的文学艺术,都是以能激发人的内心感情、启发人的思路为第一要旨。
杨万里有一首诗:“雾里江山看不真,但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赵尧生学这首诗写了一首,最后两句是:“中天挂出如钩月,曾照洪荒第一年。”赵诗比杨诗更开阔雄奇。赵先生可谓善学古人者。
学习中国画以书法作基础,五十以后,悟得此中道理,可进入艺术境界。否则只是播弄技法,三技施毕,则越画越孬。
48
(有人把蜀山写生稿给先生看)
你画的树是石涛的树。写生不能带着框框去,应该是去体验自然。其实写生的时候画不画都不关宏旨,重要的是观察、体会、比较。
写生时对自然景物不能硬搬,要取其精华。认识精华所在便是功夫,学画者首先要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智慧。
绘画应自己命题,自己造意。例如为某人祝寿,要根据其人性格、身份选取题材,不能动辄就是松鹤。有了题材,还须造意,务使此种题材、此种造意施于此人可,施于别人则不当。
学生在学术主张上反对老师,有不同意见,在创作理论上有分岐,这是好事,不是坏画。艺术要这样才有发展。如果老师说弟子反对他不对,这实际上是奴隶主的思想,想永远埋没别人。学生尊敬老师当然是对的,但如果只是尊敬,不能发现其缺点,这也是奴隶思想作祟。人总有缺点,为什么不能发现呢?作为发现而论,无论优点缺点,都是一种进步。
我的画的主要来源是自然生活。前人诸家中,我常学方方壶、孙龙、石涛、八大、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人,此外还参以秦汉砖瓦、殷周铜器等。
我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保守者皆以为判道离经,我则认为判得还不够。当然,我是一边画一边摸索,不是突然插反旗的。突然插反旗的人,往往是喊出口号来抬高自己的。如时下流行的《毛竹图》,画面只有两层(近景竹,远景竹筏),秀气,女人气,难看,这给人有何享受?这不是艺术。如说有两层也算创造,则黄宾虹之画往往十层八层,早已有之了。画面的层次不能层层分开如舞台上的幕布,层次之间不能断然划分,要有过渡。
我自憾年青时读书少了,然此亦生计所逼,无可奈何。早年,我天不见亮就起床练字,然后以特制的长管笔悬肘习画,写小雀飞、鸣、宿、食各态及变化,再后就是画卖钱的画,有空闲了才读书,几十年间从未间断,每日里思想沉浸于艺术气氛之中。但因卖画为主,书读少了。
我对年青人的希望是:第一,要好学。尽管未上过大学,但要超过受过大学教育的水平。每周读一篇文章吧,两年也应读完两部古书了。第二,学毋过杂。不要画画、雕刻、塑像、贴鸡毛……什么都搞,钻一门就够了。第三,不要好名。
程子曰:“得天地之虚灵。”虚则灵,满即是患。凡名位功利之事要让人,当仁则不让,此谓合天地之德。
49
中国画应该从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是书法。
书法关过不了,画法关也过不了。金石、书法、诗文,画画的人都必须熟悉。
书法是艺术,因此与绘画一样,有真感情就美,矫揉造作则丑。
书法柔媚者,世以为美,其实极丑。大凡人无独立之人格,其艺术则柔媚,既无独立人格,何来美?
写字要真下功夫,不能光写字。沈寐叟就是写得多,想得少,偏于考据方面去了。我们学字则不必如是。
写字有下苦功夫一派,所谓“闭户数年,埋笔成冢”,如邓石如、包世臣等到人。但不可忽视看帖功夫,多看多想,然后有得。如一味以为只要多写便可写好,则八字先生天天写干支,道士常年作阴骘文,可写成书家么?要之,苦功固不可废,而尤须多看多想,多看古碑帖,得其神理。古人所谓“心摹手追”,须心摹有得然后手追有成。
初学写字下笔要重,以后则要越写越轻,若不费力。如初学即轻,则会越来越轻,越写越浮了。
写字最初要求重、雄强,不要去追求清、隽永。
金石书画皆以雄强为第一。有人谓雄强即有气势,此不尽然。如黄山谷之字,剑拔弩张,可称雄强乎?《急就章》含蓄丰润,可谓不雄强乎?实则黄字骨多肉少,内蕴单薄,其心胸在柳公权之下,不能算雄强。雄强者,是内健,是生命力长久,比不垮。书法中,钟、张属雄强,雄强之反面是纤弱,一比就垮。
学写字既要学雄强一路的,也要学浑涵的,既要学粗笔的,也要学细笔的。如果全学豪放一路,则将失之于野。
一幅书法须有整体之妙。整体之妙在于风神。
初学书法绘画,重在大方,格局要高,好坏尚在其次。
字总要写得开展,要大方、华贵。只要悟通一种方法,即可以随便写都成。
八大山人、石涛的书法好,根源在其胸襟开畅。与他们比较,颜、柳、欧、苏、黄、米、蔡诸人都是羁绊太大,即有佛家所谓“障”——名利障,各种障。
书与画,无论结体、用笔都要独特,要变化莫测,使人不可见其端倪。
写字需通六书。通六书则了解造字原料,可以把字抖得散,挼得拢,如以面做包子,可随意拿捏。能有组织五千字的功夫就了不得了。不能死抱住别人的字体,要能自己造形。
50
少时听陈步鸾先生言:写字是素养之一项,写字是习静。人一天动多时,要能静,写字虽也是动,然动中有静。长期写字,能变化人之气质而不自知。
学习书法,选好一种范本要长期写,甚至写一辈子,以此为自己一生书法的骨干。此外再兼收并蓄其他作品的好处。用来丰富这一种。但不能仅注目于碑帖,殷周铜器、秦权量诏板、汉砖石瓦当文字皆宜究心取法。
写字应以古人某一种书体为基础,写熟之后,再写其他。写其他也是为了丰富这一种。如盲目临帖,见异思迁,不过白白浪费精力罢了。
写字要一种一种写上手,对其结构、点画、笔法都了解了,再放下另学一种。
(问:写字先写什么?)
要写好,总需从篆隶下功夫。“写字容易识字难”,先要认得字,要懂得一般的文字学。
石鼓文讲疏密布白,小篆讲停匀安排。
写隶书者未能进入能欣赏殷周金文、秦汉砖瓦石刻文字的境界,谈不上高格。
李斯所书权量诏板,格调较汉人为高。
学书法可在汉简中受到启发。汉简境界高,首先是朴素,所以就高了。
写汉隶可变一下,变为篆体;也可用篆笔写隶书。
书法以秦、汉为最高。西汉高于东汉。从前我喜欢二王书,现在则不甚入眼。
汉以“言文书制”取士,故善书者众,前人云“二王后无书”,实则二王比起汉人已薄弱了。
我对《祀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碑》、秦权量诏板用功三十年。《三公山》、《天发神谶》实为中国书史上的两支雄笔。其中尤以《三公山》气度大,写得满不在乎。
写隶书须笔势滚动运行,谓之捻笔,须此法方得一波三折之旨。隶书源乎篆而异于楷,篆楷之间,隶书更近于篆,其笔顺先后亦与楷书不同而更似篆书,因此,习隶书不从篆书入手,终难得高古之意,此理知者盖寡。
蔡邕《篆势》、卫衡《隶势》,鲍照《飞白书势铭》讲书法之结构、变化、气势,极尽其能事,习书画者须熟读之。
不是所有的汉碑都好,如果书法少变化,无趣味,虽汉碑亦未必佳。
书法当然是汉魏六朝好,那是兴盛时代,隋唐是其余波,逊一筹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