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关于海外“新儒学”及其对“西化论”的批判》(原载《书林》1987年第6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何新对传统儒学与新儒学作了比较分析,并给予后者以有保留的积极评价。
●如何认识估价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不存在其他文化必须一致向其学习的“样板模式”
●文化的开辟不能从悲愤的绝望之情起步
●西方的现代性已陷入绝境
●东方文化的优越性正在为西方人所研究和借鉴
《论新儒学》(收入《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此文即《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关于海外“新儒学”及其对“西化论”的批判》)
《论精英淘汰》(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88年第3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原是何新1987年在香港大学中国现代化讨论会的的讲演。在本文中,何新创先性地指出了中国社会中的所谓“逆向淘汰”——即精英淘汰的问题。何新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一系列结构性机制,导致了“精英淘汰”、“择劣选拔”以及人才平庸化的恶果。这种机制,对于维持一个停滞和稳定的社会形态,十分有利。却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三种机制的存在,是中国社会在历史上虽然历经变革,其形态与结构的进步却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
●300年来的科技落后原因究竟何在?
●封闭的精英位置,是革命与动乱的先兆
●精英淘汰使中国人才普遍平庸化
●钻营与成功成正比,而勤奋与成功成反比
●只有激发具有变迁活力的基因,国家才有振兴的希望
《危机与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之路》(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88年第5期;《书林》杂志1988年第6期。收入《何新集——反思•挑战•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本文是何新对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一本名著《美国与中国》的书评。在本文中,何新赞同费正清对于国内史学理论的批评。何新指出,通常人们描写中国传统宗法专制社会所使用的“封建制度”一词,是一个重大的语言误用。意识形态特别是历史学理论的指导性错误,使中国人在多年内一直误解了中国社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因之,近百年来中国社会虽然一直激烈地处在革命和震荡中,却由于社会历史目标的误导,而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
●费正清预言了中苏关系破裂和“文化大革命”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专制主义的堡垒,而不是自由和民主的策源地
●等级身份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
●官僚制度导致墨守成规和系统化的贪污
●中国为追求现代化的理想之梦付出了巨大代价
●我们错过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危机与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之路——读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原载《新华文摘》1988年第11期)
《评费正清<美国与中国>》(收入《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此文即《危机与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艰难之路》)
《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使命》(原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9期。收入《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东方的复兴——第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之梦》目录(原载于《自学》1988年第12期。《经济学周报》1988年冬陆续选刊部分章节)
目录
1.导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危机
2.中国通货膨胀的当前形势与发展趋势
3.工业革命的两条道路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估
4.两次错过历史机会: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路
5.混沌与循环:40年中中国经济政治的周期性危机
6.十年改革总体思路与运行轨迹的反省
7.成功与困境:重评中国农村改革的得与失
8.经济学中食洋未化:城镇改革指导思想中的货币主义、现代重商主义
9.资本私有化是妙应灵丹吗:承包制的利弊与所有制改革问题
10.生产力布局研究——兼论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畸形与产业结构配置的失误
11.人口困境与中国传统历史中的大动乱周期
12.如何方能大规模引进外资——摆脱经济困局的重要出路
13.百年来中国现代化滞后的超经济原因
14.改革,改什么:1949年以后的道路都错了吗?
15.现代日本经济振兴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16.东方新经济文明崛起的世界性意义:中国现代化的外部环境
17.粉碎意识形态障碍: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新设计
18.议会联邦制对于中国是否可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远景与近期目标
19.中国的文艺复兴:教育、科学与文化革命
20.价值体系的重建:寻求第21世纪的中国魂
编者按:
在文革时期的九年知青生活中,对何新后来学术研究具有最重大影响的事情,也许无过于《东方的复兴》一书的酝酿与构思了。何新学术体系的形成,可谓奠基于此。
何新从立志要在学术上做一番事业起,就开始勤奋自学各种文化知识,为日后撰写著作作多方面的准备。1974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周恩来总理继1964年于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现代化问题的十年之后,再度提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命题。关于这件事对自己治学造成的影响,何新在十几年后所写的《东方的复兴》导论中回顾说:“这不仅意味着时代精神的一种深刻转变——也预示了文革作为一个时代的即将终结。同时深刻提示了在文革后的新时代中,中国社会所将面临的一项重大的长期性主题。当时我虽然僻处穷边,但这一主题却深深地激励和振奋了我,引我思索。使我如同拨云驱雾一般从当时尚硝烟弥漫的文革风云中,豁然意识到一个崭新历史时代即将到来。”(《东方的复兴》第1卷,“导论•中国现代化的命题与问题”。第2页)
当时何新正在阅读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名著《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亦译作施本格勒),是20世纪初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历史只是若干各自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交替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象生物有机体一样,都要经过青年期、壮年期以至衰老灭亡。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失败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的危机看作“西方文化的没落”。他主张为了挽救这一“悲剧”的命运,必须建立一种由军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结合而成的“新文化”。为此,他鼓吹侵略战争,颂扬“恺撒”式的“英雄人物”,是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的理论前驱者。主要著作还有《抉择的时刻》等。
何新认为,尽管《西方的没落》“风格怪诞、神秘、夸张,充满了关于人类历史非常富于主观性和玄学性的唯心主义幻想,但仍然不失为一部才思横溢的著作。重要的是,斯宾格勒所表达的若干基本意念,为20世纪后来的事变所证实。特别是他的西方文明将走向没落的预言,在20世纪的晚期,已经愈来愈清晰地显现在当代历史中”。他说:“虽然我当时的哲学背景、理论和知识水准,使我远不具备把握这一重大主题的能力。但是,我还是试图紧紧地抓住它。在其后多年的时间里,我反复不断地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不同的学术角度,反复追踪思考着这一主题,就是:——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机会,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经济和文明群落,能够获得一种伟大的、将给人类历史带来深远影响的复兴?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的话,那么将其转化为现实需要哪些精神和物质条件?”(《东方的复兴》第1卷,“导论•中国现代化的命题与问题”)
为此何新在多年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他将这本书的题名确定为《东方的复兴——中国现代化的命题与前途》,其间构思和计划不断修改和调整。显然,此书题名尽管简明易懂,但也确实受到了斯宾格勒著作的启发。在这本书中,何新计划写四个专题:
1、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播进程。
2、研究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以及伴随世界市场形成、竞争和危机而同时兴起的世界霸权斗争。
3、揭示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重心由西方向东方的不断迁移,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现代中国革命。
4、论述新世纪人类经济、政治、文明一体化的大趋势,以及这一进程所面临的政治激烈历史冲突,世界重新导向冲突社会主义前途的逻辑必要性。
在这四个专题下,他集合自己在历史学、经济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中的一系列个别探索成果,试图系统地重新理解和评估中国传统文明及其价值体系,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可能性与新世纪背景下人类文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命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十几年以来,他对自己所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曾做了艰辛的涉猎和辛勤的探索。这包括经学、朴学、经济学等方面。
而在1988年,《自学》杂志刊出了《东方的复兴》一书的总目录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危机》一文。目录中的多篇文章,均曾发表于国内外的刊物。
可以注意到,这一目录几乎涉及了所有关联中国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何新不仅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与理论指导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而且深入研究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源、进程、外部环境以及导致中国现代化滞后的超经济原因,并试图从世界性的宏观历史视野来观照与探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不仅研究了日本经济史与西方政治学,批判经济学与政治学中的食洋未化,反对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主义、现代重商主义与新古典主义,而且明确提出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重建民族价值体系,呼唤21世纪的中国魂,迎接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在看来,按照何新的构思和写作计划,《东方的复兴》这一巨著,并不局限于由黑龙江两家出版社已经出版的两卷本。具体来说,目录中的“百年来中国现代化滞后的超经济原因”大体相当于《中国文化史新论》、《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等著作内容。“现代日本经济振兴之路对中国的启示”、“经济学中食洋未化”、“粉碎意识形态障碍: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新设计”等,相当于《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内容。而“价值体系的重建”、“中国的文艺复兴”等,则是规模宏伟的何新国学经典新考丛书的内容。何新从青年时期开始的的艰辛探索,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终于结出硕果,汇集构建成了以《东方的复兴》、《泛演化逻辑引论》、《哲学思考》、《奋斗与思考》和国学经典新考丛书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
《我的困惑与忧虑——中国当代文化备忘录》(原载《新文化报》1989年3月15日;《学习》月刊1989年第5期。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1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本文是何新80年代后期重要论文之一。)
目录:
●中国政治家肩上的责任实在太重了
●学者参政的路径
●清谈误国
●文艺界必须来场革命
●走在改革路上的彷徨国人
●中国文化是衰老与幼稚的结合体
●除了改革,中国别无选择
●近世中国人的心理变态
●窝里斗的中国人
●社会性犯罪者的悲哀
●当代中国人,再次让我感到可悲
●文革是否会重演
●20世纪中国已失落了太多传统
●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改革——八位学者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感言》(原载《中国青年研究》1989年第1期。)
编者按:1989年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纪念会的八位学者,分别为张黎群、严家其、吴国光、钟沛璋、苏晓康、佘世光、王润生、何新。在此次纪念会上,何新与其他人在思想政见上形成严重分歧,遂有《“五四”精神的继承与超越——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当代文化备忘录》等文章的发表,进一步反对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改革思想。
《“五四”精神的继承与超越——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再思考》(原载《人民日报》1989年3月24日。《新华文摘》1989年第5期转载。同期《新华文摘》以《首都部分专家座谈五四运动》为题,介绍了1989年1月16日共青团中央邀集首都社会科学界部分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以纪念五四运动70年的活动。与会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丁守和、庞朴、何新、朱荫贵、杨百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沙健孙,中国人民大学彭明等。本文发表后曾受到邓小平的称赞。)
目录:
“五四”精神的真谛
现代化意味着文化形态的重新塑造
建立现代文化必须有根、有土壤
激进反传统不利于现代化
调动社会成员的自身动力
重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社会主义的选择与历史评价──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原载《中国青年报》1990年7月14日;《人民日报》1990年9月24日转载。另刊于《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1990年第7期。后以《中国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历史评价》为题,收入《东方的复兴》第1卷)
《中国现代化的命题与问题》(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收入何新著《东方的复兴》第1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作为全书导论。)
【内容摘录】:
“文革”后期,现代化的呼唤重新在中国上空回响。其时我虽然僻处穷边,但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却深深地激励和振奋了我,引我思索,使我如同拨云驱雾一般从当时尚硝烟弥漫的“文革”风云中,豁然意识到一个崭新历史时代即将到来。那时我正在阅读斯宾格勒写于世纪初的名著《西方的没落》。此书风格怪诞、神秘、夸张,充满了关于人类历史非常富于主观性和玄学性的唯心主义幻想。但重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若干基本意念,竟为20世纪后来的事变所证实。特别是他关于西方文明将走向没落的预言,在20世纪的晚期,已经愈来愈清晰地显现在当代历史中。虽然我当时的哲学背景、理论和知识水准,使我远不具备把握这一重大主题的能力。但是,我还是试图紧紧地抓住它。在其后多年的时间里,我反复不断地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不同的学术角度,追踪思考着这一主题,就是: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机会,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经济和文明群落,能够获得一种伟大的、将给人类历史带来深远影响的复兴?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的话,那么将其转化为现实需要具备哪些精神和物质条件?
目录:
1.主题的追思
2.东方将走向复兴
3.关于经济改革的批评与警告
4.中国具有古典民主传统
5.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6.“封建制度”辨析与近代西方历史
7.现代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原因
9.中国现代化的两种前途
(注:此目录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原载《当代思潮》2001年第5期)
【内容摘录】: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深沉、睿智、宽厚、博大。而领导这个国家的共产党,是一个极其智慧、成熟的党。所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文化,,注定是“天不能死 ,地不能埋”(这是 2 0 0 0年前荀子的话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时代。我们由于身在其中而往往看不清这一点。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伟大的变革、伟大的建设,具有突破洪荒光照亘古的永久性意义。三峡水电与航天工程,互联网与信息时代的降临,青藏铁路以及贯通全国的高速公路网,星罗棋布地遍布中国的新兴现代化城市的崛起,西部内陆区域的开拓,其意义都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万里长城、车同轮、行同轨、书同文、大驰道与大运河,超过中国历史上的秦汉唐宋明清一切全盛时代。尽管经历了种种失误和挫折,现在还有不少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中国经济仍然取得了世界历史上任何其它国家从未达到的辉煌成就。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