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政协委员何新授权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好莱坞解释2008房贷危机:

$
0
0

我们从The Big Short大空头能够学到什么?


《大空头》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传记剧情片,由亚当·麦凯执导, 克里斯蒂安·贝尔史蒂夫·卡瑞尔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联合主演。

影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华尔街金融危机时四个性格怪异的男人抓住机会,从全球经济衰退中捞取了利润的故事。

该片于2015年12月23日在美国上映。于2016年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剧情简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CDS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评论作者:经济通

2016-02-02 

  我不看电视,也基本不看电影(一年最多三次)。昨天我看了《大空头》(The Big Short)。美国次贷危机2006-08年,几个聪明人在美国人民陶醉于住房繁荣和劣质按揭贷款(次贷)时,如何保持清醒,挖掘商机,抛空按揭债券,发大财。

  划时代的事件,性感的题材,以名著为基础,电影演员又都是大牌。但是,电影却很失败。我斗胆说,大多数观众(包括美国观众)没有完全看懂。

为什么?专业术语只是一个小小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金融衍生物太复杂,故事又涉及对冲基金,投行的内部运作。如果你不是投行中人,没有读过原著,你完全不明白故事情节。我看到伦敦的影院里,大家都很糊涂。俏皮的地方也没有笑声,不知道中文翻译版如何。 大片(名著)必然有大量的捧场者。而且很少有人敢批评。也就是说,这个片子可能赚很多钱。但是,这个片子很糟糕。好几个地方,它利用了大量的文字解释复杂的概念和过程。一闪而过,谁懂? 

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制成电影的。比如,科技、医药、生化、地质、哲学方面的话题本来就不适合。 如果这本书制成PPT加上讲解,配少量的图像,可能是个好的历史片、记录片。但是,对于大众来说,那就没有“趣味”了。

电影界严重缺乏内容,尤其是大片。 故事情节:2003-08年,全美国都陶醉在“房价只会涨,不会跌”的狂热中,银行只管发放按揭贷款。即使你没有收入,无力归还,也没有关系。银行放了贷款,再把低质量的按揭贷款打包卖给投行。投行再以这些资产包为基础发行债券,把风险和资产转嫁出去。当然,这些债券有多个优先级,多个劣后级。 然后,另外的投行再以次贷债券中最差的部分为基础发行债券,再分为多个优先级,多个劣后级……如此这般。

评级机构完全不懂,谁也没有到车间里去看香肠是如何制作的。 如果按揭贷款的样本足够大,来源足够分散,那么这样的资产包应该降低风险。但是,当全国各地房地产都严重过剩,银行都在降低贷款标准,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欺诈时,问题就大了。

转嫁出去鼓励了贷款的欺诈,低质量的按揭贷款比重太大。这也是问题。一堆垃圾,不管你如何打包,再如何分级,拆解,最终出来的当然还是垃圾。garbage in,garbage out。衍生工具把垃圾放大,等于垃圾的平方,三次方,四次方…… 

我从书中学到两个东西:

(1)即使你看到了资本市场的荒唐(比如美国次贷,或者A股大牛市),不等于你能够预测它何时下跌或者跌多少。Timing is impossible。当我看到人们预测股价(股指)下个月,下个季度,明年的点位时,我就感到好笑。 

(2)即使你知道了某个东西高估,不等于你能够找到获利的工具和方法。当然,你可以躲开。但是,躲开怎么获利?

书中的几个神人完全是制作,即“发明”了一个抛空工具(即credit default swap,即违约保险单),并且说服投行(更重要的是AIG保险公司)愿意做交易对手。

实际上,这些神人说服投行和AIG做了垫背的尸体。打个比方,这几个神人预测某座房子在未来几个月即将失火,因此,他们说服AIG和投行,让他们为这座房子投了巨额的火灾保险。 

很多金融产品的定价是有问题的。特别是期限较长的期权(或者窝轮)。在中国,类似的“违约保险单”就是融资担保。你想想,有瑕疵的公司才找担保公司。所以,担保费3-5%根本不能覆盖风险。也许担保费应该是30%才合理。​

我们从电影《大空头》可以看到什么

解放日报

2016-03-01

《大空头》剧照 


记者 陆绮雯

  在刚刚揭晓的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名单中,获得5项提名的好莱坞电影《大空头》最终只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奖。但这并不妨碍这部金融题材电影获得观众们点赞,尤其是不少中国观众,对影片中的不少桥段“感同身受”:导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正是房地产市场的去杠杆,而场外配置的高杠杆也成为诱发2015年股灾的一个原因;国内不少地方的楼市目前也并不平静……看电影可以很轻松,但电影中“大空头”引爆前夜的种种疯狂会否在现实中再度上演,也成为不少人思考的问题。

  空头不是元凶,问题本身就存在

  电影《大空头》取材迈克尔·刘易斯的同名小说,是金融危机后最著名的畅销书之一。

  提起这部电影,复旦大学金融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的第一句话是“我看了两遍”。他坦言,第一遍主要关注剧情,第二遍则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去理解导演要传达的一些意图,这部影片在对金融问题的剖析上非常值得称道,因而引发的反思也是多维度的。

  在影片情节的铺陈中,几组主人公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前,预测到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迟早会发生问题,并通过做空获得回报。

  传统思维中,空头被认为是作恶者,是他们导致了市场的混乱甚至崩盘,然而影片却认为:不是空头创造了危机,而是问题本身就在那里,空头只是发现了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已。

  孙立坚谈到,经济学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告诉学生,投机是资产价格发现的必要机制,如果没有投机,价格要么单边升、要么单边降,而正是由于投机的存在,资产才能在市场中维持其应有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空头不仅不是一种恶,还是一种使金融体系健康运转的要素。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问题空头才会“找麻烦”。由此联想到去年A股的股灾,在市场急剧下跌的时候,不少人都把矛头指向做空,股指期货等做空工具也被迫“断了手脚”,但之后人们发现,没了做空市场还在跌,这已充分说明了问题。

  回过头来,人们都弄明白了,去除场外配置的高杠杆是导致2015年股灾的真正原因,而导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也正是房地产市场的去杠杆。在孙立坚看来,是美国政府和宽松货币政策制造了资产泡沫游戏,是他们放任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称,由于全球经济、金融的失衡,使得各国资金都投向美国债券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撑了美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风险源是美国自身及其他市场集聚起来的那么多资金。

  创新应分散风险不是隐藏风险

  当然,华尔街也难辞其咎。他们把金融搞得异常复杂,各种兜兜转转之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甚至产生了严重脱节。

  通常情况下,基础产品价格调整会影响衍生品价格,而现实中,这样的传导是扭曲的。相信大家肯定对影片中这样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当美国楼市开始调整,房贷违约率不断上升,但从房贷中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CDO(担保债务凭证)却没有和一级市场产生联动,即价格不降反升,这令一向坚持自己判断的空头也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这也是金融市场的残酷所在,有时即使看准了方向,也熬不到胜利那天。

  而华尔街真正的“恶”在于,兜售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时,不把风险充分揭示,投资者并不了解自己购买的金融产品中究竟“打包”着什么,甚至不知道一旦出现问题后,自己所要蒙受的损失。“人们只看评级机构的评价来进行投资,这也是一二级市场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孙立坚说,把原本应该金融机构自己承担的风险“转嫁”给毫不知情的投资者,而且他们能够获得的投资者回报还是非常低的,这是一种道德上的恶。

  孙立坚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最值得反思的是道德层面。“2008年金融危机不是传统的金融危机,而是一场道德风险的危机,华尔街非常清楚凶险在哪里,但对他们来说,只要卖掉就和自己没关系了。而且卖得越多,卖到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地步,就能倒逼央行救市。”

  那么,各种金融创新、日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本身有没有错?孙立坚认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是好的,金融衍生品大多也是分散风险的产物,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监管、如何规范。

  理论上来说,风险只能分散,而不能完全规避,金融创新如资产证券化就是分散风险的一种手段,为的是把分母做大,那样每个分子所需承担的风险就小了,一个好的金融体系设计,风险能够降低到接近于零。眼下,我国正大力度推进金融创新,开发各类金融衍生品,就是按照分散风险的思路在操作,但切记,是分散风险而不是隐藏风险。

  大量流动性会不会酝酿更大空头

  影片结尾处提到,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造成巨大动荡的金融衍生品正死灰复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担心市场重蹈覆辙吗?

  孙立坚认为,当下全球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只会用应对传统经济衰退的方式来刺激经济,投放大量流动性,却又收不到效果,反而在金融市场上制造着一场场跌宕起伏。流动性之下,多样的金融工具都运转了起来,然而只是在金融市场空转,没有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才是问题所在,但这也不能说是金融工具的错。这些流动性的“横冲直撞”,确实可能正在酝酿更加凶险的大空头。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状态,投放的流动性都被卷进金融体系内部,而不是应该去的实体经济里。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问题值得好好思考。”孙立坚说,这种恶性循环一定要找到解决办法,因为实体经济需要金融,尤其是创新创业这种高风险买卖需要金融支持。

  邵宇同样认为,当流动性过剩成为常态,实体经济跟不上虚拟经济的脚步,风险会逐渐放大,“金融创新一定要回到支持实体经济的本源上来”。

  “次贷危机”会上演中国版吗?

  看完电影再看看我们身边,像“大空头”引爆前夜那样的楼市疯狂似乎正在重现,因此不少人会问,“次贷危机”会上演吗?

  “形式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孙立坚指出,对于复杂的金融产品我们不用太过忧虑,因为目前中国的金融衍生品远不如美国发达,类似电影中CDS(信用违约条款)、CDO这类产品国内并没有,但需要警惕问题的本质,即宽松的货币政策注入流动性,资金最终流向房地产市场。资金堆砌起了价格,而价格效应会吸引更多资金进场。

  邵宇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泡沫,但问题没那么严重。一方面,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杠杆没那么大,目前首付三成的总体杠杆是合理的,而美国5%甚至零首付都有过。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没那么复杂与庞大,美国在房贷上建筑了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衍生品市场,造成极不稳定的“倒金字塔”。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还是最基本的形式,要对金融体系造成伤害,没有那么多的传导链条。

  不过,孙立坚也谈到,虽然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到房贷占银行贷款比例并不高,但房贷只是一级市场,基金、信托通过影子银行也进入了房贷领域,这是银行表内不体现的,其杠杆显然更高。当买基金也可以分享房地产泡沫时,问题就在那里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此时此刻观影《大空头》最大的启示或许是,我们有必要对房地产市场保持最大警醒。正如影片开头引用马克·吐温的金句所言:让你陷入麻烦的,并不是你未知的东西,而是那些你确信无疑、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的东西。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987

Trending Articles